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 中风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致残率极高,而缺血性中风约占75%,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预防和治疗缺血性中风,降低它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既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发现电针能明显改善脑梗塞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各种生化指标。因此本课题拟通过电针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水沟、内关(双)观察电针对模型大鼠缺血区皮质TNF-αmRNA、NF-κB、P53的表达和皮质TNF-α、NO含量及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来研究电针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研究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 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分12h组、24h组、72h组)、模型组(分12h组、24h组、72h组)、针刺组(分12h组、24h组、72h组)。模型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ACO),缺血半小时再灌注。电针实验大鼠的水沟、内关。运用腿染色法观察实验大鼠皮质形态学变化,运用TUNEL法观察各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运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区皮质TNF-αmRNA表达变化,分别运用放射免疫法和生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区皮质TNF-α、NO含量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区皮质NF-κB、P53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1)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皮质组织切片中可见少量凋亡细胞,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12、24、72小时组缺血侧大鼠皮质中均可见大量凋亡细胞,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12、24、72小时组缺血侧大鼠皮质中均可见多量凋亡细胞,与模型组相比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同时电针可明显改善缺血大鼠缺血侧皮层形态学损伤。(2) 正常组与假手术组缺血侧大鼠皮质TNF-αmRNA的表达和TNF-α含量较低,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12h、24h、72h缺血侧皮质TNF-αmRNA的表达和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12h组、24h组及72h组缺血皮质中TNF-αmRNA表达和TNF-α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3) 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缺血侧皮质组织切片中可见极少量NF-κB核反应阳性细胞,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12、24、72小时组缺血侧大鼠皮质中可见多量NF-κB核反应阳性细胞,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12、24、72小时组大鼠缺血侧皮质中均可见多量NF-κB核反应阳性细胞,与模型组各时相相比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4) 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侧大鼠皮质组织切片中可见极少量P53阳性细胞,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12、24、72小时组缺血侧大鼠皮质中可见大量P53阳性细胞,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电针12、24、72小时组缺血侧大鼠皮质中均可见较多P53阳性细胞,与模型组各时相相比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5) 正常组与假手术组缺血侧大鼠皮质NO含量较低,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缺血侧大鼠皮质NO含量在缺血再灌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一: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皮质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
  • 实验二: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皮质TNF-α含量及TNF-αmRNA表达影响
  • 实验三: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皮质NF-κB表达影响
  • 实验四: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皮质P53表达影响
  • 实验五: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区皮质NO影响
  • 讨论与结论
  • 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脑梗塞)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选穴依据
  • 3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 4 电针抗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损伤机制
  • 5 结论
  • 6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综述(一) 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现代研究
  • 综述(二)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神经药理学报 2014(03)
    • [2].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和脑组织水肿的影响[J]. 健康之路 2017(08)
    • [3].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09)
    • [4].通窍活血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 安徽医药 2015(05)
    • [5].脑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损伤机制及针刺干预的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08)
    • [6].中医药抗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 2009(04)
    • [7].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10)
    • [8].灯盏花素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继发肺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0(04)
    • [9].异丙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MMP-2、MMP-9表达的影响[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5(05)
    • [10].L-卡尼汀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机制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05)
    • [11].三七总皂苷保护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4(02)
    • [12].制作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要点及体会[J]. 实验动物科学 2013(04)
    • [13].运动对老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01)
    • [14].不同麻醉下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能量代谢及氧供需平衡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11)
    • [15].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HIF-1α及HSP70表达的影响[J]. 大连大学学报 2009(03)
    • [16].基于游离脂肪酸靶向脂质组学的脑缺血再灌注血浆生物标志物的筛选[J]. 中国药学杂志 2020(02)
    • [17].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02)
    • [18].康脑液1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病灶和GFAP表达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04)
    • [19].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自噬的变化及灯盏生脉胶囊干预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07)
    • [20].腺苷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04)
    • [21].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24)
    • [22].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功能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J]. 四川医学 2010(10)
    • [23].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及药物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12)
    • [24].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干细胞因子mRNA表达[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4)
    • [25].L-硝基-精氨酸甲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功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J]. 陕西医学杂志 2009(05)
    • [26].环磷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海马GFAP表达的影响[J]. 中国热带医学 2009(12)
    • [27].高压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08(02)
    • [28].脑缺血再灌注后免疫损伤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09)
    • [29].紫菜多糖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 营养学报 2016(05)
    • [30].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对白质的损伤作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31)

    标签:;  ;  ;  ;  ;  ;  ;  ;  ;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