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复津、病毒唑联合治疗14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郑彦彦,邵艳艳,王绍金,李润语,齐国娟,田国利[1](2015)在《慢性丙型肝炎与2型糖尿病关系探讨》文中认为目的针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之间的关系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收集1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资料,分析肝炎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情况,采用ELISA方法对114例乙型肝炎患者与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抗HCV、HBs Ag的结果。结果患有慢性丙型肝炎的63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占20.63%),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114例患者中有10例合并2型糖尿病(占8.77%),显着低于丙肝组患者(P<0.01)。1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群体中没有1例患者的抗-HCV呈阳性,有6例患者HBs Ag呈阳性(占5.26%),患有2型糖尿病的8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抗-HCV呈阳性(占3.75%),这与性乙型肝炎患者群体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有4例患者HBs Ag呈阳性(占5.0%),这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群体(占5.2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较高的机会合并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中感染丙型肝炎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表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产生糖尿病具有一定关系,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孙瑞娜[2](2014)在《女贞子抗丙型肝炎病毒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为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成员,是导致人类肝脏疾病的重要因素,全球感染人数高达一亿七千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仅对大约50%的丙型肝炎患者有疗效并具有较大的副作用,此外,针对HCV的疫苗依旧空白。因此研发新的、有效的、安全的特异性丙型肝炎治疗药物是国内外HCV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的热点和前沿。HCV是一种正链RNA病毒,外有包膜蛋白包裹,其基因组含大约9600个核苷酸,由5′非编码区(5′UTR)、3′非编码区(3′-UTR)和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组成。HCV基因组中的ORF编码一条3000个左右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由宿主细胞内的蛋白酶和HCV自身编码的蛋白酶切割后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core、E1和E2)和非结构蛋白(P7、NS2、NS3、NS4A、NS4B、NS5A、NS5B)。其中,非结构蛋白NS5B具有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活性。它是调控HCV基因组复制的关键酶,因而成为治疗丙型肝炎药物研究的一个理想的作用靶点。中药女贞子(Ligustrum lucidum, LL)被用来作为一种保肝剂药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前期研究发现其水提取物可直接抑制HCV RNA依赖的NS5B聚合酶(RdRp)活性。该项研究是在前期抗HCV药物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女贞子水抽提物的活性成分并检测其活性成分对HCV JFH1复制的影响和对NS5B RdRp活性抑制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乙酸乙酯萃取和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离回收女贞子水提取物,NS5B活性抑制实验检测各个分离组分的抑制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析有效的抗病毒成分。研究通过荧光素酶实验和体外NS5B活性抑制试验测定女贞子分离组分对HCV NS5B聚合酶活性的抑制水平,采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女贞子分离组分对HCV JFH1复制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女贞子水提取物薄层层析分离得到的五个组分中组分1和2能够明显的抑制HCV JFH1细胞感染模型中JFH1的病毒复制和HCV NS5B的RdRp活性,而组分2比组分1有更强的抑制能力。这些组分的HPLC分析结合抑制检测表明,熊果酸、齐墩果酸分别是组分1和2主要的广谱抗HCV药物组成成分。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抗病毒实验研究发现,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抑制HCV JFH1的复制,它们的选择指数(SI)分别为6.7和30.8,接近已知抗丙型肝炎抗病毒抑制剂-利巴韦林(6.7)。这些研究结果第一次表明天然物质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可以直接抑制HCVNS5B RdRp活性和HCV JFH1复制,揭示女贞子及其化学成分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具有潜在的丙型肝炎治疗价值,如果对熊果酸和齐墩果酸进行适当加工也许会使其有更好的抗病毒活性并可以应用于临床试验。
陈文林[3](2014)在《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慢性丙型肝炎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据WHO统计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3%,约1.7亿人,每年新发丙肝3.5万例。根据2010年9月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抗HCV阳性率为0.43%,大概全国HCV感染者达500多万。HCV自然感染史长,其慢性化率为50%~85%。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在感染的5~0年后30%~40%将发展为肝硬化,10~20年后5%~7%发展为肝癌。成为现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尽管现代医学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上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其三联疗法成为基因1b型等一些难治性丙肝的最新方案。