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车排子油田在区域构造上属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逆断裂带西南端的红-车段阶带二级构造单元。它是一个以南北向古隆起为主体,受南北向和东西向断裂横切形成的断阶式构造。油藏主要受断裂遮挡,构造岩性控制。上侏罗统齐古组沉积岩储集层是油田主要储油层之一。车排子齐古组油藏投入开发到现在,总的来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由于油田所处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复杂,开发层系侏罗系齐古组,砂体横向变化快,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再加上平面上储层岩性、物性变化大,开采难度逐渐加大,面临的地质问题逐渐增多。论文通过大量的野外和室内研究工作,对车排子齐古组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源方向,沉积相及相模式,各小层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及砂体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论文通过沉积岩的碎屑组分,岩石结构及沉积构造特征,运用重矿物百分含量及砂岩展布等方法,研究了研究区的物源情况,其沉积物主要来自工区西北方向的扎伊尔山和车排子凸起。研究区沉积相主要有冲积扇和近源辫状河三角洲,形成山区冲积扇-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储层主要发育在辫状河分流河道亚相(河道滞留微相、心滩微相),前缘分支河道亚相及滨浅湖滩坝相带。通过单井,连井剖面的沉积相综合分析,得出研究区齐古组沉积相纵向,横向展布特征,分析了沉积微相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及岩性对油藏的控制,对有利相带进行了预测,为油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车排子油田成长记[J]. 中华儿女 2011(02)
- [2].车排子凸起南缘原油类型划分及油源分析[J]. 地质论评 2017(S1)
- [3].车排子地区复杂油性分布规律及有利地区预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4)
- [4].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构造演化及断层形成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04)
- [5].车排子油田A井区稠油油藏蒸汽驱可行性研究[J]. 内江科技 2020(06)
- [6].沥青质含量在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04)
- [7].特殊气候对车排子垦区春小麦生长的影响[J]. 新疆农垦科技 2012(05)
- [8].农七师车排子垦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 植物医生 2012(01)
- [9].车排子垦区加工番茄育苗移栽滴灌高产栽培技术[J]. 科学种养 2015(04)
- [10].车排子片区高产优质棉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示范、推广及配套模式研究[J]. 农业机械 2012(20)
- [11].车排子油田地下水特征及勘探领域[J]. 新疆石油地质 2009(02)
- [12].地震技术在车排子地区岩性油藏勘探中的应用[J].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9(04)
- [13].车排子油田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13)
- [14].车排子地区石炭系油气成藏模式[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2)
- [15].车排子地区春风油田稠油成藏模式[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3(01)
- [16].车排子地区车89井区沙湾组油气圈闭特征分析[J].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3(01)
- [17].车排子垦区一次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的特征分析[J]. 新疆农垦科技 2013(04)
- [18].准西车排子地区中新生界层序格架及砂体预测模式[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04)
- [19].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沙湾组沉积特征分析[J]. 内江科技 2010(05)
- [20].车排子油田车60井区提速技术研究与应用[J]. 新疆石油科技 2010(04)
- [21].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四川地质学报 2009(01)
- [22].打造特色安全文化,构建和谐沙漠家园——浅谈车排子采油作业区安全文化建设[J]. 科技与企业 2015(04)
- [23].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新近系层序地层格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08)
- [24].兵团团场集中连片垦区中心城镇发展研究——以农七师车排子垦区为例[J]. 新疆农垦经济 2009(01)
- [25].车排子处理项目监督工作浅谈[J].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8(03)
- [26].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轻质油母源及充注方向[J]. 石油实验地质 2011(04)
- [27].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J]. 新疆地质 2009(01)
- [28].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区块浅层钻井难点分析及技术对策[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8(02)
- [29].车排子地区构造-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砂机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01)
- [30].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研究与勘探潜力分析[J]. 中外能源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