论文摘要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收入水平的逐年增加,农民越来越有能力改善自己的居住状况,扩大住房面积和提升居住条件已成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居民点具有数量多、建设自发随意、空间布局规划不合理、分布零散、用地强度低、闲置比例大等特性,由于这样的特性,对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管理较为困难。同时,农村土地的经济比较效益较低,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基层政府机构的财政资金减少,·投入到农村土地管理上的资金也在减少,农村土地管理资金、人手的缺乏使得基层政府对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的力度不如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农村居民点扩张导致的耕地减少绝对数量甚至大于城镇用地扩张导致的耕地减少绝对数量,而这还是在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发生的,农村居民点扩张已成为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郊区属于经济活动活跃的地带,它承接着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并向毗邻的典型农村地区渗透中心城市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起着桥梁作用。在城郊居住的农户受中心城市发展的影响较大,城郊的经济条件要优于典型农村地区,居住在城郊的农户更有条件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同时在城郊居住的农户修建房时仍然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出现如:更偏向于单家独户的居住形式、在城镇或新交通要道附近已经拥有了新的住宅但原有旧房仍然保留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造成当地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城郊土地的经济价值高于典型农村地区,因而城郊土地资源相比典型农村土地资源显得更为稀缺,研究城郊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对保护我国的耕地资源、引导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城郊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有着自己的特征,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也多种多样。在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众多因素中,区域的外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农户是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微观主体,农户建房行为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因此农户建房行为受到农户的需求、农户的传统思想观念、农户的教育水平等-系列内在的驱动因素影响。本文把目光投向西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直辖市-重庆,选择经济欠发达的巴南区农村作为城郊农村居民点变化的研究区域,并基于农户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驱动模型及农户建房意愿的驱动模型分析城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笔者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与5个调查小组于2009年3月至5月深入巴南区鱼洞、南泉镇、安澜镇、接龙镇、木洞镇五个乡镇进行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涉及40个行政村,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50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9份,问卷有效率为62%。在问卷调查资料的基础之上,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巴南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文章首先界定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相关概念,介绍农户建房决策行为涉及的人地关系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指出各理论对本次研究的指导意义。其次,介绍巴南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条件,分析调查区域农户的年龄、家庭规模、劳动力构成和文化程度等,研究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和农村居民点变化情况,选择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并解释各变量因子、选择合适的度量方法,建立城郊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驱动力实证模型并对模型估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基于对农户择居意愿的调查,分析城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趋势,构建农户建房意愿以及迁居至中心村意愿的实证模型,得出影响农户择居意愿的因子。基于调查和分析结果,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随着经济的发展,巴南区农村住房的建筑结构由传统的土草或土木结构转向了砖混结构;农户住房以“一楼一底”的两层建筑层数为主;传统的房屋建筑思想影响聚落样貌,农户住房以“单家独院”为主,容积率低;农户宅基地超占和闲置情况较多,布局不合理。(2)在实地调查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基础上,利用计量统计软件SPSS13.0,分别建立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的反映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与各驱动因子之间的关联,Logistic模型能较好的反映影响农户建房意愿和搬迁至中心村的意愿的影响因子。(3)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点规模变化的因素包括户主在外务工时间以及家庭人口规模两个因子。这两个因子与农村居民点新辟宅基地用地规模变化呈正相关,且与预期农村居民点规模影响方向相同。显著影响农户建房意愿的因素包括房屋建筑年限、自然灾害、交通条件三个因子。房屋建筑年限与农户建房意愿呈正相关,自然灾害与农户建房意愿呈正相关,交通条件与建房意愿呈正相关,这三个因素与预期意愿影响方向相同。显著影响农户迁居至中心村意愿的因素包括户主文化程度和户主在外务工时间两个因子。户主文化程度与农户迁居至中心村意愿呈正相关,户主在外务工时间与农户迁居至中心村意愿呈负相关。户主文化程度预期方向相同,而户主在外务工时间与预期方向相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湖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 市场周刊 2019(12)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慈利县为例[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3].1820-1964年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估计与空间网格化重建[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05)
- [4].上海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与演变特征分析[J]. 上海城市规划 2018(04)
- [5].浅谈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问题及对策[J]. 国土资源 2017(02)
- [6].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多功能性划分及其农户利用差异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2)
- [7].基于多因素定量分析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可行性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04)
- [8].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4)
- [9].东北商品粮基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19)
- [10].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01)
- [1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提取技术[J]. 山东国土资源 2015(03)
- [12].安化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现状及潜力研究[J]. 南方农业 2015(12)
- [13].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分析方法和应用实践——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 上海国土资源 2015(03)
- [14].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问题的思考[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30)
- [15].重庆市北碚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景观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 山地学报 2017(06)
- [16].2007—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时空耦合关系[J]. 自然资源学报 2018(11)
- [17].重庆市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协调度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5)
- [18].湖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及分区[J]. 地理信息世界 2017(04)
- [19].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32)
- [20].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10)
- [21].对山西省黄土覆盖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机制创新的研究[J]. 华北国土资源 2013(01)
- [22].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宜春市为例[J]. 江西科学 2013(02)
- [23].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02)
- [24].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J]. 地理学报 2012(03)
- [25].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初探[J]. 广西城镇建设 2012(01)
- [26].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03)
- [27].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研究进展及展望[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8].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问题与对策[J]. 吉林农业 2012(04)
- [29].河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综合潜力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3)
- [30].江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