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对锡林郭勒盟草原气候资源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水热条件进行了气候分区,分析了锡林郭勒盟草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以气候资源中影响最大的水热条件为依据,进行了草原保护分区,并阐述了各分区的特征及有关保护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锡林郭勒草原气候资源具有明显的配置不协调性。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水分资源差,而光、热资源贫乏的地区,水分资源却丰富。将年降水量≤200毫米,≥10℃积温≥2300℃划分为干旱温暖荒漠草原气候区;年降水量200<R<350毫米,≥10℃积温≥1800℃,为干旱温暖典型草原气候区;年降水量≥350毫米,≥10℃积温<1800℃为半湿润温凉草甸草原气候区;年降水量≥350毫米,≥10℃积温≥1800℃为湿润温凉农牧交错气候区;年降水量≥400毫米,≥10℃积温<1800℃为湿润温凉林牧交错气候区。(2)锡林郭勒盟西部地区气候总的变化趋势是降水减少,气温在不断升高,导致干旱发生的频率加快、程度不同程度加重。锡林郭勒盟西部地区气温变化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80年代以前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十年升高0.1~0.3℃;进入90年代开始明显上升,平均每十年升高0.5~0.9℃。年降水量在80年代以前阿巴嘎旗、二连浩特市呈增加趋势,苏尼特左旗呈减少趋势,苏尼特右旗变化不大;90年代除二连浩特市略有减少外,其它地区都有增加趋势,苏尼特右旗最为明显;自1999年以来各地降水持续偏少,平均降水量比90年代偏少12%~31%,是减少幅度最大的时期。锡林郭勒盟西部地区受地理和气候影响,风大、雨少,是大风和沙尘暴的多发地区。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是沙尘暴高发期80至90年代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1966年是沙尘暴发生最多的年份。进入本世纪,强沙尘暴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往年。锡林郭勒盟西部地区年际降水变率大,但丰雨年少,只占22%~24%的年份;少雨年多,是干旱发生比较频繁的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达64%(1956~2005年),严重干旱的发生频率也在30%以上。(3)以气候资源为依据,根据水热计算模式,结合气象卫星监测资料和实地考察,将锡林郭勒草原划分为:划区轮牧区、季节性休牧区、永久禁牧区、退耕还草区、沙源治理区。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上,≥10℃积温在2000℃以下。天然牧草产量达大部分2000千克/公顷以上,牧草高度大于30厘米,牧草覆盖度大于60%,该区域划分为划区轮牧区。年降水量在210~300毫米之间,≥10℃积温在2300℃以下。天然牧草产量为1000~2000公斤/公顷,牧草覆盖度在30~60%,划分为季节性休牧区。年降水量<210毫米,≥10℃积温在2300℃以上。天然牧草产量不足1000公斤/公顷,牧草覆盖度在30以下。划分为永久禁牧区。年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下,≥10℃积温在1800℃~2100℃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800~3100小时,无霜期短,大部地区在100天以下。已经不适应耕作,化为退耕还草区。部分草原沙地区域年降水量200~350毫米,气温较高,大部地区≥10℃积温在2000℃以上;日照充足,多在3000小时以上;年大风日数大于60天,已构成沙尘天气的沙源地,划分为沙源治理区。按照上述气候指标和草地利用现状,对锡林郭勒草原进行科学的划区,从而实现对草原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