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沥青路面养护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阳[1](2020)在《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北京市交通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路网日趋完善,机动车辆随之增加,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大幅增长。高速公路使用阶段产生的碳排放已经成为北京市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高速公路使用阶段减排任务迫在眉睫。本文从调查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路况现状入手,研究北京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类型和交通流量特征,进行了实地病害调查,分析北京高速公路病害类型及其成因,同时对于常用养护技术进行调查,为后续进行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计算做好准备。论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用于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计算分析的可行性,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类型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最终选择了综合性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建立了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将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分为营运阶段和养护阶段,明确了在营运阶段主要碳排放来源于营运车辆,养护阶段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养护材料的生产和养护工程机械运行,确定了各个环节具体计算方法和所使用的碳排放因子。利用路面平整度与营运车辆油耗关系,计算分析不同类型车辆碳排放情况,分析发现小客车碳排放占比为47%,对于营运阶段车辆行驶总碳排放量影响最大。对比计算分析了预防性养护和未进行预防养护情况下的高速公路营运阶段碳排放特征,引入减排率计算方法,分析发现高速公路正常养护可以减少营运车辆行驶产生的碳排放,减排率为2.77%,高于2018年北京地区设定的万元GDP能耗下降2.5%的减排目标。在养护阶段,重点分析了微表处和薄层罩面养护技术全过程的碳排放量,明确其各个环节的碳排放情况,分析发现微表处和薄层罩面养护方法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82.60%和66.90%,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对于总碳排放影响较大。开展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使用阶段各环节的碳排放特征,分析发现国际平整度指数(IRI)上升20%,车辆油耗平均上升1.63%,高速公路路面行驶质量对于高速公路营运阶段车辆行驶的碳排放影响较大。在养护阶段,不同养护材料用量上升20%,微表处和薄层罩面养护总碳排放量上升约为3.33%11.14%,养护材料的用量对高速公路养护阶段碳排总放量影响较大。基于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的碳排放特征,为了更好的实现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的减排目标,建议在营运阶段,加强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重点要加强小型客车和重载货车常用行驶车道的预防性养护;在养护材料生产阶段,要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量;在养护施工阶段,精细化施工管理,减少材料和工程机械的不必要浪费,就近选择材料生产厂和施工机械,减少运输阶段的碳排放量。
唐樊龙[2](2020)在《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十年来,BIM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当前道路领域在学习与引进BIM技术同时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高速公路的设计不仅包括线形设计,路面设计也是重要环节。路面设计离不开结构分析,目前BIM环境中却缺少与设计同步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在施工中更多的是利用BIM进行动态模拟与过程展示,却很少建立BIM为基础的可视化施工质量管控,以及相应的质量预警体系,很难应对工程后期频繁的变更以及施工质量问题。在养护阶段,由于病害数据量大,信息存储困难,文本调阅耗时,很难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估算。此外,对于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整合,模型归档,统一管理,依然缺少完善系统的信息平台,使得高速公路服役后期管理难度大,数据调取困难。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道路BIM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分别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养护阶段,以及搭建信息平台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基于BIM的典型沥青路面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研究。首先确立Revit作为主要建模软件,通过建立公制常规模型族的方式完成了沥青路面基础模型的创建。然后总结了国内典型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并通过基础模型的参数调整完成了典型沥青路面的三维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Dynamo编程进行了BIM软件的二次开发,完成了在BIM中的三维路线自动设计,然后将结构分析公式以Python语言的方式写入Dynamo程序中,并将设计参数与结构分析参数进行串联,实现了在BIM环境中设计与结构分析的同步进行。此外,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数据中转接口,将参数化的BIM模型以数据文件格式导入ABAQUS中,通过借助外部有限元软件计算的方式实现了基于BIM-ABAQUS的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精确分析。(2)进行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研究。首先采用Dynamo编程创建了能够从Excel自动读取数据的节点程序完成了地质模型创建,然后进行场地模型布置,最后通过Navisworks完成沥青路面施工的模拟。接下来以智能压实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压实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MATLAB用最小标准差的方式将压实参数进行区域划分,以代表性压实度参数建立了基于BIM-GIS的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将智能压实获取的质量参数以直观可视的图像表达取代传统的数据繁多读取困难的Excel表达。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专家打分的方式通过C#语言编程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可视化评估程序。最后本文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典型的级配离析病害为研究对象,结合图像处理采用基尼不纯度模型建立了基于图像识别的沥青路面级配离析病害参数获取,并将图像识别结果反馈到三维的BIM模型中建立预警提示,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离析质量状况预警体系。(3)针对养护阶段的BIM技术应用不足,开展了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研究。