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镉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和淋巴细胞钙稳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1](2021)在《哈尔滨周边猪场镉污染调查及镉中毒对猪回肠损伤作用》文中提出镉是土壤中有害的重金属之一,镉暴露已被证实可诱发人和动物的不同疾病。急性镉中毒可导致头痛、咽喉肿痛、咳嗽,并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等,严重中毒者甚至会呼吸衰竭死亡。慢性镉中毒可引发肺气肿、肺纤维化、肾炎,甚至肾衰竭,还会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等骨骼性疾病。随着畜禽业的迅速发展,畜禽食品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有必要研究猪场中镉污染情况。为探究此种情况及镉暴露对猪肠道的损伤作用,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四个部分的研究。(1)首先选择哈尔滨市周边6家规模化猪场,每家猪场随机选5只妊娠母猪和5只后备猪,采取猪粪便,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粪便中的镉含量进行检测。(2)而后选取10只健康的6周龄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镉处理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和高镉饲粮(基础饲粮+20 mg/kg氯化镉),试验周期为40 d,建立镉暴露猪中毒模型,观测猪的生长发育(精神状态及体重)、小肠组织结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检测氧化应激(小肠组织ROS和MDA含量、T-AOC和SOD活性)、钙稳态(ATP2A、PMCA、RyR1、RyR3、IP3R和CAMKⅡ的表达水平)、内质网应激(ER)(GRP78、CHOP、XBP1、LAMP和ATF6的表达水平)、程序性坏死(FADD、FAS、MLKL、RIPK1、RIPK3和TNF的表达水平)、炎症反应(NF-κB、IL-1β、IL-2、IL-7、IFN-γ、IL-4、IL-10、iNOS、COX-2和HO-1的表达水平)、热休克蛋白(HSP27、HSP40、HSP60、HSP70和HSP90),旨在探究猪镉中毒对猪小肠的损伤作用及潜在机制。(3)再以猪IPEC-J2小肠上皮细胞系为受试对象,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μM(对照组)、5μM(低剂量组)、15μM(中剂量组)和25μM(高剂量组)的氯化镉,培养6 h,建立镉中毒细胞模型,观测IPEC-J2细胞损伤(细胞形态和细胞活性)、氧化应激(ROS和MDA含量、T-AOC和SOD活性)、钙稳态(钙离子浓度、ATP2A、PMCA、RyR1、RyR3、IP3R和CAMKⅡ的表达水平)、ER应激(GRP78、CHOP、XBP1、LAMP和ATF6的表达水平)、程序性坏死(FADD、FAS、MLKL、RIPK1、RIPK3和TNF的表达水平)、炎症反应(NF-κB、IL-1β、IL-2、IL-7、IFN-γ、IL-4、IL-10、iNOS、COX-2和HO-1的表达水平)、热休克蛋白(HSP27、HSP40、HSP60、HSP70和HSP90),确证镉中毒对猪小肠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并分析镉与猪小肠上皮细胞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筛选出IPEC-J2细胞中镉的适宜暴露剂量(钙离子浓度最低的镉剂量)。(4)最后依据IPEC-J2细胞活性试验,筛选出GSK1016790A的适宜干预剂量,使用0.5μM的GSK1016790A联合25μM氯化镉处理IPEC-J2细胞,试验分为对照组(0μM GSK1016790A+0μM氯化镉)、氯化镉中毒组(25μM氯化镉)、GSK1016790A干预组(0.5μM GSK1016790A+25μM氯化镉)和GSK1016790A干预对照组(0.5μM GSK1016790A),氯化镉均处理6 h,GSK1016790A均作用20 min,在GSK1016790A干预组中,GSK1016790A先作用于细胞。研究结果可能筛选出镉致猪肠道损伤的作用靶点,为防治镉肠道毒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哈尔滨市猪场镉污染情况调查结果哈尔滨市周边6个规模化猪场粪便中镉浓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猪场存在不同程度的镉污染。(2)镉处理猪的试验结果1)镉处理组仔猪体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镉暴露抑制仔猪的生长发育。2)镉处理组仔猪回肠组织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损伤。3)镉处理组仔猪回肠组织中ROS和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AOC和SOD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镉可导致回肠组织氧化应激。4)镉处理组仔猪回肠组织中ATP2A和PMC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但RyR1、RyR3、IP3R和CAMK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GRP78、CHOP、XBP1、LAMP和ATF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D PCA方法分析显示ATP2A与PMCA、GRP78、CHOP、XBP1、LAMP、ATF6呈正相关,与RyR1、RyR3、IP3R、CAMK呈负相关;表明镉破坏了回肠组织钙稳态平衡,并引起内质网应激。5)镉处理的猪回肠组织中FADD、RIPK1、RIPK3、MLKL和FA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提示镉暴露触发了RIPK3依赖的程序性坏死。6)镉处理的猪回肠组织中HO-1、IL-1β、i-NOS和COX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镉暴露引起猪回肠炎症反应;炎症因子IL-4、IL-6和IL-1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IFN-γ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镉暴露通过引起Th1/Th2失衡加剧炎症反应。7)镉处理的猪回肠组织中,HSP40和HSP90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HSP60、HSP70和HSP90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镉暴露导致猪回肠组织的损伤。(3)氯化镉处理IPEC-J2小肠上皮细胞试验结果1)镉处理的IPEC-J2细胞内ROS和MDA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AOC和SOD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提示镉导致IPEC-J2细胞中ROS的蓄积和氧化应激。2)镉处理的IPEC-J2细胞内的Ca2+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ATP2A和PMC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但RyR1、RyR3、IP3R和CAMKⅡ的mRNA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GRP78和L AM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镉破坏了IPEC-J2细胞钙稳态,并引起内质网应激。GSK1016790A处理可显着缓解镉引起的ATP2A和PMCA的表达水平的升高以及RyR3、IP3R和CAMKⅡ表达水平的降低(P<0.05),表明GSK1016790A能抑制镉诱导的IPEC-J2细胞钙稳态失衡和内质网应激。3)镉处理的IPEC-J2细胞中FAS、RIPK1、RIPK3和TN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提示镉暴露触发了IPEC-J2细胞中RIPK3依赖的程序性坏死。4)镉处理的IPEC-J2细胞中iNOS和COX-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镉暴露引起IPEC-J2细胞发生炎症反应;IFN-γ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提示镉暴露加剧炎症反应。5)镉处理的IPEC-J2细胞中HSP27、HSP70和HSP9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HSP60、HSP70和HSP90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镉暴露导致IPEC-J2细胞发生损伤。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哈尔滨周边猪场存在不同程度的镉污染,镉暴露导致猪回肠氧化应激,造成钙稳态失衡,导致内质网应激和热休克蛋白激活,触发程序性坏死和炎症反应,最终引发猪回肠的损伤。研究结果可为科学防治镉肠道毒性提供新思路,也可为比较医学和公共卫生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李兰洲[2](2021)在《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促造血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胸腺肽类药物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常作为免疫调节剂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临床数据显示,胸腺肽类药物的使用提升了恶性肿瘤患者存活率和生活质量。胸腺肽注射制剂在使用中容易引起严重的过敏等副作用,而胸腺肽肠溶片虽然安全性更高,但也存在药品标准简单,质量控制项少等问题,且其相关研究较少,临床定位模糊,作用机制不明确。本研究以胸腺肽肠溶片原料药小牛胸腺肽(CTP)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物质基础进行测定,并通过免疫低下小鼠模型,B6/JGpt-Apcem1Cin(Min C)/Gpt基因型(APC)原发性结直肠癌小鼠模型,造血体外细胞模型和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对CTP的免疫调节活性,基于免疫调节活性的抗结直肠癌活性和促造血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首先测定了CTP的分子量及分子量范围,17种氨基酸及5种核苷酸含量。结果显示CTP中分子量在100-800道尔顿(Da)之间有69.15%的组分,CTP的数均分子量为222 Da,重均分子量为998 Da。同时发现CTP中既含有大量的必须氨基酸,如:60.24 g/kg的赖氨酸和49.46 g/kg的亮氨酸,又含有大量的非必需氨基酸,如:86.82 g/kg的谷氨酸和55.67 g/kg的天冬氨酸。5种核苷酸中CMP以49763.19 mg/kg的含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次,通过75 mg/kg环磷酰胺(CTX)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淋巴细胞转化活性,免疫球蛋白(Ig)及细胞因子含量,对CTP免疫调节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TP有效地缓解了免疫低下小鼠体重的降低,提高了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活性,提高了Ig A,Ig G,Ig M,白细胞介素(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IFN)-α和IFN-γ的含量,并降低了IL-10的含量。再次,在APC小鼠模型中,通过比较肿瘤形态变化及组织病理学,流式细胞术,肠道菌群测定,ELISA测定及western blot分析等技术,对CTP基于免疫调节的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CTP作用有效地抑制了APC小鼠结直肠肿瘤的发展,限制了肿瘤组织中血管网络的建立,并有力地保持肠道细胞正常形态,说明在APC小鼠体内,CTP确实发挥了抑制结直肠癌的作用。CTP提高了APC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CD3e-NK1.1+)和活化T淋巴细胞(CD3e+CD28+)的数量,提高了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4+、CD8+T细胞数量和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1/Th2细胞比例。此外CTP作用显着提高了IL-2,IL-12,Toll样受体(TLR)4,TLR5含量,降低了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有效地提升了APC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数量、种群丰度及均匀度,有效地降低了APC小鼠肿瘤及脾脏组织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PD-L)1含量,升高了小鼠脾脏中IL-2含量及Calcineurin A/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1)通路蛋白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抑制剂激酶(IKK)/核因子κB(NF-κB)p65通路蛋白的活化水平。最后选用K562细胞和CHRF细胞作为体外模型,通过XTT测定,流式细胞术凋亡测定,联苯胺染色,western blot分析等,在体外模型中初步确定CTP促造血活性。并通过100 mg/kg CTX建立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模拟化疗引起的骨髓损伤相关的造血功能障碍。