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体发育论文-王珂

质体发育论文-王珂

导读:本文包含了质体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菌核发育,菌种鉴定

质体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珂[1](2019)在《羊肚菌菌核发育形态、IMV检测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羊肚菌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子囊菌门,为世界着名的食药兼用用菌,风味独特,并具有抗氧化、消炎、抗菌、免疫刺激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2012年以来,羊肚菌大田栽培首次在我国四川成功实施,并快速向全国辐射。然而,与羊肚菌人工栽培快速发展形势不相称的是,羊肚菌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落后,限制了羊肚菌产业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譬如,羊肚菌菌核发育机制、菌种质量评价、育种新技术应用等研究,将促进羊肚菌生产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电子显微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术研究了羊肚菌菌核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生理变化,发现羊肚菌菌核发育涉及了自噬、凋亡和坏死等事件,羊肚菌菌核的能量储存物质为脂肪;建立了羊肚菌栽培菌株身份(identity)、交配型(mating type)和活力(vitality)的IMV检测技术,可用于羊肚菌人工栽培菌株在大生产中的适应性检验;优化了羊肚菌原生质体释放和再生技术,建立了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种间双灭活融合技术,获得了一批融合菌株,对推动羊肚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梯棱羊肚菌1号菌株,菌丝重复分枝和末端菌丝或亚末端菌丝分枝的扩大形成菌核原基,其菌核发育兼具末端型和侧生型特性,为复合型;透射电子显微术研究发现羊肚菌菌核发育涉及了自噬、凋亡和坏死事件;活细胞共聚焦激光成像研究揭示了菌核中的能量储存物质为脂质性质。脂肪的定性测定表明,菌核中积累的脂肪多于营养菌丝细胞。(2)分别采用ITS-1/ITS-4、RPB1B-F/RPB1B-R、RPB2B-F/RPB2B-R引物对实验室保存的6种羊肚菌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测定了其ITS、RPB1B、RPB2B基因序列,并进行了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菌株4号和XuChang为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株201、13号、SZL-3号为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菌株CuBing与Morchella kaibabensis同源相似性为98.9%,可信度为100%。设计和筛选了羊肚菌交配型基因测定的特异性引物,发现引物对Mat1-1/Mat1-1-1可特异性鉴定六妹羊肚菌的交配型,引物对Mat1-1-1/Mat1-2-1能够鉴定梯棱羊肚菌的交配型。采用筛选的引物对分别对测定的六妹羊肚菌和梯棱羊肚菌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发现每对引物均能扩增出1条清晰的条带,并且混合引物均能扩增出两个条带。这些结果表明,筛选的引物对可用于六妹羊肚菌和梯棱羊肚菌菌株的交配型分析,测试的六妹羊肚菌和梯棱羊肚菌菌株均未发生交配型缺失,六妹羊肚菌和梯棱羊肚菌均属于典型的异宗结合真菌。测定了六个羊肚菌菌株的脂质过氧化水平,评价菌株的衰老情况。结果发现,菌株SZL-3和CuBing老化程度最高,菌株201、13号活力最强,菌株4号、XuChang老化程度介于二者之间。(3)对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原生质体释放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梯棱羊肚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优条件为:稳渗剂为0.6 M甘露醇,酶液体系为2%溶壁酶+1%蜗牛酶+1%纤维素酶,菌龄为3 d。在该优化条件下,梯棱羊肚菌原生质体产量为1×10~6个/mL,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1.8%。六妹羊肚菌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为:稳渗剂为0.6 M甘露醇,酶液体系为2%溶壁酶+1%蜗牛酶+1%纤维素酶,菌龄为3 d。在该优化条件下,六妹羊肚菌原生质体产量为6.5×10~5个/mL,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1.5%。(4)优化了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种间双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结果表明,2种羊肚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的最优条件为:原生质体融合温度25℃,溶液pH 8.0,CaCl_2终浓度50 mmol/L,融合剂PEG浓度25%。在优化条件下,原生质体融合率可达0.8%。(5)筛选了鉴定2种羊肚菌的特异性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测定了2亲本及融合子的RAPD标记,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双亲本与融合子可分为3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亲本梯棱羊肚菌(P1),第二类群包括所有融合子,第叁类群包括亲本六妹羊肚菌(P2)。16个融合子可以分为3组,其中1、5、6、8、9、10、11、12、13、14、15、16为一组,4、7为一组,2、3为一组。这些结果表明,采用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种间双灭活融合技术获得的羊肚菌原生质体融合子为真正的融合子。(6)分别选取融合子1号(R1)、融合子2号(R2)、融合子4号(R4)、和双亲本进行培养,比较每种融合子和双亲本菌株的菌落形态差异,发现梯棱羊肚菌(P1)、六妹羊肚菌(P2)、R1、R2、R4均产菌核且产量多,菌核形态均为点状;按照菌丝生长速度,各菌株的排列顺序为:R4>P1>P2>R2>R1,但5菌株生长速度相差不大;不同菌株的菌块恢复时间不同,其中P2恢复时间最长,P1恢复时间最短,1号、2号和4号融合子介于二者之间;P1、R1、R2、R4的菌丝紧密、P2稀疏;所有菌株菌落边缘均整齐。这些结果表明,2种羊肚菌的融合子为真正的融合菌株。(7)人工栽培发现,融合子R1和R4子囊果形态上接近2号亲本(P2,为六妹羊肚菌),R5和R8形态接近于1号亲本(P1,为梯棱羊肚菌),而R2和R3介于两亲本之间。(8)人工栽培表明,2亲本与6个融合子8个菌株产量之间均差异显着,没有任何融合子菌株产量超过P1亲本菌株,而R2融合子产量低于P2亲本,暗示在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中,亲本的选择很重要(P2亲本已经退化和老化);也同时说明,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获得高产菌株的局限性很大;但该技术在综合亲本其他优良性状的融合菌株选育方面具有较大潜力。(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高爱保,郭平毅[2](2016)在《谷子抗除草剂的质体ACCase基因及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培育抗除草剂谷子,掌握除草剂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抗拿捕净的谷子品系(‘Setaria italic Chum BC 6-1’)和普通敏感谷子品系(‘S.italic Sda11’)ACCase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谷子近缘的14个物种ACCase基因序列分析,计算碱基组成、转换颠换、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2种谷子ACCase酶序列全长2320个氨基酸,仅有11个氨基酸不同。除已报道较多的I-1779-L对拿捕净抗性外,发现另3个位点S-105-N,D-489-Y,W-876-L突变也可能表现出拿捕净抗性。14个ACCase基因序列平均发生转换259对,颠换213对。利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相似的拓扑结构,奇异虉草、小子虉草先聚合,然后与燕麦和硬直黑麦草聚合。另一支大穗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先聚合,再和罔草聚合。然后这两支聚在一起。第叁支上玉米与稗草首先聚在一起,再和谷子聚集,和物种分类一致。仅小麦单独分出,与传统分类物种树不同。本研究发现另外3个位点突变与拿捕净抗性有关,有利于深入理解除草剂抗性机理,为抗除草剂育种和分子系统发育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30期)