为构建基于BIM的参数化病害模型,首先采用Context Capture利用三维重构技术重构了沥青路面病害的三维模型。另一方面,针对局部病害利用Revit建立基础参数模型的功能,直接在BIM模型中建立三维的病害模型然后进行病害纹理贴图,实现病害的精细建模。然后将完成的参数模型导入到道路总体模型中,实现病害尺寸参数在BIM模型中直接测量获取,同时建立关注点,详细记录病害的其他关键信息方便后期查询。在此基础上,接下来是建立基于BIM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首先结合江苏省历年的养护资料建立不同养护措施的平均费率,通过三维道路模型中的病害信息建立养护成本估算程序。然后结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与养护设计规范,以SRI、RQI、PCI、RDI等公路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对上述建立的养护成本估算程序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了基于数据式与三维病害图像相结合的沥青路面自主养护决策模型。(4)开展了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信息平台的研究。建立了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模式,并对采集的数据建立了基于IFC格式的信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DW网页编程软件,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BIM式数据采集的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信息平台主体部分包括密码式的加密窗口登录界面,平台主页总体信息概况以及大类目录标签,视频与模型文件存储查询专区,数据文件详细资料归类专区等。
李贤统[3](2020)在《基于BIM的沥青路面病害参数化建模与辅助养护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公路网的逐步完善,我国公路交通行业已开始从大规模的建设期向持续性的养护期转型,养护管理面临的问题也显得愈发重要。虽然现阶段道路养护的技术与管理方式能够满足道路养护工作的基本需求,但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以及可将信息数据在模型中做出集成的特点将有助于道路养护部门减少成本、控制进度和提高质量。目前BIM技术在公路工程设计领域已经被成熟应用,但在路面病害养护的应用比较少。与此同时,公路养护工作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也是目前道路养护工作任务中重要的一环。针对这一问题,论文设计实现了沥青路面病害编码参考并将病害编码的信息与病害模型相互关联,实现编码信息与模型在数据流通方面的一致性;针对路面病害相关属性信息与分类的标准通过Dynamo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对典型沥青路面病害进行模型的构建并形成了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在病害参数化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历年养护数据对病害进行动态演化模拟分析,通过统计病害数量的变化与路用状况指数的预测辅助养护决策;将BIM技术与三维GIS技术相结合,使构建的病害模型、道路模型以及病害数据等在三维GIS场景中进行可视化分析与统计,直观呈现病害在三维场景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1)根据路面病害分级与分类要求,对路面常见病害进行特征分析,总结各病害评定属性,参考利用Omniclass编码规则,在公路面层编码基础上实现沥青路面病害编码设计并形成成果参考。(2)以路面病害建模与应用为切入点,研究路面裂缝、车辙、坑槽、沉陷、龟裂等常见公路病害结构特征,分析不同病害对检测数据和模型构建的需求,通过Dynamo对检测数据驱动的路面病害语义和结构联合进行参数化建模,并与道路主体BIM模型进行匹配融合,同时形成常见病害全参数化建模方法。(3)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代码,建立基于QT的病害数据库,将检测得到的病害数据在数据库中做出集成,同时关联三维GIS系统,实现病害的参数化建模和编码以及位置的自动匹配功能,将病害模型、病害代码、病害位置等其他信息融为一体。(4)通过数据驱动的路面动态演化模拟方法,构建出基于不同时间路检数据的参数化BIM病害模型,实现路面损坏过程的动态模拟并与路用状况指数进行关联,在此基础上通过GM(1,1)预测模型对路用状况指数进行预测,辅助养护决策与措施选择。
崔富达[4](2020)在《基于不完善性预防性养护的高速公路养护时机的选择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建设从“以修为主”到“养修并重”,公路养护的地位和优先级不断上升,到现在逐步实施预防性养护,预防性养护的决策工作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文章是在尽量减少路面大修的基础上,寻求最佳的全寿命周期预防性养护时机,达到有限的资源资金和长期高效的路面性能之间的平衡。文章依据高速公路路面网级养护规划多因素、多层次的特征,构建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养护规划体系,完整的呈现了规划决策的全过程。在传统的时间序列阈值控制方案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的寿命周期,并完善了目标寿命周期内的成本经济内容,将用户成本、路面成本、环境成本等多个成本因素考虑在内,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完成了从项目级养护方案到网级养护方案的转变。文章颠覆了对传统预防性养护效果的认知,提出了预防性养护的不完善性概念,并且从养护技术措施的角度分析了不完善性的成因以及其中的“完善度”。然后给出了一种基于非齐次泊松分布的路面养护最佳时机确定方法,该方法作为时间序列阈值控制的互补方案,对于处在目标寿命周期初期的高速公路来说,是一种不需要调查路面性能数据和众多交通数据的泊松分布概率学模型,为能够更高效地把握高速公路路面养护时机提供技术支持。针对石家庄市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特性,选取主要的6条高速公路进行案例研究,以京昆高速和京港澳高速的石家庄段为例,分别采用两种方案进行了路面养护时机的运算和经济性评价。通过对两种方案的对比结合,最终得到了石家庄市高速公路网全寿命周期路面养护规划方案,为我国的高速公路养护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顾婷婷[5](2020)在《山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网级养护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省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大省,重型车比例居高不下,大量高速公路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坑槽、车辙等病害,严重缩短了道路使用寿命并极大地影响了行车安全。因此,结合多年来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多年养护计划方案是当务之急。有必要在深入研究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且可量化的路面养护决策树。并建立资金分配模型,将决策树确定出的养护方案进一步筛选,确定优先实施养护的路段及其实施年份,以期在现有资金条件下达到最佳养护效益。本文主要基于‘山西省政府还贷高速公路三年路面养护规划’项目进行山西省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研究。收集了山西省沥青路面的基础信息、性能状况、交通状况、养护历史情况和环境状况等数据建立了山西省高速公路网信息数据库。发现路面性能数据存在分项指标与总体指好坏情况不一致和历年数据前后矛盾的问题,选用Isolation Forest孤立森林异常检测方法根据异常指数剔除异常数据839条。并使用LASSO模型选择出与路面养护决策最相关的参数,通过学习专家的决策结果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辅助路面养护决策工作,将其与C4.5算法决策树模型对比证明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还通过分析神经网络模型中的输入和输出关系,挖掘提取出了山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树,决策结果基本符合路面养护实际规律。此外,本文根据路段交通等级与最近一次采用的养护措施,对性能数据进行分类,将性能变化数据ΔPCI和ΔRQI与对应养护路龄按照不同的最近一次养护类别与交通量分类后再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不同交通量与历史养护类别对应的路面性能预测模型参数,最终确立了PCI和RQI的性能预测模型。在决策树和性能预测的基础上,为确定具体能够实施养护的路段及其实施年份建立了山西省沥青路面养护资金分配的整数规划模型,引入物元分析模型对每个路元进行重要性排序,大大提高了养护决策优化效率。并选取局部路网进行养护决策优化展示,为其建立养护资金分配模型,并展示各路段实施各类养护方案的长度和所耗资金,评估该养护资金分配模型的效果。
