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的文化生态及其创作心理研究

陶诗的文化生态及其创作心理研究

论文摘要

仕与隐的冲突过程,恰是隐逸诗人壮志难酬之下以田园山水来转换视觉、感觉却欲罢不能的心路历程。陶渊明不是笑着归于田园的,而是带着丝丝的牵挂和遗憾,流动于诗行之间的遗憾,伴随他直到终老。第一章介绍了“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学精神的姻缘联系,这恰是陶渊明及其创作的给养与基础。屈原本人及其作品所迸射出的悲壮,是中国悲剧精神超越西方的有力见证。道家的隐逸山水田园,其实是“士志于道”而不得通其道的另类抗争。仕与隐的冲突过程恰是多数隐士壮志难酬之下、倍感生命危急而以田园山水来转换视觉、感觉却欲罢不能的心路历程。第二章介绍了陶渊明政治理想的盼望-实践-消解的过程。通过细致的诗文分析,得出结论:陶渊明的的政治理想并非《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而是“仕而达,济天下”。“士志于道”是历代士人的主导精神,隐逸诗人多不能超然地融入田园山水恰是“士志于道”赋予了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三章介绍了陶渊明的园田生活并未达到物我冥一的境界。自晋义熙元年(405)归园田始至义熙三年(407)创作《悲士不遇赋》,陶渊明便经历了初事田园的喜悦、壮志不得舒展的郁闷到凄郁的悲歌的心路历程。就408年火灾始至418年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前这一时段来说,诗人始终没能忘却“先师遗训”,更未“常常达到物我一体、与道冥一的人生境界”。刘裕幽安帝而立恭帝,引发了陶渊明人生悲苦的不可抑制,恰由此始,陶渊明开始了向“物我冥一”的人生境界的嬗变。中国有着“士志于道”的文化传统,恰因这一传统的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文明才绽放着无限绚烂的魅力;恰因这一传统的卓尔不群,才使中国文学精神张扬着异于西方文学的特征——“气”之魂:或悲壮之气,或悲怨之气,这就是中国文学精神鲜明而坚强的品格与个性。就其著作与自身命运所形成的文化意象来说,屈原堪称悲壮之气的代表;庄子虽高标“逍遥”,但其“内心固极痛苦悲惨”,逃脱不出悲怨的范畴;而陶渊明由仕而隐的渐变过程恰是对屈原悲剧精神的超越;最后选择隐于园田,恰是对庄子凌空蹈虚的超越精神的返实。陶渊明的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学精神“气”之魂是两个方面。总之,陶渊明的一生及其诗文,则是悲壮之气与悲怨之气相得益彰的律动与嬗变。陶渊明在出仕阶段,“仕而达,济天下”的理想激荡着诗人的胸怀,悲壮之气流动于诗行之间,但每每有幽怨情绪的波动。归于田园之后,陶渊明真正达到“物我冥一”境界的作品很少,“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的悲怨之气畅流于诗文之中,但亦常有“少年壮且厉,扶剑独行游”(《拟古》)的悲壮啸歌。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确立本课题的诱因
  • 第二节 陶渊明研究现状概述
  • 第三节 立题视觉与研究计划
  • 第一章 士文化传统下的陶诗生态
  • 第一节 “士志于道”与中国文学精神的个性——悲壮之气与悲怨之气探微
  • 第二节 悲壮之气的啸歌——“士志于道”的直面抗争
  • 第三节 悲怨之气的哀唱——“士志于道”的另类抗争
  • 第四节 陶诗的生态维度——与屈庄之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陶渊明由仕而隐的心理嬗变
  • 第一节 仕桓玄前“士志于道”的高歌
  • 第二节 处桓玄幕”猛志”不得的咏叹
  • 第三节 任刘裕参军等的田园之思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陶渊明田园情感律动的影像
  • 第一节 由初事田园的喜悦重回无所事事的苦闷
  • 第二节 遇火后苦于农事到困守田园的无奈
  • 第三节 对社会认识的加深到面对生死的坦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资料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陶渊明之“心”“形”观探析[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2)
    • [2].陈寅恪“易代之叹”与陶渊明“安身立命”哲学探微[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 [3].陶渊明的交往与交友之道[J]. 古典文学知识 2019(06)
    • [4].陶渊明诗文生态美学及当代意义[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09)
    • [5].浅析陶渊明“田园诗”中构建的精神家园[J]. 今古文创 2020(26)
    • [6].陶渊明享年六十三岁辨正[J]. 学术交流 2019(01)
    • [7].英雄与风雅兼具的奇才——清代陶渊明形象观侧论[J]. 铜仁学院学报 2019(01)
    • [8].陶渊明:让人景仰的伟大诗哲[J]. 名作欣赏 2019(25)
    • [9].儒道之间:陶渊明的价值观初探[J]. 船山学刊 2017(06)
    • [10].东篱采菊 真意忘言——以陶渊明《饮酒·其五》分析陶渊明自然、悠然与超然的三种境界[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8(04)
    • [11].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J]. 铜仁学院学报 2018(04)
    • [12].情感、隐喻与周围世界:陶渊明的诗意“结庐”[J]. 华夏文化 2016(04)
    • [13].写陶渊明诗意[J]. 书屋 2016(11)
    • [14].“师圣人之遗书”——陶渊明诗文与《论语》的“对话”[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7(01)
    • [15].陶渊明《拟古》诗新论[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7(01)
    • [16].陶渊明妙联劝青年[J]. 中国纪检监察 2017(04)
    • [17].重读陶渊明[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5)
    • [18].周作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J]. 天中学刊 2016(01)
    • [19].陶渊明四言诗写作浅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10)
    • [20].学渣陶渊明[J]. 大学生 2020(02)
    • [21].陶渊明《移居诗》[J]. 大众书法 2019(06)
    • [22].论“程氏妹之死”对陶渊明归隐的影响[J]. 中学语文 2020(15)
    • [23].陶渊明:重生与种植[J]. 湖南教育(B版) 2020(08)
    • [24].陶渊明家失火了[J]. 当代学生 2020(Z4)
    • [25].陶渊明:内心宁静,是人生最好的修行[J]. 初中生 2020(04)
    • [26].对话陶渊明[J].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20(Z2)
    • [27].七绝·陶渊明[J]. 开心老年 2018(09)
    • [28].我在陶渊明的引导下成长[J]. 年轻人 2019(01)
    • [29].结庐在人境——中国文化视野中的陶渊明(上)[J]. 收藏与投资 2019(03)
    • [30].陶渊明的田园情怀[J]. 牡丹 2019(14)

    标签:;  ;  ;  ;  ;  ;  

    陶诗的文化生态及其创作心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