通过外周血细胞分析,组织病理学分析,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蛋白质组学联合ELISA测定技术对造血相关细胞因子进行分析,western blot分析等,在体内水平对CTP促造血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体外细胞实验显示,CTP作用在增强K562细胞和CHRF细胞增殖活性的同时,也促进了细胞分化,增加了K562和CHRF细胞中磷酸化(P)-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核糖体蛋白S6激酶(RSK)1 p90、c-Myc和ETS转录因子ELK1(ELK1)等增殖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证实CTP可通过调节增殖分化实现体外促造血作用。在造血功能障碍小鼠中,CTP促进了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EO),中性粒细胞(NE)等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多,并促进小鼠骨髓形态结构的重建及骨髓中B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HSCs)和造血祖细胞(HPCs)的增多,同时增加了小鼠体内IL-2,IL-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等细胞因子水平,限制了IL-17,CCL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的释放,显着升高了ERK1/2,PI3K,AKT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及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M-CSF,NFAT1和IL-2的蛋白水平。以上结果表明:(1)CTP作为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可以提高免疫低下小鼠体内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并提高了小鼠杀伤性免疫细胞的活性;(2)CTP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控IL-2相关通路蛋白活化,降低免疫检查点作用,增加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介导的免疫杀伤反应实现抗结直肠癌活性。(3)CTP能够通过调节G-CSF、M-CSF和IL-2水平及其相关通路蛋白变化,促进骨髓完整性重建和造血功能细胞增多,从而发挥促造血作用。本文研究内容将为CTP药物质量标准提升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并有助于确定CTP药物作用机制,明确其临床适用症,为基于CTP开发抗肿瘤或促造血药物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杨硕[3](2021)在《艾蒿醇提物对脂多糖刺激的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通过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艾蒿醇提物(Artemisia argyi alcohol extract,AAAE)对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部分:艾蒿醇提物对肉仔鸡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选择24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按照初始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包括6个重复,每个重复包括8只鸡。饲喂5种日粮,该5种日粮是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50、500、750和1000 mg/kg的AAAE。试验分为前期(1-21 d)和后期(22-42 d),共42d。结果表明:试验后期,日粮添加750 mg/kg的AAAE极显着提高肉仔鸡ADG,且随AAAE添加量的增加,ADFI呈极显着一次线性降低;日粮中添加适宜剂量(500-1000 mg/kg)的AAAE显着增加肉仔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抗炎细胞因子(IL-2和IL-4)含量以及抗氧化酶(CAT和SOD)活性,并且显着降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及MDA含量。综合考虑,750 mg/kg的AAAE促进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效果更理想。第二部分:艾蒿醇提物对LPS刺激的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试验采用2×2二因子试验设计,分别为2个日粮AAAE添加水平(0和750 mg/kg日粮)和2个LPS水平(0和750(?)g/kg体重)。共选取体重相近的192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共42 d,分为预饲期(0-14 d)、应激Ⅰ期(15-21 d,LPS注射期)、恢复Ⅰ期(22-28 d)、应激Ⅱ期(29-35 d,LPS注射期)和恢复Ⅱ期(36-42 d)。处理1和处理2饲喂基础日粮,处理3和处理4饲喂试验日粮(基础日粮中添加750 mg/kg AAAE)。分别在应激Ⅰ期(试验第15、17、19、21 d)和应激Ⅱ期(试验第29、31、33、35 d)给处理1和处理3组的肉仔鸡腹腔注射750(?)g/kg体重的LPS溶液(LPS溶于生理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100(?)g/m L的LPS溶液),处理2和处理4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表明:(1)在LPS刺激期(15-21,29-35 d),日粮中添加AAAE可显着缓解因LPS刺激导致的肉仔鸡ADG、ADFI、营养物质(DM、CP、Ca)表观代谢率、HDL-C及十二指肠VH/CD的降低,及血清ALT、LDL-C、血细胞参数(RBC、WBC、LYM、PLT)、应激激素(CORT、ACTH)的升高;(2)添加AAAE可显着缓解因LPS刺激引起的肉仔鸡肝脏IL-1β、IL-6、IgG含量和NF-κB p65、IL-1β基因表达,十二指肠IL-2含量和TLR4、IL-1β基因表达,空肠IL-6含量和My D88、NF-κB p65、IL-1β基因表达,回肠IL-1β、IL-4、IgM含量和TLR4基因表达水平以及TLR4/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NF-κB p65和IκBα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的升高。(3)添加AAAE显着缓解因LPS刺激导致的肉仔鸡血清CAT、SOD活性,肝脏SOD、GSH-Px活性和Nrf2、CAT、SOD、GSH-Px、HO-1基因表达,脾脏、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Nrf2、CAT、SOD、GSH-Px基因表达及回肠CAT活性的降低,并显着降低血清和组织中MDA含量。此外,AAAE增加了组织中Nrf2、HO-1和SOD蛋白表达水平,并显着降低Keap1蛋白表达水平。这些结果提示:AAAE能够增强肉仔鸡血清和组织的免疫及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LPS诱导的肉仔鸡免疫应激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LR4/NF-κB和Keap1/Nrf2通路有关。第三部分:艾蒿醇提物中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通过聚酰胺-大孔树脂联用分离纯化艾蒿醇提物中的艾蒿黄酮(Artemisia argyi flavonoids,AAF),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s)培养试验。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6个AAF添加水平(0、25、50、100、200、400(?)g/m L),每个处理6个重复。结果表明:(1)添加50和100(?)g/m L AAF可显着增强淋巴细胞活力;(2)添加100和200(?)g/m L AAF显着降低细胞培养液中IL-1β含量及PBLs中IL-1β基因表达;25、200(?)g/m L和100(?)g/m L AAF剂量组分别增加了IL-2和IgG含量。另外,添加50和100(?)g/m L AAF显着降低TLR4、NF-κB p65基因表达;(3)添加100(?)g/m L AAF显着增加细胞培养液中GSH-Px、CAT、SOD活性并降低MDA含量,而且上调淋巴细胞中Nrf2、HO-1、SOD、CAT和GSHPx基因表达。综合考虑,添加100(?)g/m L AAF对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作用效果最理想。第四部分:艾蒿黄酮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调节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机理研究在第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LPS诱导淋巴细胞建立免疫应激模型,利用NF-κB抑制剂(PDTC),从NF-κB信号通路探究AAF对淋巴细胞遭受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将PBLs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分别是: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AAF处理组、LPS+PDTC处理组、LPS+AAF处理组和LPS+AAF+PDTC处理组。结果显示:(1)LPS+PDTC和LPS+AAF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培养液中IL-1β和IL-4含量,并显着增加IgG和IgM含量。(2)与LPS组相比,LPS+PDTC组和LPS+AAF组中TLR4、My D88、NF-κB p65、NF-κB p50、IL-1β和IL-6基因表达显着降低,且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和IκBα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这表明AAF对LPS诱导的细胞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能够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下游的IL-1β基因表达来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第五部分:艾蒿黄酮通过Keap1/Nrf2信号通路调节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抗氧化功能的机理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LPS诱导淋巴细胞建立免疫应激模型,利用Nrf2抑制剂(ML385),从Nrf2信号通路探究AAF对应激损伤的淋巴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将PBLs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分别是: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AAF处理组、LPS+ML385处理组、LPS+AAF处理组和LPS+AAF+ML385处理组。结果显示:LPS+ML385和LPS+AAF处理显着增加LPS刺激的细胞培养液中GSH-Px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LPS应激组相比,LPS+ML385和LPS+AAF组中Nrf2、HO-1、GSH-Px和SOD的基因表达均显着增加,并显着降低Keap1蛋白表达水平。这表明AAF能够通过调控Keap1/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来缓解LPS刺激对淋巴细胞的损伤。
霍双双[4](2021)在《猪血红蛋白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及脾脏基因转录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是癌症化学疗法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应用通常会引起免疫抑制。免疫增强剂是癌症化疗中常用的辅助药物,现有的各类免疫增强剂存在一些副作用,未来其研究范围与种类在不断的扩大,而关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的免疫调节作用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缺乏体内研究。实验室前期建立CTX致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初步证明了猪Hb(Porcine Hb,pHb)的免疫刺激作用,因此本文中进一步的研究了pHb在体内的免疫功能及其对免疫系统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为pHb开发成为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方法:1.沿用实验室原有的造模方法,建立CTX致免疫抑制模型,从小鼠自身的血和猪血中提取了Hb,从体重、免疫器官指数及白细胞总数,比较pHb、mHb(Mouse Hb,小鼠血红蛋白)免疫功能的差异。2.由于小鼠体重较轻,免疫器官萎缩严重,不利后续研究,因此优化了免疫抑制模型,采用80mg/kg CTX腹腔注射3天,然后腹腔注射1.4mg/kg pHb、10mg/kg pHb治疗,通过测定免疫器官指数、血液细胞数量、迟发型超敏反应、脾脏淋巴细胞计数及增殖、免疫器官组织病理观察,表明pHb的免疫功能。3.连续五天给正常小鼠注射1.4mg/kg pHb,记录小鼠体重变化,进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的检测。4.将小鼠分为Control组、CTX+Nacl组,CTX+1.4mg/kg pHb组,每组三个生物学重复,处死小鼠取脾脏组织,提取RNA进行测序。结果:1.pHb和mHb对免疫抑制小鼠的体重、脾脏指数及白细胞总数具有显着提升作用,但pHb效果更佳,可能是由于pHb和mHb的氨基酸组成有所不同。由于胸腺萎缩严重,药物逆转作用较小,无法准确测定。2.优化模型较原有的模型免疫抑制程度轻,在该模型下,1.4mg/kg pHb可以提升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胸腺指数,增加血液中白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同时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球蛋白含量、迟发型超敏反应、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及其增殖能力。此外,通过对脾脏、胸腺病理切片的观察得出pHb可以减轻CTX引起的免疫组织病变。3.1.4mg/kg pHb连续腹腔注射五天,小鼠未出现死亡,体重、血常规和肝功、肾功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4.与CTX+Nacl组比较,CTX+pHb组小鼠脾脏组织208个基因发生变化,上调70个基因,下调138个基因。GO及KEGG通路分析表明涉及到丝氨酸肽酶活性,其相关机制可能是该肽酶活性将Hb降解产物珠蛋白水解为了氨基酸,从而进入到蛋白质及多肽合成途径中;在上调免疫基因中转铁蛋白受体1(Tfrc)、金属还原酶(steap3)与机体铁代谢、造血及免疫应答密切相关,涉及到Hb降解产物血红素,同时鞘氨醇激酶1(Sphk1)与免疫细胞增殖相关;下调免疫基因中热休克蛋白(Hspa1a)是氧化应激标志之一,因此pHb可能通过铁代谢、造血、鞘脂代谢及降低CTX的氧化损伤来发挥免疫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说明pHb增强了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改善了免疫器官病理损伤,且未对正常小鼠造成明显的毒性,同时初步表明pHb可能通过调控免疫抑制小鼠脾脏组织基因的表达对免疫功能产生作用,为今后研究pHb对免疫系统影响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并为pHb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血液类免疫增强剂奠定基础。