古佳[6](2020)在《基于模糊综合法的沥青路面抗滑评价及养护决策》文中研究说明路面抗滑性不足是直接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量逐渐增大,确保路面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是减少交通事故、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路面抗滑指数是评价道路交通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日常道路养护中,准确评价路面的抗滑性能对于保证道路的安全和畅通至关重要。论文通过研究沥青路面的抗滑技术评价,建立综合抗滑性能评价方法,对正确选择沥青路面抗滑性措施,提高路面抗滑性能,合理确定路面养护时机,并对不符合抗滑性能要求的沥青路面进行及时有效的养护,降低交通事故率、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具有指导意义。论文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公路的抗滑评价检测方法、技术指标及评价标准及进行对比其适用性和优缺点,并出于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考虑,选择横向力系数SFC和构造深度TD值用于评价实测路面的抗滑性能;2、分析了道路、车辆和环境等因素对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对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的共性与特性,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得出交通量、温度和降水量对路面抗滑性能影响较大,并找出横向力系数和构造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交通量、温度、降水量、路龄、路面级配、行驶速度等;3、基于模糊数学原理,对沥青路面抗滑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权重计算,并结合最大隶属度法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研究提出了既可以反映微观构造横向力系数,又可以反映宏观构造系数的路面模糊综合抗滑评价值M,并对横向力系数和构造深度所占权重分别取a=0.6,b=0.4;而后对路面抗滑指数SRI进行了改进,采用同模糊综合评价值M来替换横向力系数SFC,重新计算出新的路面综合抗滑性能指数MST并进行路面性能的评价分级。通过实例验证,于模糊理论的综合评价在检测出路面抗滑性能的后评价方面是有效的,可以为路面养护提供依据。4、对我国沥青路面常见的抗滑措施、特征及不同交通条件下的抗滑性衰变规律研究分析,建立了沥青路面抗滑性不足的决策图;并利用沥青路面模糊综合抗滑养护评价方法对实际的养护工程进行理论验证与指导,提出养护决策方案。
崔玉姣[7](2020)在《甘肃省高速公路网级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甘肃省高速公路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总里程不断增加,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每年养护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满足所有高速公路的养护需求。为了保证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如何将给定的养护资金合理分配到路网最需要处治的路段上,是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甘肃省15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组成的路网为研究项目依托,收集分析甘肃省2015年-2018年全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路况数据以及部分路段的养护工程资料,对甘肃省高速公路网沥青路面决策问题进行研究。首先,由于甘肃省高速路网公路所处环境复杂、路龄不同、管养水平各异、性能数据庞大等问题,需对高速公路段进行区域划分。选择甘肃省气候自然区域、路龄、车流量与管养单位作为划分指标。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高速公路网内48条公路段划分为四个区域,第I类与第II类区域所包含的公路段路龄超过10年以上,第I类属轻交通,所处自然区划昼夜温差大或降雨多,而第II区域的公路段属于极重交通,大多在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区域;第III类与第IV类区域所包含的路段路龄在10年以内,第III类属轻中交通,年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第IV类属重交通,太阳辐射强烈,温差大,降水稀少。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法能够将路况特征一致的路段划分为一类,区域划分合理。其次,国内常用定权综合评价法判定结果优于路面实际情况,且评价标准是针对于路面使用状况而确定的标准,为管养单位提供明确的路况信息,将此标准用于路面养护的标准不是很合理。本文基于变权-可拓综合评价法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评价模型,从实际检测数据为基础确定路面状况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更加符合路面的实际状况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具体实例分析及与规范定权法所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路面状况评价模型结果更能体现路面使用性能,为后期养护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结合近年来甘肃省路况信息,考虑每条公路所处地域以及养护水平等有较大差异,以划分的四个路面区域内的路段为单位,通过筛选分析甘肃省15条高速公路2015-2018年路面使用性能指数数据,对甘肃省四个分区的高速公路段分别建立了路面使用性能灰色预测模型。将2019年路面检测数据与预测结果进行比对验证,其四个指标的准确率可以达到89%以上,预测结果较为可靠,可以有效的预测高速沥青路面衰减规律。采用决策树的方法对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进行了两阶段养护对策的判断,并运用变权-可拓路面综合性能评价进行验证养护对策选择的是否具有参考性,当评价结果为“优”或“良”,路面要进行日常养护或预防性养护;评价结果为“良”时,路面要进行功能性修复或是预防性养护;评价结果为“中”或“中”以下,路面要进行修复性养护。最后,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得到四类区域各需要养护路段的综合排序,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养护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养护决策的施工。把排序结果应用到路网养护计划的优化分析过程,根据排列顺序对路面进行养护,能够大大减少计算量。采用0-1整数规划算法进行优化养护对策,以近年来甘肃省每年投入养护工程的养护资金为目标函数对预防性养护的路段进行优化。研究成果为建立适用于甘肃省高速网级路面养护管理系统奠定基础,为高速管养单位提供技术支持。
