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傅光明
导师: 舒乙
关键词: 老舍之死,记忆,叙述,想象,历史,口述历史,反思
文献来源: 河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历史背景:1966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文件——《五·一六通知》。5 月 25 日,北京大学出现第一张大字报;5 月 29 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一些学生自发建立“文化大革命”“战斗”组织——红卫兵,揭开了红卫兵运动的序幕。8 月 18 日,毛泽东在天安门检阅百万群众,接见红卫兵代表,开始形成全国规模的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运动。8 月下旬,北京的红卫兵即把主要矛盾指向北京市委、教育和文化界以及社会上的“黑帮”、“牛鬼蛇神”,“破四旧”,狂暴、野蛮、血腥地破坏文化,摧残知识分子。 历史现场:1966 年 8 月 23 日,身为北京市文联主席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到单位参加“文化大革命”,被红卫兵当成“牛鬼蛇神”揪出,与许多文人一道被押往孔庙“破四旧”。后又押回文联。在孔庙和文联遭到两次批斗和毒打。当晚,被家人接回。8 月 24 日晨离开家。投太平湖自尽。 历史叙述:30 多年过去了,亲历者和参与者的叙述,使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浮出水面,但彼此间相互矛盾的叙述却根本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反而使并不遥远的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错综复杂。这已经是重新组合、编排、过滤了的历史,更使老舍谜一样的“非正常死亡”成为历史传说的一部分。 历史反思:指摘任何人故意隐瞒或伪饰历史都是无益的,因为“历史”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它本身只是个抽象的名词,没有任何具体的意义,是靠了时间和事件才鲜活和立体了起来。就老舍之死而言,事件成里历史的挂钩。用不同的方式研究和艺术地表现老舍之死,都是在把对历史、对人性的认识悬挂在上面。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印记。 同时,所有寻访的过程,都已经和 1966 年 8 月那个悲惨的日子,挂在了同一个历史的挂钩上。 历史回响:老舍之死既不能成为历史的“神话”,也不能仅仅尘封在历史的博物馆里,作为陈列品供人们品赏。老舍之死不该是作为“过去时”标本的“历史遗产”,而应是“现在时”甚至“未来时”活生生的历史生命,成为现在发展着的历史的一部分。老舍之死的真相,也许永远都是个问号!
论文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历史的谜团——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
第一节:“人民艺术家”(1949—1956)
第二节:心灵的困惑与艺术的挣扎(1957—1966)
第三节:历史叙述中的“八·二三”事件
第四节:是谁打捞起了老舍?
第二章 口述史未必是信史——老舍之死的史学意义
第一节:口述史的发生
第二节:“春秋笔法”与口述史
第三节:“老舍之死”的口述史学意义
第四节:口述史未必是信史
第三章 老舍的文学地图——从老舍作品及其性格看“老舍之死”
第一节:文本里的“非正常死亡”
第二节:从“反右”到“文革”
第三节:太平湖——有意选择的人生归宿
第四节:老舍之死的历史回音
余论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28
参考文献
- [1].走进新时代——试论若干现代作家建国后的心路历程[D]. 李荣秀.山东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少数民族视野下的沈从文与老舍比较研究[D]. 魏巍.陕西师范大学2012
- [2].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 张曼.华东师范大学2012
- [3].中国口述科技思想史料学研究[D]. 李涛.厦门大学2009
- [4].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D]. 王朝晖.东北师范大学2005
- [5].心灵的记忆:苦难与抗争[D]. 陈旭清.浙江大学2005
- [6].蜕与飞翔[D]. 于昊燕.河南大学2008
- [7].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D]. 王俊虎.兰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