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小说论文-薛圆媛

荒岛小说论文-薛圆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荒岛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欧洲荒岛小说,主题,人物类型,叙事研究

荒岛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薛圆媛[1](2016)在《欧洲荒岛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荒岛小说作为荒岛文学的重要体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几百年来,欧洲的荒岛小说创作出现过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拥有亿万观众和读者。本论文主要采用文本细读、主题研究、叙事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欧洲荒岛小说进行研究。论文共由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概括阐述欧洲荒岛小说创作的成就和影响、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本论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章梳理探究欧洲荒岛小说的源流,并对欧洲荒岛小说创作的叁个阶段即兴起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分别进行分析,概括指出注重写实、崇尚科技和反思人性叁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第二章运用文本细读和主题研究的方法,对欧洲荒岛小说的四大主题:生存主题、人性主题、生态主题和殖民主题进行深入解读。生存主题主要从生存困境和生存抗争两方面进行分析;人性主题从批判人性的邪恶、呼唤人性的善良展开论述;生态主题从人与自然的失衡即人定胜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加以阐述;殖民主题从占据荒岛土地和丑化异族形象两方面进行探究。最后对其他的主题进行了简要说明。第叁章运用文本细读和归纳的方法,将欧洲荒岛小说的人物分为成年人和少年儿童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冒险开拓型、发明创造型、凶狠野蛮型等人物形象构成,第二种类型由有勇有谋型、叛逆领导型、智慧内敛型等人物形象构成。论文通过列举的方法对两种类型的人物进行了简要论述。第四章运用叙事学研究方法、文本细读法、表格法,从情节结构模式、叙述视角、叙事时间和空间建构四个方面对欧洲荒岛小说的叙事进行了分析。欧洲荒岛小说大多具有共同的叙事模式,如在情节结构上表现为:遇险——流落荒岛——返乡,主人公荒岛上的经历往往占据小说绝大部分篇幅。小说中往往存在一些相类似的对立故事元素和情节。本论文从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和第叁人称全知叙述这两方面分析了欧洲荒岛小说的叙述视角。叙事时间从小说文本的故事时间、话语时间和时序方面来进行研究。欧洲荒岛小说的空间建构则从乌托邦空间和反乌托邦空间这两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详细解读。结语部分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荒岛小说作品依然不断出现,并且呈现出新的特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异托邦类型的荒岛小说将成为热点研究对象。(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0)

张巍[2](2016)在《荒岛小说叙事伦理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了“荒岛小说”不同时期的叁部代表作品《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和《海滩》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伦理批评的方法,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叁个伦理基本层面入手,分析叁部小说中通过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所展现出的伦理这叁个基本方面的演变发展脉络。根据伦理的这叁个基本方面,本文分了叁个大章分别进行论述。第一章展现了叁部小说中关于人对自然从征服到怀疑征服再到回归自然的伦理演变历程。该章首先从分析笛福的叙事时空安排入手,解读其欲以人的理性征服自然的强烈伦理表达;接着通过分析斯威夫特的讽刺叙事修辞手法,解析其对以理性征服自然之不合理的质疑;最后从新近荒岛小说《海滩》情节安排分析中解读作者回归自然的深刻伦理阐述。第二章从人类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叁部小说中反映出的启蒙之后人类社会关系的演变。笛福披着启蒙思想的外衣,实际宣扬的是以殖民主义和实用主义为核心的落后伦理观念;而斯威夫特正是对以笛福代表的非全面启蒙者的落后和虚伪展开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可惜囿于没有提出解决方案;《海滩》叙述中对平等和谐人类社会关系的追求和探索相较于前两者是极大进步和发展。第叁章围绕这叁部小说中关于人性认识的演进展开。论文首先通过对笛福情节安排的分析解读其理性可导人性完善的伦理观点;与笛福的观点大相径庭,斯威夫特以戏仿叙事修辞的手法表达出人性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恶。加兰通过对前人的反思和总结,在《海滩》叙述中对人性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伦理表达:人性中善与恶两种因子并存,并在外界因素刺激下交替主导人性。结语中对叁部小说叙述中反映出的上述伦理叁个主要方面的演变脉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周宁[3](2016)在《论《海滩》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滩》(The Beach)发表于1996年,2000年被拍摄成为同名电影,是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加兰(Alex Garland,1970---)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采用传统荒岛小说的奇幻冒险情节,作品表达了回归自然的主题,道破了现代人生活与幻想的虚幻和脆弱,揭露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是新时期最重要的一部荒岛小说。作为荒岛小说,《海滩》对传统荒岛文学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二者的叙事场景与情节结构具有相似性,都涉及对人性的评判,都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细读文本可知,《海滩》在情节设计、人物书写、叙事策略、主题思想等几个方面都显示出与《鲁兵逊漂流记》、《珊瑚岛》等传统荒岛小说迥然不同的特征。本文把《海滩》放在传统荒岛小说的发展体系中,从上述四个方面分析其作为一部着名荒岛小说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继承与突破。本文绪论主要介绍了传统荒岛文学的发展及其写作特点,分析了《海滩》的创作背景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正文部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分析《海滩》与传统荒岛小说在情节上的共性——情节叁步曲,论证其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继承,进而从流落荒岛原因的嬗变、情节的“突转”和图像叙事等方面揭示出《海滩》不同于以往传统荒岛小说的新特性;第二章首先以《暴风雨》、《鲁滨逊漂流记》、《珊瑚岛》为例,分析传统荒岛小说善于展现人性中光辉善良一面的特点,接着探讨《海滩》中对人性多恶的描写,最后从女性人物在传统荒岛小说中的缺失到《海滩》中的回归,论证《海滩》在人物书写方面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突破。第叁章首先从陌生化、理想化、抽象化这叁方面分析《海滩》在叙事空间上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继承,接着以《鲁兵逊漂流记》为例,比较分析《海滩》对传统荒岛小说线性叙事结构的突破,最后通过分析《海滩》对经典荒岛文学作品别出心裁的戏仿,探讨《海滩》叙事艺术的独特魅力;论文最后一章首先以《鲁滨逊漂流记》与《珊瑚岛》为例,分析传统荒岛小说的乐观、理性主义传统,接着通过分析主人公理查德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想摆脱现代文明的桎梏,试图以回归自然的方式重建人类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现代社会种种物质的诱惑,指出《海滩》作者所论述的悲观主义情怀,及其对理性主义的反叛。在此基础上,论文得出结论:《海滩》既在叙事场景与情节结构方面对荒岛小说有继承,又在情节设计、人物书写、叙事策略、主题思想等方面有发展,荒岛小说家希望通过回归自然的方式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时代难题,但“海滩”最后的黯然消逝,蕴含着现代荒岛小说作家对人类与自然前景的担忧与疑虑。(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朱慧明[4](2015)在《西方荒岛小说典型文本思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文化领域的荒岛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类较为独特的文学成就,主要作品集中在英法美和新西兰等国家。荒岛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滥觞到成熟的过程,逐渐在世界文学历史中显现出一个个性化的文本群体,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西方荒岛小说的典型文本进行分析,能够对荒岛文学的研究加以丰富。(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5年22期)