戴锡玲,王赛赛,曹建国,王全喜[3](2016)在《红盖鳞毛蕨孢子囊早期发育与质体分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Eaton)O.Ktze.)孢子囊的发育及在此期间质体的分化过程。研究表明:(1)红盖鳞毛蕨孢子囊的发育类型属于薄囊蕨型;(2)绒毡层为混合型,即内层绒毡层为原生质团型,外层绒毡层为腺质型;(3)孢子囊原始细胞中的质体通过3条路径分化,其一,原始细胞中含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下方细胞,继而进入孢子囊柄;其二,原始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生质体被分配到上方细胞,进而被分配到除顶细胞外的原基细胞中,顶细胞将含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外套层原始细胞中;其叁,顶细胞也将具淀粉粒的质体通过分裂分配到内部细胞,使分裂产生的孢原细胞和绒毡层原始细胞具新生质体;造孢细胞和孢子母细胞的质体具淀粉粒,孢子母细胞还具油体,新生孢子中具造粉体和油体;两层绒毡层具新生质体,随着退化外层绒毡层出现造粉体,内层绒毡层出现油体;(4)红盖鳞毛蕨与少数被子植物小孢子发育阶段质体分化模式类似,由前质体分化为造粉体再到油体。研究结果为蕨类植物质体在孢子囊发育过程不同组织细胞中的差异分化提供了新观察资料,为蕨类植物发育生物学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黎明[4](2016)在《桃果实质体发育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体是真核植物细胞内功能最强大的细胞器,在果实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白肉桃‘久脆’、黄肉桃‘23-40’和红肉桃‘B15-48’果实为对象,并进行遮光处理,运用分光光度法、Imaging-PAM、冰冻切片、电镜技术、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探究了桃果实质体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自然光照下,桃果实随着发育叶绿素含量下降,花青素含量上升,‘久脆’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23-40’和‘B15-48’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上升。在成熟期,3个品种桃果实中,‘23-40’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而‘B15-48’花青素含量最高。遮光处理抑制了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积累,但对成熟期‘23-40’的类胡萝卜素和‘B15-48’的花青素最终含量未造成影响。2.桃果实中果皮的叶绿素荧光具有时空特异性。3.桃果肉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同样具有时空差异性。桃果实中果皮叶绿体数量由外向内逐渐减少。同时,中果皮叶绿体随着发育数量减少,体积变小,果实成熟后消失。其中,‘久脆’和‘B15-48’果实叶绿体解体后,其质体呈无色,‘23-40’叶绿体由绿逐渐转黄,最终分化为黄色的有色体。4.自然生长的成熟期桃果实质体类囊体解体并形成大量质体小球和发达的周质网结构,叶绿体最终分化为球形有色体。遮光处理抑制‘久脆’和‘B15-48’的质体小球积累,但促进了‘23-40’中有色体的提前产生以及‘B15-48’质体周质网结构的提早形成。5.叶绿体蛋白LSU、psbO、D1、Lhcb1和Cyt b559在桃果实中的表达量比在叶组织中低,且随着果实发育表达量不断降低。这些蛋白在果肉中的表达的时空差异性与叶绿体分布特点一致,也与叶绿素荧光变化相统一。6.桃果实果肉细胞中质体DNA拷贝数随着发育逐渐增加。(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期刊2016-06-01)