但对于耐药、抗病毒无效者及在治疗中出现药物毒副作用、停药后复发、病毒学突破、部分应答、无效应答或无应答、基因1型或4型HCV感染、高病毒载量(HCV RNA≥1.5×106IU/mL)、合并其他病毒感染,或同时合并其他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血友病、器官移植、肾脏疾病及血液透析等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丙肝治疗依然是临床难题,即所谓的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目前由HCV基因1型感染所致的慢性丙型肝炎在我国约占78%,高病毒载量的慢性丙型肝炎约占69%,所以可以说在我国大多数的慢性丙型肝炎属于难治性丙型肝炎。RHC形成复杂,因而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通过“十一五”对CHC中医症候辨证分型规范研究显示:正虚邪恋、肝郁脾虚、肝肾阴虚三型占所有证型的73%,故虚实夹杂的临床表现是CHC的主要特征,若不实行临床干预,任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形成肝硬化等难治性肝病,其预后不佳,对患者生命将形成极大的威胁,对治疗造成巨大的挑战。在RHC治疗方面,并无特别有效的方法。聚乙二醇化a干扰素(PEG-IFN-a)联合利巴韦林进行优化治疗或标准方案联合蛋白酶抑制剂对基因1型的治疗仍然是当前的首要选择。但是由于干扰素、利巴韦林及蛋白酶抑制剂具有难以适应的毒副作用,使RHC治疗更为困惑。因此,进一步探求难治性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及寻找其治疗的有效方案是医学和临床的迫切需求,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在防治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传统的辨证论治、专病专方专药、针灸、单药、民间验方,发展到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都有中医药作出的贡献。多年的研究也证实,中医药在慢性丙型肝炎的防治中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症状,减轻肝脏炎症,而且能抑制或抗病毒,逆转肝脏早期肝纤维化,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延缓其慢性化,增强机体免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达到延长生存期,预防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意义重大。目的:本研究在“十一五”慢性丙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国家“十二五”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以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观察其临床疗效、转氨酶和HCV RNA转阴率及下降率(HCV RNA下降2log),并对其免疫功能与转氨酶、病毒载量以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HCV RNA等相关性进行研究,运用计算机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以探讨中药辨证方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以及RHC的病毒载量、肝脏炎症、免疫调节机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以便进一步提高难治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实验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中医药辨证方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将54例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对照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试验组给予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治疗。治疗12,24,36,48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血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肝功能变化及2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第二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对153例难治性丙型肝炎感染者按基因1b、抗病毒治疗阴转后复发及肝硬化分成3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T/CD8+T)和HCV RNA载量。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对照组。第三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HCV RNA载量等相关性研究对153例RHC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患者和15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RHCRNA含量、基因分型和肝功能检测,观察肝功能、血清RHC R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中医药辨证方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与对照组比较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组能明显降低转氨酶水平、提高HCV RNA阴转率和下降率(P<0.05)。第二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RHC患者组CD3+T、CD4+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T、CD4+T/CD8+T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病毒载量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D3+T、CD4+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T、CD4+T/CD8+T变化无显着差异(P>0.05),低病毒载量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CD8+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RHC高病毒载量患者组与低病毒载量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抗病毒治疗阴转后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CD3+T、CD4+T、CD8+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CD3+T、CD8+T下降明显,而CD4+T/CD8+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基因1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CD4+T、CD8+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阴转复发组与肝硬化组无统计学意义,与基因1b型比较CD3+T、CD8+T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肝硬化组与基因1b型组比较CD3+T、CD8+T下降明显、而CD4+T/CD8+T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难治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HCV RNA载量等相关性研究1难治性丙型肝炎常见的中医证型依次为正虚邪恋、肝郁脾虚、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等六型。