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藏当雄羊八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文站网,流速仪,站网密度,专用水文站
西藏当雄羊八井论文文献综述
席晶,袁玥,易云飞[1](2013)在《执着的守望》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18日下午,西藏当雄县,羊八井水文站。手机软件显示,这里的海拔为4234米。 二层办公小楼就建在公路边,“交通和生活条件相对便利”。 站长尼玛平措站在院子外等我们,他个子不高,身材微胖,晒得黝黑的脸上有几道不太明显的瘢痕,是位温和(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报》期刊2013-09-19)
戴娅琼[2](2008)在《InSAR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精度分析及构造地貌信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m以上,高原四周为巨大山系所环绕,地势雄伟,屹立于塔里木盆地和印度河—恒河平原之间,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高原,故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高原又是地球上最年轻的构造活动区之一,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复杂的地质结构。西藏高原是现代构造强烈活动的地区。在其周缘和内部都存在许多活断层和地震地表破裂。但是,青藏高原周围和内部活动断层的性质、规模,活动幅度、深部构造以及形成演化历史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别,有待于我们加深对其的探索和认识。西藏高原与全球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密切相关。对西藏地区的探索并不能完全离开亲临高原,但如果只凭人类的足迹去一点一滴地揭开它的奥秘是不科学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为人类探测青藏高原,发现其资源,认知其机理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青藏高原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近10多年得到迅速发展,也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其优势在于全天候、全天时工作,不受云雾干扰,并能一次大面积成像。一方面对人类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大规模、大面积的地形测量;更重要的是差分干涉测量能得到同震形变图,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能监测厘米甚至毫米级的形变,为监测西藏活动断层的变化提供了方法,甚至可以为整个青藏高原的动态变化和研究青藏高原与全球的关系提供线索。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为我国西藏地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探索新途径。我国目前有许多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缺少高精度的地形数据。本文一方面对InSAR技术本身不断探索,另一方面探讨将此技术更好地应用到西藏地区研究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InSAR生成西藏当雄—羊八井地区数字高程模型利用ERS-1/2 tandem星载SAR数据,在综合分析SRTM和1:50000DEM的前提下,成功获取当雄—羊八井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在基于和1:50000DEM的比较分析,论证了InSAR-DEM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证明了InSAR用于西藏地区制图的可行性。(2)分析了InSAR技术测高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基于所用的生成DEM的SAR数据对,深入分析了短基线在用于生成DEM中的不利因素,抗误差能力差,说明了在选择数据时遵循最优基线原则的重要性,空间基线不仅影响空间相关性而且影响高程对干涉相位差的灵敏度,揭示了地面坡度对干涉相位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果高程变化太快,干涉条纹产生重迭,会导致严重的失相关,从而无法对高程进行准确推算。(3)外部DEM在干涉测量中的应用详细分析了外部DEM在干涉测量中的实质,与在差分干涉测量应用中的异同,并论证了外部DEM在利用干涉测量生成DEM过程中的作用,其主要贡献在于提供参考坐标和降低解缠难度,特别是对于陡坡地段有明显的效果,使地形剖面线走势改善至和真实地形一致。(4)PS-InSAR技术的初步应用研究通过对处理后PS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盆地南部所有点随时间呈负向运动,北侧呈正向运动,这也意味着盆地南侧仍处于不断的沉降阶段,北部处于隆升阶段。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为6mm/y,上升速率为7mm/y。(5)专题图制作利用ETM+光学影像、InSAR-DEM和大范围的SRTM,制作阴影图、坡度图、坡向图和叁维立体图,提取研究区的构造地貌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08-06-18)