孙炜[8](2019)在《扬州市城市道路路面养护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建设的里程以及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城市道路进入了管养并重的阶段,这也对道路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技术问题,主要涉及到道路材料的选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养护施工方法的改善等;二是管理问题,涉及到养护制度、管理策略和水平的提升。为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道路全寿命周期维护费用,需对这两方面进行全面改善。本文从养护技术和养护管理制度两方面,对扬州市城市道路的养护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扬州市现行道路养护管理体制和常用的养护技术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养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基于路面检测和现场钻芯取样的结果,研究了扬州市城市道路的主要病害类型,从沥青质量、设计规范、气候因素、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凝土拌和温度的控制、沥青混凝土的摊铺、平行交叉作业对路面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对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而后,通过扬州市文昌路养护维修案例工程,从设计方案、施工方法、养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沥青混凝土抗病害能力和路基承载能力的有效技术以及养护工作质量控制优化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对道路养护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扬州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水损坏、变形、裂缝等病害是主要病害类型,设计、施工质量控制、气候、日常养护管理等为病害的主要成因;选取SUP、SMA等级配作为面层沥青结合料,并采用地聚合物等新材料级新工艺对路基进行补强,能够有效提高城市道路的路用性能;强化日常养护质量、采用再生沥青技术应用及道路挖掘恢复养护技术等,能够显着提高道路的养护效能。要做好道路养护工作,本文认为主要从系统化、专业化、科技化等方面入手,即建立科学养护体系、编制执行合理化的养护规划,实现系统化养护;通过市场化行为选择专业的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专业化养护;引进运用好先进的养护观念和养护材料、技术和设备,实现科技化养护。本研究所提出的道路养护技术及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提升方案及具体建议,可用于指导扬州市城市道路养护质量的提升,对相关城市道路养护的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望卓[9](2019)在《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养护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多,人们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大幅上升,其承受的荷载次数也在剧增,在不断的行车荷载和瞬息万变的环境影响下,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呈现出衰减趋势,随着时间流逝,在某一刻起,其路面使用性能将不再满足使用者安全舒适便捷的要求,因此对路面使用性能性能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怀化绕城高速为依托,对其近几年的路况检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合怀化绕城高速的实际情况,针对其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养护对策进行了如下研究:(1)分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并结合怀化绕城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以及近几年的怀化绕城高速的路况检测实际情况,对怀化绕城高速进行典型病害分析,充分了解怀化绕城高速病害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2)分析比较现行的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确定将损坏、平整度、车辙、跳车、磨耗、抗滑性能和结构强度七项内容作为单项评价指标,进行使用性能综合评价时,针对怀化绕城高速的情况提出运用基于突出“局部差异”法的TOPSIS法,运用其对怀化绕城高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3)通过对国内外各个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结合怀化绕城高速路况检测数据较少,且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的特点,选择将马尔可夫模型与灰色预测模型进行结合,利用组合而成的灰色马尔可夫模型对怀化绕城高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预测,并通过实际数据验算,验证其准确性。(4)分析研究了国内外路面养护对策过程,针对怀化绕城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将其全线划分成若干个养护段,针对各个路段的实际病害情况提出相应的养护建议。
陈巧巧[10](2019)在《基于区间数TOPSIS方法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公路网渐趋完善,人们对路面路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于驾乘人员,即表现为舒适性),而不仅止于满足从出发地到达目的地的运送需求。沥青路面是路面的主要类型之一,且在数量上占更大的比重,却普遍存在早期破坏严重,实际使用寿命短于设计使用寿命的问题。预防性养护能减缓路面性能衰减,延长使用寿命,具有极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落脚到实际项目,却局限为单一措施的应用,受决策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并且国内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实用性强的评判标准。本文对预防性养护的概念——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使路面保持良好的路用性能——进行剖析,从因果层面对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包括路况评价、预养护需求判断、常用预养护措施的适用性、预养护决策方法的对比及择优以及对于以上一系列工作的应用论证等。首先,对比分析了现有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标准和指标的适用性,结合预防性养护的实质——预防性但仍隶属于养护的范畴,提出了适用于预防性养护需求判断的指标和标准,引入考虑裂缝轻重程度的裂缝率作为单项指标之一;通过广泛查阅已有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并结合应用现状,对常用预防性养护措施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和效果评价,为决策工作奠定了一个相对客观的基础;基于对预防性养护概念以及效益最大程度发挥的充分理解,突破通常预防性养护工作实为预防性养护措施比选的局限,本文提出了预防性养护时机与对策一体优化决策的概念,即在适宜进行预防性养护的时段内,采取一系列的预养护措施,形成预养护方案,而非单个技术措施,引入区间数TOPSIS方法(优劣解距离法),并将其与已有重构优化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借用已有文献案例以及工程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论证,指出,基于区间数TOPSIS方法用于预防性养护决策是适宜且可靠的;最后,对预防性养护后评价已有研究及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着眼于决策,即方案的比选择优,将现已成熟应用于投资等领域的TOPSIS方法引入至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中,又由于工程项目和预防性养护决策问题所固有的多目标、多属性的特点,结合利用区间数的概念,以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决策结果更为适用和可信。本文提出的预防性养护评判标准和决策方法使得预防性养护工作的开展以及效益的发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二、沥青路面养护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路面养护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北京市高速公路路面现状调查分析 |