2ALT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即ALT从高到低在各证型中的排列顺序为: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内阻型、肝郁脾虚型、正虚邪恋型,其湿热中阻型与其他证型相比较AL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ST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即AST从高到低在各证型中的排列顺序为: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正虚邪恋型,其中脾肾阳虚型与与其他类型相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脾肾阳虚型ALB与其他中医类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HC RNA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规律性,即湿热中阻型>正虚邪恋型>肝肾阴虚型>瘀血内阻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湿热中阻型与瘀血内阻型、脾肾阳虚型相比较,RHC RN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T、CD4+T、CD4+T/CD8+T)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湿热中阻型CD8+T明显升高(P<0.01),CD4+T/CD8+T明显下降(P<0.05);脾肾阳虚型和肝郁脾虚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T、CD4+T明显下降(p<0.01),CD8+T明显下降(P<0.05);正虚邪恋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T、CD4+T、CD4+T/CD8+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各证型相比较中脾肾阳虚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与正虚邪恋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与瘀血内阻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明显下降,与瘀血内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辨证方能改善难治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炎症,且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2、长期慢性HCV感染会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基因1b型、抗病毒治疗阴转后复发及肝硬化形成难治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RHC患者病毒载量高,病毒复制活跃,肝脏炎症亢进,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紊乱程度随HCV载量增高而逐渐加重。3、RHC中医证型依次为正虚邪恋型、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等六型;4、RHC转氨酶、病毒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相关性。
张文杰,李朝霞,田淑菊,毛维武,龚晏萱,屈延[4](2010)在《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与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干扰素中和抗体(NA)的产生与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02例初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分为难治性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检测干扰素NA。结果 44例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12例出现干扰素NA阳性,对照组干扰素NA的阳性率明显低于难治性丙型肝炎组(P<0.05)。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和干扰素α-1b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NA的产生可能是导致难治性丙型肝炎产生的因素之一。
张玉山,裴旭东,张怀宏[5](2006)在《重组复合干扰素治疗普通干扰素治疗复发和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32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复合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CIFN)干复津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普通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干复津15μg治疗,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24周。观察治疗过程中、结束时及停药半年后随访的临床症状、体征、ALT、HCV-RNA持续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1例患者完成治疗,治疗24周时完全应答率和随访6月时持续应答率分别为67.74%和41.93%。普通干扰素治疗的复发组和无应答组经干复津治疗结束后HCV-RNA持续阴转率分别为67.8%和19.35%(P<0.05),复发组较无应答组具有较好的疗效。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合干扰素15μg单独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李莉,纪冬,韩萍,吴勤,李克[6](2004)在《胸腺五肽联合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
李晓娟,于岩岩,斯崇文,高健,田德英,许家璋,盛吉芳,胡大荣,徐道振,王耀宗,朴明淑,牛俊奇,谭德明,任万华[7](2004)在《复合干扰素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复合干扰素(CIFN)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了解治疗前后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复合干扰素15μg、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24周,观察治疗结束时及停药后随访6个月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HCVRNA以及治疗前后病毒水平动态变化。结果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治疗结束后HCVRNA阴转率分别为90%和45.5%(P<0.05),HCVRNA持续应答率分别为70.6%和20%(P<0.05),复发组较无应答组具有较好疗效。疗效与治疗前的病毒载量有关;持续应答组早期病毒水平(48h)下降(3.0±0.5)log10,部分应答及复发组下降(2.5±0.3)log10,无应答组下降(1.9±0.5)log10,持续应答组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治疗前基线ALT水平不影响应答情况(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及白细胞下降。