冯向阳[3](2007)在《试论西藏当雄—羊八井活动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青藏铁路安全运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铁路横穿处于强构造活动区和高寒环境的青藏高原,具有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不仅发育冻土和融冻灾害,而且穿越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本文分析了铁路经过的当雄-羊八井活动构造带的基本特征,讨论了其对铁路可能产生的严重影响。铁路的开通是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否真正解决了这些地质难题,还有待铁路长期运营的实践和考验。(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吴中海,赵希涛,吴珍汉,江万,胡道功[4](2006)在《西藏当雄—羊八井盆地的第四纪地质与断裂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雄—羊八井盆地进行的详细地质填图工作表明,该盆地中堆积了上新世或早更新世以来多套不同成因的沉积物。其中最显着的是形成于约700~500kaB.P.、250~125kaB.P.和75~12kaB.P.等叁个阶段的冰川和冰水沉积物,它们指示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在中更新世以来曾有过叁次冰期。对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的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包含了叁条次级断层带,它们具有不断向盆地内部迁移和多期活动的特点,其中中更新世以来的几次重要活动分别发生在700~500kaB.P.、350~220 kaB.P.、140kaB.P.和70~50kaB.P.。断裂带错动中更新世以来地层所形成的断层崖高度随着地层时代的变新发生系统地减小,指示该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4mm/a~2mm/a之间,其中第四纪期间的长期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1.1±0.3mm/a,而全新世期间的垂直活动速率为1.4±0.6mm/a。(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吴珍汉,胡道功,吴中海,叶培盛,江万[5](2005)在《西藏羊八井—当雄—谷露地堑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羊八井—当雄—谷露地堑是青藏高原重要的地壳伸展构造体系,主要由谷露、当雄、宁中、羊八井4个裂陷盆地组成。盆地两侧发育前中新世的逆冲推覆构造,盆地西侧发育中新世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岩体和盆地之间发育大型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地堑与山脉以正断层为主要边界,正断层错断糜棱岩片理;在地堑内部约13-20km深度发育局部熔融体。对羊八井盆地两侧的花岗岩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发现盆地两侧山脉快速隆升开始于6.5-5.3Ma,对应于地堑初始裂陷时代; 指示盆地和山脉之间的差异升降运动速率平均为0.54-0.93mm/a,与地堑西边界活动断裂第四纪平均垂直滑动速率0.5-1.0 mm/a相近。地壳深部过程对伸展构造运动、构造地貌演化、高温温泉分布和地震活动都具有显着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期刊2005-11-01)
吴中海[6](2004)在《西藏当雄—羊八井盆地及邻区第四纪地质演化与活动断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新生代期间的强烈隆升对东亚季风的起源和演化,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关于青藏高原大陆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高原隆升及其对周缘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一直是该区的研究热点。位于西藏中部作为藏南与藏北的重要地质、地理与气候分界线的西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是研究高原内部第四纪冰川作用、湖泊演化、古环境与古气候变迁、断裂活动和构造-地貌演化等一系列密切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的理想地区。晚新生代期间伴随青藏高原内部的东西向伸展运动,沿西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发生了强烈的正断层和左旋走滑断裂活动,并引发了强烈的山脉隆升和冰川作用。