2.1 北京市高速公路概况 |
2.2 北京高速公路路面特征分析 |
2.2.1 路龄 |
2.2.2 北京高速公路常见路面结构形式 |
2.3 北京高速公路交通数据采集分析 |
2.4 北京高速公路路面病害调查 |
2.4.1 高速公路技术状况和破损类型调查 |
2.4.2 高速公路病害成因分析 |
2.5 北京高速公路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调查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减排量化分析体系 |
3.1 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减排量化分析理论基础 |
3.1.1 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适用性分析 |
3.1.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类型选择 |
3.2 量化分析体系研究目的 |
3.3 量化分析体系研究范围 |
3.3.1 分析体系边界 |
3.3.2 量化分析单位 |
3.4 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来源与计算方法分析 |
3.4.1 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来源分析 |
3.4.2 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计算 |
4.1 北京高速公路营运阶段碳排计算 |
4.1.1 高速公路行驶质量参数及其衰变规律 |
4.1.2 高速公路路面平整度与营运车辆行驶的油耗量化关系 |
4.1.3 北京高速公路营运阶段碳排放计算 |
4.2 北京高速公路养护阶段碳排放计算 |
4.2.1 北京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措施及工艺流程 |
4.2.2 北京高速公路常见的预防性养护方法碳排放计算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 |
5.1 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特征分析 |
5.1.1 北京高速公路营运阶段车辆碳排放特征分析 |
5.1.2 北京高速公路养护阶段碳排放特征分析 |
5.2 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敏感性分析 |
5.2.1 营运阶段敏感性分析 |
5.2.2 养护阶段敏感性分析 |
5.3 北京高速公路减排对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3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4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管养阶段的研究现状 |
1.2.5 基于BIM信息数据平台研发的相关研究 |
1.3 当前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维管养面临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典型沥青路面的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 |
2.1 参数化模型建立 |
2.1.1 Revit简介 |
2.1.2 族构件创建 |
2.1.3 参数化模型创建 |
2.2 典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2.2.1 沥青路面组合类型 |
2.2.2 典型路面结构组合 |
2.2.3 代表性道路的参数化建模 |
2.3 基于Dynamo的沥青路面自动化设计与结构分析 |
2.3.1 利用Dynamo实现路面参数可控的三维道路 |
2.3.2 结构分析的参数准备 |
2.3.3 基于Dynamo的路面结构分析 |
2.4 基于BIM的数据中转系统的研发 |
2.4.1 数据转换方法 |
2.4.2 数据转换接口的研发 |
2.5 基于ABAQUS-BIM模型的力学性能验算 |
2.5.1 基于BIM-ABAQUS转换接口的参数化模型数据转换 |
2.5.2 典型路面的ABAQUS结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 |
3.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 |
3.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 |
3.1.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
3.1.3 当前施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可视化施工模拟 |
3.2.1 施工模拟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
3.2.2 基于BIM的施工场景构建 |
3.2.3 基于BIM的施工过程模拟 |
3.3 基于BIM的路基施工质量管控 |
3.3.1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3.3.2 路基压实度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
3.3.3 确立压实度作为施工质量评定标准 |
3.3.4 基于BIM-ArcGIS的智能压实质量的可视化监控 |
3.4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信息集成与质量性能评价 |
3.4.1 沥青路面施工信息的参数化集成 |
3.4.2 层次分析法方法介绍 |
3.4.3 基于层次分析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 |
3.5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预警 |
3.5.1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相关研究 |
3.5.2 集料的边缘检测 |
3.5.3 集料图像分割 |
3.5.4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程度表征 |
3.5.5 基于BIM的可视化呈现与预警机制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 |
4.1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
4.1.1 三维重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简介 |
4.1.2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
4.2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参数化建模 |
4.2.1 Revit中的基础病害模型制作 |
4.2.2 病害纹理贴图 |
4.2.3 病害模型融入到BIM模型中 |
4.3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
4.3.1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备案 |
4.3.2 基于BIM模式的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管理 |
4.4 基于BIM模式的养护成本估算 |
4.4.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框架 |
4.4.2 沥青路面养护阶段的成本分析 |
4.4.3 基于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 |
4.5 基于BIM的养护自主决策模型建立 |
4.5.1 预防性养护决策的方法与过程 |
4.5.2 基于BIM的养护决策分析 |
4.5.3 养护自主决策模型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研发 |
5.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采集 |
5.2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处理与表达 |
5.2.1 IFC标准的信息表达方式 |
5.2.2 基于IFC格式的数据表达 |
5.3 信息的上传与导入 |
5.3.1 信息创建过程 |
5.3.2 信息的传递与存储 |
5.3.3 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 |
5.4 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研发 |
5.4.1 开发平台介绍 |
5.4.2 平台的总体设计 |