结论复合干扰素15μg可单独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前基线病毒载量及治疗后早期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李晓娟,于岩岩,斯崇文[8](2004)在《复合干扰素治疗32例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复合干扰素 (CIFN)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方法 选择 32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用复合干扰素 15 μg、每周三次、皮下注射 ,疗程 2 4周 ,观察治疗过程中及停药后随访 6个月的临床症状、体征、ALT及HCVRNA变化情况 ,判断治疗结束时应答率 (ETR)及随访 6月后持续应答率 (SR)及观察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31例患者完成治疗 ,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治疗结束后HCVRNA阴转率分别为 90 %和 4 5 4 5 %(P <0 0 5 ) ,HCVRNA持续应答率分别为 70 5 8%和 2 0 % (P <0 0 5 ) ,提示复发组较无应答组具有较好疗效。治疗前基线ALT水平不影响应答情况 (P >0 0 5 ) ,治疗 12周时HCVRNA阴转病例的治疗末应答率显着高于治疗 12周时HCVRNA阳性病例。较多的不良反应是发热 ,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下降 ,平均外周血白细胞由第 1周开始下降 ,第 4周降至最低值 ,第 14周恢复正常 ;外周血血小板由第 2周开始下降 ,第 6周降至最低值 ,第 16周恢复正常。 结论 复合干扰素15 μg可单独用于治疗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 ,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李晓娟,于岩岩,斯崇文[9](2004)在《干扰素复治慢性丙型肝炎疗效预测指标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干扰素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时病毒动力学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疗效的关系。 方法 选择32例干扰素治疗后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用复合干扰素 15 μg、每周 3次皮下注射 ,疗程 2 4周 ,检测治疗前、治疗中 1、2、3d和第 1、4、8、12、2 4周及停药后随访 6个月的丙型肝炎病毒RNA变化情况 ,判断治疗结束时应答率及随访 6个月后持续应答率及其与治疗前后病毒水平动态变化的关系。 结果 31例患者完成治疗 ,持续应答与无应答及完全应答与无应答治疗前病毒载量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获持续应答者中早期病毒血症的下降较非持续应答者明显 (P <0 .0 5 ) ,治疗 12周时丙型肝炎病毒RNA阴转病例的治疗末应答及持续应答率显着高于阳性病例 (P <0 .0 5 ) ,治疗前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不影响应答情况 (P >0 .0 5 )。 结论 复发或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中 ,基线病毒载量及治疗后早期病毒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陆建春,吴国祥,李夏亭[10](2003)在《干复津、病毒唑联合治疗14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
二、干复津、病毒唑联合治疗14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复津、病毒唑联合治疗14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丙型肝炎与2型糖尿病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患者资料 |
1.2患者病情分析 |
1.3检测患者病毒学及生化指标 |
1.4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慢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情况 |
2.2 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肝炎病毒情况 |
3讨论 |
4结语 |
(2)女贞子抗丙型肝炎病毒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女贞子概述 |
1.1.1 化学成分 |
1.1.1.1 三萜类化合物 |
1.1.1.2 环烯醚萜类 |
1.1.1.3 黄酮类化合物 |
1.1.1.4 苯乙醇类化合物 |
1.1.1.5 挥发油类 |
1.1.1.6 多糖类 |
1.1.1.7 微量元素类 |
1.1.1.8 其他 |
1.1.2 药理作用 |
1.1.2.1 保肝 |
1.1.2.2 降血糖、血脂 |
1.1.2.3 免疫调节作用 |
1.1.2.4 抗炎作用 |
1.1.2.5 抗氧化、抗衰老 |
1.1.2.6 抗菌、抗病毒 |
1.1.2.7 抗诱变、抗肿瘤作用 |
1.1.2.8 其它作用 |
1.2 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研究背景 |
1.2.1 HCV 形态培养 |
1.2.2 HCV 致病性 |
1.2.2.1 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 |
1.2.2.2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
1.2.2.3 HCV 的感染与发病 |
1.2.3 HCV 的基因组 |
1.2.3.1 HCV 的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
1.2.3.2 HCV 非编码区 |
1.2.3.3 HCV 的结构蛋白区 |
1.2.3.4 非结构蛋白区 |
1.2.4 HCV 分型 |
1.2.4.1 HCV 基因分型 |
1.2.4.2 HCV 基因型分布 |
1.2.5 HCV 的生命周期 |
1.2.5.1 丙肝病毒的入侵 |
1.2.5.2 丙肝病毒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
1.2.5.3 HCV 粒子的组装和释放 |
1.2.6 抗 HCV 药物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2.6.1 抗 HCV 药物研究概况 |
1.2.6.2 抗 HCV 药物研究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女贞子水提取物组分的分离回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女贞子水溶液的制备 |
2.3.2 女贞子浓缩液的制备 |
2.3.3 女贞子浓缩液的萃取 |
2.3.4 薄层层析样品的制备 |
2.3.5 薄层层析分离回收各组分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女贞子分离组分抗 HCV NS5B 复制酶活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1 主要材料 |
3.2.2 工具酶和试剂盒 |
3.2.3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
3.3 实验方法 |
3.3.1 回收各组分及标准品的细胞毒性测定 |
3.3.2 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细胞内的 NS5B 活性抑制效果 |