鉴于该区的第四纪湖泊演化和冰川作用过程及其时代与山脉隆升、断裂活动密切相关,本论文在第四纪地层-地貌和断层地貌的研究基础上,将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活动断裂研究相结合,合理利用裂变径迹、U系、电子自旋共振、光释光和碳14等多种年轻地质体的测年手段和技术,初步确定了该区晚第四纪湖泊演化和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形成的相关地质-地貌体的时代以及晚新生代以来不同阶段的断裂活动速率与山脉隆升过程,并初步探讨了与其相关的高原隆升及其机制问题。1、区域地质概况:西藏当雄及邻区位于平均海拔约5000m的青藏高原造山带中部的拉萨地块中部,在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中,该区经历了多期岩浆侵入与火山喷发事件和复杂的地壳变形和演化过程,发育了元古代的念青唐古拉变质杂岩,古生界特别是石炭-二迭系灰岩浅变质沉积-火山岩,中生界的灰岩、砂岩、火山岩和花岗岩体,老第叁纪的砂岩、砾岩、火山岩和花岗岩体,中新世的花岗岩体,上新世河湖相地层和第四纪的湖泊、冰川和河流沉积物以及泉华、重力堆积物等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岩石地层记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区域构造格局和高原地貌景观。该区主要包含了纳木错低山湖盆区、念青唐古拉极高山区、当雄-羊八井盆地区和旁多高山峡谷区等4个特征不同的地貌单元。地球物理特征显示,该区地壳厚度可达70~80km,地壳热流值普遍较高,其中地壳15~25km深处存在部分熔融层。位于地壳之下的是显示出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的相对冷和硬的印度岩石圈地幔。2、第四纪地层与时代:研究区典型的第四纪沉积物主要包括:分布于西藏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4718m)周缘的湖泊沉积和洞穴堆积,念青唐古拉山及两侧的冰碛和冰水沉积物,主要发育在旁多山地中的河流阶地堆积,当雄-羊八井谷地中的冲、洪积物与泉华堆积。另外,该区还发育了风成沙堆积、沼泽堆积、残坡积物、重力堆积和土壤层等沉积物。其中最老的沉积物可能形成于上新世-早更新世期间,仅分布于吉达果盆地东侧的特穷曲和南侧的夏息果一带、羊八井盆地西南的羊井学一带和宁中盆地的甲果果、沙康果一带,主要为一套河湖相的砂、粘土层和冲、洪积相的砾石层。环纳木错进行的1:25万地质填图和对19条湖相地层和湖岸堤剖面进行的水准测量结果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拔湖1.5~8.3、8.3~15.6、14.0~19.9、18.7~25.8、26.0~37.3和38.3~47.6m等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48m以上,最高至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7m以下,发育了多达8~30条的湖岸堤;而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17.5~19.8m的高度上,与纳木错与仁错的分水垭口的高度相当。纳木错沿岸7个剖面的12个和邻近湖泊的3个富含碳酸盐的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的铀系全溶样品的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90.7±9.9~71.8±8.5ka B.P.的晚更新世早期,第六、五、四、叁和二级阶地分别形成于53.7±4.2、41.2±4.7~39.5±3.0、35.2±3.0、32.3±4.4和28.2±2.8ka B.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而与湖蚀凹槽相当的湖滨相沉积和湖岸堤则稍早于29.3±2.7ka B.P.。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进行的古冰川作用调查发现,该区在中-晚更新世期间发育了叁套分布于切割山脉的沟谷中和山麓地带的冰川与冰水沉积物,全新世期间则形成多道分布于现今冰川末端附近的终碛垅,并且可能存在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的电子自旋共振(ESR)、U系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表明,可能属于早更新世冰川作用产物的欠布砾石层形成于约800~900 kaB.P.。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叁套冰碛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593~678kaB.P.,315~112kaB.P.和72~25kaB.P.。其中后两个冰川作用期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2~3个阶段,并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2、4、6.2、6.4和8等相对应。上述测年结果表明,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所发生的中-晚更新世的3次冰川作用,分别相当于青藏高原南部的聂聂雄拉冰期、古乡冰期和白玉冰期。在羊八井盆地西侧和旁多山地中的峡谷地段,发育拔河高度分别为3~5m、10~25m、30~45m、55~70m、80~90m和100~110m的6级河流阶地,其中与T_1和T_2阶地时代相当的冲、洪积台地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和当雄-羊八井盆地中有广泛分布。