5.4.3 平台的可视化展示与功能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 |
(3)基于BIM的沥青路面病害参数化建模与辅助养护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公路工程应用现状 |
1.2.2 BIM技术沥青路面养护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2 道路使用性能评价指标与养护预测模型 |
2.1 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分类 |
2.2 路面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 |
2.3 路用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
2.3.1 常用预测模型 |
2.3.2 预测模型对比 |
2.3.3 预测模型的确定 |
2.4 养护标准的确定及养护类型划分 |
2.4.1 养护标准的确定 |
2.4.2 沥青路面病害养护类型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3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编码与BIM关联集成研究 |
3.1 基于BIM技术的沥青路面病害编码 |
3.1.1 沥青路面病害的分类与分级逻辑 |
3.1.2 沥青路面病害编码成果 |
3.2 沥青路面病害编码与BIM病害模型的关联研究 |
3.3 基于BIM的病害数据库的构建与编码信息集成 |
3.3.1 病害数据库结构设计 |
3.3.2 病害数据库信息集成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沥青路面病害参数化建模与模型集成研究 |
4.1 路面典型病害特征分析与基于Revit的参数化建模 |
4.2 路段级病害构建与基于Civil3d的道路模型耦合方法 |
4.3 路网级病害快速构建与基于三维GIS的集成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的路面病害动态演化与养护辅助决策研究 |
5.1 基于参数化建模的路面病害动态演化模拟方法 |
5.2 路面病害演化与路面性能衰减关联分析 |
5.3 路面病害发展预测与养护辅助决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实验验证与案例分析 |
6.1 工程概况 |
6.2 路面病害参数化建模 |
6.3 路面病害编码与模型关联 |
6.4 病害模型与道路、桥梁模型的自动耦合 |
6.5 路面病害的动态演化 |
6.6 路面病害分析与路面性能预测 |
6.7 路面病害养护措施与方法选择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不完善性预防性养护的高速公路养护时机的选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网级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网级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全寿命周期分析的高速公路路面养护方法 |
2.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规划体系 |
2.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规划内容 |
2.1.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规划步骤 |
2.1.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规划技术关键点 |
2.2 项目级养护与网级养护之间的关系 |
2.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性能评价指标 |
2.3.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 |
2.3.2 性能评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预防性养护时机的选择 |
3.1 预防性养护 |
3.1.1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 |
3.1.2 高速公路目标养护周期 |
3.2 确定目标养护周期的方法 |
3.2.1 目标养护周期基础模型 |
3.2.2 模型系数的修正 |
3.2.3 目标养护周期控制阈值 |
3.3 确定预防性养护最佳时机的方法 |
3.3.1 预防性养护最佳时机模型 |
3.3.2 预防性养护最佳时机控制阈值 |
3.4 高速公路路面全寿命周期预防性养护成本经济分析 |
3.4.1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含义 |
3.4.2 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
3.4.3 目标寿命周期的提出 |
3.5 目标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3.5.1 目标寿命周期分析的原则 |
3.5.2 目标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方法 |
3.5.3 目标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
3.6 目标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与计算 |
3.6.1 预防性养护措施成本 |
3.6.2 残值计算 |
3.6.3 计算用户节约成本 |
3.6.4 预防性养护方案成本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不完善性预防性养护规划方法 |
4.1 不完善性预防性养护 |
4.2 基于非齐次泊松分布的养护最佳时机确定方法 |
4.2.1 数学模型介绍 |
4.2.2 养护最佳时机模型描述 |
4.2.3 成本函数和最优养护时机的确定 |
4.3 养护寿命模型 |
4.3.1 路面养护技术方案选择 |
4.3.2 养护效果跟踪监测 |
4.3.3 预防性养护的完善程度 |
4.4 失效率模型 |
4.4.1 数据收集和指标拟定 |
4.4.2 基于生存分析的路面失效率模型 |
4.5 养护方案经济性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石家庄地区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方案研究 |
5.1 石家庄地区高速公路网基本情况 |
5.1.1 高速公路基本信息 |
5.1.2 石家庄地区交通和气候环境概况 |
5.2 沥青路面性能评价与预测 |
5.2.1 路面破损状指数衰变规律的确定 |
5.2.2 其他路面性能指标衰变规律的确定 |
5.3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案确定 |
5.3.1 基本目标养护周期的确定 |
5.3.2 各条道路的修正系数的确定 |
5.3.3 确定第一次预防性养护时机 |
5.3.4 确定第二、三次预防性养护时间间隔 |
5.3.5 成本经济计算 |
5.4 基于概率学的不完善性预防性养护方案确定 |
5.4.1 预防性养护时机的确定 |
5.4.2 预防性养护方案成本效益计算 |
5.5 石家庄地区高速公路网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综合分析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山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网级养护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养护决策方法 |
1.2.2 养护决策优化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山西省高速公路网信息数据库 |
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2.2 养护路元划分 |
2.3 山西省沥青高速公路网现状分析 |
2.3.1 路段路龄分布 |
2.3.2 路面性能状况分布 |
2.3.3 路段养护路龄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面性能数据异常检测 |
3.1 主要数据质量问题 |
3.2 数据异常检测方法的选择 |
3.2.1 Isolation Forest孤立森林异常检测方法原理 |
3.2.2 iForest方法的具体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护决策模型的建立与决策树提取 |
4.1 建模数据准备 |
4.1.1 数据预处理 |
4.1.2 模型输入参数选择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养护决策模型 |