邱振楠[5](2016)在《水稻质体发育调控基因(OsFLN2)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光合色素的载体,广泛分布在叶片绿色组织细胞中。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调控过程,需要核基因编码蛋白和叶绿体基因编码蛋白协调完成,叶色突变是研究质体、叶绿体发育的重要材料,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在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都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水稻白穗突变体qp(t)1是由粳稻品种“日本晴”经EMS诱变而来,该突变体在3叶期之前表现为完全的白化,随着植株的生长,3叶期之后新抽出的叶片开始转绿,而老叶片的叶绿体发育也缓慢恢复,呈现白色条纹状,抽穗期穗部白化。图位克隆发现位于第3号染色上的AP(t)1基因(LOC_Os03g405500)第五个外显子出现一个单碱基的替换突变,由G突变为A,引起第537个氨基酸由色氨酸(Trp)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将互补载体转化突变体后,突变表型得以恢复正常,进一步证实AP(t)1基因突变确实是造成水稻白化的内在原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AP(t)1与拟南芥AtFLN2基因同源。Real-time PCR实验表明,OsFLN2基因在水稻中各个部位都有表达,但主要在叶片中表达。ap(t)1突变体中OsFLN2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降,而互补转基因株中的表达量与野生型基本一致。OsFLN2基因突变后对质体编码的RNA聚合酶(PEP)参与编码的基因影响较大,突变体中的PEP类基因的表达量较野生型显着下降,而核编码的RNA聚合酶(NEP)类基因变化不大。亚细胞定位实验发现OsFLN2定位于水稻原生质体的叶绿体上。运用CRISPR-Cas9技术根据目的基因的序列对野生型进行定点敲除,产生的纯合型敲除阳性转基因株表型与突变体类似,而且定点突变后的白化转基因株后期并不能转绿,说明定点突变株中OsFLN2的功能可能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对FLN2功能的解读,将为进一步揭示质体及叶绿体发育机制,阐明植物光合复合体的分子作用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8)