杨晓炼[5](2021)在《布劳特球菌通过乙酸介导宿主Ⅰ型干扰素抗肠道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哺乳动物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的共生菌群,被称为动物体的“第二基因组”及“最大的分泌器官”。在与宿主漫长的共进化过程中,肠道菌群与机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共生系统,其菌群结构与动物健康息息相关,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全功能体”。肠道菌群与宿主细胞共同维持着肠道稳态,并通过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物对宿主生理机能及免疫应答发挥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通过其分泌因子和代谢产物作用于宿主细胞,使其处于一种免疫激活基态,以应对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毒入侵的潜在威胁。然而,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调控宿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介导抗肠道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了证实肠道菌群能否通过激活Ⅰ型干扰素介导宿主抗肠道病毒的天然免疫应答,我们首先以四种广谱抗生素联合灌胃处理小鼠构建菌群缺失模型,再以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对菌群缺失小鼠及粪菌移植对照进行感染,证实肠道菌群确能影响EMCV感染在小鼠上的神经致病性。进一步研究显示,肠道菌群能够调控宿主外周血淋巴细胞、脾脏等全身免疫系统中天然杀伤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并具有调控全身及脑部Ⅰ型干扰素及其刺激基因的重要功能。此外,我们在Irf3-/-、Ifnar-/-以及巨噬细胞敲除小鼠上证实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单核-巨噬细胞及IRF3、IFNAR介导的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调控宿主抗肠道病毒的天然免疫。为了明确具有天然免疫调控功能的特定肠道共生菌,我们对菌群正常与菌群缺失小鼠感染后的粪便样品进行16S r RNA测序,数据分析提示布劳特氏菌(Blautia)、阿克曼菌(Akkermansia)、毛螺旋菌(Lachnoclostridium)和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的丰度变化与小鼠脑组织中Ⅰ型干扰素水平最为相关。随后,我们利用单菌定植重塑菌群试验,证实B.coccoides具有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天然免疫应答,保护宿主抵御EMCV感染的生物学功能。Blautia是动物结肠中产生短链脂肪酸的重要共生菌,其主要代谢产物为乙酸。因此,我们对乙、丙、丁酸能否通过诱导Ⅰ型干扰素拮抗EMCV感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小鼠进行乙、丙酸灌胃3周可显着降低EMCV感染后的小鼠死亡率,而丁酸并不具有此功能。此外,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s)经乙酸预处理后能够显着上调EMCV感染后IFN-β及ISG基因的转录水平,且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经乙、丙酸处理能够显着降低EMCV的增殖。这些数据表明,乙、丙酸能够拮抗EMCV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的感染,且此作用与Ⅰ型干扰素的表达直接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在肠道菌群缺失小鼠和Ⅰ型干扰素相关基因缺失小鼠上构建EMCV感染模型,证实肠道菌群能够通过IRF3、IFNAR介导的信号通路,诱导宿主巨噬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抗病毒天然免疫。随后,在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B.coccoides单菌定植重塑后攻毒保护试验、单核-巨噬细胞的流式细胞术分析等体内外试验,阐明该肠道共生菌具有调控宿主巨噬细胞Ⅰ型干扰素抗病毒天然免疫的生物学功能。最后,本研究通过短链脂肪酸处理小鼠的攻毒保护试验、传代细胞系RAW264.7和原代BMDM处理后病毒感染试验,揭示B.coccoides代谢产物乙酸激活宿主单核-巨噬细胞Ⅰ型干扰素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将为兽医临床通过肠道菌群防控肠道病毒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刘梦军[6](2021)在《谷胱甘肽响应性Ca(IO3)2@starch纳米粒子在肿瘤细胞光热成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热治疗(PTT)是一种具有微创、高效等优点的新兴肿瘤治疗方法,极具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常规的PTT治疗试剂在体内组织中呈现非特异性分布,治疗时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此外,由于自身的限制,单一的光热疗法难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基于肿瘤特殊的微环境,设计开发了一种谷胱甘肽(GSH)触发的PTT智能诊疗试剂,不仅显着提高了诊断的信噪比,同时也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随后,我们进一步探究了PTT联合“钙超载”的协同治疗策略,有效改善了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了免疫治疗效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第一部分:GSH响应性淀粉包覆碘酸钙(Ca(IO3)2@starch)智能试剂的合成、性能及在体内成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基于GSH能将碘酸根(IO3-)还原生成碘单质(I2),而碘单质能与淀粉(starch)形成具有近红外吸收的淀粉-碘络合物的原理,成功制备了一种淀粉包覆碘酸钙(Ca(IO3)2@starch)智能诊疗试剂。溶液实验证明,Ca(IO3)2@starch本身的近红外吸收很弱,其光声影像和光热治疗性能很差;但经GSH触发后,能快速形成淀粉-碘络合物,产生强烈的近红外吸收,光声成像性能和光热升温性能分别提高了21.5倍和31.6倍。随后,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证明了该材料具有无比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更为重要的是,小鼠肿瘤模型证明了Ca(IO3)2@starch能被肿瘤内高表达的GSH有效触发,相比于正常组织,肿瘤造影信噪比显着提高,且触发后的PTT治疗效果非常显着,对正常组织创伤很小。第二部分:光热协同“钙超载”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性能。基于光热可以调控钙离子运输,并且能够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CD)的原理,我们进一步探索了Ca(IO3)2@starch诱导肿瘤细胞“钙超载”,协同PTT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激活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性能。溶液及细胞实验证明,Ca(IO3)2@starch经GSH触发后能释放出大量Ca2+,在光热作用下可以促使Ca2+向细胞内流,使肿瘤细胞发生“钙超载”,造成肿瘤细胞损伤;同时,肿瘤细胞释放出大量的肿瘤抗原CRT,诱导树突状细胞(DC)成熟,增强其抗原提成能力。小鼠肿瘤模型证明了治疗组的小鼠脾脏组织中CD3+、CD4+、CD8+细胞含量明显增多,肿瘤组织中的免疫T细胞浸润含量也显着提高,在对近端瘤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也对远端瘤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任真[7](2020)在《镉的肾毒性机制和治疗-钙离子稳态和自噬失衡介导镉致肾脏损伤》文中指出环境暴露和职业接触镉,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有研究尝试了防治镉污染的方法并对解除镉中毒的机理进行探索。但由于镉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因而至今对镉引起各种疾病的机理还不甚明晰,也没有简便有效根治镉中毒的方法。本实验室前期对镉引起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m RTEC)胞浆钙离子稳态失衡,可扰乱自噬,诱导细胞凋亡,以及运用钙离子敏感受体激动剂R467干预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是R467在动物模型上的效用和机理,以及镉引发肾小管细胞钙离子稳态失衡的内在机制尚未明晰。对此,本文将进一步探索,为将来临床解除镉中毒和预防肾脏损伤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镉暴露28天的小鼠作为镉暴露模型,检测小鼠尿液及血液中肾功能指标。结果显示镉暴露引起小鼠尿蛋白浓度上升,肾脏肾损伤分子-1以及丙二醛(MDA)水平上升,同时还会引发肾脏细胞凋亡。说明长期镉暴露会引发肾脏损伤。为进一步解释镉引发肾脏受损的机理,我们检测了镉暴露小鼠肾脏组织自噬水平,结果显示镉暴露导致自噬标记蛋白LC3B-II与P62蛋白增加,表明自噬流被镉抑制。构建自噬抑制剂氯喹(CQ)注射小鼠模型。结果显示长期抑制自噬会引发肾脏细胞凋亡,并增加肾脏损伤分子-1表达及尿蛋白浓度和MDA水平。这些结果表明镉抑制的自噬引发肾脏受损。此外,在镉暴露小鼠模型中我们的结果显示使用钙离子敏感受体激动剂R467可以恢复镉抑制的自噬流,抑制镉诱导的凋亡,减少镉暴露引发的肾损伤。为解析并验证镉诱导肾脏毒性与钙离子稳态的关系,我们对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内质网钙离子动态平衡及其相关蛋白进行了研究。不同浓度镉处理细胞后,检测胞浆与内质网钙离子浓度,结果显示镉处理诱导胞浆钙离子浓度上升,内质网钙离子浓度下降。随后对维持内质网钙库钙离子浓度的肌浆网/内质网钙离子ATP酶(SERC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镉处理引起SERCA蛋白的下调,但不是通过调节其m RNA水平。通过镉对SERCA蛋白稳定性影响及降解途径的研究,结果显示镉处理加速SERCA蛋白酶体降解速度,降低SERCA的稳定性,下调SERCA蛋白水平。SERCA的抑制剂毒胡萝卜素(TG)处理细胞,证实抑制SERCA会诱导细胞自噬流抑制,引发细胞凋亡。综上所述,镉暴露加速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SERCA降解,下调SERCA蛋白水平,导致胞浆钙离子无法回流入内质网。上升的胞浆钙离子抑制细胞自噬流,诱导细胞凋亡。在动物模型中,自噬和钙离子稳态干预可预防镉暴露诱导的肾脏细胞凋亡和肾脏受损。