在大部分阶地缺少测年资料的情况下,经过区域对比认为其中的T_1形成于约4.2ka B.P.,T_3和T_2分别形成于相当于末次冰期早冰段和晚冰段,而T_6、T_5、T_4则分别于中更新世的中、晚期。泉华沉积的调查发现,在拉多岗、羊八井、宁中、当雄和谷露盆地中都发育有多期次的古泉华沉积。年代测定结果表明,该区的古泉华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0~10kaB.P.期间,并相对集中在500~350kaB.P.、250~150kaB.P.、100~40kaB.P.和约2kaB.P.以来等四个时期,这与古泉华都分布于中更新统冰碛或冰水台地上和野外产状所显示的多期演化特征是吻合的。其中约400~350kaB.P.期间和100kaB.P.以来是区域内热泉活动的两个高峰期。3、第四纪环境与古气候:纳木错高位湖相沉积的发现表明,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羌塘高原在约120~40ka B.P.间的某个时期,可能曾经发育面积可达100000km~2左右的古羌塘大湖。根据不同阶段湖泊沉积物的测年结果可以将纳木错的发育初步划分为120~40ka B.P.间之羌塘古大湖期,40~30ka B.P.间的外流湖期和30ka B.P.以来的纳木错期等3大阶段。在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羌塘高原东南部的一大批现代大中型湖泊,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内、外流水系的分水岭,可称为“羌塘东湖”。它或许还与羌塘高原中南部和西南部的其它古大湖相连,成为统一的“羌塘湖”。在外流湖期,古羌塘湖逐渐解体成为多个次一级的大湖,各个大湖泊之间可能通过河流相通,也有一些湖泊与大湖完全脱离而独立出来。在纳木错期,纳木错成为独立的湖泊,其它大户也逐步脱离而形成与现今类似的藏北湖群地貌。古冰川作用过程、湖泊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结果、古湖岸堤剖面和古冰缘现象等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的地质标志表明,研究区在第四纪期间特别是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多期周期性的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过程。其中冰川作用表明,该区在更新世期间经历过4次大的冰期和其中的多次冰进阶段。其中可能为最老的欠布冰期大致对应于MIS26~22阶段,其后分别发生了大致与MIS18~16、MIS8~6和MIS4~2等阶段相对应的宁中冰期(700~600ka B.P.)、爬然冰期(300~120ka B.P.)和拉曲冰期(75~15ka B.P.)。全新世期间则经历了新冰期(4~2.5ka B.P.)和小冰期(1450~1880A.D.)。在爬然和拉曲冰期中还至少各自包含了2个冰进阶段。孢粉记录、湖岸阶地和古湖岸堤演化表明,纳木错地区在MIS5以来经历了频繁的湖面波动、气候的冷暖和干湿变化以及森林-草原与草原植被的交替演化。其总体特征是:约115.9ka B.P.时,纳木错湖面最高。在116~78ka B.P.期间,对应于MIS5阶段,区域气候温和凉爽或温和偏湿,区域附近的植被以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或森林的交替出现为特征,湖面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基本保持在拔湖140~88m之间。在78~53ka B.P.期间,对应于MIS4阶段,该区气候干冷,区域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大幅度下降,并在拔湖约36~48m之间波动。约53~32ka B.P.期间,区域气候温暖偏湿或温暖湿润,湖面波动于拔湖约15~28m之间,波动较为频繁。与阶地的发育相对应,该期间的气候变化可细分为叁个暖期和其间的两个冷期(即相当于MIS3a、3b、3c、3d和3e)。其中暖期时的区域植被主要以由松、蒿、桦为主含一定量的冷杉的森林为主,其中36ka B.P.左右气候最温暖湿润,区域附近可能出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约32~12ka B.P.期间,区域气候干冷,古植被以草原和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再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最低可至拔湖约8m处,但通常维持在拔湖约12~17m之间。约11.8~4.2ka B.P.期间,区域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在约8.4~4.2ka B.P.期间区域气候最温暖湿润,区域内可能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整体波动幅度较小,但波动最为频繁。区域气候对比发现,纳木错地区的冷、暖气候变化过程与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都是一致的,特别是阶地下切所反映的湖面退缩过程与北大西洋的Henrich冷事件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综合分析包括孢粉、冰川进退和冰缘沉积等全新世期间内的多种与气候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发现,该区全新世期间的气候变化可进一步划分为叁个阶段:(1)约11.8~8.4kaB.P.