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发光显示器用紫外光固化有机荧光色彩转换膜的研制

电致发光显示器用紫外光固化有机荧光色彩转换膜的研制

论文摘要

“蓝源成彩”技术是一种实现电致发光显示器全彩色显示的方法,背景蓝光经荧光色彩转换膜可获得红、绿两基色光,进而与背景蓝光实现全彩显示。“蓝源成彩”技术不仅可以大大简化电致发光显示器的生产工艺,提高显示器的色彩稳定性及均匀性,而且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上海广电电子平板显示研发中心努力开发电致发光背景蓝光材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将有机荧光颜料分散于紫外光固化树脂中,采用丝网印刷方式将其印刷于ITO玻璃上。所采用的紫外光固化技术具有传统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其固化速度快、节能、经济、是新一代绿色环保技。本文首先对紫外光固化色彩转换膜的成膜组分-清漆性能进行研究,确定色彩转换膜的成膜组分。通过对不同裂解型光引发剂的研究,确定选用与背景蓝光匹配、所制备的清漆膜硬度高、柔韧性好、耐黄变和耐热性能良好的光引发剂1104;研究发现清漆膜中光引发剂1104的残留浓度随溶液中光引发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固化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通过对比双官能团单体HDDA和三官能团单体TMPTA所制备的清漆膜性能,确定选用与树脂6892成膜性能良好的双官能团单体HDDA;研究了单体预聚物比例对清漆膜物理性能的影响,随着其比例的增加,所制备的清漆膜的断裂强度逐渐增加,断裂伸长率下降,硬度逐渐增大,柔韧性有下降的趋势,附着力几乎无影响,且清漆膜断裂均属脆性断裂。其次,探讨了制备紫外光固化红色、绿色色彩转换膜的生产工艺;研究了光引发剂、荧光颜料含量、不同颜料间的复配、色彩转换膜厚度、背景蓝光亮度对转换光纯度及色彩转换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光引发剂1104含量相同的条件下,由于荧光颜料对紫外光的吸收,色彩转换膜的固化时间比清漆膜固化时间长;紫外光会对色彩膜产生损伤,暴光时间增加,色彩转换膜色彩转换效率下降;荧光颜料VQ-25、FA-16、VQ-20的激发峰恰为背景蓝光的发射峰,背景蓝光的能量可以最大程度的转移到荧光颜料,进而产生荧光,因此荧光颜料与背景蓝光是匹配的;背景蓝光多次通过荧光红颜料会产生衰减,700 nm左右的光与466 nm的光相互转换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荧光颜料衰减程度。当色彩转换膜厚度为20μm时,国产荧光红VQ-25,橙红VQ-24总含量在40~45%时,所对应的红光色坐标x=0.47~0.60,Y=0.20~0.30,涂料粘度在80000~90000 mPa.s之间,能够达到丝网印刷对粘度要求,且荧光橙红颜料的色彩转换效率优于荧光红颜料的色彩转换效率;当进口荧光橙红FBI-400含量在43%时,其色彩转换效率的最大值为99%,色坐标为(0.60,0.32);荧光红VQ-25与荧光黄FBI203的复配会提高色彩转换膜的转换因子,当颜料总含量为45%,质量比为1:1时,其色彩转换效率为805%,色坐标为(0.47,0.30);进口荧光红FBI-403与进口荧光黄FBI-203正交复配试验表明:当进口荧光红FBI-403与进口荧光黄FBI-203质量比为1:1;总体颜料含量为45%时,其色彩转换效率为52.43%,色坐标为(0.49,0.30);当国产荧光黄绿VQ-20总含量为37%时,其色彩转换效率为200%,色坐标为(0.27,0.63);色彩转换膜厚度过小,会使背景蓝光过多透过,导致转换光色度不纯;而色彩转换膜厚度过大,会阻止所有光的通过,导致色彩转换膜的色彩转换效率会下降;色彩转换膜的色彩转换效率不会随背景蓝光亮度的变化而变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有机荧光色彩转换膜的研究背景
  • 1.1.1 液晶显示器概况及成彩方式
  • 1.1.2 等离子显示器概况及成彩方式
  • 1.1.3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概况及成彩方式
  • 1.1.4 无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概况及成彩方式
  • 1.1.5 全新的成彩方式─“蓝源成彩”
  • 1.2 有机荧光色彩转换膜的研究现状
  • 1.3 有机荧光色彩转换膜颜色转换机理
  • 1.3.1 光致发光原理
  • 1.3.2 光色度及测量
  • 1.3.3 光亮度及测量
  • 1.4 荧光色彩转换膜的制备方式
  • 1.5 紫外光固化荧光色彩转换膜的组成
  • 1.5.1 光引发剂
  • 1.5.2 活性单体
  • 1.5.3 预聚物
  • 1.5.4 有机荧光颜料
  • 1.5.5 润湿分散剂
  • 1.5.6 各类助剂
  • 1.6 紫外光固化有机荧光色彩转换膜成膜机理
  • 1.7 影响荧光色彩转换膜的因素
  • 1.7.1 荧光色彩转换膜厚度
  • 1.7.2 紫外光固化光源
  • 1.7.3 温度
  • 1.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紫外光固化清漆膜的研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主要设备
  • 2.3 紫外光固化清漆膜的制备
  • 2.4 测试方法
  • 2.4.1 黄度的测定
  • 2.4.2 清漆膜中引发剂残留量的测定
  • 2.4.3 引发剂热稳定性的测定
  • 2.4.4 清漆膜拉伸性能的测定
  • 2.4.5 硬度的测定
  • 2.4.6 柔韧性的测定
  • 2.4.7 附着力的测定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光引发剂的初步选择
  • 2.5.2 光引发剂浓度对清漆膜黄度的影响
  • 2.5.3 固化时间对清漆膜黄度的影响
  • 2.5.4 不同光引发剂浓度对清漆膜物理性能的影响
  • 2.5.5 清漆膜中引发剂1104残留量的测定结果与讨论
  • 2.5.5.1 光引发剂1104摩尔吸光系数ε的测定
  • 2.5.5.2 溶液中引发剂浓度对清漆膜中引发剂残留量的影响
