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关系论文-宋继刚

君臣关系论文-宋继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君臣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蒙古秘史》,蒙古社会,臣服仪式,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宋继刚[1](2019)在《试论《蒙古秘史》中的臣服仪式与君臣关系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秘史》等材料展示了早期蒙古社会两种典型的臣服仪式,一为臣仆向可汗或大汗的臣服,一为弱者向强者的臣服。尽管都有誓言、礼物(贡物)等要素,但后一种臣服仪式多通过建立拟血缘关系强化二者的联系。拟血缘关系下的臣服存在强弱易位后的君臣翻转及财富的合理侵占,这是义父子、义兄弟兵戎相见却不主动解除关系的重要原因。安答、那可儿、答剌罕等原本具有平等和自由性质的称谓在后世的书写中日趋臣仆化,展现了《秘史》作者突显君权、重塑历史的意图,最终目的是赋予黄金家族统治草原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赵育辉[2](2019)在《解读“白帝托孤”隐藏的君臣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国演义》中令后世无限推崇的白帝托孤情节,千古留名,万古流芳。然而穿越历史的迷雾,冷静分析,不难发现自赤壁大战后刘备和诸葛亮这对"鱼水"君臣之间在战略思想及情感沟通、用人策略等方面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双方的这种不信任、不放心也深刻反映古代君臣纲常伦理不容僭越这一封建原理。(本文来源于《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何洪卫[3](2019)在《君臣关系视野下的明孝宗与徐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内阁制度产生,便存在着皇权与阁权的相互斗争,尤其是皇帝与内阁首辅为争夺权力而进行的对抗。面对明中期阁权的膨胀,孝宗皇帝为加强君权,先后采取了进传奉官、诏撰叁清乐章、宠信宦官的具体措施,企图压制以徐溥为首的内阁成员,但成效平平。此后皇权与阁权的斗争一直延续到明末。(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0期)

张林利,鄢素琪,周俪姗,熊小丽,肖翠萍[4](2019)在《利胆合剂全方君臣组分对幼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量效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利胆合剂全方君臣组分对肝内胆汁淤积幼龄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影响特点。方法:将56只幼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利胆合剂常量组、茵陈倍量组、连翘倍量组、熟大黄倍量组、熊去氧胆酸组,每组8只。正常组、模型组0.9%氯化钠溶液灌胃,利胆合剂常量组、茵陈倍量组、连翘倍量组、熟大黄倍量组、熊去氧胆酸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均6d。实验第5天除正常组外,各观察组均采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建立幼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模型。48h后处死各观察组大鼠,采用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各组肝脏形态学改变;酶法检测各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结果:模型组肝细胞出现碎片状坏死,弥漫脂肪变性,汇管区纤维组织及小胆管增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正常组比较,病理改变明显;各给药组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熟大黄倍量组减轻小胆管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的作用更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BIL、DBIL、TBA、γ-GT、ALP、ALT、AST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TBIL、DBIL、TBA、ALP、γ-GT、ALT、AS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各给药组组间比较,熟大黄倍量组血清TBIL、DBIL、TBA、ALP、γ-GT、ALT、AST疗效更为显着(P<0.01,P<0.05)。结论:利胆合剂能有效改善幼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臣药熟大黄倍量组在君臣组分倍量组中疗效更佳。(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娜,杨明[5](2019)在《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韩非子的君臣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韩非的理论体系中,君臣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韩非对君臣关系有两种认识,即买卖关系和准主奴关系。由于韩非极力主张君权至上,君尊臣卑,因此他的理想是君臣之间通过买卖关系达成主奴关系,但现实的君臣之间只能是准主奴关系。相对于买卖关系,韩非对准主奴关系是认可的。由于君臣之间势位的巨大差异,导致买卖关系以隐性的方式转化为准主奴关系,而准主奴关系的实质就是人的物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是一种普遍现象,异化劳动造成人的物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从这一视角来看,无论君臣之间还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都是异化了的准主奴关系。(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龚伟[6](2019)在《由出土文献看西周君臣“仇匹”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周之世,辅臣与周王形成"仇匹"之关系。近来出土文献中多有反映君臣"仇匹"关系的内容,而西周金文及早期文献中也有与此相近的表述。这些文本内容反映了君臣搭配"、仇匹"之关系,揭示了西周君臣"仇匹"的政治伦理"。仇匹"政治伦理下,辅臣与周王是共同膺受"天命",在法理上二者具有一定的"对等"性。由是,辅臣具有对周王天然的规谏、限制的权力。总之,西周君臣"仇匹"政治伦理下,周王并非是绝对专权的君主,其行为往往会受到身边辅政大臣的限制。(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9年06期)

