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和旧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和旧说,朱子,居敬
中和旧说论文文献综述
朱浩[1](2019)在《“中和旧说”前后朱子哲学中的“居敬”工夫》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子哲学的研究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工夫论更是集理学一系相关理论的大成。"中和旧说"发生的前后是朱子工夫论形成、发展和延伸的阶段。在此期间他对于道南学派的工夫论有了比较成熟和批判性的见解,同时对于湖湘学派的哲学思想也有了相当程度的领悟,这体现在他对于"已发"、"未发"等诸多命题的探讨中意识到了"敬"与"静"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同时强调在"居敬"工夫中,心体与性体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仅如此,在中和旧说之后,朱子的主"敬"工夫学说有较为明显的孟学色彩,从而在"中和新说"产生之前,初步构筑了以"居敬"涵养工夫为主要特征的工夫学说。(本文来源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朱高正[2](2017)在《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谈朱子心学的形成——以《近思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转变深受李侗、张栻学术思想的影响,尤其朱张会讲是朱子心学形成的重要一环。无论是王阳明还是牟宗叁对朱子"中和旧说""中和新说"所蕴含的心学思想都有误读。朱子"中和新说"的确定,标志着朱子心学的完成,而心学的完成,也代表朱子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了。(本文来源于《朱子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高海波[3](2018)在《朱子“中和旧说”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子在四十岁之前有两次关于中和问题的契悟。其内容学界一般称为"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有关朱子的"中和新说",学界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对于朱子"中和旧说"产生的时间、过程、内容以及"中和旧说"与延平思想的关系,学界却未获得一致意见。特别是对于朱子"中和旧说"与其早期思想的关联,学界尚缺乏充分讨论。本文在详细参考《延平答问》及朱子其他书信、文本的基础上,指出朱子在早年从学延平时,接受了延平在日用处下工夫的教导,但对延平所说的体验未发并没有真正契入。延平去世后,朱子谨记延平的这一教导,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终于在乾道丙戌获得了第一次重要契悟。从《延平答问》到"中和旧说",朱子始终关注如何通过日用工夫去追求延平所谓的"未发之中",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才导致了"中和旧说"的产生。(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彭雪愿[4](2017)在《朱子的中和新旧说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和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中的大问题,发端于《中庸》,贯穿于中国哲学的古今,尤其是在宋明理学中表现最为显着,也影响到当代新儒家哲学,其中以朱子的中和新旧说最为典型,因而在当代儒家哲学的研究中也以牟宗叁对于其论述最为有名和最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典范意义。朱子在其学思生涯中曾经数年陷于"中和"问题的思考中,经历了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转变过程,成为朱子哲学思想的一次重大转折。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子对于"中和"问题的解决,在其自身的学说以及宋代理学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要了解朱子哲学思想,则不能不了解和重视其从"中和旧说"向"中和新说"的重大转变;而在当代研究朱子哲学,则不能不面对牟宗叁对于朱子"中和"新旧说的论析与观点。本文以牟宗叁论朱子"中和"新旧说的观点为一中心线索和主轴来展开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南宋政局内忧外患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和解释朱子的逃禅归儒,重点探讨和分析其师李延平对他的思想影响和他们师生二人在思想上分道扬镳的原因。第二章从文献出发,首先辨析朱子"中和旧说"概念和义理的主要内涵;然后分析与说明胡五峰,张南轩对朱子"中和旧说"形成的的影响。第叁章旨在解释和阐明朱子"中和新说"内涵的创造性诠释特征和意义,比较朱子"中和新说"与"中和旧说"在概念与义理上的不同与变化,以及朱子对胡五峰心性论的继承发展和批判责难,并关注和分析朱子哲学的思辨性特征。第四章试图由对"性善"概念以及康德的"根本恶"与朱子道德哲学关系问题的分析入手,来诠释朱子内圣工夫的道德根源动力。本文的研究是在坚持朱子本人的问题意识和文本原则的基础上的,并不会"以西释中",也不会随意的主观化。本文参考了牟宗叁先生的诠释,以求在注疏工作后对其观点理解并反思,达到对儒家经典创造性的诠释。本文选题拟通过厘清朱子"中和问题"来诠释朱子心知明理的内圣工夫。以往对朱子"中和问题"的研究多有门户之见,时常把朱子排斥在心学之外,对朱子内圣工夫的研究也不多见。本文在学习研究前人对此问题的思考后,发现朱子对湖湘思想的内在消化,朱子对"中和问题"的创造性诠释,朱子心知明理的道德工夫,旧说转变为新说的根本原因等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并尝试对牟宗叁先生的朱子研究进行一些反思。(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罗琼[5](2017)在《朱熹中和新旧说理论之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关于中和新旧说理论之辨析,古今学者均畏于浸漫其中。究其原因,大抵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割裂了朱熹各阶段之研究成果,混淆了如胡宏、李侗等前贤对朱熹的影响,而忽视了朱熹的自我理论创新。朱熹在不断潜研过程中,从乾道二年的"丙戌之悟",直至乾道五年的"乙丑之悟",完成了自己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总结,由"中和"旧说向"中和"新说发展,这是我国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十分值得后世学者的学习和借鉴。(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5期)