郑婷婷,魏伟淋,何业华,杨向晖,林顺权[6](2015)在《枇杷果实成熟过程中果肉细胞质体的发育与果肉颜色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枇杷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其果肉细胞质体的发育与果肉颜色变化的关系。【方法】以不同颜色的枇杷品种‘黄金块’(橙红)、‘解放钟’(黄色)、‘白玉’(白色)不同发育阶段的果肉为试材,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果肉细胞质体的大小,颜色和超微结构。【结果】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发现‘黄金块’、‘解放钟’果肉细胞中的质体由叶绿体转变为有色体,而‘白玉’的果肉中没有形成相应的有色体。此外,在对质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时,发现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黄金块’、‘解放钟’果肉细胞质体中的质体小球逐渐发育,到成熟期有大量的质体小球出现;而‘白玉’果肉细胞质体在成熟过程中没有大量的质体小球出现。【结论】‘黄金块’、‘解放钟’、‘白玉’果肉的不同颜色可能与有色体的形成有关,而质体小球的发育影响有色体的的形成,最终表现为果肉颜色上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郑国琦,刘根红,张磊,杨淑娟,杨涓[7](2014)在《宁夏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淀粉代谢和质体超微结构研究h》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宁夏枸杞为材料,对其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淀粉含量、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对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细胞内质体超微结构和淀粉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1)枸杞果实内淀粉含量随果实的发育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果实花后14d其含量达到最高(13.85mg·g-1)。(2)果实内α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果实发育成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且α淀粉酶活性始终明显高于β淀粉酶活性。(3)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在果实转色(花后24d)以前果实的造粉体内有大量淀粉粒的存在,但在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内的淀粉粒分解、消失,而叶绿体内没有观察到淀粉粒。研究认为,淀粉是宁夏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暂时贮存形式,对维持果实早期的库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库强的增加,淀粉体内的淀粉被淀粉酶分解转化为还原糖贮藏在果肉细胞中。(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杨森[8](2014)在《白屈菜属和紫堇属油质体的发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屈菜和大部分紫堇属植物都具有种子附属物。从形态和发生上来看,白屈菜和紫堇属植物的种子附属物属于假种皮这一类型;从生态功能上看,它们又完全符合油质体的特征。在分类上,白屈菜属和紫堇属传统上隶属于罂粟科,但有的学者则将紫堇属置于紫堇科。因而,对白屈菜和紫堇属植物种子油质体发生和发育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这一特殊结构发生、发育的特征以及不同发育阶段结构和化学成份的变化规律,探讨其结构及化学成份与生态功能的相关关系,还可以为其系统分类学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资料。本研究用解剖、石蜡切片、电镜扫描以及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白屈菜和几种紫堇属植物的种子油质体的发生发育和细胞后含物的种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白屈菜的油质体于四核-八核胚囊时期出现于倒生胚珠的珠脊部位,起源方式为“表皮起源”类型;紫堇属植物的油质体于二核-四核时期出现于弯生胚珠的珠脊部位,与白屈菜相比要稍早,起源方式为“混合起源”类型。2.在白屈菜和紫堇属植物中油质体的起源与受精过程无关,其正常生长有赖于受精后胚珠的正常发育。白屈菜和紫堇属植物的油质体在受精前主要进行细胞分裂和分化;油质体体积的显着增大是由受精后,特别是胚乳开始发育后油质体外层细胞的伸长膨大来实现的。3.白屈菜和紫堇属植物的油质体细胞的主要贮藏物质为脂质,也是吸引蚂蚁的主要物质。4.胚珠和油质体的发生发育特征在属以上的水平的分类中有一定意义。成熟油质体的性状可以结合其他性状来作为紫堇属下的分种依据。5.在结构上,本文建议把白屈菜和紫堇属植物的胚珠结构分为“外套”、“内珠被”和“珠心”叁个部分。建议把种皮外的肉质附属物统称为假种皮。假种皮更可能是基于生态意义而衍生出的结构,在动植物的协同进化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4-01)

郑国琦,杨淑娟,杨涓,胡正海[9](2013)在《宁夏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淀粉代谢和质体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宁夏枸杞为材料,对其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淀粉含量、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对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细胞内质体超微结构和淀粉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枸杞果实内淀粉含量随果实的发育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果实花后14d其含量达到最高,为13.85mg.g-1FW,到果实成熟期,淀粉含量仅为0.56mg.g-1FW。果实内α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果实发育成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且α淀粉酶活性始终高于β淀粉酶活性。宁夏枸杞果实叶绿体内不积累淀粉,这可能与果实本身光合色素含量低,外果皮无气孔器,自身光合作用合成的光合产物较少有关,以后随果实发育成熟,叶绿体内的类囊体结构逐渐解体转变为有色体。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在果实转色(花后24d)以前果实的造粉体内有大量淀粉粒的存在,但在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内的淀粉粒分解、消失。因此,淀粉是宁夏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暂时贮存形式,对维持果实早期的库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实体积的增加,库强进一步增强,淀粉体内的淀粉被淀粉酶分解转化为还原糖贮藏在果肉细胞中。(本文来源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分会场:资源植物学》期刊2013-10-13)

