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肇源南地区位于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之间。主要产油层位为扶余油层一、二组。储层以河流相为主。由于扶余油层特定的地质沉积条件,造成河道砂体横向上连通性极差、纵向多层错迭连片。传统的砂对砂、泥对泥的地层对比方式常常造成地震解释层位的不一致,给识别和预测河道砂体带来很大的难题。本次研究以肇源南地区为研究区,开展扶余油层一、二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建立河流相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在时间地层格架内开展精细地震建模反演与储层预测。本次研究在大量观察岩芯的基础上识别出了研究区扶余油层六种沉积微相类型,即曲流河道相、决口河道相、决口扇复合体、冲积平原、河间湖泊和开阔湖泊边缘相六种微相类型。并以大量岩心观察和岩-电对比为基础,建立了不同微相类型的岩心和测井识别标志。在河流相旋回界面识别标志的基础上运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技术可以将扶余油层一二组划分为三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和五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五级层序)。建立了扶余油层钻井等时间地层对比格架。在沉积微相及地层格架地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沉积模式、储集体的发育及演化模式。与此同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与地球物理地层反演技术、属性提取技术、储层特征重构反演等技术相结合,完成储层分布的综合预测。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有利勘探区带提出建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创新点摘要前言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1.1 构造背景1.2 沉积地层1.3 石油地质特征1.3.1 生储盖特征1.3.2 圈闭及油藏类型第二章 扶余油层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2.1 河流相层序地层分析基本原理与技术2.1.1 河流沉积体系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2.1.2 冲积-河流相构成要素的地层动力学响应模式2.1.3 冲积-河流相基准面旋回的构成模式2.1.4 河流相沉积的自旋回与异旋回2.2 扶余油层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2.2.1 基准面旋回划分2.2.2 基准面旋回对比第三章 扶余油层沉积相类型与识别标志3.1 曲流河道相3.1.1 曲流河道沉积特征3.1.2 典型井分析3.2 决口河道相3.2.1 决口河道沉积特征3.2.2 典型井分析3.3 决口扇相3.3.1 决口扇沉积特征3.3.2 典型井分析3.4 冲积平原相3.4.1 冲积平原沉积特征3.4.2 典型井分析3.5 浅水湖泊边缘相3.5.1 湖泊边缘相沉积特征3.5.2 典型井分析第四章 沉积相分布与沉积模式4.1 沉积相分布4.1.1 旋回FⅡ2 沉积相分布4.1.2 旋回FⅡ1 沉积相分布4.1.3 旋回FⅠ3 沉积相分布4.1.4 旋回FⅠ2 沉积相分布4.1.5 旋回FⅠ1 沉积相分布4.2 沉积演化特征与沉积模式4.2.1 物源方向的确定4.2.2 沉积演化特征4.2.3 沉积相模式第五章 地球物理储层分布预测5.1 研究思路5.2 储层特征分析与资料预处理5.2.1 地震—测井资料品质评价及储层响应特征分析5.2.2 地震拓频处理,提高地震分辨率5.3 无井约束相对速度反演5.3.1 技术基础5.3.2 关键参数的意义及参数选择方法5.3.3 应用示例及效果5.4 定性—半定量储层预测5.4.1 地震属性分析5.4.2 地震分频属性分析5.5 层序约束下地震—测井储层反演5.5.1 储层特征重构的依据5.5.2 储层特征重构的方法5.5.3 储层特征反演5.5.4 储层标定解释5.6 渗透性储层物性预测第六章 有利勘探区预测6.1 有利储集相带分布综合预测6.1.1 储层成因类型与储集性能6.1.2 有利储集相带分布6.2 成藏条件与成藏机制分析6.3 成藏类型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6.3.1 油气成藏类型预测6.3.2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发表文章目录致谢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层序地层学论文; 地层格架论文; 地震剖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