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以重庆为例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以重庆为例

论文摘要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城市都提出了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掀起了一股“区域金融中心热”。然而仔细分析这些目标(或者叫口号更为合适),会发现其中不乏浮躁、跟风、攀比的因素——往往是本区域内有城市提出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其它城市就纷纷表示也要做区域金融中心,然后就开始在媒体上各说各话,大谈自己的优势,对劣势及对手避而不谈,一时间似乎谁都能成为本区域的金融中心,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更多地只是各地政府争夺金融资源和政策,提升或者巩固自己在本区域地位的一种手段而已。那么,从理性角度出发,我国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究竟应当遵循怎么样的发展路径与模式才适宜呢?这正是本文想要回答的问题。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本文首先在第2章对前人有关金融中心形成、发展和评价的相关研究做了一番总结,并归纳出了被这些研究所普遍提及的五方面内容——金融中心的不同发展模式,微观经济理论对金融中心形成的解释,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对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金融中心形成的地理因素以及金融中心评价体系的建立。其中,金融中心发展模式通常被分为“需求反应型”和“供给主导型”两种,前者对应的例子是纽约这样依靠本地区雄厚经济实力所产生的金融需求而发展的金融中心,后者对应的例子则是新加坡之类依靠政府在各方面主动扶持而发展的金融中心;微观经济理论对金融中心形成的解释主要从规模效应和信息经济学两方面进行,前者强调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等产业的聚集所带来的规模正效应使得金融机构天生具有在某个地点聚集的需求,而后者则对这样的地点进行了归纳,认为由于经济信息的传递过程存在着成本和损耗,金融机构倾向于聚集在产生经济信息最多,通常也是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对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后一些欠发达或经济腹地不足的新兴金融中心的崛起,这些城市普遍是因为持续的金融创新和适当的金融深化措施而获得了与部分经济实力强大的传统金融中心相比肩的地位;金融中心形成的地理因素是一个各方争议颇多的话题,有学者认为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地理因素对于金融中心的形成不再重要,而不少学者反对此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与地域密切相关同时又对信息传递过程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并不会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而消失,也有学者综合上述两种观点,认为某些金融活动(如非标准的证券交易)有聚集的需要,而另一些(如标准的证券交易)则有分散的趋势,这是根据其所需信息的不同特点而决定的,另外还有学者在此之外提出东京、伦敦、纽约因其所在时区不同恰好形成了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金融交易圈,并称这样的巧合为“时区优势”;金融中心评价体系的建立,通常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将上述各方面因素用一系列指标加以量化并借助数学方法建立模型,最后计算出一个综合得分来为各金融中心进行排序。在总结了前人相关研究之后,本文紧接着于第3章对目前全球一些主要金融中心的基本数据和发展情况做了一番剖析。通过对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25个大都市区金融业GDP/GVA的分析,、我们发现金融中心通常具备政治地位高、经济规模大、产业结构先进三大特征,其中前两者是推动金融中心形成的核心动力,而最后这一项则是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的最直观体现——有些城市金融业规模因其经济规模而非常庞大,但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却不高,这样的城市通常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只能充当次一级的金融中心,而有些城市因整体经济规模有限而金融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很高,这样的城市通常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是更高一级的金融中心,当然最强大的金融中心还是那些在规模和产业结构上都表现突出的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除了上述分析之外,本文还对这些城市的基本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在以上两章的基础上,本文于第4章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理性发展路径与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各级金融中心只能是遵循首都——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地区)县(县级市)这样的布局体系,而在省级层面上,各省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别为本行政区域内的金融中心,这种“一省一中心”的格局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和根深蒂固的基础,跨省际的区域金融中心尚不具备形成的条件,因此国内希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应当将现阶段目标设定为成为本区域内金融竞争力最强的城市,待将来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再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区域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中心。在本章末尾,本文还对几种可能的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在第5章中,本文以重庆为例,运用本文观点分析了其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和应当选择的发展模式——在第1节,本文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回顾,可以看到,重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早在上世纪初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就成为了四川盆地以及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由于当时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工商业发展更多地处于一种类似自由竞争市场的状态,因此重庆金融业在此时的繁荣景象是今日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区域金融中心适宜性的一个有力佐证;在第2节本文又通过综合其他学者相关研究的成果,建立了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数据处理,最终得出重庆目前的金融竞争力在长江上游地区有一定优势的结论;在前2节的可行性分析基础上,本文在最后一节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应当选择的发展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基本数据和发展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整理,这在国内学者以往的研究中不多见,二是提出了现阶段国内金融中心体系存在的“一省一中心”格局,并据此认为目前全国各城市打造跨省际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只能停留在构想阶段,更为现实的目标是本区域内金融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三是在金融中心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使用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来确保其客观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2. 金融中心相关理论综述