期间,本区处于微温期和升温期,气候相对温和稍湿。(2)约8.4~4.0 kaB.P.期间,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时期或大暖期。该期间的平均气温可能会比现今高约5℃,降水量可能比今多100~200mm。(3)约4.0kaB.P.以来,本区气候整体较为干冷。纳木错湖面发生持续下降,其最大下降幅度可达11.4m。冰川进退和湖面波动表明,该期间内本区的气候波动过程包含了新冰期和小冰期两个寒冷期,其中又各包含3次明显的冷期。其中新冰期期间的最低年平均气温可达-6℃左右。约1970年以来,区域气候向暖湿方向转化,造成念青唐古拉山西布冰川后退约120~200m,纳木错湖面上涨了约2m左右。4、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地震活动特征: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是研究区主要的活动断裂。其构成了高出高原面千米左右、发育现代山岳冰川的西念青唐古拉山与平均海拔4300m左右、宽约5-15km的谷露-当雄-羊八井-安岗地堑之间的构造边界,并且还是西藏中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和地热活动带,着名的羊八井地热田就分布在该断裂带之上。沿该断裂进行的地质填图和路线调查发现,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整体呈北北东和北东走向,其主要由呈右阶雁列分布的近南北向的吉达果-安岗盆缘断裂带、北东向的当雄-羊八井北缘断裂带和北北东向的谷露西缘断裂带等叁段构成,全长约240公里,倾向南东。其中吉达果-安岗盆缘断裂带和谷露西缘断裂带都属于典型的正断层,而当雄-羊八井北缘断裂带是由多条北北东-北东走向、呈右阶雁列或平行分布的次级正断层带和其间北东东走向的左旋走滑断裂带所构成的复合型断裂带。其中的次级断裂带又构成呈右阶斜接的羊八井、拉多岗、宁中和当雄等次级菱形盆地的边界断裂,而左旋走滑断裂带分布于次级盆地之间起着协调断裂两侧地堑拉张的作用。因此整体上看,当雄-羊八井断裂带可以看作兼具有左旋走滑和正倾滑性质的斜滑断层,但其走滑活动是通过正断层的右阶分布和局部的走滑断裂来实现的,并且伴随着断裂带走向向东的偏转,其走滑分量是逐渐变大的。沿山麓地带的路线调查发现,断裂带错动不同时期的晚第四纪冰碛、冰水沉积物和河流阶地所形成的断层崖高度随着地层时代的变新而系统地减小。根据利用水准仪和皮尺测量的185个不同时代的断层活动量数据和29个地形图判读数据以及相关的错动地层的ESR、U系、~(14)C、光释光与热释光年龄分析结果发现,该断裂带不同时期的垂直活动速率是有所变化的。其中约340~200ka B.P.以来的断裂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8~1.3mm/a之间,约170~160ka B.P.、125~75ka B.P.、58~32ka B.P.、15~12ka B.P.以来和全新世期间的断裂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介于0.7~1.3mm/a、0.4~1.3mm/a、0.2~1.8mm/a、0.4~2.8mm/a和0.6~5.3mm/a之间。整体上显示出距今越近断裂带在不同地点的垂直活动速率变化越大的特点。将不同时期以来的断裂垂直活动量换算为不同时段内的垂直断距后可以估算出断裂不同时段内的垂直活动速率。结果表明,断裂带约340~240 ka B.P.、240~170 ka B.P.、170~125 ka B.P.、125~58 ka B.P.、58~15 ka B.P.、15~4 ka B.P.和4~0 ka B.P.期间的断裂平均垂直活动速率分别为约0.86mm/a、1.14mm/a、1.33~2.44mm/a、0.34~0.72mm/a、0.11~1.04mm/a、0.21~2.53mm/a和0.6~5.3mm/a。其中125~15ka B.P.期间是断裂带活动强度比较低的时期,而全新世是断裂活动速率随地点变化最大和最大垂直活动速率最大的时期。另外根据不同地点的断层崖高度可以发现,在断裂带近南北走向或北北东走向时断裂的垂直活动强度往往比较大,而当断裂带走向转为北东东向时,其垂直活动速率则变小,此时也是走滑断裂出现的地段。整体上看,断裂带在10万年尺度内的断裂活动速率是比较稳定的,而在1~5万年时间尺度内的断裂活动速度随地点变化较大。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谷露西缘的巴仁多~甲赤岗、当雄盆地北缘的拉尔根~哈公淌和羊八井盆地北部的古仁曲~那夙果一带是断裂带垂直活动相对较强烈的地段。对分布于当雄盆地东、西两端、宁中盆地东北端和羊八井盆地北部的走滑断裂的调查结果表明,断裂的走滑活动速率基本上介于1~4mm/a之间,并且也显示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速率要普遍高于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活动速率的特点。其中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活动速率为1.7±0.9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活动速率为2.5±1.5mm/a。另外,根据断裂带所错动地层的时代和断层泥的ESR年龄结果判断,断裂带在第四纪期间具有不断向盆地内部迁移和多期活动的特点,其中在中更新世以来700~500ka B.P.、350~220ka B.P.、140ka B.P.左右、70~50kaB.P.和全新世等几个阶段是断裂带的活动相对比较强烈的时期。