王延伟[8](2019)在《研究镉抑制刀豆蛋白A和寡核苷酸CpG激活小鼠免疫细胞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暴露和职业接触镉,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年来一些文献报道了镉引起肝毒性和肾毒性的分子机制以及干预方法,但关于镉免疫毒性的报道却不多,尤其是镉在非致死剂量下的免疫毒性和作用机制并不知晓。因此,本文通过研究镉对小鼠脾脏及其原代细胞免疫激活的作用,阐明镉抑制免疫功能的分子机制。本文以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作为免疫激活的检测指标,免疫激活时TNF-α和IFN-γ的表达增加。发现镉暴露能够抑制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激活小鼠原代脾脏细胞产生TNF-α和IFN-γ,而且在ICR、BALB/c和C57BL/6三种小鼠以及3-8周龄的BALB/c小鼠中都能够观察到抑制效应。为了研究其分子机制,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氯化镉溶液48小时后再次注射ConA溶液,6小时后提取脾脏RNA测序,分析其转录组发现:(1)镉暴露对小鼠免疫因子的表达具有显着性抑制作用;(2)镉暴露影响自噬进程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为了解析并验证镉诱导自噬与镉免疫毒性的关系,ConA激活条件下,检测镉暴露对小鼠脾脏及其原代细胞自噬的作用,结果显示镉暴露导致自噬标记蛋白LC3B-II增加,P62蛋白减少,表明自噬增强。用自噬双标记腺病毒mRFP-GFPLC3转导小鼠原代脾脏细胞发现:ConA激活条件下,镉暴露促使红色荧光由弥散状态聚集成点状,绿色荧光减少,这进一步证明了镉促进小鼠脾脏细胞的自噬进程。此外,自噬抑制剂能够逆转镉对免疫激活的抑制作用,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Rapamycin)具有与镉类似的作用,这表明镉促进的自噬可能抑制了脾脏细胞的免疫激活。为了进一步研究自噬抑制免疫激活的分子机制以及TLR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ConA激活条件下,检测镉暴露以及自噬调节剂对TLR2,4,9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镉暴露导致TLR9蛋白下调,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关键蛋白NF-κB和IκB-α磷酸化水平的降低,而自噬抑制剂可以逆转镉的这些作用。检测TLR9的半衰期,发现镉暴露促进TLR9蛋白的降解,自噬抑制剂可以缓解镉对TLR9蛋白降解的促进作用。因此,镉可能通过促进自噬导致模式识别受体TLR9的降解,进而抑制TLR9-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免疫因子的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采用TLR9的特异性激动剂寡核苷酸CpG代替ConA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与ConA激活条件下一致的实验结果。此外,镉抑制免疫激活的效应不只存在于小鼠模型中,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中也得到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镉暴露抑制ConA或CpG免疫激活人PBMC,自噬抑制剂可以逆转镉的作用。综上所述,(1)在小鼠体内外模型和人PBMC中,镉抑制ConA或CpG诱导的免疫激活,自噬抑制剂可以改善镉对免疫激活的抑制作用。(2)在ConA或CpG激活条件下,镉可能通过促进自噬导致TLR9的降解,进而抑制TLR9-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免疫因子的表达。
侯晨晨[9](2017)在《蕨麻多糖对镉致小鼠胸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蕨麻多糖(PAP)对急、慢性镉(Cd)染毒致小鼠胸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存在的机制,为临床应用PAP防治Cd中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水提醇沉法提取青海玉树产蕨麻中PAP,Sevage法脱蛋白,苯酚-硫酸法检测多糖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PAP成分,制备PAP注射液。2.建立Cd染毒动物模型,观察小鼠体重和胸腺相对质量变化;制作胸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制备胸腺淋巴细胞悬液,CCK-8法检测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相关CD分子阳性率,最终确立相关参数和指标。3.雄性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每组包括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蕨麻多糖组和蕨麻多糖治疗组四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小鼠。急性组造模共7天,Cd染毒3天,剂量3 mg/kg/d;慢性组造模共30天,Cd染毒30天,剂量2 mg/kg/d;实验中PAP剂量为10 mg/kg/d。动物处死后分离胸腺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Fas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制备组织匀浆,应用试剂盒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制备淋巴细胞悬液,CCK-8法检测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相关CD分子阳性率;提取细胞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抗/促凋亡蛋白(bcl-2/bax)水平。结果:1.PAP提取率为5.18%,多糖含量为64.22%。PAP中包含葡萄糖、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和少量的氨基葡萄糖、鼠李糖、氨基半乳糖、木糖,比例分别为71.58%、9.80%、7.40%、4.83%、2.71%、1.76%、1.54%、0.38%。2.Cd染毒动物模型中染毒剂量、给药方式、相关参数和指标等可确立。3.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慢性Cd染毒均可抑制小鼠体重增长,降低小鼠胸腺相对质量,引起胸腺组织病理改变,可降低胸腺淋巴细胞生存率以及淋巴细胞CD分子的表达水平。急、慢性Cd染毒可引起胸腺组织GSH-px水平、MDA水平的变化,使胸腺组织Fas蛋白高表达、胸腺淋巴细胞bcl-2/bax蛋白比值降低。与实验对照组相比,蕨麻多糖治疗组小鼠实验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此外,短期和长期单独应用PAP未见明显损伤。结论:1.中药蕨麻中PAP多糖含量为64.22%,PAP可能由葡萄糖、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氨基葡萄糖、鼠李糖、氨基半乳糖、木糖等单糖成分组成。2.依据剂量和时间(3 mg/kg/d×3d,2 mg/kg/d×30d)腹腔注射CdCl2注射液的方法制作急、慢性小鼠胸腺损伤模型,具有可重复性、可控性,结果稳定、方法简便。3.PAP可以有效减缓急、慢性Cd染毒所致的胸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缓解组织氧化应激,改变Fas、bcl-2、bax等凋亡蛋白的表达、提高抗凋亡能力等有关。
韩爱云[10](2010)在《热应激对肉鸡淋巴细胞钙信号转导的影响及铬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体内、体外试验,系统研究了热应激对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钙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初步探讨了热应激影响肉鸡免疫功能的机理,为从根本上降低热应激对肉鸡生产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热应激对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1)选择1日龄AA肉公鸡80只,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49日龄时,两个处理组肉鸡分别在温度为22℃和35℃的人工气候舱内处理3 h,研究急性热应激对肉鸡脾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热应激(3 h)可提高肉鸡脾脏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IL-2水平,促进淋巴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转变,提高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提高CD4+与CD8+的比值,说明急性热应激可激活肉鸡的细胞免疫机能。(2)选择1日龄AA肉公鸡15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个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35日龄时,适温组和配对组昼夜维持恒温22℃,高温组温度为27℃—35℃—27℃日循环变化,试验持续14 d,研究持续热应激对肉鸡脾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循环高温可使肉鸡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高温热应激处理7 d,可显着提高细胞IL-2分泌水平,显着抑制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高温热应激处理14 d,可显着降低淋巴细胞处于S期的比例,提高淋巴细胞处于G1期的比例,对IL-2分泌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无显着影响。日循环高温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与高温降低肉鸡采食量无关。2.高温对体外培养淋巴细胞钙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1)体外分离培养肉鸡脾脏淋巴细胞,研究了高温(44℃)以及高温条件下添加钙通道阻断剂对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44℃)可直接影响肉鸡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并且高温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主要由于细胞内钙库释放起作用引起的;肉鸡淋巴细胞在44℃条件下培养15 min后,撤除高温继续培养1.5 h,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但并不能恢复到起始水平;高温导致的肉鸡脾淋巴细胞[Ca2+]i升高能被IP3受体拮抗剂2-APB抑制,而不受钙释放激活通道(CRAC)抑制剂SKF-96365和Ryanodine受体(RYR)阻断剂钌红的影响,说明高温升高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主要由于内质网上的IP3受体介导的钙释放通道起作用引起的。(2)体外培养肉鸡脾脏淋巴细胞,研究了细胞培养液中添加钙离子载体A23187和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对细胞IL-2基因表达及IL-2蛋白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钙离子载体A23187使肉鸡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时,IL-2mRNA基因表达及IL-2蛋白分泌显着升高;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使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显着降低时,IL-2mRNA表达及IL-2蛋白分泌显着降低。说明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变化对IL-2mRNA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具有直接关系。(3)体外培养肉鸡脾脏淋巴细胞,研究了高温(44℃)条件下细胞培养液中添加受体抑制剂对淋巴细胞内钙离子及I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可使肉鸡淋巴细胞[Ca2+]i及IL-2mRNA表达量升高,这一作用能被磷脂酶C(PLC)抑制剂U73122,IP3受体抑制剂2-APB及钙调素激酶(CaM-PK)抑制剂W7所抑制,说明IP3/Ca2+信号转导通路在高温导致细胞[Ca2+]i及IL-2 mRNA表达量升高的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3.吡啶甲酸铬对热应激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1)选择1日龄AA肉公鸡300只,随机分为5个组(Ⅰ–Ⅴ),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在15日龄时,试验Ⅰ–Ⅳ组肉鸡分别饲喂含0,400,800,1200μg /kg Cr的日粮2周后,再进行日循环高温(27℃—35℃—27℃)处理2周,试验Ⅴ组肉鸡则维持恒温22℃作为适温对照组。研究吡啶甲酸铬对热应激肉鸡脾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补铬(800-1200μg/kg)可显着降低热应激肉鸡的血浆中胰岛素水平,抑制淋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IL-2浓度升高,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表明高温条件下,日粮添加CrPic可缓解热应激对肉鸡细胞免疫功能造成的负面影响。(2)体外培养肉鸡脾淋巴细胞,研究了高温条件下在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胰岛素、吡啶甲酸铬、胰岛素+吡啶甲酸铬对肉鸡脾淋巴细胞内钙稳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添加CrPic和胰岛素可以明显加快钙离子的恢复速度,说明CrPic可通过增强胰岛素功能,进而调节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热应激可通过影响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IP3/Ca2+信号转导途径,进而影响肉鸡免疫功能;日粮补充CrPic可通过增强胰岛素功能调节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进而缓解热应激对肉鸡免疫功能的负面影响。
