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虚拟组织论文-赖穗翩,黎冠东,彭宇程,伍振富,叶杰明

诊断虚拟组织论文-赖穗翩,黎冠东,彭宇程,伍振富,叶杰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诊断虚拟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

诊断虚拟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赖穗翩,黎冠东,彭宇程,伍振富,叶杰明[1](2018)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30例为研究的对象,患者经过VH–IVUS检查后,按照斑块的性质分为软斑块组、硬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分别记录叁组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将其进行比较并研究不同性质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混合斑块的稳定性评分和其他两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硬斑块组的狭窄程度均比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颈动脉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中应用VH–IVUS能够作为斑块性质的分析依据,在诊断过程中依据患者斑块实际情况以及性质可将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充分反映。(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赖穗翩,陈钜涛,黎冠东,彭宇程,伍振富[2](2018)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相关性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IVUS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窄程度。按照管腔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69%)及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叁组狭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越来越重(P<0.05),而外弹力膜横截面积越来越小(P<0.05)。重度狭窄组有更大的纤维组织面积(P>0.05),而轻度狭窄组钙化组织面积及坏死核心面积更大(P<0.05),并且叁组狭窄斑块中纤维组织比例越来越高(P<0.05),而钙化组织比例及坏死核心比例却越来越小(P<0.05)。相关性分析示管腔狭窄程度与纤维组织百分比呈显着正相关(r=0.694,P=0.003),而与钙化组织及坏死核心比率呈负相关(r=-0.375,P=0.011;r=-0.348,P=0.015)。轻度狭窄组斑块以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TCFA)和钙化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CaTCFA)为主。结论: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能够为分析颈动脉斑块性质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在诊断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8年28期)

陈波[3](2004)在《基于诊断虚拟组织的协同诊断系统体系结构及安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程诊断系统具备跨越空间的、高效的设备诊断能力,并且能极大地减少设备诊断和维护费用,因而得到了工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由于Internet带宽的不断提高以及覆盖面不断的扩展,基于Internet的远程诊断技术成为远程诊断技术发展的主流。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远程诊断系统体系结构在协同诊断方面的不足,并讨论了未来远程诊断应用的需求,提出一种新的远程诊断系统体系结构——基于诊断虚拟组织的协同诊断系统。这种结构能够克服传统远程诊断系统体系结构的不足,同时可以适应未来远程诊断应用的发展。 针对基于Internet的远程诊断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本文分析了远程诊断领域的安全需求,同时比较现有的安全技术标准,提出了一个以PKI技术与VPN技术为基础诊断虚拟组织授权与鉴别机制,建立了协同诊断系统的安全保障方案。 针对传统远程诊断应用中缺乏系统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基于诊断虚拟组织的协同诊断系统管理方案,其中包括用户管理、安全管理、配置管理、动态管理等主要内容。 另外,为了分析基于诊断虚拟组织的协同诊断系统体系结构的性能,并验证安全保障方案和系统管理的有效性,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协同诊断原型系统——Col-RDS,其中包括系统框架、证书管理中心以及诊断管理中心的设计与实现。(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4-11-01)

诊断虚拟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VH-IVUS)对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IVUS检查,明确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与狭窄程度。按照管腔狭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69%)及重度狭窄组(狭窄程度≥70%),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叁组狭窄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越来越重(P<0.05),而外弹力膜横截面积越来越小(P<0.05)。重度狭窄组有更大的纤维组织面积(P>0.05),而轻度狭窄组钙化组织面积及坏死核心面积更大(P<0.05),并且叁组狭窄斑块中纤维组织比例越来越高(P<0.05),而钙化组织比例及坏死核心比例却越来越小(P<0.05)。相关性分析示管腔狭窄程度与纤维组织百分比呈显着正相关(r=0.694,P=0.003),而与钙化组织及坏死核心比率呈负相关(r=-0.375,P=0.011;r=-0.348,P=0.015)。轻度狭窄组斑块以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TCFA)和钙化薄纤维帽纤维粥样斑块瘤(CaTCFA)为主。结论: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能够为分析颈动脉斑块性质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在诊断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诊断虚拟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赖穗翩,黎冠东,彭宇程,伍振富,叶杰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的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2].赖穗翩,陈钜涛,黎冠东,彭宇程,伍振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相关性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8

[3].陈波.基于诊断虚拟组织的协同诊断系统体系结构及安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标签:;  ;  ;  

诊断虚拟组织论文-赖穗翩,黎冠东,彭宇程,伍振富,叶杰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