王新宇[6](2016)在《朱子参悟“中和旧说”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和旧说"是朱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诸多学者从各个层面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讨论。文章将顺着诸位前辈学者的成果,对朱子"中和旧说"形成的年代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具体说明"人自有生四书"的先后次序问题,即"四书"作于丙戌、丁亥之间,且次序相承。同时分析"中和旧说"的义理内涵,说明"旧说"是彼时朱子思想演进历程中的一个不断变化的部分,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李沙沙[7](2016)在《论程颐在朱熹中和新旧说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中和观念的形成对朱熹心性论的确立以及其思想体系的发展有一个奠基的作用,本文所论程颐在朱熹中和新旧说转变中的作用及影响,学界亦有提及,但论点多样且没有深入探究,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对此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朱熹中和新旧说的形成经过和思想内容,认为朱熹中和新旧说的形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程颐的中和观念;二是道南学派、湖湘学派的中和工夫论。程颐的中和观念影响了朱熹中和旧说、中和新说的内容以及转变;道南学派和湖湘学派是二程弟子所创立之门派,道南学派的李侗是对朱熹影响很大的老师,教授朱熹静中体验未发气象;湖湘学派的张栻与朱熹往来密切,张栻向朱熹介绍湖湘学派“先察实,后涵养”的工夫论,这成为朱熹旧说的思想来源材料,后来变成中和新说的批判对象。本文意欲以此两条线索为主线,一是通过介绍程颐的中和观念,来探究程颐在朱熹中和新旧说转变中的地位和影响;二是通过对上承二程下启朱熹的道南学派与湖湘学派中和工夫论的厘清,即程颐-道南/湖湘-朱熹之间思想上的关系,间接探究程颐在朱熹中和新旧说转变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文献整理与论述分析,本文认为朱熹新旧说的形成以及演变都跟程颐有很大的关系,程颐的中和观念直接影响了朱熹新旧说转变,朱熹对程颐中和观念有继承、修正、创新的地方。由于程颐中和观念中对“心”的界定不明确,其弟子又偏重一端,或注重未发工夫,或注重已发工夫,这些原因共同影响了朱熹中和新旧说的形成和转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6-04-01)
崔海东[8](2015)在《朱子“中和旧说”发微——以“人自有生”四札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子"中和旧说"关于本体与工夫的见解经历了五层发展:一是学延平静坐求中而不得;二是自悟性体心用,学南轩省察识仁;叁是因南轩"二物"之评,更以"一念已具体用";四是定型"中和旧说";五是因工夫无下手处,遂整体怀疑反思"旧说"。此五层见解有叁大问题:一是无关"中和"本旨,故造成本体、工夫皆误;二是在本体上混两种体用而不知,故不能明确界定未发之中;叁是在工夫上缺失涵养一节,故不能抵达"未发之中"。(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宋秀清[9](2013)在《朱子的“中和说”之中和旧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和"问题又称"未发已发"问题。人的感情表现在外,符合了中的原则,便是和。掌握了中和的原则,天地万物便有其根据,天下可得到治理,人的道德也可达到圣人的境界。故中即是"未发",和即是"已发"。(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26期)
孙利[10](2002)在《朱熹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思想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已发未发问题又被称为“中和”问题 ,朱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历过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重要变化。在旧说中 ,朱熹主“心为已发 ,性为未发” ,在新说中 ,朱熹主“心贯乎已发未发”。相应地 ,在修养方法上 ,朱熹也一改旧说的“先察识后涵养”而为新说的“涵养于未发 ,察识于已发”。正是在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这一思想演变过程中 ,朱熹确立了自己的问学宗旨(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中和旧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朱熹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转变深受李侗、张栻学术思想的影响,尤其朱张会讲是朱子心学形成的重要一环。无论是王阳明还是牟宗叁对朱子"中和旧说""中和新说"所蕴含的心学思想都有误读。朱子"中和新说"的确定,标志着朱子心学的完成,而心学的完成,也代表朱子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和旧说论文参考文献
[1].朱浩.“中和旧说”前后朱子哲学中的“居敬”工夫[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
[2].朱高正.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谈朱子心学的形成——以《近思录》为例[J].朱子学刊.2017
[3].高海波.朱子“中和旧说”探析[J].哲学研究.2018
[4].彭雪愿.朱子的中和新旧说问题研究[D].深圳大学.2017
[5].罗琼.朱熹中和新旧说理论之辨析[J].青年文学家.2017
[6].王新宇.朱子参悟“中和旧说”考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李沙沙.论程颐在朱熹中和新旧说转变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6
[8].崔海东.朱子“中和旧说”发微——以“人自有生”四札为中心[J].孔子研究.2015
[9].宋秀清.朱子的“中和说”之中和旧说[J].课程教育研究.2013
[10].孙利.朱熹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思想演变[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