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制高点研究——以宪法思维为分析视角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作者: 邓联繁
导师: 周叶中
关键词: 政治文明,宪法思维,宪政,宪政中国,依宪执政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运用宪法思维剖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尤其是其中的最根本、最重要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通过综合运用价值分析法、语义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从分析视角、总体思路、宏观对策、具体内容这四个有机联系、依次展开的层面,分四章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全局的制高点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一章是“宪法思维: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分析视角上的制高点”,分析了宪法思维、宪政以及运用宪法思维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宪法思维是指大众和精英通过宪政体制这一沟通平台所共享的生活习惯与心理取向,是人们运用对宪法本身的认识与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方式。就实质而言,宪法思维是法律元思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就价值而言,宪法思维既是宪法革命的重要内容,又是宪政中国的重要标志,还是繁荣宪法学的重要力量;就类别而言,民众的宪法思维、政治精英的宪法思维与宪法学理论工作者的宪法思维,在所有宪法思维类别中最为基本;就特征而言,纲领性、根本性、宏观性与宪政性是宪法思维的显著特征。以充分的语义论与彻底的统一论为路径,宪政的涵义基本上可用六句话来表述:以实现“法的统治”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理想;以正义尤其是社会正义为统领的价值体系;以权力制约为核心的原则体系;以违宪审查制度为关键的制度体系;以权利与权力的矛盾运动为显著特征的一种过程;以宪法至上为鲜明标志的一种状态。就政治文明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最关键的是运用“宪法思维”剖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运用宪法思维剖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法律依据;既有必要性与紧迫性,又有可能性与可行性;既能把握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准确方向,又能提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适宜道路;既能促进宪法思维的推广,又能促进中国宪法学与政治学的繁荣。 第二章是“宪政中国: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总体思路上的制高点”,着重分析将宪政中国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总体思路上的制高点之理由。简单地说,宪政中国之所以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总体思路上的制高点,是由它乃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恰当目标这一角色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恰当目标”,是“目标”与“恰当”的有机结合,具有统摄功能的“目标”区别于“核心任务”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由来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意识
三、主要观点与基本结构
第一章 宪法思维: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分析视角上的制高点
一、宪法思维的基本理论
(一) 宪法思维之实质
(二) 宪法思维之类别
(三) 宪法思维之价值
(四) 宪法思维之特征
二、宪法思维的宪政取向
(一) 域外学者的宪政论
(二) 国内学者的宪政观
(三) 国内外宪政观比较
(四) 诠释宪政的新路径
(五) 宪政语义的新解释
(六) 宪法思维以宪政为取向
三、宪法思维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分析视角上的制高点
(一) 理论与实践共同呼唤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二) 运用宪法思维剖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充分依据
(三) 运用宪法思维剖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多重意义
(四) 运用宪法思维剖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五) 运用宪法思维剖析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 宪政中国: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总体思路上的制高点
一、宪政:近现代政治文明之标志
(一) 宪政是近现代政治文明之必然
(二) 宪政是近现代政治文明之基础
(三) 宪政是近现代政治文明之标志
二、宪政:近现代政治文明之核心
(一) 视民主为政治文明核心的意见值得商榷
(二) 宪政比民主更疏远专制
(三) 宪政比民主更贴近人权
(四) 宪政比民主更钟情法治
(五) 宪政比民主更侧重从源头上保障社会团结
(六) 近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宪政而不是民主
三、宪政:近现代政治文明之精髓
(一) 宪政是一种“真”的政治
(二) 宪政是一种“善”的政治
(三) 宪政是一种“美”的政治
四、宪政中国: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总体思路上的制高点
(一) 宪政中国之由来
(二) 将宪政中国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恰当目标具有科学性
(三) 将宪政中国作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恰当目标具有合理性
(四) “政治文明”创生了宪政中国的契机与道路
第三章 为宪政正名: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宏观对策上的制高点
一、为宪政正名的基本含义
(一) 当代中国无正统意义上的宪政
(二) 当代中国有事实层面上的宪政
(三) 正式认可宪政就是为宪政正名
二、为宪政正名的主要理由
(一) 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要求为宪政正名
(二) 建设一个“民主”的中国要求为宪政正名
(三) 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国要求为宪政正名
(四) 建设一个“法治”的中国要求为宪政正名
(五) 建设一个“现代”的中国要求为宪政正名
三、为宪政正名的良好条件
(一) 今日中国有为宪政正名的良好法律条件
(二) 今日中国有为宪政正名的良好政治条件
(三) 今日中国有为宪政正名的良好经济条件
(四) 今日中国有为宪政正名的良好文化条件
(五) 今日中国有为宪政正名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 今日中国有为宪政正名的良好国际环境
四、为宪政正名后的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一) 为宪政正名的方案之一
(二) 为宪政正名的方案之二
(三) 为宪政正名的方案之三
(四) 为宪政正名后的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第四章 依宪执政: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具体内容上的制高点
一、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实质即依宪执政
(一) 政党执政的一般界说
(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特定含义
(三)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实质即依宪执政
二、依宪执政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具体内容上的制高点
(一) 依法执政: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角色大转换的关键
(二) 依法执政:改革与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最科学方案
(三) 依法执政:改革与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的最基本选择
(四) 依法执政:改善中国共产党与法律之间关系的最重要保障
(五) 依法执政: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具体机制
(六) 依宪执政: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三、着力保障共产党员成为遵守宪法的模范
(一) 共产党员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 共产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 共产党员必须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四) 首先着力保障共产党员成为遵守宪法的模范
四、切实在宪政轨道上改善与国家政权有关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 当代中国宪政体制内与国家政权有关的各种主体及总体上的关系
(二) 在宪政轨道上改善国家政权领导者同国家政权执掌者之间的关系
(三) 在宪政轨道上改善国家政权领导者、执掌者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四) 在宪政轨道上改善国家政权领导者、执掌者同行使者之间的关系
(五) 在宪政轨道上改善国家政权领导者、执掌者同支持者之间的关系
(六) 在宪政轨道上改善国家政权领导者、执掌者同参加者之间的关系
(七) 在宪政轨道上改善国家政权领导者、执掌者同监督者之间的关系
(八) 在宪政轨道上改善国家政权领导者、执掌者同保护者之间的关系
五、努力实现依宪执政与执政党自身建设在互动中双赢
(一) 将依宪执政作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原则
(二) 将依宪执政作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三大传统建设的重点
(三) 将依宪执政作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
(四) 将依宪执政作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
(五) 将依宪执政作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03-27
相关论文
- [1].中国政治文明现代演进的基本思考[D]. 徐化影.中共中央党校2010
- [2].社会发展视域中的政治文明[D]. 吴自斌.南京师范大学2004
- [3].宪法概念演进的宪政史分析[D]. 王青林.武汉大学2005
- [4].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D]. 何士青.武汉大学2005
- [5].现代社会中的国家与公民[D]. 刘诚.武汉大学2005
- [6].主权的现代性危机[D]. 陈志英.武汉大学2005
- [7].宪政危机研究[D]. 李伯超.武汉大学2005
- [8].国家权力控制论[D]. 安东.武汉大学2005
- [9].中国政治团体与政治文明发展[D]. 林青.山东大学2006
- [10].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教育[D]. 崔贞姬.吉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