钱申[7](2019)在《君臣师生:宋神宗与王安石的相互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是古代和谐君臣关系的典范。在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国情和变革求治的传统与环境下,神宗与王安石较早树立了变法图强的理想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在不足十年的时间内,推行十多项涉及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新法,对熙宁政局乃至北宋中后期的政治产生较大影响。宋神宗与王安石二人由于个人经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以及所承受压力不同等因素,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些分歧遍及熙宁时期的人事、变法、军政等领域,贯穿其合作过程的始终,并随着变法的深入而不断增多。然而,其之间的分歧并未对二人关系产生较大影响,二人基本上能够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宋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叁个时期。其分界线大致为: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和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其中,第一个时期是变法展开前。宋神宗仰慕王安石的才学,所以,多次邀请王安石入宫长谈,吸取治国之术,对部分裁决不下的问题,听取王安石的建议,并且基本上能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第二个时期,是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变法,直至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时期。这一时期,宋神宗与王安石在青苗、免役、市易、保甲等新法事项上,在对部分反变法派官员的处置、部分变法派人员的对待等人事问题上、在宋与西夏、契丹之间的军政问题上,存有意见分和,且分歧随着变法的开展与深入不断增多。在宋神宗与王安石共同的变法图强目标的驱动下,在王安石苦口婆心劝说、于情于理分析、以辞相等方式向神宗施压等形式的努力下,并在实际调查结果的支持下,宋神宗基本上能够听从王安石的意见,支持新法推行并推广。这一时期,又可以熙宁四年二月的庆州兵变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庆州兵变发生后,神宗更加惧怕变法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因而对王安石新法的支持力度有所下降,两人分歧增多。第叁个时期,王安石经历了罢相、复相到再罢相。在此期间,宋神宗因在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到复相期间,独立主持变法等事项,得到了一次走向独立的政治历练,因而对王安石的政治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在王安石复相后,对之政见的遵从程度也大不如前,但基本上能够行王安石之道,对王安石也较为关照。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合作,是最高指挥权、决策权与治国良策的结合。王安石一直在试图影响神宗、教育神宗。宋神宗也在试图学习并践行王安石的治国之道。然而,终因二人成长经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差异,宋神宗始终未能习得王安石变法理念的精髓。观熙宁之世,二人也始终存有一定的分歧。然而,宋神宗与王安石始终抱有较为一致的变法图强目标,加上二人对分歧的适当处置等原因,神宗与安石的分歧并未对其关系造成严重影响,二人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君臣关系。(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汪楠[8](2019)在《司马光《疑孟》对孟子君臣关系论的批评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司马光作《疑孟》从人性论、君臣关系等方面质疑孟子的思想,胡宏则作《释〈疑孟〉》予以回应。司马光对孟子君臣关系论的批评是围绕"孟子将朝王"以及"宣王问卿"两章展开的。司马光主张严守君臣上下尊卑之分,反对孟子以德抗位的主张;但是在作《疑孟》之前,司马光赞成孟子的君臣关系之说,这一点体现在其《上两宫疏》等着作中。但是司马光对《泰》与《乾》、《坤》等卦的解读则体现了其君臣关系论的转变。同时,《疑孟》对孟子君臣关系说的批评深刻影响了湖湘学派的理解。胡宏主张君臣之间是一种感应关系,他从《易》出发论证孟子君臣关系论的合理性,张栻则继承师说,并将感应论运用到对"格君心之非"的理解上。(本文来源于《国学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刘永强,张淑颖[9](2019)在《贞观十七年后唐太宗心态变化下的君臣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贞观十七年的叁起谋反案,尤其是李承乾谋反案对唐太宗打击甚大。此后唐太宗一直处于孤独和无助的状态中,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太宗的心态变化导致了对武将的猜忌、情绪化行事和对故旧姻戚的信任与依赖,对贞观十七年后的君臣关系影响极大。(本文来源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文静[10](2019)在《元杂剧君臣关系戏中君臣伦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存的元杂剧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涉及君臣题材的剧作,这些剧作通过对“君德”“臣德”,以及君臣关系的敷演,呈现出了一定的君臣伦理。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文化的影响最广,最深远。儒家文化极富政治伦理色彩,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深刻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行动举止、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儒家君臣伦理作为儒家政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凭借完善的理论形态、鲜明的意识功能形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元杂剧中呈现的正是儒家的君臣伦理。值得注意的是儒学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从先秦儒学到汉唐经学再到宋明理学,君臣伦理的理论形态不断变更,内涵亦有所改变。通过梳理儒家各发展阶段中的君臣伦理,发现元杂剧中的君臣伦理更接近先秦儒家的君臣伦理。这种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富有政治伦理色彩的元杂剧本事、深受儒家伦理影响的元杂剧作者、广受儒家伦理浸染的元杂剧观众,也离不开先秦儒家君臣伦理本身所特有的价值内涵。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有关元杂剧君臣伦理的研究现状,其次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最后对研究对象加以界定。正文由以下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界定的元杂剧君臣关系戏的范围,在现存的161种元杂剧中选出43种反映君臣伦理的剧作,并对每一种元杂剧作出简要评价,归纳总结出元杂剧中的君臣伦理。将元杂剧中的君臣伦理和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众家学派中的君臣伦理作简要对比,得出元杂剧君臣关系戏中呈现的是儒家的君臣伦理。第二部分:梳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以及程朱理学中对“君德”“臣德”以及君臣关系的看法,并将其与元杂剧君臣关系戏中的儒家君臣伦理对比,发现元杂剧君臣关系戏倾向表现先秦儒家的君臣伦理。第叁部分:探究元杂剧倾向表现先秦儒家君臣伦理的原因。先秦儒家君臣伦理契合人性、体系完整、述而不作,其思想价值在元代这个相对黑暗的时期,尤为引人注目。在元杂剧君臣关系戏的“本事”、作者、观众的共同推动下,先秦儒家君臣伦理依托元杂剧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5)