念青唐古拉山断裂带对该区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1411年和1952年沿该断裂带的北段和中南段分别发生过Ms.8和Ms.7.5级地震。统计仪器记录的1900~2000年期间大于4级的地震活动发现,该区在1900年以来,地震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准周期性特点,Ms=5.7~6.9级的地震大致以15±5a的周期重复出现。但在近15年的时间内该区已没有≥5.5级的地震发生,并且早期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该断裂带的两端——夹多乡-吉达果-安岗和当雄-谷露-桑雄一带,而在断裂带中段的羊八井-拉多岗-宁中一带,明显属于近期地震活动的“空区”,可能暗示该区属于近期发生中强地震活动的危险区或正在孕育更大强度的地震。对谷露1952年7.5级地震和羊八井1411年8级的地表破裂带的调查结果表明,前者的地表破裂带的最大垂直位移为4~5m,宏观震中出现在谷露西南的巴仁多-纳布扎一带,地表破裂的形成具有单点破裂-扩展特点。后者的最大垂直位移可达8~10m,出现在古仁曲沟口至那夙果一带。沿谷露-羊八井多处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震活动遗迹,根据断层崩积楔、断层崖坡折和断层上升盘的多级阶地等古地震标志认为,该区在约18~15ka B.P.以来至少发生过6~7次7~8级的古地震。古地震活动的相关地质-地貌体和断层崩积楔的测年结果表明,该区在约7.4±0.7 ka B.P.、4.5±0.3 ka B.P.和2.3±0.2 ka B.P.分别发生过3次7~8级古地震。结合历史地震初步认为,约8.1ka B.P.以来该区发生7~8级地震的地震重复周期为2300±700a。约5ka B.P.以来的地震重复周期为1700±200a。5、晚新生代地壳伸展变形特征及其机制:当雄-羊八井地区的盆-山构造地貌和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的断裂活动是该区地壳伸展变形的主要表现形式。盆-山地貌特征分析表明,位于当雄-羊八井地堑西翼、高出高原面千余米的念青唐古拉山是该区隆升最强烈的地区,且山脉隆升具有明显的掀斜特征。半地堑为主的地堑形态、裂谷翼部20~30km的地势变化波长、较窄的10~15km的裂谷宽度和通常小于1000m的地堑充填物厚度等暗示盆-山地貌的发育符合伸展构造背景下上地壳发生弹性弯曲并由低粘度的下地壳进行均衡补偿的模式。地表的断裂性质及其组合形式显示,该区的断裂活动符合N105±10°E方向的伸展构造变形方式,地表的高角度正断层受控于深部10~15km处的低角度伸展型韧性剪切带。综合该区有关深部探测、岩浆活动、热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上地壳的伸展变形、上-中地壳的局部熔融和中-下地壳的韧塑性流动等不同构造层次的构造活动都应该是在统一的近东西向伸展变形的动力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该区的近东西向伸展变形开始于约18~11Ma以来,并经历了多阶段的发展过程。各方面的证据表明,目前发生在高原内部的构造变形特征符合在近南北向挤压的动力学背景下,由于双倍地壳的巨大重力势能和低粘度、热而弱的下地壳的存在而导致的在下地壳热塑性流动驱动下引发上地壳脆性伸展变形的动力学机制。而高原南、北部地表伸展变形样式的不同可能是大地构造环境和深部地质背景的差异引起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04-06-30)
黎兴国[7](1982)在《西藏当雄和羊八井盆地泥炭层C~(14)年代测定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西藏当雄和羊八井叁个泥炭和腐植质层样品的 C~(14)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的结果作简要报导,并讨论其地质意义。样品采集点的地理位置见图1。(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地质文集》期刊1982年01期)
黎兴国[8](1979)在《西藏当雄和羊八井盆地泥炭层C~(14)年代测定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西藏当雄和羊八井叁个泥炭和腐植质层样品的 C~(14)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的结果作简要报导,并讨论其地质意义。样品采集点的地理位置见图1。(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第四纪地质·冰川》期刊1979-12-01)
西藏当雄羊八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m以上,高原四周为巨大山系所环绕,地势雄伟,屹立于塔里木盆地和印度河—恒河平原之间,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高原,故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高原又是地球上最年轻的构造活动区之一,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复杂的地质结构。西藏高原是现代构造强烈活动的地区。在其周缘和内部都存在许多活断层和地震地表破裂。但是,青藏高原周围和内部活动断层的性质、规模,活动幅度、深部构造以及形成演化历史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别,有待于我们加深对其的探索和认识。