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论文摘要

论文详细叙述了一维纳米材料凹凸棒土(ATP)的发现、分布、产量以及在聚合物中作为填充材料的应用,作为一种天然的纳米材料,ATP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良好的耐酸碱性、流变性、填充性,并且具有较好的离子交换、热稳定、抗盐、抗凝胶、造浆和高温相变等功能,目前,在我国ATP的应用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论文从ATP作为一种理想的聚合物填料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了它的表面改性(有机化)及聚合物包裹,对其形态及分散性作了表征。为凹凸棒土/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数据。取得了如下的成果:一:ATP的提纯的与有机化改性:论文以我省的ATP为原料,利用水化法将其提纯。该方法的特点是:简便、高效、纯度好。将提纯的ATP分散在水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改性剂,经超声波处理,即可完成其表面有机化改性。改性原理可以认为是阳离子季胺盐与ATP表面的粒子交换,也是不同电荷(ATP表面带负电荷)的静电吸附作用。论文探索了不同洗涤条件对org-ATP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影响,并从表层结构给予了解释。二:核-壳结构的ATP@Polymer复合物颗粒的制备和表征:1.1.凹凸棒土/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Org-ATP用乙醇洗涤三遍,水洗一遍,可以得到外层的CTAB有机链分子除尽的单层结构的有机化凹凸棒土,干燥。将干燥的有机化ATP分散在苯乙烯(St)单体中,可以得到稳定性良好的悬浮液,在家用微波炉中加热引发本体聚合,制备得到了不同凹凸棒土含量的ATP/PS纳米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镜表征,发现在PS中ATP呈现单根分散:热失重表征则显示ATP的加入使聚合物的热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2.ATP@PS核-壳结构复合物颗粒的制备在ATP有机化处理的改性液中直接进行的乳液聚合反应,采用的单体是苯乙烯,苯乙烯单体在超声波的振荡作用下扩散进入ATP棒晶表面的双层有机链结构中。当反应在超声波中加热时,所形成的单体包裹棒晶的结构比较稳定,聚合完成时,就可以得到核-壳结构的ATP@PS颗粒。经TEM分析,短的棒晶包裹比较好,得到的复合物颗粒形状类似枣子或者说类似橄榄;长的棒晶在其表面形成粗大的棒状包裹。当反应在电磁搅拌情况下进行时,单体包裹棒晶的结构则被破坏,聚合后,就会得到珠串结构的ATP@PS复合物颗粒,可以发现在棒晶的表面粘满了聚苯乙烯小球,小球对棒晶形成包裹。加入的苯乙烯越多,包裹在棒晶外面的小球越多。2.ATP@PMMA核-壳结构复合物颗粒的制备和表征:将双层org-ATP分散在水中,可以得到稳定性良好的悬浮液,向体系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在超声波振荡作用下,单体扩散到棒晶表面的有机层中,对棒晶形成包裹,在超声波中加热聚合,可以得到核-壳结构的复合物颗粒。当体系中单体加入量比较少时,得到类似于变粗的棒晶核-壳结构的复合物颗粒。当单体加入量逐渐增多时,在体系中既存在PMMA对ATP的整体包裹,也存在PMMA白聚颗粒和未包裹的ATP棒晶共存的现象。3.ATP@DP双层聚合物结构的复合物颗粒的制备和表征:论文将多次离心分离得到粒径较小org-ATP,分散在水中,加入MMA,在超声波作用下,单体扩散进入棒晶表面有机层中,加入引发剂,在超声波中加热聚合1小时,得到ATP@PMMA复合物颗粒,此时的体系依旧有好的稳定性,再向其中加入第二单体St,超声振荡24小时,使St充分的扩散进入PMMA层中,再次引发聚合反应,可以得到外层为PS内层为PMMA的双层聚合物包裹的ATP@DP复合物颗粒。并对分散性和形态作了表征。4.核-壳结构的ATP@PANI导电聚合物颗粒的制备和表征:在ATP棒晶表面存在有负电中心,使得ATP对具有阳离子结构的物质有好的吸附性。苯胺(aniline)与盐酸通过氧化偶联聚合可以制备得到盐酸掺杂的聚苯胺(polyaniline,简写为PANI),有好的导电性。苯胺可以与盐酸反应得到具有季胺盐阳离子结构的苯胺盐酸盐,此季胺盐可以吸附在棒晶的表面,它既是ATP的表面改性剂又是合成PANI的反应物。当加入氧化剂进行氧化偶联反应,可以得到核-壳结构的ATP@PANI导电聚合物颗粒。对其进行透射电镜的观测,发现PANI包裹凹凸棒土棒晶形成枣子形状的核-壳结构的ATP@PANI;对其进行电导的表征,发现具有好的导电性,这是由于PANI包裹棒晶的表面形成一个连续的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1.1:凹凸棒土粘土简介
  • 1.1.1 凹凸棒土的结构简介
  • 1.1.2 凹土的基本性质与用途
  • 1.1.3 凹土的资源和应用
  • 1.2 凹凸棒土的纯化处理和超细粉体的制备
  • 1.2.1 超细粉体的制备方法
  • 1.2.2 机械法制备非金属矿物超细粉体的研究
  • 1.3 水化法提纯制备高纯凹土超细粉体
  • 1.3.1 粘土分散提纯细化的研究现状
  • 1.3.2 分散剂及分散剂的的选择
  • 1.4 凹土的分散和团聚行为研究
  • 1.4.1 粉体产生团聚的原因
  • 1.4.2 粉体的解聚和分散途径
  • 1.4.3 粉体在液相中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 1.5 凹土粉体的表面改性
  • 1.6 凹土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 1.6.1 凹土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6.2 凹土作为填充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1.7 核-壳型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的制备概述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ATP/PS纳米复合材料和ATP@PS复合粒子的制备
  • 第一节 微波加热引发本体聚合法制备凹凸棒土/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研究
  • 2.1.1 引言
  • 2.1.2 实验
  • 2.1.2.1 原材料
  • 2.1.2.2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的制备
  • 2.1.2.3 凹凸棒土/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2.1.2.4 分析与表征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3.1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
  • 2.1.3.2 本体自由基聚合反应
  • 2.1.3.3 形貌分析
  • 2.1.3.4 热稳定性分析
  • 2.1.4 结论