胡汶涛[5](2015)在《城市中的荒岛求生——《摩尔·弗兰德斯》的荒岛小说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所写的一部以城市背景为题材的女性成长小说。尽管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人物背景不同,笛福仍然赋予了小说不少荒岛冒险小说的特点。城市的环境与荒岛从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而主人公的性格也具有典型的资产阶级特点。《摩尔·弗兰德斯》其实是一部另类的荒岛冒险小说。(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王波[6](2015)在《和谐的原动力:文明与秩序——荒岛小说《蝇王》中的生态伦理关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态伦理学理论,研究探讨了荒岛小说《蝇王》中所彰显的戈尔丁对生态伦理的强烈关切。《蝇王》揭露了在特殊环境中以及在非理性意志的驱动下,人类的兽性因子将战胜人性因子,自由意志将被彻底释放,产生真正的邪恶,随心所欲地蹂躏和掠夺大自然,从而引起生态失衡,并最终导致病态的社会生态和畸形的精神生态。因此,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回归自然,才能重建文明与秩序,重构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关系。(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9期)

孔建平,游滔[7](2015)在《英国荒岛小说中的时间图腾》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时间意识构成了现代性的核心内涵,现代性时间图腾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在英国荒岛小说传统中。《鲁滨孙漂流记》表现了乐观现代性时间观念,《格列佛游记》则质疑了现代性时间迷信。19世纪以后,荒岛小说开启了疏离、背反到拆解乐观现代性时间图腾的过程。而《海滩》表达了当代人摆脱同时性纠缠、寻找新的时间方向的无奈。这一否定之否定的嬗变正昭示了"现代性悖论"的深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武文娟[8](2015)在《英国荒岛小说中的基督教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荒岛小说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类独特的文学成就,在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的渐进过程后,逐渐在文学史上形成为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小说类型。英国由于英伦叁岛的地理位置、大英帝国对海外殖民以及英国人的冒险精神等原因,其荒岛小说所涉及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尤其其中的宗教色彩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本文选取了四部不同时代典型的英国荒岛小说,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罗伯特·迈克尔·巴兰坦的《珊瑚岛》(The Coral Island)、威廉·戈尔丁的《蝇王》(Lord of the Flies)以及亚历克斯·加兰的《海滩》(The Beach),对其中涉及的基督教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基督教在不同时代的英国荒岛小说文本中是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以及经历了怎样一种演进过程,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此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这一章首先对有关英国荒岛小说中的宗教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与阐述,其次说明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采取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荒岛小说概述。这一章首先从荒岛小说的起源与构成、形成原因出发,继而过渡到英国荒岛小说的研究,要想研究荒岛小说与基督教就必须要研究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多元关系,这是一个绕不过的重点。第叁章荒岛小说中基督教的繁荣与传播。鲁滨逊时代的宗教故事反映着基督教社会的繁荣,从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的书写中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宗教成长历程以及他与自身经济主义身份结合后的清教思想倾向。巴兰坦时期的世界已经发生变化,随着大航海时代帷幕的拉开,《珊瑚岛》将基督教的繁荣通过航海远播世界,努力完成基督教的传教使命,使基督教的发展走向了新的阶段。第四章荒岛小说中基督教的困境与消解。基督教在经过了繁荣发展阶段并进行世界性的传播后,传播出自我思想的同时也难免混杂了其他民族的思想,在异质文明的碰撞以及现代社会的影响下,“上帝死了”,他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可以继续指引人心,这是基督徒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反复的困惑与质疑下,基督教最终还是走上了消解之路。