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异烟肼,吡嗪酰胺,肝细胞损伤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论文文献综述
王骁,刘泉波[1](2019)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TDH)是指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伤或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变态反应所致病理过程[1]。ATDH为抗结核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影响结核治疗效果及预后。目前,对ATDH导致肝损害的具体药物分析的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未将年龄<18岁的人群纳入(本文来源于《儿科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朱蕾,张建勇[2](2019)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病(TB)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疾病的主要是由于机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发。肺部作为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影响部位,通常以肺部类型疾病作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TB现在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死亡率居传染病之首,估计2000-2020年存在约10亿人感染,死亡3500万人。TB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9年09期)
鲁达山,冯彦军,叶志坚[3](2019)在《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为结核病诊治过程中肝损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年来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从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分别论述。结果临床研究发现老年人、酗酒、肝脏基础疾病(肝炎病毒感染或合并脂肪肝等其他急慢性肝病)、营养不良、治疗前肝功能基线水平升高、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是其共同的危险因素,基础研究发现N-乙酰基转移酶2、细胞色素P450(CY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NOS2、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锰超氧化物歧化美等基因是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相关的易感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2)
王骁,刘泉波[4](2019)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为结核药物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将影响结核治疗效果及预后。目前关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复杂,其机制主要涉及:药物代谢酶、药物及代谢产物转运体、免疫反应、抗氧化反应及内质网应激等。本文就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了解及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从而选择更合理及安全的治疗方案,避免严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2)
王骁,刘泉波[5](2019)在《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既往诊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指导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预防、停药处理及随访,避免严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研究对象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7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明确诊断结核病住院且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在儿童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5.3%(45/847)。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中吡嗪酰胺为最主要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其次为吡嗪酰胺及利福平共同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抗结核药物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2)
熊玲霞,刘泉波[6](2019)在《儿童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儿童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至2017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47例结核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在抗结核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9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研究中抗结核药物肝损害(anti-tuberculosis induced liver injury,ATLI)发生率为11.5%,<1岁患者发生ATLI风险比1-12岁患者高(P<0.05);粟粒性肺结核和(或)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发生ATLI风险比其他部位结核患者高(P<0.05);性别、结核累及部位、抗结核药物选择不同及抗结核同时是否保肝治疗的患者发生ATL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ATLI发病时间<7天有(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2)
王骁[7](2019)在《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指导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预防、停药处理及随访,避免严重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7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明确诊断结核病且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在儿童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5.3%(45/847)。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肝损害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其次为混合型及胆汁淤积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5-25天左右。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中吡嗪酰胺为最主要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其次为吡嗪酰胺及利福平共同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组的总胆汁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数患者在停药后3-8天内谷丙转氨酶下降幅度为50%。在恢复时间大于8天组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P<0.05)。年龄和肝功的恢复时间成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肝损害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其次为混合型及胆汁淤积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5-25天左右。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吡嗪酰胺为最主要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其次为吡嗪酰胺及利福平共同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总胆汁酸可能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预测指标。多数患者在停药后3-8天内谷丙转氨酶下降幅度为50%。女性、年龄较大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能恢复时间相对较长。(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耿秀英[8](2019)在《抗结核药物导致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由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状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有基础肝病的肺结核患者其DILI发生率显着高于未合并基础肝病者(P<0.05)。慢性HBV感染者与慢性HCV感染者的DILI发生率高于其他肝病者(P<0.05)。结论对于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肺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尽早发现肝损害尽早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1期)
李彦,赵广臣[9](2019)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LI)是抗结核治疗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较复杂,可能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和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有关。药物干扰肝脏的血流,常表现为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也可呈急性肝炎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发生肝衰竭而危及生命。出现肝功能损害往往使患者依从性降低,甚至导致抗结核治疗中断,进而影响抗结核治疗的效果;不同地区、不同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其发病率也不同。在我国,经常使用吡嗪酰胺(PZA)与利福平(RFP),是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常见原因。发生肝损害后需密切观察,若采取停药、充分休息、积极保肝治疗等措施,大部分患者可逐渐恢复。然而,对于预防性保肝治疗机制,临床尚缺乏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就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19年03期)
岳红卫,吕广波,高学英,梁瑞芳[10](2019)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结核病人服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状况,为抗结核治疗提供个性化依据。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由邯郸市辖区16个县(市、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市传染病医院上送的所有初治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1)肺结核组肝损害发生率13. 0%(65/500),高于对照组的7. 8%(3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25,P <0. 05)。(2)不同性别肺结核病人肝损害发生率男性12. 5%(48/36),高于女性的10. 4%(17/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50,P> 0. 05)。(3)不同年龄肺结核病人肝损害15~30岁组10. 1%(18/178),低于60岁以上组的17. 3%(26/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24,P <0. 05)。结论抗结核药致肝损害比其他药物发生率高,尤其是老年病人。故抗结核治疗时要密切检测、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合理治疗,保证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9年03期)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核病(TB)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疾病的主要是由于机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引发。肺部作为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影响部位,通常以肺部类型疾病作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TB现在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死亡率居传染病之首,估计2000-2020年存在约10亿人感染,死亡3500万人。TB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论文参考文献
[1].王骁,刘泉波.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机制的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9
[2].朱蕾,张建勇.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J].江西医药.2019
[3].鲁达山,冯彦军,叶志坚.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4].王骁,刘泉波.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机制的研究进展[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5].王骁,刘泉波.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回顾性分析[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6].熊玲霞,刘泉波.儿童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分析[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7].王骁.儿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回顾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
[8].耿秀英.抗结核药物导致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状况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
[9].李彦,赵广臣.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9
[10].岳红卫,吕广波,高学英,梁瑞芳.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