4.2.1 BP神经网络架构 |
4.2.2 BP算法原理 |
4.2.3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
4.3 基于C4.5算法的养护决策模型 |
4.4 两种养护决策模型效果对比 |
4.5 养护决策树提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护资金分配模型 |
5.1 路面性能预测模型 |
5.1.1 预测模型形式选择 |
5.2 物元分析方法原理简介 |
5.3 物元分析计算实例 |
5.4 基于整数规划的养护资金分配模型 |
5.4.1 整数规划原理 |
5.4.2 山西省路面养护决策优化模型 |
5.5 实例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6)基于模糊综合法的沥青路面抗滑评价及养护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高速公路现状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路面抗滑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检测方法及技术指标 |
2.1 沥青路面抗滑性检测方法 |
2.1.1 摩擦系数检测方法 |
2.1.2 路面构造深度检测方法 |
2.2 沥青路面抗滑评价指标 |
2.2.1 我国抗滑标准汇总分析 |
2.2.2 沥青路面抗滑评价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3.1 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 |
3.1.1 车辆因素 |
3.1.2 道路因素 |
3.1.3 环境因素 |
3.2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
3.2.1 灰色关联度理论 |
3.2.2 影响因素抗滑性能的关联度分析 |
3.3 抗滑性能主要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3.3.1 行车速度与横向力系数相关性分析 |
3.3.2 温度与构造深度相关性分析 |
3.3.3 级配类型与构造深度相关性分析 |
3.3.4 构造深度与横向力系数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模糊综合评价 |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4.1.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1.3 隶属度函数 |
4.2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指标结构层次 |
4.2.1 指标集与评价集 |
4.2.2 构造隶属度函数 |
4.3 路面抗滑性能模糊综合评价 |
4.3.1 综合权重 |
4.3.2 模糊综合评价 |
4.4 路面综合抗滑评价指标 |
4.4.1 建立路面综合抗滑性能指数MST |
4.4.2 路面综合抗滑性能评价分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养护对策分析与选择 |
5.1 常见的抗滑措施 |
5.1.1 封层类 |
5.1.2 罩面类 |
5.2 路面抗滑性措施能的衰减规律 |
5.2.1 不同抗滑措施的衰减规律 |
5.2.2 不同抗滑措施抗滑性能对比分析 |
5.3 养护决策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7)甘肃省高速公路网级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公路网养护决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公路网养护决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甘肃省高速公路网路段区域划分 |
2.1 甘肃省高速公路概况 |
2.2 甘肃省高速公路网区域划分 |
2.2.1 公路网区域划分概述 |
2.2.2 甘肃省高速公路网区域划分因素选择 |
2.3 基于聚类法的甘肃省高速公路网区域划分 |
2.3.1 K-means聚类模型简介 |
2.3.2 聚类模型与算法 |
2.3.3 基于聚类法的甘肃省高速公路网区域划分 |
2.3.4 四个区域病害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甘肃省高速公路网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3.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概述 |
3.2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标准 |
3.2.1 路面破损状况 |
3.2.2 路面行驶质量 |
3.2.3 路面车辙深度 |
3.2.4 路面抗滑性能 |
3.3 现行路面使用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
3.4 变权-可拓综合评价模型 |
3.4.1 可拓综合评价模型 |
3.4.2 惩罚型变权函数模型 |
3.5 基于变权-可拓法的甘肃省高速路面性能评价 |
3.5.1 变权-可拓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3.5.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甘肃省高速公路网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
4.1 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概述 |
4.2 灰色系统理论法 |
4.2.1 GM(n,h)模型 |
4.2.2 建立灰色预测方程 |
4.3 基于灰色模型的甘肃省高速公路网级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
4.3.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指标选取 |
4.3.2 灰色预测模型建立 |
4.4 甘肃省各区域路段选取及预测 |
4.4.1 第Ⅰ类路面衰减模型 |
4.4.2 第Ⅱ类路面衰减模型 |
4.4.3 第Ⅲ类路面衰减模型 |
4.4.4 第Ⅳ类路面衰减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研究 |
5.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指标及方法 |
5.1.1 养护工程性质与分类 |
5.1.2 养护对策确定原则 |
5.2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对策选择 |
5.2.1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用养护对策及效果 |
5.2.2 基于决策树法的甘肃省高速公路网养护对策研究 |
5.3 基于决策树的甘肃省各区域养护决策应用 |
5.3.1 第Ⅱ类区域典型路段养护对策选择 |
5.3.2 第Ⅳ类区域典型路段养护对策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甘肃省高速公路网级路面养护决策优化研究 |
6.1 高速公路网级路面养护决策影响因素选择 |
6.1.1 路面养护费用 |
6.1.2 交通量 |
6.1.3 路面使用性能 |
6.2 高速公路网级路面决策优化模型建立 |
6.2.1 灰色关联法排序 |
6.2.2 0-1整数规划法对养护决策的优化 |
6.3 甘肃省高速公路网级路面决策优化模型使用 |
6.3.1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养护排序 |
6.3.2 基于0-1规划法的决策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甘肃省高速公路灰色预测模型参数 |
附录B 甘肃省高速公路网使用性能评价对比 |
附录C 甘肃省高速公路PCI、RQI预测数据验证结果 |
附录D 甘肃省高速公路RDI、SRI预测数据验证结果 |
附录E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措施表 |
附录F 甘肃省高速公路交通量 |
附录G 甘肃省高速公路网沥青路面2020年-2022年养护对策 |
附录H 甘肃省高速公路网沥青路面2020年-2022年优化后养护对策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扬州市城市道路路面养护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道路特点 |
1.2.2 市政道路养护管理现状 |
1.2.3 市政道路养护技术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扬州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现状 |