  • 2.5.5.3 固化时间对清漆膜中残留量的测定结果分析
  • 2.5.6 光引发剂1104的热稳定性测量
  • 2.5.7 稀释单体的选择和浓度的确定
  • 2.5.8 活性预聚物和活性稀释单体比例对清漆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 2.5.9 活性预聚物和活性稀释单体比例对清漆膜物理性能的影响
  • 2.5.10 附着力增进剂对清漆膜附着力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紫外光固化荧光红转换膜的研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主要设备
  • 3.3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制备
  • 3.4 测试方法
  • 3.4.1 涂料粘度的测定
  • 3.4.2 固化时间的测定
  • 3.4.3 转换光色彩坐标和色彩转化效率的测定
  • 3.4.4 荧光颜料红外光谱的测试
  • 3.4.5 荧光颜料荧光光谱的测试
  • 3.4.6 荧光颜料扫描电镜的测试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紫外光固化荧光红涂料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
  • 3.5.1.1 研磨设备的确定
  • 3.5.1.2 搅拌研磨时间的确定
  • 3.5.1.3 固化时间对CCF转化效率的影响
  • 3.5.2 树脂6210的影响
  • 3.5.2.1 树脂6210含量对固化时间的影响
  • 3.5.2.2 树脂6210含量对涂料粘度的影响
  • 3.5.3 光在CCF中衰减过程的探讨
  • 3.5.4 国产荧光红VQ-25和橙红VQ-24对色彩转换效率和CIE色坐标的影响
  • 3.5.5 进口荧光橙红FBI-400对色彩转换效率及CIE色坐标的影响
  • 3.5.5.1 进口荧光橙红FBI-400性能测试
  • 3.5.5.2 研磨时间对色彩转换效率和CIE色坐标的影响
  • 3.5.5.3 浓度对色彩转换效率及CIE色坐标的影响
  • 3.5.5.4 膜厚度对色彩转换效率及CIE色坐标的影响
  • 3.5.6 不同荧光颜料的复配对色彩转换效率及CIE色坐标的影响
  • 3.5.6.1 国产荧光红VQ-25与进口荧光黄FBI-203的复配
  • 3.5.6.2 进口荧光红FBI-403与进口荧光黄FBI-203的正交复配
  • 3.5.7 背景蓝光性能及对色彩转换效率及CIE色坐标的影响
  • 3.5.7.1 背景蓝光性能的研究
  • 3.5.7.2 背景蓝光对红色转换膜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紫外光固化荧光绿转换膜的研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主要设备
  • 4.3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制备
  • 4.4 测试方法
  • 4.4.1 涂料粘度的测定
  • 4.4.2 固化时间的测定
  • 4.4.3 转换光色彩坐标和色彩转化效率的测定
  • 4.4.4 荧光颜料荧光光谱的测试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紫外光固化荧光绿涂料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
  • 4.5.1.1 研磨时间对色彩转换效率和CIE色坐标的影响
  • 4.5.1.2 光引发剂1104含量对固化时间的影响
  • 4.5.2 荧光黄绿VQ-20含量对涂料粘度的影响
  • 4.5.3 荧光黄绿VQ-20含量对转换光色坐标和色彩转换效率的影响
  • 4.5.4 色彩转换膜厚度对转换光色坐标和色彩转换效率的影响
  • 4.5.5 蓝光亮度对色彩转换光亮度和效率的影响
  • 4.5.6 全彩显示器效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封装技术研究[J].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11(04)
    • [2].平版印刷法制作电致发光显示器的微型化电极布线(英文)[J]. 电子器件 2008(01)
    • [3].OLED技术及柔性OLED性能、缺陷的研究[J]. 现代显示 2008(06)
    • [4].2007显示周:LCD的挑战者保持强势出击[J]. 现代显示 2008(Z1)
    • [5].OLED显示器的现状分析[J]. 科技信息 2009(36)
    • [6].基于ARM的OLED显示系统设计[J]. 软件导刊 2011(03)
    • [7].微腔结构对红光磷光OLED的性能的影响研究[J]. 光电子.激光 2013(05)
    • [8].基于C8051F的OLED控制电路的设计[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20)
    • [9].有机、无机复合膜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J]. 现代显示 2008(11)
    • [10].零位仪的电子细分读数方法及实现[J]. 兵工学报 2017(12)
    • [11].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用框胶封装材料的研制[J]. 中国胶粘剂 2010(11)
    • [12].无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的老化工艺[J]. 现代显示 2008(09)
    • [13].一种基于数字灰度的微显OLEDos的片上电路设计[J]. 现代显示 2008(Z1)
    • [14].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技术[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22)

    标签:;  ;  ;  ;  ;  ;  

    电致发光显示器用紫外光固化有机荧光色彩转换膜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