西藏高原与全球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密切相关。对西藏地区的探索并不能完全离开亲临高原,但如果只凭人类的足迹去一点一滴地揭开它的奥秘是不科学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为人类探测青藏高原,发现其资源,认知其机理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人类更深刻地认识青藏高原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近10多年得到迅速发展,也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其优势在于全天候、全天时工作,不受云雾干扰,并能一次大面积成像。一方面对人类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大规模、大面积的地形测量;更重要的是差分干涉测量能得到同震形变图,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能监测厘米甚至毫米级的形变,为监测西藏活动断层的变化提供了方法,甚至可以为整个青藏高原的动态变化和研究青藏高原与全球的关系提供线索。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为我国西藏地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探索新途径。我国目前有许多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缺少高精度的地形数据。本文一方面对InSAR技术本身不断探索,另一方面探讨将此技术更好地应用到西藏地区研究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InSAR生成西藏当雄—羊八井地区数字高程模型利用ERS-1/2 tandem星载SAR数据,在综合分析SRTM和1:50000DEM的前提下,成功获取当雄—羊八井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在基于和1:50000DEM的比较分析,论证了InSAR-DEM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证明了InSAR用于西藏地区制图的可行性。(2)分析了InSAR技术测高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基于所用的生成DEM的SAR数据对,深入分析了短基线在用于生成DEM中的不利因素,抗误差能力差,说明了在选择数据时遵循最优基线原则的重要性,空间基线不仅影响空间相关性而且影响高程对干涉相位差的灵敏度,揭示了地面坡度对干涉相位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果高程变化太快,干涉条纹产生重迭,会导致严重的失相关,从而无法对高程进行准确推算。(3)外部DEM在干涉测量中的应用详细分析了外部DEM在干涉测量中的实质,与在差分干涉测量应用中的异同,并论证了外部DEM在利用干涉测量生成DEM过程中的作用,其主要贡献在于提供参考坐标和降低解缠难度,特别是对于陡坡地段有明显的效果,使地形剖面线走势改善至和真实地形一致。(4)PS-InSAR技术的初步应用研究通过对处理后PS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盆地南部所有点随时间呈负向运动,北侧呈正向运动,这也意味着盆地南侧仍处于不断的沉降阶段,北部处于隆升阶段。最大年平均沉降速率为6mm/y,上升速率为7mm/y。(5)专题图制作利用ETM+光学影像、InSAR-DEM和大范围的SRTM,制作阴影图、坡度图、坡向图和叁维立体图,提取研究区的构造地貌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藏当雄羊八井论文参考文献
[1].席晶,袁玥,易云飞.执着的守望[N].中国水利报.2013
[2].戴娅琼.InSAR数字高程模型获取、精度分析及构造地貌信息提取[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
[3].冯向阳.试论西藏当雄—羊八井活动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青藏铁路安全运营的影响[J].地球学报.2007
[4].吴中海,赵希涛,吴珍汉,江万,胡道功.西藏当雄—羊八井盆地的第四纪地质与断裂活动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6
[5].吴珍汉,胡道功,吴中海,叶培盛,江万.西藏羊八井—当雄—谷露地堑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时代[C].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2005
[6].吴中海.西藏当雄—羊八井盆地及邻区第四纪地质演化与活动断裂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4
[7].黎兴国.西藏当雄和羊八井盆地泥炭层C~(14)年代测定及其意义[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2
[8].黎兴国.西藏当雄和羊八井盆地泥炭层C~(14)年代测定及其意义[C].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第四纪地质·冰川.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