3.3.3 体外 NS5B 活性抑制实验 |
3.3.4 HPLC 实验 |
3.3.5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女贞子水提取物分离组分对 HCV NS5B 细胞内活性的影响 |
3.4.2 体外 NS5B 活性抑制结果 |
3.4.3 女贞子水提取物分离组分的 HPLC 分析 |
3.4.4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对 HCV NS5B 活性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女贞子提取组分抗病肝病毒复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1 主要材料 |
4.2.2 工具酶、试剂盒和引物 |
4.2.3 主要试剂及配置方法 |
4.3 实验方法 |
4.3.1 MTT 实验 |
4.3.2 体外转录制备 JFH-1 基因组 |
4.3.3 测试试剂处理转染细胞 |
4.3.4 实时定量 RT-PCR 测定病毒 RNA 相对水平 |
4.3.5 Western Blot |
4.3.6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MTT 实验 |
4.4.2 女贞子水提取物分离组分对 HCV JFH1 复制的影响 |
4.4.3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抑制 HCV JFH1 的复制 |
4.5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
摘要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 T 细胞亚群分析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难治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 T 淋巴细胞亚群及 HCV RNA 载量等相关性研究 |
摘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讨论 |
1 难治性丙型肝炎免疫调节机制及治疗策略 |
1.1 难治性丙型肝炎免疫调节机制 |
1.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 |
2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认识 |
2.1 制定完备的中医辨证分型 |
2.2 筛选合理的抗病毒中药作为治疗的切入点 |
2.3 加强有效经验方的研究 |
2.4 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3 中药辨证方(益气解毒方、疏肝健脾方、补肾柔肝方)来源、组成、功效 |
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 |
4.1 中药辨证方对 RHC 患者临床疗效及数据的建立 |
4.2 RHC 患者 T 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特点 |
4.3 中医证型与 T 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及转氨酶的相关性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6 本课题创新点 |
7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文献综述 |
文献参考 |
2 附图表 |
3 发表文章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情况 |
3.1 发表论文 |
3.2 参与课题 |
致谢 |
(5)重组复合干扰素治疗普通干扰素治疗复发和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总体疗效 |
2.2 不同时间疗效 |
2.3 对复发和无应答患者的疗效 |
2.4 不良反应情况 |
3 讨论 |
(6)胸腺五肽联合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项目 |
1.4 疗效评价 |
2 结果 |
2.1 治疗期间两组血清HCV RNA阴转情况 |
2.2 治疗期间两组血清ALT复常情况 |
3 讨论 |
(7)复合干扰素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治疗方法 |
三、检验方法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既往治疗复发者及无应答者疗效情况比较 |
(一) 治疗及随访结束生化及病毒应答情况 |
(二) 总疗效情况 |
二、 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 |
(一) 病毒水平动态变化对疗效的影响 |
(二) 基线病毒载量与疗效关系 |
(三) 12周时HCV RNA阴转对病毒治疗末应答及病毒持续应答的预测 |
(四) ALT初始水平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
三、不良反应 |
讨论 |
(10)干复津、病毒唑联合治疗14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判定 |
结果 |
讨论 |
四、干复津、病毒唑联合治疗14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丙型肝炎与2型糖尿病关系探讨[J]. 郑彦彦,邵艳艳,王绍金,李润语,齐国娟,田国利. 糖尿病新世界, 2015(18)
- [2]女贞子抗丙型肝炎病毒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孙瑞娜.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3]中医辨证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D]. 陈文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4]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与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J]. 张文杰,李朝霞,田淑菊,毛维武,龚晏萱,屈延.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4)
- [5]重组复合干扰素治疗普通干扰素治疗复发和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32例[J]. 张玉山,裴旭东,张怀宏.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6(04)
- [6]胸腺五肽联合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 李莉,纪冬,韩萍,吴勤,李克.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4(04)
- [7]复合干扰素治疗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效果观察[J]. 李晓娟,于岩岩,斯崇文,高健,田德英,许家璋,盛吉芳,胡大荣,徐道振,王耀宗,朴明淑,牛俊奇,谭德明,任万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4(05)
- [8]复合干扰素治疗32例复发及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 李晓娟,于岩岩,斯崇文. 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4(02)
- [9]干扰素复治慢性丙型肝炎疗效预测指标的探讨[J]. 李晓娟,于岩岩,斯崇文. 航空军医, 2004(02)
- [10]干复津、病毒唑联合治疗14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J]. 陆建春,吴国祥,李夏亭. 肝脏,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