二、镉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和淋巴细胞钙稳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镉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和淋巴细胞钙稳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哈尔滨周边猪场镉污染调查及镉中毒对猪回肠损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镉简介 |
1.2 镉的吸收与代谢 |
1.3 镉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
1.4 镉的危害 |
1.5 镉对肠道的损伤作用 |
1.6 镉与氧化应激 |
1.7 镉与钙稳态 |
1.7.1 Ca~(2+)的生物学作用 |
1.7.2 内质网钙信号转导相关通路 |
1.8 镉与内质网应激 |
1.9 镉与程序性坏死 |
1.10 镉与炎症反应 |
1.11 镉与热休克蛋白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IPEC-J2细胞系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氯化镉的配制 |
2.4 猪粪便、血液样品的采集 |
2.5 猪粪便及血液的镉含量检测 |
2.6 猪镉中毒试验的总体设计 |
2.6.1 猪镉中毒试验技术路线图 |
2.6.2 猪的分组与处理 |
2.6.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7 检测项目与方法 |
2.7.1 试验猪临床症状观察 |
2.7.2 回肠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
2.7.3 回肠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
2.7.4 回肠组织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测定 |
2.7.5 猪回肠总RNA的提取及目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 |
2.7.6 猪回肠组织蛋白表达的检测 |
2.8 细胞试验的总体设计 |
2.8.1 IPEC-J2细胞试验技术路线图 |
2.8.2 IPEC-J2细胞培养 |
2.8.3 镉对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及半数抑制浓度(IC_(50))测定 |
2.8.4 IPEC-J2细胞分组与处理 |
2.9 检测项目与方法 |
2.9.1 IPEC-J2细胞形态观察 |
2.9.2 IPEC-J2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2.9.3 IPEC-J2细胞AO/EB测定 |
2.9.4 IPEC-J2细胞氧化应激的测定 |
2.9.5 IPEC-J2细胞钙浓度检测 |
2.9.6 IPEC-J2细胞中相关指标mRNA表达的检测 |
2.9.7 IPEC-J2细胞Western Bolt分析 |
2.10 试验应用网站网址 |
2.11 数据分析与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猪粪便及血液中镉含量测定 |
3.2 猪镉中毒试验结果 |
3.2.1 镉对猪精神状态的影响 |
3.2.2 镉对仔猪体重的影响 |
3.2.3 猪回肠显微结构 |
3.2.4 猪回肠超微结构观察 |
3.2.5 镉对猪回肠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 |
3.2.6 镉处理的富集通路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影响相关基因的预测 |
3.2.7 镉处理对猪回肠钙稳态的影响 |
3.2.8 镉对猪回肠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3.2.9 镉处理猪回肠中钙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分析 |
3.2.10 镉对猪回肠中程序性坏死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11 镉对猪回肠中炎症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12 镉对猪回肠热休克蛋白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IPEC-J2细胞镉中毒的试验结果 |
3.3.1 镉处理对IPEC-J2活力的影响 |
3.3.2 镉对IPEC-J2细胞IC_(50)的测定结果 |
3.3.3 镉处理对IPEC-J2细胞形态的影响 |
3.3.4 IPEC-J2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观察 |
3.3.5 镉对IPEC-J2细胞的氧化与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
3.3.6 镉处理对IPEC-J2细胞内钙稳态的影响 |
3.3.7 镉处理对IPEC-J2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8 GSK1016790A对镉诱导IPEC-J2细胞的钙稳态失衡和内质网应激的调控作用 |
3.3.9 镉处理对IPEC-J2细胞程序性坏死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10 镉处理对IPEC-J2细胞炎症因子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11 镉处理对IPEC-J2细胞热休克蛋白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哈尔滨市周边猪场粪便镉污染调查情况 |
4.2 试验处理条件的确定 |
4.2.1 仔猪镉暴露处理条件的确定 |
4.2.2 IPEC-J2细胞氯化镉暴露处理条件的确定 |
4.3 镉对猪回肠和IPEC-J2细胞的损伤作用 |
4.4 镉对猪回肠和IPEC-J2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
4.5 镉对猪回肠和IPEC-J2细胞钙稳态的影响 |
4.6 镉对猪回肠和IPEC-J2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4.7 镉对猪回肠和IPEC-J2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 |
4.8 镉对猪回肠和IPEC-J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促造血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胸腺肽的研究进展 |
1.1.1 胸腺肽概述 |
1.1.2 胸腺肽作用研究 |
1.2 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
1.2.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1.2.2 免疫系统的功能 |
1.2.3 免疫系统影响因素 |
1.2.4 免疫系统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
1.2.5 造血与免疫系统 |
1.3 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1.3.1 肿瘤免疫治疗 |
1.3.2 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
1.4 化疗引起的造血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小牛胸腺肽成分分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CTP分子量测定 |
2.3.2 CTP中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3.3 CTP中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2.4 实验结果 |
2.4.1 分子量测定结果 |
2.4.2 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
2.4.3 核苷酸含量测定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 |
3.2.3 试剂盒和抗体信息 |
3.2.4 实验细胞及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免疫低下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分组给药 |
3.3.2 小鼠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检测 |
3.3.3 NK细胞杀伤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活性 |
3.3.4 小鼠肝脏、脾脏、肾脏病理学检测 |
3.3.5 小鼠生化指标测定 |
3.3.6 APC小鼠分组给药 |
3.3.7 小鼠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肠道指数检测 |
3.3.8 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制备、染色及流式测定 |
3.3.9 小鼠肠道菌群检测及分析 |
3.3.10 小鼠结直肠及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 |
3.3.11 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
3.3.12 小鼠生化指标测定 |
3.3.13 Western blot分析 |
3.3.14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2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
3.4.3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淋巴细胞转化活性的影响 |
3.4.4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脏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5 CTP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6 CTP对 APC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3.4.7 CTP对 APC小鼠结直肠肿瘤和肠道指数的影响 |
3.4.8 CTP对 APC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9 CTP对 APC小鼠脏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4.10 CTP对 APC小鼠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影响 |
3.4.11 CTP对 APC小鼠脾脏和结直肠肿瘤中免疫相关蛋白的影响 |
3.4.12 CTP对 APC小鼠血清和结肠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13 CTP对 APC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
3.4.14 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
3.4.15 小鼠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
3.4.16 小鼠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 |
3.4.17 CTP对 APC小鼠肿瘤组织和脾脏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小牛胸腺肽促造血功能活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 |
4.2.3 试剂盒及抗体信息 |
4.2.4 实验细胞及动物 |
4.3 实验方法 |
4.3.1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的铺板及CTP给药 |
4.3.2 细胞活性检测 |
4.3.3 细胞凋亡检测 |
4.3.4 K562 细胞联苯胺染色 |
4.3.5 Western blot分析 |
4.3.6 造血功能障碍小鼠模型的构建及CTP给药 |
4.3.7 样品采集及脏器指数检测 |
4.3.8 外周血细胞计数 |
4.3.9 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制备,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测定 |
4.3.10 小鼠骨髓及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测 |
4.3.11 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细胞因子 |
4.3.12 小鼠生化指标测定 |
4.3.13 Western blot分析 |
4.3.14 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制备及给药 |
4.3.15 Western blot分析 |
4.3.16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CTP对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活性的影响 |
4.4.2 CTP对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凋亡的影响 |
4.4.3 CTP对K562 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
4.4.4 CTP对 K562 细胞和CHRF细胞增殖分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
4.4.5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4.4.6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
4.4.7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骨髓细胞的影响 |