戈尔丁的《蝇王》和加兰的《海滩》分别对此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田玉霞[9](2015)在《荒岛小说的生态伦理关怀——以《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荒岛小说因其独特的体裁和内涵,较为突出地蕴涵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问题。该文以荒岛小说的经典之作《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为例,探究作品中所隐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态伦理关系,从而揭示自然生态的破坏必将引起社会生态的失衡,而社会生态的失衡又必然导致人的精神层面的异化,彰显了作家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和深切的生态伦理关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5年02期)

白春苏[10](2015)在《毁灭与重构——荒岛小说的哲学内涵之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荒岛小说这一题材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基本遵循了人遭遇海难、流落荒岛和回归社会的情节模式。《鲁滨孙漂流记》、《蝇王》和《昨日之岛》叁部代表性作品可以充分表现出荒岛小说在空间意义、欲望表征以及终极指向叁个方面哲学意义的流变。从《鲁滨孙漂流记》中昂扬自信的时代精神,到《蝇王》对这一精神的摧毁,再到《昨日之岛》中温和的反思性重建,展现出从绝对到相对,从一元到多元,从"务实"到"务虚"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荒岛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取了“荒岛小说”不同时期的叁部代表作品《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和《海滩》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伦理批评的方法,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叁个伦理基本层面入手,分析叁部小说中通过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所展现出的伦理这叁个基本方面的演变发展脉络。根据伦理的这叁个基本方面,本文分了叁个大章分别进行论述。第一章展现了叁部小说中关于人对自然从征服到怀疑征服再到回归自然的伦理演变历程。该章首先从分析笛福的叙事时空安排入手,解读其欲以人的理性征服自然的强烈伦理表达;接着通过分析斯威夫特的讽刺叙事修辞手法,解析其对以理性征服自然之不合理的质疑;最后从新近荒岛小说《海滩》情节安排分析中解读作者回归自然的深刻伦理阐述。第二章从人类社会关系的角度考察叁部小说中反映出的启蒙之后人类社会关系的演变。笛福披着启蒙思想的外衣,实际宣扬的是以殖民主义和实用主义为核心的落后伦理观念;而斯威夫特正是对以笛福代表的非全面启蒙者的落后和虚伪展开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可惜囿于没有提出解决方案;《海滩》叙述中对平等和谐人类社会关系的追求和探索相较于前两者是极大进步和发展。第叁章围绕这叁部小说中关于人性认识的演进展开。论文首先通过对笛福情节安排的分析解读其理性可导人性完善的伦理观点;与笛福的观点大相径庭,斯威夫特以戏仿叙事修辞的手法表达出人性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恶。加兰通过对前人的反思和总结,在《海滩》叙述中对人性做出了比较全面的伦理表达:人性中善与恶两种因子并存,并在外界因素刺激下交替主导人性。结语中对叁部小说叙述中反映出的上述伦理叁个主要方面的演变脉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岛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薛圆媛.欧洲荒岛小说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2].张巍.荒岛小说叙事伦理演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6

[3].周宁.论《海滩》对传统荒岛小说的继承与发展[D].青海师范大学.2016

[4].朱慧明.西方荒岛小说典型文本思索[J].大众文艺.2015

[5].胡汶涛.城市中的荒岛求生——《摩尔·弗兰德斯》的荒岛小说特征分析[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

[6].王波.和谐的原动力:文明与秩序——荒岛小说《蝇王》中的生态伦理关切[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7].孔建平,游滔.英国荒岛小说中的时间图腾[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武文娟.英国荒岛小说中的基督教因素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9].田玉霞.荒岛小说的生态伦理关怀——以《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5

[10].白春苏.毁灭与重构——荒岛小说的哲学内涵之流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荒岛小说论文-薛圆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