张思[10](2012)在《红翎菜科叁种海藻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外植体发育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翎菜科海藻是生产卡拉胶的主要原料,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食品等方面,此外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及重要的生态意义。红翎菜科海藻大部分为野生种,野生资源也日益减少,目前,我国卡拉胶原料藻仍主要依赖于东南亚国家进口,开展红翎菜科海藻苗种繁育技术和遗传改良研究工作已成为我国卡拉胶产业自主发展的急需。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细胞工程研究技术。原生质体无细胞壁障碍,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学研究工具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体细胞杂交育种、遗传转化以及基因定位等研究。海藻原生质体的分离制备多采用酶法,鉴定常采用荧光增白剂染色法和Evans Blue染色法。本文选取红翎菜科两种生态型的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和麒麟菜(Eucheuma denticulatum)共叁种海藻的幼嫩藻体,运用纤维素酶、鲍酶和海螺酶进行酶解,均成功制得原生质体,其中20%鲍酶与12%纤维素酶混合酶制得的原生质体产量达到105个/g以上,分别为(64.20±2.80)×104个/g、(76.80±3.20)×104个/g和(67.80±2.40)×104个/g,显示出纤维素酶与鲍酶这一工具酶组合对原生质体高效制备的良好适用性。在2.0mol/L葡萄糖渗透剂、30℃黑暗酶解4.0h的最适酶解条件下,长心卡帕藻原生质体存活率为(49.34±0.12)%。相较于前人研究,本实验结果在酶解效率和产量上均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海藻细胞具有全能性,在适当条件下,细胞、组织均可以分化发育为新个体,这为研究海藻的形态发生、遗传育种及生活史控制等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并可通过体细胞及组织快繁培育经济海藻苗种。本文对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alvarezii)原生质体进行了再生培养,发现长心卡帕藻原生质体有体细胞团和再生植株两种发育分化途径,并获得原生质体细胞再生苗。在长心卡帕藻酶解后的组织块和外植体再生培养研究中,发现酶解后的组织块出现两种发育途径:一种是酶解后组织块进行了再生新芽的发育,即在培养65d后长出新生芽,另一种途径是在75d时观察到形成体细胞团;长心卡帕藻外植体的再生培养过程同样观察到两种途径,即形成纤维状的细胞和致密型的新生幼芽组织,其中有约65%的外植体会再生形成幼芽。(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5-27)

质体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进一步培育抗除草剂谷子,掌握除草剂抗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抗拿捕净的谷子品系(‘Setaria italic Chum BC 6-1’)和普通敏感谷子品系(‘S.italic Sda11’)ACCase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谷子近缘的14个物种ACCase基因序列分析,计算碱基组成、转换颠换、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2种谷子ACCase酶序列全长2320个氨基酸,仅有11个氨基酸不同。除已报道较多的I-1779-L对拿捕净抗性外,发现另3个位点S-105-N,D-489-Y,W-876-L突变也可能表现出拿捕净抗性。14个ACCase基因序列平均发生转换259对,颠换213对。利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相似的拓扑结构,奇异虉草、小子虉草先聚合,然后与燕麦和硬直黑麦草聚合。另一支大穗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先聚合,再和罔草聚合。然后这两支聚在一起。第叁支上玉米与稗草首先聚在一起,再和谷子聚集,和物种分类一致。仅小麦单独分出,与传统分类物种树不同。本研究发现另外3个位点突变与拿捕净抗性有关,有利于深入理解除草剂抗性机理,为抗除草剂育种和分子系统发育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体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王珂.羊肚菌菌核发育形态、IMV检测及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9

[2].高爱保,郭平毅.谷子抗除草剂的质体ACCase基因及系统发育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6

[3].戴锡玲,王赛赛,曹建国,王全喜.红盖鳞毛蕨孢子囊早期发育与质体分化的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6

[4].黎明.桃果实质体发育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6

[5].邱振楠.水稻质体发育调控基因(OsFLN2)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6

[6].郑婷婷,魏伟淋,何业华,杨向晖,林顺权.枇杷果实成熟过程中果肉细胞质体的发育与果肉颜色的变化[J].果树学报.2015

[7].郑国琦,刘根红,张磊,杨淑娟,杨涓.宁夏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淀粉代谢和质体超微结构研究h[J].西北植物学报.2014

[8].杨森.白屈菜属和紫堇属油质体的发生、发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9].郑国琦,杨淑娟,杨涓,胡正海.宁夏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淀粉代谢和质体超微结构研究[C].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分会场:资源植物学.2013

[10].张思.红翎菜科叁种海藻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外植体发育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标签:;  ;  ;  ;  

质体发育论文-王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