4.4.8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骨髓和脏器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4.4.9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
4.4.10 CTP对造血功能障碍小鼠脾脏中相关通路蛋白的影响 |
4.4.11 CTP对小鼠原代骨髓细胞中相关通路蛋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艾蒿醇提物对脂多糖刺激的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植物醇提物的生物学功能 |
1.1.1 植物醇提物的抗氧化作用 |
1.1.2 植物醇提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
1.1.3 植物醇提物的其它作用 |
1.1.4 植物醇提物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
1.2 艾蒿及其生物学功能 |
1.2.1 艾蒿概述 |
1.2.2 艾蒿的化学成分 |
1.2.3 艾蒿的生物学功能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1 技术路线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研究 |
2.1 艾蒿醇提物对肉仔鸡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1.1 引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艾蒿醇提物对LPS刺激的肉仔鸡生长、营养代谢率、血液相关指标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
2.2.1 引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艾蒿醇提物对LPS刺激的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 |
2.3.1 引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2.4 艾蒿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2.4.1 引言 |
2.4.2 材料与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2.5 艾蒿黄酮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调节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机理研究 |
2.5.1 引言 |
2.5.2 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与分析 |
2.5.4 讨论 |
2.5.5 小结 |
2.6 艾蒿黄酮通过Keap1/Nrf2 信号通路调节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抗氧化功能的机理研究 |
2.6.1 引言 |
2.6.2 材料与方法 |
2.6.3 结果与分析 |
2.6.4 讨论 |
2.6.5 小结 |
3 总体讨论与结论 |
3.1 总体讨论 |
3.1.1 艾蒿醇提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
3.1.2 艾蒿醇提物对肉仔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
3.2 总体结论 |
3.3 创新点 |
3.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猪血红蛋白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及脾脏基因转录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 |
1.1.1 血红蛋白的结构 |
1.1.2 Hb的功能 |
1.1.2.1 生理功能 |
1.1.2.2 抗菌功能 |
1.1.2.3 免疫调节功能 |
1.2 环磷酰胺与免疫 |
1.2.1 环磷酰胺简介 |
1.2.2 免疫概述 |
1.2.3 环磷酰胺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3 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1.3.1 免疫增强剂种类及应用 |
1.3.2 免疫增强剂的缺点 |
1.4 猪血红蛋白(Porcine hemoglobin,pHb)简介 |
1.5 转录组技术与免疫机制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pHb及mHb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差异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猪血红蛋白(pHb)和鼠血红蛋白(mHb)的制备 |
2.3.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3 免疫抑制小鼠体重的测定 |
2.3.4 免疫抑制小鼠白细胞总数的测定 |
2.3.5 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分析 |
2.5.1 pHb及mHb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的影响 |
2.5.2 pHb及mHb对免疫抑制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
2.5.3 pHb及mHb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
2.6 讨论 |
第三章:免疫抑制模型优化及pHb免疫功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动物分组 |
3.3.2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存活的影响 |
3.3.3 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测定 |
3.3.4 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3.3.5 免疫抑制小鼠血清蛋白质的测定 |
3.3.6 免疫抑制小鼠DTH的测定 |
3.3.7 脾脏淋巴细胞的制备 |
3.3.8 脾脏淋巴细胞计数的测定 |
3.3.9 CCK8法测定免疫抑制小鼠脾脏B、T淋巴细胞增殖 |
3.3.10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脾脏、胸腺病理切片的影响 |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5 结果分析 |
3.5.1 模型的优化及pHb有效剂量的研究 |
3.5.1.1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存活的影响 |
3.5.1.2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5.1.3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
3.5.2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蛋白质的影响 |
3.5.3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DTH的影响 |
3.5.4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总数的影响 |
3.5.5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T、B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5.6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脾脏组织病理的影响 |
3.5.7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胸腺组织病理的影响 |
3.6 讨论 |
第四章 pHb对正常小鼠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主要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实验方法 |
4.3.1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4.3.2 小鼠体重、存活的测定 |
4.3.3 小鼠血常规的测定 |
4.3.4 小鼠肝肾功的测定 |
4.4 数据处理 |
4.5 结果分析 |
4.5.1 pHb对正常小鼠体重、存活及一般状态的影响 |
4.5.2 pHb对正常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4.5.3 pHb对正常小鼠肝功、肾功的影响 |
4.6 讨论 |
第五章 pHb对免疫抑制小鼠脾脏基因转录组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5.2.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5.2.3 文库的构建 |
5.2.4 测序数据分析流程 |
5.2.4.1 数据过滤 |
5.2.4.2 基因表达量水平 |
5.2.4.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5.2.4.4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
5.2.4.5 GO功能及KEGG通路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RNA质量检测 |
5.3.2 碱基质量水平 |
5.3.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5.3.4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图 |
5.3.5 GO功能富集分析 |
5.3.6 KEGG通路分析 |
5.3.7 相关基因表达量 |
5.4 讨论 |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布劳特球菌通过乙酸介导宿主Ⅰ型干扰素抗肠道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肠道菌群对天然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 |
1.1 肠道细菌对上皮细胞免疫应答的调控 |
1.2 肠道细菌对髓系免疫细胞的调控作用 |
1.3 肠道菌群与非典型性天然免疫细胞的互作 |
1.4 肠道菌群对树突状细胞的调控 |
1.5 肠道菌群对巨噬细胞的调控 |
2 肠道菌群主要代谢产物的免疫调控 |
2.1 短链脂肪酸 |
2.2 色氨酸代谢物 |
2.3 多胺 |
2.4 胆汁酸 |
3 肠道菌群调控宿主抗病毒感染免疫的分子机制 |
3.1 肠道菌群对宿主抗肠道病毒感染的免疫调控 |
3.2 肠道菌群对一型干扰素介导的天然免疫的调控机制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1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 |
2.1 揭示肠道菌群与宿主单核-巨噬细胞Ⅰ型干扰素(INF-Ⅰ)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之间的内在联系 |
2.2 阐明B.coccoides激活宿主单核-巨噬细胞并促进INF-Ⅰ表达的调控机制 |
2.3 解析B.coccoides通过乙酸代谢诱导Ⅰ型干扰素调控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 |
2.4 研究目的 |
2.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2.6 技术路线 |
2.7 肠道菌群缺失模型构建 |
第一章 肠道菌群缺失增强了EMCV的神经致病性及体内感染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小鼠与病毒 |
2.2 试剂 |
2.3 引物及探针序列 |
2.4 小鼠的处理 |
2.5 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 |
2.6 血脑屏障通透性荧光计算方法 |
2.7 RNA提取方法 |
2.8 EMCV的 q-PCR检测方法 |
2.9 小鼠脑组织切片制作 |
2.10 小鼠脑组织切片染色 |
3 试验结果 |
3.1 qPCR曲线的建立 |
3.2 肠道菌群的缺失提高了EMCV感染小鼠的致死率 |
3.3 肠道菌群的缺失加重了EMCV感染小鼠体重的下降 |
3.4 肠道菌群的缺失加重了小鼠临床得分 |
3.5 肠道菌群的缺失会加重EMCV感染小鼠的病毒血症 |
3.6 肠道菌群的缺失会增加EMCV感染后的排毒 |
3.7 肠道菌群缺失第0、1、3 天血脑屏障通透性 |
3.8 肠道菌群的清除不会影响病毒在肠道及肠道淋巴结的复制 |
3.9 肠道菌群抑制病毒在靶器官中的复制 |
3.9.1 肠道菌群缺失后病毒在靶器官内拷贝数的检测 |
3.9.2 肠道菌群缺失后病毒在脑内免疫荧光的检测 |
3.9.3 肠道菌群缺失后脑内感染病毒的病理切片 |
3.10 肠道菌群的缺失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了EMCV在体内的增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肠道菌群调控单核-巨噬细胞及Ⅰ型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小鼠与病毒 |
2.2 试剂 |
2.3 引物序列 |
2.4 小鼠的处理 |
2.5 粪便的回补 |
2.6 巨噬细胞清除后肠道菌回补 |
2.7 IFN-β蛋白水平检测 |
2.8 流式检测步骤 |
2.8.1 PBMC的分选 |
2.8.2 细胞染色步骤 |
2.8.3 IFN-γ染色步骤 |
2.9 巨噬细胞清除 |
2.10 巨噬细胞分选 |
3 试验结果 |
3.1 小鼠脑内炎性因子的变化不依赖肠道菌群 |
3.2 肠道菌群调控脑内Ⅰ型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反应 |
3.2.1 肠道菌群从核酸水平和蛋白水平调控脑内Ⅰ型干扰素的抗病毒反应 |
3.2.2 脑内IFN-β的产生水平与病毒感染剂量成正相关 |
3.3 肠道菌群调控脑内及循环系统内Ⅰ型干扰素介导的ISG抗病毒反应 |