  • 第二节 乳液聚合法制备珠串结构和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苯乙烯复合物颗粒的形貌分析
  • 2.2.1 引言
  • 2.2.2 实验
  • 2.2.2.1 试剂和原料
  • 2.2.2.2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的制备
  • 2.2.2.3 乳液聚合
  • 2.2.2.4 分析和表征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3.1 乳液聚合
  • 2.2.3.2 形貌分析
  • 2.2.3.3 超声波中进行的乳液聚合制备得到的复合物颗粒TEM照片
  • 2.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凹凸棒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ATP@PMMA)复合物颗粒的形貌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原材料
  • 3.2.2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的制备
  • 3.2.3 无皂乳液聚合
  • 3.2.4 分析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由种子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具有双层聚合物壳的凹凸棒土@聚合物颗粒
  • 4.1 引言
  • 4.2 试验部份
  • 4.2.1 原材料
  • 4.2.2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的制备
  • 4.2.3 用于乳液聚合的org-ATP悬浮液的制备
  • 4.2.4 二步法无皂乳液聚合
  • 4.2.5 分析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有机化-凹凸棒土(org-ATP)
  • 4.3.2 凹凸棒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ATP@PMMA)
  • 4.3.3 凹凸棒土@双层聚合物壳复合物颗粒(ATP@DP)
  • 4.3.4 形貌和包裹机理探讨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原位氧化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苯胺(ATP@PANI)复合物颗粒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原料
  • 5.2.2 用苯胺盐酸盐对凹凸棒土棒晶进行表面处理
  • 5.2.3 原位氧化聚合
  • 5.2.4 分析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原位氧化聚合
  • 5.3.2 IR分析
  • 5.3.3 形貌分析
  • 5.3.4 电导性能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在学期间研究的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分数的数量表征[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8)
    • [2].巧用化学“四重表征” 助推学生化学学力提升[J]. 新智慧 2019(30)
    • [3].视听理论指导下的化学“三重表征”[J]. 化学教与学 2020(04)
    • [4].科学图像的实践表征路径[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0(09)
    • [5].亲密性、误表征与自我表征主义[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07)
    • [6].科学表征:问题、争论与解决路径[J]. 哲学分析 2016(05)
    • [7].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表征的实践意蕴[J]. 课程.教材.教法 2015(04)
    • [8].基于三重表征的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0(07)
    • [9].论表征的本质[J]. 求是学刊 2009(02)
    • [10].领导者负向情感表征及其调控路径[J]. 领导科学 2018(19)
    • [11].国外关于数学学习中多元外在表征的研究述评[J]. 数学教育学报 2008(01)
    • [12].表征的运作——表征、意义与语言[J]. 东吴学术 2016(02)
    • [13].自我—他人表征重叠研究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 2015(06)
    • [14].“画图表征”在低年级教学中的三个“转化”[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3(Z2)
    • [15].自我-他人表征:共享表征还是特异表征?[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8)
    • [16].“材料制备-分析表征-性能测试”综合能力递进式培养的探讨[J]. 科技风 2020(09)
    • [17].国外关于化学概念的多元外在表征的研究述评[J]. 化学教育 2016(02)
    • [18].儿童数量表征与数概念的发展特点及机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1)
    • [19].基于表征的试题评析[J]. 福建中学数学 2013(06)
    • [20].立志做一名“好教师”[J]. 江苏教育 2019(70)
    • [21].二语表征的特征[J]. 大家 2012(18)
    • [22].儿童非符号数量表征的特点及作用探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3].技术、表征与真实:5G技术对新闻真实的可能影响[J]. 宁夏社会科学 2019(06)
    • [24].基于非表征理论大运河空间营造的两种路径——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5].浅析化学解题中对问题的“表征”[J].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 2008(07)
    • [26].隐喻表征的对话性研究[J]. 外语研究 2013(02)
    • [27].社会表征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幸福观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10)
    • [28].数学概念及其表征[J]. 数学通报 2008(03)
    • [29].结构主义与科学表征[J]. 逻辑学研究 2016(02)
    • [30].《语言和认知中的事件表征》述介[J]. 英语研究 2014(04)

    标签:;  ;  ;  ;  

    核—壳结构的凹凸棒土—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