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马县报社云南临沧530926
摘要: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们地方党报媒体记者,人在基层,更应常走基层,服务群众,在基层中锻炼成长,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见真情”反映群众心声的作品,引起干部群众的关注与共鸣。
关键词:基层;新闻;“走转改”;报道;源泉
1.肩负起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更加鲜明有力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反映好。然而,时下不少新闻工作者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将其束之高阁,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笔者经常翻阅的一些地方党报,刊发的走基层报道标题虽吸引“眼球”,但一读正文却颇感失望,字里行间反映出的依旧是官话套话,没有用老百姓的语言,没有吸引力、感染力。给笔者的第一感觉就是,作者或是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或是深入基层不够。究其根源,实际上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这就需要地方党报不断强化对“走转改”的认识。通过树典型、立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经常下基层采访的编辑记者,把他们不辞辛劳、默默奉献,深入田间地头、部队边关、社区企业、生产建设一线的反映群众呼声,反映发展成果的事迹,进行推广宣传和表彰。引导新闻工作者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自觉主动地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去反映普通群众、发现基层先进典型、关注百姓生活。让记者亲身惑受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感受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感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推动“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
2.下基层采访报道积极服务群众
下基层开展“走转改”活动,要充分发挥记者写稿的优势,帮助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帮助基层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用真心、动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将“走转改”与扶贫救困、与推进公益志愿行动结合起来,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例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党员干部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挂钩“亲家”,近两年来,有的贫困户搬进新居,挂钩户和亲家们都喜在心头。但是,住进新房,并不意味着已真真脱贫,建房款一部分是贷款,还要找准产业脱贫的致富路子。我们的记者下乡扶贫时,参加了该村扶贫工作民主评议会,由各组组长组织群众参加会议,现场听到的满是争论,议论,一些贫困户为自己成为贫困感到光荣,有的没有争得贫困而羞言:我家比他家还穷呢。在当时,一些人以当选“贫困户”为荣,无非是想依靠扶贫政策不劳而获得到钱物补助。要改变这种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的贫困现象,就得先扶起人穷志不短的志气。为此,下基层的记者与村干部和挂钩扶贫干部协商,扶贫还要先扶志,争当“贫困户”、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绝非扶贫攻坚工作的本意。“不脱贫不脱钩”这是当时进村扶贫时的承诺,我们有责任做通挂钩贫困户的思想工作。下乡记者还向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领导汇报了事件经过,并在地方党报上发表了题为《扶贫还要先扶志》的稿件。再次进村时,记者看到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村“两委”加强班子建设,“党建+脱贫攻坚”双推进有效提升了村支部引领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凝聚力,筑牢了脱贫致富根基。培育和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把引进和扶持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扶贫工作从“输血”向“造血”转变,逐步改变贫困户对帮扶政策、帮扶资金的依赖。其次是结合当地科技部门,对贫困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生产劳动中加大劳动技能培训,起到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同时,我们的记者还与驻村工作队员真正沉到贫困“最后一公里”,深入到群众的田间地头,同贫困群众一起商量脱贫致富的办法措施,下了一番“绣花”功夫,提振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拿出勇气和勤劳实干的行动。由此,一篇篇真实、鲜活、接地气的报道《“党建双推进“引领精准扶贫》、《培育和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沉到贫困“最后一公里”》有感而发。
又例如,“街长制”是近期县区实施的街道保洁、绿化美化的管理制度,街长不是官衔,是县区领导义务履行职责治理街道“脏乱差”的负责人。记者下去采访发现,“街长制”实行以来,街道“脏乱差”治理立竿见影出成效,上至领导干部、下至百姓群众,形成了人人参与、门前三包、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共同营造规范有序、清洁优美、和谐宜居的城乡人居环境。街道干净整洁了,干部群众眼见为实,感受得到,纷纷说城乡实行“街长制”管理真好!记者触景生情,一篇《为“街长制”叫好》见于报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记者下基层采访报道积极服务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事件,写出的稿件才“接地气、有温度、见真情”。
3.“走转改”是新闻作品产生的源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进“走转改”活动,贵在走、难在转、重在改,需要我们不断拓展、逐步深化实践探索。只有让“走转改”成为战线的工作常态,才能不断提高新闻战线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走转改”是新闻作品产生的源泉,地方党报要做好新闻报道,必须让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扎根生活,身入、心入现场感知,才能真正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也只有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洞悉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为新闻报道打开视野和思路、积累鲜活而丰富的素材,才能真正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地方特色、情真意切的感人佳作。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笔者在“走基层”系列采访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走转改”活动使新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优秀新闻作品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新闻姓“新”,最美的风景在基层。只有深入基层,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到平凡普通的群众中、到紧张火热的生产一线,与群众交朋友、心贴心,用真情近距离观察,才能了解百姓所需、所求、所盼,才能最接近新闻事实,才能采写出最真实、最鲜活、最生动、最感人的新闻。新闻贵在“实”,只有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讲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富有感染力和现实感。
总之,地方党报坚持“走转改”采访报道活动,为新闻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创作新闻精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是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真诚地希望,“走转改”活动不要一阵风,不要搞形式,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让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广泛参与,深入到最基层去,常在基层走,笔端才能见真情。
参考文献:
[1]论地方党报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和途径[J].魏巍.新闻研究导刊.2014(06).
[2]陈铁.浅谈专业报记者“走、转、改”[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10):64-65.
[3]赵力楠.党报时评谨防“纸上谈兵”——地方党报评论也要坚持“走、转、改”[J].中国地市报人,2012,(0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