3.3.1 肠道菌群调控脑内Ⅰ型干扰素介导的下游及ISG抗病毒水平 |
3.3.2 循环系统内Ⅰ型干扰素介导的ISG抗病毒反应 |
3.4 肠道菌群调控脑内Ⅰ型干扰素的产生基因 |
3.5 IFNar~(-/-)小鼠对病毒的易感性 |
3.6 Irf3~(-/-)小鼠对病毒的易感性依赖于肠道菌群 |
3.7 获得性免疫细胞抗病毒反应与肠道菌群无关 |
3.8 肠道菌群通过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对病毒全身性感染起作用 |
3.9 肠道菌群通过巨噬细胞数量及功能调控病毒全身性感染 |
3.9.1 小鼠巨噬细胞清除效率 |
3.9.2 肠道菌群通过巨噬细胞调控病毒全身性感染 |
3.9.3 肠道菌群通过调控巨噬细胞里STAT1 磷酸化调控抗病毒感染 |
3.9.4 肠道菌群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表面标志调节抗病毒反应 |
3.9.5 NK细胞不通过分泌IFN-γ而是Granzyme来参与抗病毒调节 |
3.10 NKT细胞对病毒系统性感染的拮抗作用依赖于肠道菌群 |
3.11 肠道菌群的回补降低了小鼠的致死率 |
3.12 肠道菌群的回补降低了小鼠脑内病毒滴度 |
3.13 肠道菌群回补激活小鼠脑内Ⅰ型干扰素及其下游ISG抗病毒反应 |
3.14 肠道菌群回补激活小鼠巨噬细胞及其下游pstat1 抗病毒反应 |
3.14.1 肠道菌群回补激活小鼠外周血巨噬细胞的抗病毒反应 |
3.14.2 肠道菌群回补激活巨噬细胞表面标志MHC-I和 CD80 调节抗病毒反应 |
3.15 肠道菌群回补激活小鼠外周血NK细胞及其功能调节抗病毒反应 |
3.15.1 肠道菌群回补激活小鼠外周血和脾脏NK细胞 |
3.15.2 肠道菌群回补激活小鼠外周血和脾脏NK细胞功能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B.coccoides通过单核-巨噬细胞Ⅰ型干扰素反应调控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基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小鼠与病毒 |
2.2 试剂 |
2.3 菌种 |
2.4 小鼠的处理 |
2.5 巨噬细胞清除后肠道菌回补 |
2.6 细菌定植效率 |
3 试验结果 |
3.1 Van和 Amp+敏感共生菌可调节EMCV复制和脑内Ⅰ型干扰素的反应 |
3.2 不同抗生素处理后与野生型小鼠粪便的16s r RNA对比测序分析 |
3.3 不同抗生素处理后不同菌的丰度差异分析 |
3.4 B.coccoides定植效率 |
3.5 B.coccoides回补降低肠道菌群缺失小鼠的致死率 |
3.6 B.coccoides通过巨噬细胞提升小鼠抗病毒先天免疫 |
3.6.1 B.coccoides回补可以提高巨噬细胞数量 |
3.6.2 B.coccoides回补可以活化巨噬细胞表面标志MHC-I和 CD80 |
3.6.3 B.coccoides回补可以提高巨噬细胞STAT1 磷酸化 |
3.6.4 B.coccoides通过巨噬细胞调控小鼠抗病毒先天免疫 |
3.7 B.coccoides调控循环系统里IFN-β的表达 |
3.8 IFNar~(-/-)小鼠验证 |
3.9 B.coccoides回补激活小鼠NK细胞及其功能调节抗病毒反应 |
3.9.1 B.coccoides回补提高小鼠NK细胞数量 |
3.9.2 B.coccoides回补激活小鼠NK细胞功能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B.coccoides代谢产物乙酸调控单核-巨噬细胞Ⅰ型干扰素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小鼠与病毒 |
2.2 试剂 |
2.3 小鼠的处理 |
2.4 细胞处理 |
2.5 L929 上清获取方法 |
2.6 骨髓源巨噬细胞(BMDM)细胞采集 |
3.试验结果 |
3.1 短链脂肪酸降低小鼠致死率 |
3.2 肠道菌群通过短链脂肪酸降低小鼠致死率 |
3.3 短链脂肪酸依靠巨噬细胞产生的IFN-β降低小鼠致死率 |
3.3.1 短链脂肪酸刺激PBMC和 BMDM产生IFN-β抑制病毒增殖 |
3.3.2 短链脂肪酸抑制 EMCV在 raw264.7 中的复制 |
3.3.3 短链脂肪酸刺激raw264.7 细胞产生IFN-β抑制病毒增殖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谷胱甘肽响应性Ca(IO3)2@starch纳米粒子在肿瘤细胞光热成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癌症治疗 |
1.2 乳腺癌的诊疗方法 |
1.3 光热治疗 |
1.3.1 光热治疗概述 |
1.3.2 光热治疗原理 |
1.3.3 光热试剂材料 |
1.4 免疫治疗 |
1.5 “钙”超载 |
1.6 诊疗一体化 |
1.7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GSH响应性Ca(IO_3)_2@starch纳米粒子的合成、性能及在体内成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Ca(IO_3)_2@starch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 |
2.2.3 体外GSH响应性能 |
2.2.4 体外光热升温性能 |
2.2.5 体外光声成像性能 |
2.2.6 生物相容性实验 |
2.2.7 构建肿瘤模型 |
2.2.8 活体光声成像 |
2.2.9 活体光热成像及治疗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a(IO_3)_2@starch纳米粒子的合成及表征 |
2.3.2 Ca(IO_3)_2@starch纳米粒子的GSH响应性能 |
2.3.3 GSH触发的体外光热升温性能 |
2.3.4 GSH触发的体外光声成像性能 |
2.3.5 Ca(IO_3)_2@starch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
2.3.6 活体光声成像 |
2.3.7 活体光热成像及治疗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Ca(IO_3)_2@starch纳米粒子光热协同诱导的肿瘤细胞“钙超载”凋亡及其免疫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体外GSH触发Ca~(2+)释放 |
3.2.3 体外诱导肿瘤细胞“钙超载” |
3.2.4 体外诱导肿瘤细胞线粒体损伤 |
3.2.5 体外肿瘤细胞杀伤实验 |
3.2.6 体外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 |
3.2.7 体外诱导DC细胞成熟 |
3.2.8 活体光热/免疫协同治疗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体外GSH触发Ca~(2+)释放 |
3.3.2 肿瘤细胞“钙超载” |
3.3.3 肿瘤细胞“钙超载”诱导线粒体损伤 |
3.3.4 体外肿瘤细胞杀伤 |
3.3.5 体外免疫性能评估 |
3.3.6 活体光热/免疫协同治疗 |
3.3.7 体内免疫性能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论文总结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镉的肾毒性机制和治疗-钙离子稳态和自噬失衡介导镉致肾脏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镉的概述 |
1.2 镉对肾脏的影响 |
1.3 镉对钙离子稳态的影响 |
1.3.1 镉对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1.3.2 镉对钙离子转运相关蛋白的影响 |
1.4 钙离子稳态 |
1.4.1 钙离子的调控 |
1.4.2 内质网钙离子通道 |
1.4.3 钙离子荧光染料 |
1.5 钙离子敏感受体CaSR |
1.5.1 CaSR的结构与功能 |
1.5.2 肾脏钙离子的稳态与CaSR的关系 |
1.6 肾脏损伤指标 |
1.6.1 蛋白尿 |
1.6.2 NAG |
1.6.3 MDA |
1.6.4 KIM-1 |
1.7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章 镉暴露引发小鼠肾脏损伤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1 镉暴露小鼠模型的建立 |
2.2.2 镉对小鼠肾脏组织形态影响的检测 |
2.2.3 蛋白印迹检测镉对小鼠肾损伤分子-1 水平的影响 |
2.2.4 免疫组化检测肾损伤分子-1 蛋白水平 |
2.2.5 镉引起小鼠尿液中蛋白浓度变化的检测 |
2.2.6 镉引起小鼠肾脏MDA水平变化的检测 |
2.2.7 实验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镉引起小鼠肾小体囊腔变大 |
2.3.2 镉引起小鼠肾损伤分子-1 蛋白水平上升 |
2.3.3 镉引起肾脏MDA水平上升及尿液蛋白水平上升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自噬干预减轻镉暴露引起的肾脏毒性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2.1 CQ处理小鼠模型的建立 |
3.2.2 R467 干预镉暴露小鼠模型的建立 |
3.2.3 蛋白印迹检测 |
3.2.4 免疫荧光检测 |
3.2.5 TUNEL法检测小鼠肾脏组织凋亡水平 |
3.2.6 H&E检测R467 干预镉暴露小鼠肾脏形态 |
3.2.7 检测R467 干预镉暴露小鼠尿液MDA水平 |
3.2.8 检测R467 干预镉暴露小鼠尿液蛋白浓度 |
3.2.9 实验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长期镉暴露抑制肾脏自噬流且引发凋亡 |
3.3.2 长期抑制自噬会引起肾脏组织的凋亡 |
3.3.3 R467 可恢复镉抑制的自噬流缓解镉引起的细胞凋亡 |
3.3.4 R467 可缓解镉引起的肾脏受损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镉引起肾小管细胞钙离子稳态失衡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2.1 MTT法检测镉对m RTEC细胞活性的影响 |
4.2.2 检测镉处理后m RTEC细胞LDH水平 |
4.2.3 流式细胞术检测镉对m RTEC细胞活性的影响 |
4.2.4 Fura-2/AM实时检测镉对m RTEC细胞钙离子浓度影响的检测 |
4.2.5 Fluo-3及Fluo-4-mag检测镉对m RTEC细胞钙离子浓度影响的检测 |
4.2.6 镉对m TREC细胞内质网应激标记蛋白的影响检测 |
4.2.7 R467 干预 |
4.2.8 实验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镉引起肾脏细胞凋亡 |
4.3.2 镉诱发肾小管细胞钙离子调节失衡 |
4.3.3 R467 缓解镉引起的钙离子稳态失衡及细胞凋亡 |
4.3.4 镉引发内质网应激效应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镉抑制肾脏细胞内质网钙离子回流蛋白SERCA的作用机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5.2.1 镉处理m RTEC细胞SERCA mRNA水平检测 |
5.2.2 蛋白印迹检测SERCA2 蛋白水平 |
5.2.3 免疫荧光检测SERCA2 蛋白水平 |
5.2.4 镉处理m RTEC细胞SERCA蛋白半衰期检测 |
5.2.5 镉处理m RTEC细胞SERCA降解途径的确定 |
5.2.6 TG处理m RTEC细胞对自噬及凋亡的影响 |
5.2.7 实验统计学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镉引起SERCA2 蛋白水平下调但不影响其m RNA水平 |
5.3.2 镉降低SERCA蛋白稳定性 |
5.3.3 镉对SERCA2 降解途径的影响 |
5.3.4 R467 恢复镉抑制的SERCA2 的表达 |
5.3.5 抑制SERCA可破坏钙离子稳态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8)研究镉抑制刀豆蛋白A和寡核苷酸CpG激活小鼠免疫细胞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镉污染及其毒性 |
1.2 镉免疫毒性的研究现状 |
1.3 镉免疫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
1.4 免疫激活的相关研究 |
1.5 自噬在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
1.6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 |
1.7 本实验室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镉抑制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免疫激活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小鼠 |
2.1.2 材料和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获取 |
2.2.2 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处理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2.2.4 ELISA检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TNF-α和 IFN-γ的表达 |
2.2.5 实验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镉抑制ConA诱导的三种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免疫激活 |
2.3.2 镉抑制ConA诱导的3-8 周龄BALB/c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免疫激活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因差异表达谱分析镉免疫毒性的分子机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小鼠 |
3.1.2 材料和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构建免疫激活条件下镉暴露的小鼠模型 |
3.2.2 小鼠脾脏总RNA转录组测序 |
3.2.3 小鼠模型脾脏基因表达谱分析 |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3.2.5 ELISA检测小鼠血清TNF-α和 IFN-γ的表达量 |
