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化成思想的本土心理学探究

中国人文化成思想的本土心理学探究

论文摘要

中国人文化成思想的本土心理学探究,依循文化问题而来,以学术实践主体性的建立为旨归,阐释中国传统的“文化”理解,并将此种理解作为阐释中国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探究中国人文化成的本土心理学。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内涵的探究,指出“文化”实际上即是以“文”化人的过程,重要的不仅是“文”,更重要的是“化”之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于“化”进行考察,重点指出“化”作为“道”之显现的意涵;指出“化”所具有的动词本性;指出“化”所具有的渐进、潜隐、运动、过程、自然的品性;指出人之化的理解。对人文化成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得出人乃是经由“文”化之而成的成人理解,并以此作为本文探究的一条主线。对人文化成的成人过程进行复杂性解析,考察民众“随”的观念理解;以“自我”为契入点,来架构现代人之成人的心理学理解;对传统的“我执”观念进行现代的诠释与转换,指出我执与人之化的关联;区分人文化成过程中几种“化”的理解。人文化成的人性观,不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做争论,着重强调人性是可化的,注重化性的实践。以人文化成思想的心理学探究,作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一种努力。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中国传统的“人文化成”思想探析
  • 2.1 阐释“人文化成”思想的必要性
  • 2.1.1 “文化”及“文化”之于心理学的重要性
  • 2.1.2 “人文化成”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观
  • 2.2 传统的“人文化成”思想探究
  • 2.2.1 “人文化成”思想的源头探析
  • 2.2.2 “人文化成”思想的传统内涵
  • 2.2.3 “人文化成”思想的精神价值
  • 2.3 “化”之独到意涵的凸显
  • 2.3.1 “化”之观念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 2.3.2 “化”之意义考察
  • 2.3.3 “化”之品性的揭示
  • 2.3.4 人之化的理解
  • 2.3.5 “化”与人的生命本性及人的过程性存在
  • 2.3.6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下的“化”
  • 注释
  • 第3章 “人文化成”思想的新诠释及其“成人”思想探究
  • 3.1 “人文化成”的解构与重构
  • 3.1.2 “人文”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
  • 3.1.3 人是可“化”的
  • 3.1.4 人文化成包含的“成人”思想
  • 3.1.5 人乃是经由“文”化之而成的理解
  • 3.2 中国传统成人思想探析
  • 3.2.1 中国传统成人思想的原始内涵
  • 3.2.2 传统成人思想的特征解析
  • 3.2.3 成人的理想途径解析
  • 3.2.4 成人的现实途径解析
  • 3.3 传统成人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 注释
  • 第4章 人文化成之成人的复杂性探析
  • 4.1 成人的潜在基础:“随”
  • 4.1.1 作为人之发展基础的“随”之内涵揭示
  • 4.1.2 “随”作为本土心理学概念的价值
  • 4.1.3 “随”与人之成人的可能性与阻抑性
  • 4.1.4 “随”与人之化
  • 4.2 自我之化的解析
  • 4.2.1 自我之非纯粹性的省思
  • 4.2.2 自我之化的理解方式
  • 4.2.3 自我之化过程中两种“他”之作用
  • 4.2.4 两种“他”作用于自我的理解方式
  • 4.3 人文化成的过程中“我执”与人之化的矛盾性解析
  • 4.3.1 佛家“破我执”的原意探究
  • 4.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去执思想
  • 4.3.3 源自生活世界的“我执”理解
  • 4.3.4 我执对于人之化的阻抑性
  • 4.3.5 从破我执到化我执
  • 4.4 人文化成过程中“化”的几种理解方式
  • 4.4.1 人之化的传统理解方式
  • 4.4.2 人之化的现实理解方式
  • 4.4.3 两种相反方向的“化”
  • 注释
  • 第5章 人文化成的人性观解析
  • 5.1 从孟荀的人性善恶之争而来
  • 5.1.1 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的主要观点及特征解析
  • 5.1.2 孟荀人性观心理学视角的缺乏
  • 5.2 人性善恶之争的悬置与中国传统人性观的主旨精神
  • 5.2.1 悬置善恶之争的必要性
  • 5.2.2 人文化成与中国传统人性观的主旨精神
  • 5.2.3 人文化成的人性观理解
  • 5.3 人文化成之人性观的心理学意涵
  • 5.3.1 人性现实性理解的必要
  • 5.3.2 随、化、人文与人文化成的人性观
  • 5.3.3 人文化成之人性观的心理学意义
  • 注释
  • 第6章 人文化成:作为中国本土心理学探究多样性努力的一种
  • 6.1 心理学的多样性存在
  • 6.1.1 西方心理学的多样性
  • 6.1.2 心理学思想传统的多样性
  • 6.1.3 文化的多元性与世界心理学的多样性
  • 6.2 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探索之途
  • 6.2.1 主体性:中国本土心理学追寻的目标
  • 6.2.2 文化:中国本土心理学确立的依据
  • 6.2.3 多样性:中国本土心理学探究的特征
  • 6.2.4 纷扰与争论: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困境
  • 6.2.5 传统: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思想根基
  • 6.3 人文化成思想本土心理学探究的意义说明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 [1].心理学在治安学学科基础理论建设中的价值初探[J]. 治安学论丛 2014(00)
    • [2].理解心理学:历史形态、特征与评析[J]. 心理学探新 2020(03)
    • [3].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意义分析[J]. 现代交际 2020(17)
    • [4].浅论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变革[J]. 心理月刊 2018(08)
    • [5].全面深化改革对心理学研究的应然呼唤[J]. 心理学探新 2019(06)
    • [6].浅谈心理学教育对高校学生就业发展重要性[J]. 广东蚕业 2017(10)
    • [7].心理学在医院物资采购价格谈判中的运用[J].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4)
    • [8].叶壮:让心理学成为一种必需品[J]. 中国社会保障 2016(09)
    • [9].“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生本—多元”学生学业评价模式[J]. 教育与职业 2016(23)
    • [10].以表层认知为主体的大学教育心理学内在发展本质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23)
    • [11].基于实践教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45)
    • [12].高校教育环境下大数据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策略探析[J]. 知识经济 2017(06)
    • [13].论大数据时代的心理学研究变革[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12)
    • [14].对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 现代交际 2017(24)
    • [15].多请教更自信[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12)
    • [16].大学生心理学素养的内涵与培养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4)
    • [17].说明心理学的形态、特征与评析[J]. 心理科学 2016(05)
    • [18].“修道”之谓“教”——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J]. 阅读 2020(23)
    • [19].妙法[J]. 幽默与笑话 2019(11)
    • [20].对高职高专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06)
    • [21].“我还年轻,我还没老”[J]. 长寿 2016(08)
    • [22].丑得更彻底[J]. 芳草(经典阅读) 2015(03)
    • [23].最精彩电商实践——宝贝详情心理学[J].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2015(10)
    • [24].三种心理阻碍女性成功[J]. 科学大观园 2015(21)
    • [25].进两步,退一步:20世纪的法心理学运动[J].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2013(02)
    • [26].意志力:关于专注、自控与效率的心理学[J]. 教育 2012(25)
    • [27].走进心理学的神奇世界[J]. 心理与健康 2013(01)
    • [28].每期懂一点心理学[J]. 时尚北京 2013(07)
    • [29].《怪诞心理学》,再怪诞也是心理学[J]. 英语沙龙(实战版) 2013(10)
    • [30].心理学可以很好玩[J]. 中学生 2010(Z1)

    标签:;  ;  ;  ;  

    中国人文化成思想的本土心理学探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