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量本利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或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财务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提高经济实力,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关键,要增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这就需要运用适当的成本控制方法,从降低成本入手,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对铜采选企业而言,引入“质”扩展量本利的全面分析,应用盈亏平衡分析法来确定低品位矿石利用的临界品位,根据保本点的经济品位要求,进而分析出一定利润要求下的经济开采品位,科学的确定最佳产能及最佳经济开采品位,达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对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一、本文研究背景及目的矿业是资源高度消耗的产业,国内许多矿山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为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或者是没有科学的确定经济开采品位的测算模式,从而产生采富弃贫现象,加快了矿产资源的消耗。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为了21世纪矿山可持续发展,低品位矿利用必将成为振兴我国矿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矿业经济工作者已从技术的角度开始了低品位矿利用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实践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对于盈亏平衡点原矿品位的确定这一关键问题研究不多,特别是影响矿山经济效益的诸多因素都具有不确定性,这就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本文基于以上认识,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将“质”引入铜采选企业的量本利分析中,研究如何应用盈亏平衡分析法来确定低品位矿利用的临界品位,根据保本点的经济品位要求,进而分析出一定利润要求下的经济开采品位,科学地确定最佳产能及最佳经济开采品位。同时研究中选取了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实践证明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同时,扩展和延伸了铜采选联合企业的量本利分析理论,可为矿山企业低品位矿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二、本文主要内容及观点第一章,导论。本章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课题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贡献。铜采选联合企业经济开采品位的确定,对于生产经营决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入“质”扩展铜采选企业的量本利分析,它有利于如何确定不同市场条件下盈亏临界点的原矿品位,并可以确定伴生有不同副元素条件下的不同产品的原矿边际品位,可以找出不同的市场条件,并假定一定的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情况下,对保本点的原矿品位要求,也可以分析出一定利润要求下的原矿品位。盈亏平衡点原矿品位的确定将大大促进铜采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有利于矿山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质”在铜采选企业量本利分析中的重要性。本章首先对当前国内铜矿石品位及国内铜采选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一般企业或行业的量本利分析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一般企业或行业的量本利分析对铜采选企业的局限性作了说明,最后指出了“质”在铜采选企业生产经营中决策中的重要性。第三章,铜采选企业的“量、本、利”与“质”。本章分别阐述了铜采选企业的“量”、“本”、“利”及“质”相关概念。分析了铜采选企业成本的特殊性,即精矿含铜的成本受品位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指出了铜采选企业吨铜成本的高低与原矿品质的关系。第四章,引入“质”因子,扩展铜采选企业的量本利分析。本章首先对单一产品条件下引入“质”的量本利分析进行了研究并建立关系模式,进而研究了伴生铁元素条件下引入“质”进行量本利分析,建立了伴生铁元素条件下,引入“质”进行量本利分析的关系模型,最后以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方式引入“质”扩展了大红山铜矿量本利分析的研究与运用。三、本文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是为案例分析作理论铺垫,根据量本利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入“质”因子,研究扩展铜采选企业量本利分析;案例分析主要是以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为对象,引入“质”进行量本利分析,从而计算出不同的市场预期、产量、成本、利润对原矿品质的要求。四、本文主要贡献本文主要贡献有以下两点:1、根据量本利分析的一般原理及方法,通过分析铜采选企业“量”“本”、“利”以及“质”的特殊性,引入“质”研究扩展了铜采选企业的量本利分析,使量本利分析在铜采选企业的运用得到延伸,对铜采选企业经营决策起到指导性的作用。2、引入“质”因子,研究铜采选企业的量本利分析,可以在确保利润的前提下,最经济地确定产量和最低原矿品位,最大限度的回收和利用矿产资源,确定经济的开采规模,从而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