2.1 扬州市城市道路情况介绍 |
2.2 扬州市城市道路现行养护管理体制及技术 |
2.2.1 路面养护管理体制现状介绍 |
2.2.2 路面养护技术现状介绍 |
2.2.3 路面养护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3 扬州市城市道路主要病害及成因分析 |
3.1 扬州市城市道路的主要病害 |
3.2 扬州市城市道路病害成因分析 |
3.2.1 常见破坏类型 |
3.2.2 典型道路病害分析 |
3.2.3 主要病害成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扬州市城市道路养护对策应用研究 |
4.1 道路养护方案 |
4.1.1 案例工程概况 |
4.1.2 道路数据调查 |
4.1.3 案例工程养护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
4.1.4 案例工程养护技术方案 |
4.2 道路养护管理对策 |
4.2.1 优化技术方案解决养护存在的问题 |
4.2.2 主要原材料质量管理 |
4.2.3 养护施工过程管理 |
4.3 城市道路使用性能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养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路面使用性能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怀化绕城高速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及病害分析 |
2.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概念 |
2.2 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概况 |
2.3 怀化绕城高速公路典型病害及分析 |
2.3.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因素 |
2.3.2 怀化绕城高速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评价方法 |
3.1 现行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3.1.1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PCI) |
3.1.2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
3.1.3 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 |
3.1.4 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 |
3.1.5 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 |
3.2 基于“局部差异”法的TOPSIS法评价怀化绕城高速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
3.2.1 突出“局部差异”法 |
3.2.2 TOPSIS法 |
3.2.3 实例运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预测 |
4.1 现有路面性能预测模型 |
4.1.1 概率型模型 |
4.1.2 确定型模型 |
4.1.3 神经网络模型 |
4.1.4 灰色预测模型 |
4.1.5 现有预测模型的特点分析 |
4.2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组合预测模型对怀化绕城高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预测 |
4.2.1 灰色预测模型 |
4.2.2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
4.2.3 灰色马尔可夫组合预测模型 |
4.2.4 基于灰色马尔可夫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怀化绕城高速沥青路面使用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对策研究 |
5.1 沥青路面养护的内容 |
5.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需求分析 |
5.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对策的选择 |
5.3.1 影响对策的因素 |
5.3.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对策的原则 |
5.4 怀化绕城高速公路的养护对策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基于区间数TOPSIS方法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概述 |
1.1.2 预防性养护的发展历史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
2.1 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 |
2.2 已有路况评价标准 |
2.3 预防性养护路况评价指标 |
2.3.1 单项指标 |
2.3.2 综合指标 |
2.4 预防性养护评判标准 |
2.5 与养护设计规范及新路况评定标准比较 |
第3章 预防性养护措施 |
3.1 常用预防性养护措施 |
3.1.1 裂缝填封类 |
3.1.2 罩面类 |
3.1.3 表面封层类 |
3.1.4 沥青再生类 |
3.2 适用性 |
3.3 效果评价 |
第4章 决策方法研究 |
4.1 已有重构优化DEA方法 |
4.1.1 模型的建立 |
4.1.2 应用性分析 |
4.2 基于区间数TOPSIS方法 |
4.2.1 区间数定义 |
4.2.2 构造决策矩阵及规范化处理 |
4.2.3 构造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 |
4.2.4 确定正、负理想点 |
4.2.5 相对贴近度计算及方案排序 |
第5章 预防性养护决策 |
5.1 路段划分与归类 |
5.2 预防性养护决策 |
5.2.1 预养护决策流程 |
5.2.2 预养护方案制定 |
5.2.3 最优预养护方案确定 |
5.2.4 应用论证 |
5.3 预防性养护后评价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已有预防性养护路况评定标准 |
附录B DEA方法代码 |
附录C TOPSIS方法部分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论文 |
项目 |
四、沥青路面养护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高速公路使用阶段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D]. 李旭阳.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D]. 唐樊龙. 东南大学, 2020(02)
- [3]基于BIM的沥青路面病害参数化建模与辅助养护决策研究[D]. 李贤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不完善性预防性养护的高速公路养护时机的选择方法研究[D]. 崔富达.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山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网级养护决策研究[D]. 顾婷婷. 东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模糊综合法的沥青路面抗滑评价及养护决策[D]. 古佳.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2)
- [7]甘肃省高速公路网级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研究[D]. 崔玉姣.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扬州市城市道路路面养护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孙炜. 扬州大学, 2019(06)
- [9]怀化绕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养护对策研究[D]. 刘望卓.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基于区间数TOPSIS方法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D]. 陈巧巧.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