君臣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国演义》中令后世无限推崇的白帝托孤情节,千古留名,万古流芳。然而穿越历史的迷雾,冷静分析,不难发现自赤壁大战后刘备和诸葛亮这对"鱼水"君臣之间在战略思想及情感沟通、用人策略等方面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双方的这种不信任、不放心也深刻反映古代君臣纲常伦理不容僭越这一封建原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君臣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宋继刚.试论《蒙古秘史》中的臣服仪式与君臣关系的确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赵育辉.解读“白帝托孤”隐藏的君臣关系[J].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何洪卫.君臣关系视野下的明孝宗与徐溥[J].法制博览.2019

[4].张林利,鄢素琪,周俪姗,熊小丽,肖翠萍.利胆合剂全方君臣组分对幼龄大鼠肝内胆汁淤积量效关系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5].张娜,杨明.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韩非子的君臣关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龚伟.由出土文献看西周君臣“仇匹”关系[J].理论月刊.2019

[7].钱申.君臣师生:宋神宗与王安石的相互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9

[8].汪楠.司马光《疑孟》对孟子君臣关系论的批评及影响[J].国学学刊.2019

[9].刘永强,张淑颖.贞观十七年后唐太宗心态变化下的君臣关系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

[10].王文静.元杂剧君臣关系戏中君臣伦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君臣关系论文-宋继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