  • 2.1 金融中心的不同发展模式
  • 2.2 应用微观经济理论考察金融中心的形成
  • 2.2.1 规模效应对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解释
  • 2.2.2 微观信息经济学对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启示
  • 2.2.3 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评价
  • 2.3 金融创新及金融深化对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 2.4 金融中心形成的地理因素
  • 2.5 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 3.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案例及启示
  • 3.1 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基本数据简析
  • 3.2 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概览
  • 3.2.1 超大型金融中心
  • 3.2.2 大型金融中心
  • 3.2.3 中小型金融中心
  • 3.3 国际案例对于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 4.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 4.1 现阶段我国金融中心建设总体情况解析
  • 4.2 现阶段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路径与模式探讨
  • 4.3.1 上海模式
  • 4.3.2 广州模式
  • 5.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分析及模式选择
  • 5.1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历史渊源
  • 5.2 重庆金融中心竞争力现状研究
  • 5.2.1 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及方法的选择
  • 5.2.2 基本数据、计算过程及排名结果
  • 5.2.3 对分析结果的评价和补充
  • 5.3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模式选择及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峡两岸金融竞争力比较及合作前景分析[J].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8(05)
    • [2].品牌价值让金融竞争力更强[J]. 中国品牌 2017(04)
    • [3].两岸金融合作的空间与路径探析——基于区域金融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7(11)
    • [4].2015年度亚洲金融竞争力获奖榜单[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6(01)
    • [5].谈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J]. 商 2015(01)
    • [6].基于地区金融竞争力分析的新疆金融中心建设研究[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37)
    • [7].“深莞惠汕”金融竞争力评价分析[J]. 时代金融 2018(32)
    • [8].辽宁省区域金融竞争力水平及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 时代金融 2017(09)
    • [9].辽宁省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时空演变与综合评价[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06)
    • [10].中国国家金融竞争力:现状判断及提升策略[J]. 全球化 2013(08)
    • [11].内蒙古金融竞争力实证研究——基于对西部12省的比较分析[J].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1(02)
    • [12].浅谈我国金融竞争力[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21)
    • [13].我国东部十省市金融竞争力比较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30)
    • [14].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 开放导报 2008(04)
    • [15].北京数字金融竞争力状况研究[J]. 时代金融 2018(24)
    • [16].提高重庆金融竞争力的财政政策优化问题研究[J]. 财政监督 2011(21)
    • [17].新疆15个地州金融竞争力测度与比较分析——兼论提高新疆城市金融竞争力的对策[J]. 新疆金融 2009(01)
    • [18].辽宁省区域金融竞争力评价[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19].台湾金融竞争力现状与经济绩效分析[J]. 亚太经济 2013(01)
    • [20].基于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我国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J]. 中国外资 2012(12)
    • [21].金融竞争力、信贷过度扩张与经济增长[J]. 管理科学学报 2018(01)
    • [22].区域金融视角下城市金融竞争力与辐射力研究——以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4(04)
    • [23].我国东部地区金融竞争力评价和提升探析[J]. 当代经济 2019(10)
    • [24].区域金融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 中国科技投资 2011(11)
    • [25].移动金融竞争力分析与策略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02)
    • [26].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体系下的我国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研究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23)
    • [27].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节点城市金融竞争力水平评价[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07)
    • [28].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 江苏商论 2008(02)
    • [29].如何提高中国的金融力[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12)
    • [30].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 金融纵横 2008(04)

    标签:;  ;  ;  ;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以重庆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