3.2.6 ICP-MS检测脾脏组织镉和铁元素含量 |
3.2.7 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脾脏自噬标识蛋白的表达 |
3.2.8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脾脏自噬标识蛋白水平 |
3.2.9 实验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 |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数据 |
3.3.3 镉抑制ConA免疫激活小鼠血液中TNF-α和 IFN-γ的增加 |
3.3.4 镉暴露小鼠模型的脾脏中镉显着积累 |
3.3.5 镉促进免疫激活小鼠脾脏的自噬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镉促进自噬导致TLR9 的降解进而抑制ConA诱导的免疫激活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小鼠 |
4.1.2 材料和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mRFP-GFP-LC3 双荧光报告系统检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自噬水平. |
4.2.2 检测自噬调节剂对ConA激活下镉暴露小鼠原代脾脏细胞TNF-α和IFN-γ表达的作用 |
4.2.3 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自噬水平及TLR蛋白的表达 |
4.2.4 检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TLR9 蛋白的半衰期 |
4.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TLR9 下游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4.2.6 检测自噬抑制剂对ConA激活下镉暴露小鼠TNF-α和 IFN-γ表达的作用 |
4.2.7 实验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镉促进ConA激活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自噬 |
4.3.2 自噬抑制剂逆转镉对ConA诱导的免疫激活的抑制作用 |
4.3.3 小鼠体内模型中3-MA逆转镉对ConA诱导的免疫激活的抑制作用. |
4.3.4 ConA激活下镉诱导的自噬促进TLR9 蛋白的降解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镉促进自噬导致TLR9 的降解进而抑制CpG诱导的免疫激活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小鼠 |
5.1.2 材料和试剂 |
5.1.3 仪器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mRFP-GFP-LC3 双荧光报告系统检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自噬水平. |
5.2.2 检测自噬调节剂对CpG激活下镉暴露小鼠原代脾脏细胞TNF-α和IFN-γ表达的作用 |
5.2.3 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自噬水平及TLR蛋白的表达 |
5.2.4 检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TLR9 蛋白的半衰期 |
5.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TLR9 下游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5.2.6 检测自噬抑制剂对CpG激活下镉暴露小鼠表达TNF-α和 IFN-γ的作用 |
5.2.7 实验统计学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镉促进CpG激活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自噬水平 |
5.3.2 自噬抑制剂逆转镉对CpG诱导的免疫激活的抑制作用 |
5.3.3 小鼠体内模型中3-MA逆转镉对CpG诱导的免疫激活的抑制作用 |
5.3.4 CpG激活下镉诱导的自噬促进TLR9 蛋白的降解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自噬抑制剂逆转镉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激活的抑制作用 |
6.1 实验材料 |
6.1.1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
6.1.2 材料和试剂 |
6.1.3 仪器设备 |
6.2 实验方法 |
6.2.1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 |
6.2.2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 ELISA检测人PBMC中 TNF-α和 IFN-γ的表达 |
6.2.3 实验统计学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3.1 自噬抑制剂逆转镉对ConA免疫激活人PBMC的抑制作用 |
6.3.2 自噬抑制剂逆转镉对CpG免疫激活人PBMC的抑制作用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本实验剂量的镉没有显着性诱导细胞凋亡 |
7.1 实验材料 |
7.1.1 实验小鼠 |
7.1.2 材料和试剂 |
7.1.3 仪器设备 |
7.2 实验方法 |
7.2.1 MTS和 LDH法检测镉暴露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存活率 |
7.2.2 Western Blotting检测镉暴露下小鼠原代脾脏细胞凋亡标识蛋白的表达 |
7.2.3 Western Blotting检测镉暴露小鼠体内模型中脾脏凋亡标识蛋白的表达 |
7.2.4 实验统计学分析 |
7.3 实验结果 |
7.3.1 免疫激活条件下镉对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存活率无显着性影响 |
7.3.2 免疫激活条件下镉对小鼠原代脾脏细胞的凋亡水平无显着性影响 |
7.3.3 免疫激活小鼠体内模型中镉对脾脏的凋亡水平无显着性影响 |
7.4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
(9)蕨麻多糖对镉致小鼠胸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PAP的提取和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仪器 |
1.1.3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实验研究二 Cd染毒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指标确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与溶液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实验研究三 PAP对Cd致小鼠胸腺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3.1.4 主要仪器 |
3.1.5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小鼠一般情况 |
3.2.2 小鼠体重 |
3.2.3 小鼠胸腺相对质量 |
3.2.4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生存率 |
3.2.5 小鼠胸腺GSH-px及MDA含量检测 |
3.2.6 小鼠胸腺HE染色 |
3.2.7 小鼠胸腺Fas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
3.2.8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CD4、CD8分子双阳性率检测 |
3.2.9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bcl-2、bax蛋白水平测定 |
3.3 讨论 |
3.3.1 小鼠体重的改变 |
3.3.2 小鼠胸腺相对质量和组织病理的改变 |
3.3.3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生存率的改变 |
3.3.4 小鼠胸腺淋巴细胞CD分子表达水平的改变 |
3.3.5 小鼠胸腺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 |
3.3.6 小鼠胸腺凋亡相关蛋白的改变 |
3.4 小结 |
结论 |
蕨麻的开发和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蕨麻及其PAP的药用研究进展 |
1.1 中药蕨麻概述 |
1.2 蕨麻成分及PAP研究 |
1.3 蕨麻和PAP的药理作用 |
1.4 蕨麻中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和分析鉴定 |
1.5 蕨麻的配伍和临床应用 |
1.6 蕨麻制剂和蕨麻提取物应用 |
文献综述二 Cd的污染现状及危害性的研究进展 |
2.1 Cd的一般理化性质及污染现状 |
2.2 Cd的危害及毒性作用机制 |
2.2.1 Cd的一般毒性 |
2.2.2 Cd对动物的主要毒性 |
2.2.3 Cd的毒性机制 |
2.3 Cd毒性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 Cd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
2.4.1 Cd对免疫系统的抑制 |
2.4.2 Cd的免疫毒性机制 |
2.5 Cd的一般防护和中医药防护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热应激对肉鸡淋巴细胞钙信号转导的影响及铬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热应激对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2.1 试验一急性热应激对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2.1.1 前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4 小结 |
2.2 试验二持续热应激对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1 前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小结 |
第三章 高温对体外培养淋巴细胞钙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
3.1 试验三高温对体外培养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3.1.1 前言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与讨论 |
3.1.4 小结 |
3.2 试验四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对细胞IL-2 基因表达及分泌的影响 |
3.2.1 前言 |
3.2.2 材料与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小结 |
3.3 试验五高温对淋巴细胞IP3/Ca2+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
3.3.1 前言 |
3.3.2 材料与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4 小结 |
第四章 吡啶甲酸铬对热应激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4.1 试验六吡啶甲酸铬对热应激肉鸡淋巴细胞钙离子浓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4.1.1 前言 |
4.1.2 材料与方法 |
4.1.3 结果与讨论 |
4.1.4 小结 |
4.2 试验七吡啶甲酸铬对高温条件下肉鸡淋巴细胞钙稳态的影响 |
4.2.1 前言 |
4.2.2 材料与方法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镉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和淋巴细胞钙稳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尔滨周边猪场镉污染调查及镉中毒对猪回肠损伤作用[D]. 张帆.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免疫调节的小牛胸腺肽抗结直肠癌活性及促造血功能的研究[D]. 李兰洲. 吉林大学, 2021(01)
- [3]艾蒿醇提物对脂多糖刺激的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杨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猪血红蛋白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及脾脏基因转录组的影响研究[D]. 霍双双. 西北大学, 2021(12)
- [5]布劳特球菌通过乙酸介导宿主Ⅰ型干扰素抗肠道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杨晓炼. 浙江大学, 2021(02)
- [6]谷胱甘肽响应性Ca(IO3)2@starch纳米粒子在肿瘤细胞光热成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刘梦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镉的肾毒性机制和治疗-钙离子稳态和自噬失衡介导镉致肾脏损伤[D]. 任真. 江苏大学, 2020(02)
- [8]研究镉抑制刀豆蛋白A和寡核苷酸CpG激活小鼠免疫细胞的分子机制[D]. 王延伟. 江苏大学, 2019(03)
- [9]蕨麻多糖对镉致小鼠胸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侯晨晨. 兰州大学, 2017(02)
- [10]热应激对肉鸡淋巴细胞钙信号转导的影响及铬的调控作用[D]. 韩爱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