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及意义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位于子午岭南部末梢,是泾河主要支流三水河的发源地,是黄土高原森林分布面积较大、植被覆盖最大的林区之一。以往对该植被的研究较多,但系统的从植物群落水平、不同演替阶段和不同层次结构上探讨该区的植物群落的生态梯度及变化的原因比较罕见;乔木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如何的研究比较罕见。尤其是回答环境因子对植被格局变异的影响程度有多大?空间因子对植被格局变异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两者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有多大?用于解释植被分布格局的环境因子是否越多越好?在环境因子中有没有主导因子,主导因子所占的权重有多大?比较少见:在植被与环境分析中,多数学者都是对实测环境梯度的探讨,对潜在的环境梯度涉及较少,尤其对潜在梯度是什么?有多重要?这样的研究更是少见。本文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植被分布现状及其环境因子的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解决上述问题不仅从理论上可以丰富植被格局的定量化研究内容,深化对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性质及其格局与生境关系的理解,而且从实践上可以对森林植被的保护、抚育、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在对马栏林区森林植被进行全面考查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森林群落地段进行典型取样。设置10个草本样地,5个灌木样地和45个森林样地共60个样地:45个森林样地中包括5个人工刺槐林样地,3个山杨林,3个白桦林样地,10个人工油松样地,8个天然油松林及其混交林样地及16个辽东栎林及其混交林样地。采用17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空间位置、地形和土壤特征: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划分了植物群落的类型:利用前向选择法(forward selection)及Monte Carlo检验对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影响显著(p<0.05)的环境因子进行筛选;利用DCCA、CCA及partial DCA方法探讨不同植物群落类型之间在环境梯度上的生态关系;利用偏典范对应分析(pCCA)定量分离了空间位置、环境因子及交互作用对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及植物群落不同层次格局总体变异变异的影响:利用利用GLM模型研究主要乔木种对土壤主导因子的响应关系。研究的结果1)影响马栏林区森林群落分布的最重要实测环境因素是枯落物、坡向、海拔与有机质,而坡度及其它的速效养分等是分异梯度,起次要作用;潜在环境因素解释马栏林区57.7%森林群落乔木种组成变化的信息,其中干扰是影响该区森林群落分布最重要的潜在环境因素。2)演替系列中,影响初期阶段群落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含盐量和碱解氮,提取环境信息量的82%;影响中期阶段群落显著的环境因子是海拔和腐殖质,提取环境信息量的67%;影响亚顶级阶段群落显著的因子是海拔、坡向、枯落物、腐殖质和pH值,提取环境信息量的65%;影响顶级阶段群落分异显著的因子是海拔、坡向、pH值和速效磷,提取环境信息量的64%。随着演替的进行,环境因子单独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形成适合于当地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的顶级群落(环境因子单独引起可解释变异的66.5%);样地位置单独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在演替的初期和过渡期最大(27.4%,41.6%),其它时期相对较小;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在演替初期最大(46.4%),对其它三个时期的作用相对恒定(14.0%~22.6%)。3)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分布与环境空间的生态梯度格局吻合较好,说明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内部无论在物种组成上,还是在生境上都非常的相似;随着演替的进行,该区群落空间分布的环境梯度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说明该区演替顶级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复杂性;同时环境因子单独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样地位置单独作用和它们交互作用之和越来越小,说明在演替早期和过渡阶段的群落中是由广泛分布的物种组成,由于它们强的散布能力和生活史特征,决定演替前期植物群落的分布状况,而演替后阶段植物种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4)海拔、pH值及枯落物厚度对乔灌草层都有显著的影响:腐殖质厚度对乔木层和草本层有显著的影响;有机质对草本层有显著的影响;全氮、坡度及坡向对灌木层有显著的影响。从解释的数值来看:环境单独作用既大又稳定(21.1-23.3%),空间单独作用即小又稳定(3.4-4.4%),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在不同层次之间的变化非常不稳定(2.3-8.7%);从森林不同层次之间的比较来看:乔木层和灌木层对环境因子、空间因子及交互作用的表现比较相似,但是草本层却不同,草本层对空间因子的响应较小(3.4%),而交互作用却很大(8.7%),是乔木层的3.8倍,是灌木层的2倍,表现出草本层在森林群落中的不稳定性。不可解释的数值在乔木层中占72.2%;在灌木层中占68.3%,在草本层中占64.5%,说明黄土高原马栏林区植被特征是比较复杂,不仅仅受所实测的环境梯度的影响,还受到其它潜在环境变量的影响。5)有机质和pH值是影响森林群落物种组成的关键土壤因子,辽东栎对pH的最大响峰值出现在8左右,山杨出现在8.3左右,白桦大于8.5,油松生长在低pH(<7.4)和高pH(>8.7)两种环境之中:伴生种的响应峰值可以分成两个区域,即7~7.4区域和8~8.5区域。辽东栎对有机质的响应峰值出现在>40mg·kg-1区域,油松在28mg·kg-1。左右,白桦在<20mg·kg-1区域,山杨在<12mg·kg-1区域;伴生树种的响应峰值比较复杂,被分成四个区域:<10mg·kg-1区域、20-25mg·kg-1区域、30-40mg·kg-1区域、>50mg·kg-1区域。6)从演替的角度来看,白桦/山杨→油松→辽东栎的演替系列中,有机质的含量不断的增加。白桦/山杨→辽东栎的演替过程中,pH是不断降低的。油松→辽东栎演替过程中,pH的变化比较特殊,油松生长在低pH(<7.4)、高pH(>8.7)两种环境之中(与人工种植油松有关),而辽东栎生长在pH中等的环境中,演替中pH值的这种变化过程与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有关。7)人工油松林下枯枝落叶层比较厚,枯枝落叶的分解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人工油松林下pH值较低,枯枝落叶分解缓慢,凋落物这一重要归还土壤养分途径受阻。因此,人工油松林能否加快该区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的关键因素在于能否促进人工林下凋落物的分解,为辽东栎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提供较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