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美学探 ——人与运动文化“相遇”的视域

体育课程美学探 ——人与运动文化“相遇”的视域

论文摘要

精神自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体育课程中个体的精神自由是在与运动文化的交往中获得成长的。运动文化是一种以肢体的形式玩味精神自由的“游戏”,它宣扬的是有限生命对无限精神的“超越”。但是现实中,由于长期受工具理性的影响,运动文化经课程化之后,只注重抽取运动文化外在的“形式”,却忽视其内在的“意义”,用认识论框架规范体育课程,为获取技能教育和机体发展的成效,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体育运动是一种超越自然生命的认识。尽管体育新课改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从操作层面上关注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的主体性问题,但是还未能从观念上有效地清理这些问题。为此,本文力图突破认识论的阐释框架,从超主客关系的“物我相融”的现代美学视界重新反思体育课程,反思体育课程中的美。当前,我国对体育课程美的研究尚存在孤立、隔绝地看待运动文化物质层面的美,忽视运动学习之美,陷入对“体育课程美是什么”的追问中,看不到学生在教学美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本研究拟从人与运动文化“相遇”的视域,对体育课程之美、体育课程美的价值以及体育课程美的创造问题进行探讨。采用理论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等,探讨运动学习的自由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和可能途径,通过审美化体育课程的超越,实现体育课程从“强身健体”向“身心自由”飞跃,提升体育课程在育人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依据解释学美学的“游戏”理论,从运动游戏“非形”的展现分析运动文化之美,得出运动者和观赏者只有认真严肃地投入到运动的“意义”世界中,与运动意义融合为一时,人才进入本真的游戏状态,即“物我两忘”的审美状态,运动文化之美才得以实现。接着,借鉴“相遇”的有关观点,将运动学习区分为三种水平,即“运动技能的训练”、“运动技能的教育”与“运动意义的相遇”,并在“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得出运动学习美在人与运动意义的“相遇”。然后,在运动学习三种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体育课程美的三种形态,即“以美育体”、“以美育人”和“游戏中人”,得出相遇之“游戏中人”是体育课程美的最高形态。在相遇学习美的基础上,分析相遇之体育课程观是一种“美学课程观”,以及这种美学课程观的价值。最后,在相遇之课程观下,进一步讨论体育课程审美化设计的三条基本原则:探索体育课程审美化实施的三条基本途径,使得体育课程实践从根本上变成一种审美活动,从而实现个体精神的自由成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理想的体育课程:人的精神自由的实现
  • 1.1.2 现实的体育课程:人的精神自由的遮蔽
  • 1.1.3 审美的体育课程:从现实迈向理想的"桥梁"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关于课程与体育课程的美学探讨
  • 1.3.2 我国当代体育课程美学研究的三种水平
  • 1.3.3 体育课程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视角:人与运动文化的"相遇"
  • 1.5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运动文化之美:肢体的"游戏"
  • 2.1 从"美"说起
  • 2.1.1 "美"词的启示:没有人就没有美
  • 2.1.2 审美:"天人合一"的情感体验
  • 2.1.3 审美:超越必然的自由
  • 2.2 "游戏"的美学意蕴
  • 2.3 运动文化之美:游戏者对体育意义的展现
  • 2.3.1 游戏者对物质世界之束缚的自由摆脱
  • 2.3.2 游戏者对"身体"必然性的创造性支配
  • 2.3.3 游戏者对自然状态与文明状态的追求
  • 2.3.4 游戏者对人类更高水平的统一和联系的追求
  • 2.4 运动文化的游戏精神在萎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运动学习之美:人与运动文化的"相遇"
  • 3.1 "相遇"的理解
  • 3.1.1 相遇是"我—你"万物一体的关系
  • 3.1.2 伽达默尔关于"我-你"的三种关系
  • 3.1.3 相遇是一种"视域融合"
  • 3.1.4 相遇受制于所选择的知识及对它们的解释
  • 3.2 运动学习的三种水平
  • 3.2.1 运动学习的第一种水平:运动技能的训练
  • 3.2.2 运动学习的第二种水平:运动技能的教育
  • 3.2.3 运动学习的第三种水平:运动意义的相遇
  • 3.3 运动学习"相遇"之美
  • 3.3.1 相遇之美既不同于生理快感,也有别于运动鉴赏
  • 3.3.2 相遇之美是人与运动"非形"的精神融合
  • 3.3.3 相遇之美实现技能、健康向精神自由的超越
  • 3.4 "相遇"视域下的运动技能学习观
  • 3.4.1 运动技能的本质观:由知识向文化转变
  • 3.4.2 运动技能的学习观:由认知向体验转变
  • 3.4.3 运动技能的教学观:由接受向游戏超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课程美的三种形态
  • 4.1 从运动学习的三种水平看体育课程美的三种形态
  • 4.2 体育课程美的最低形态:以美育体
  • 4.2.1 目标:"健美"与"运动美"
  • 4.2.2 方法:以美育体
  • 4.2.3 特点:课程手段美
  • 4.3 体育课程美的中层形态:以美育人
  • 4.3.1 目标:身心健康之"个性美"
  • 4.3.2 方法:体育教学艺术化
  • 4.3.3 特点:课程目标美
  • 4.4 体育课程美的最高形态:游戏中人
  • 4.4.1 目标:精神自由
  • 4.4.2 方法:人与运动文化相遇
  • 4.4.3 特点:追求课程的美学境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与运动文化相遇"之体育课程美学观
  • 5.1 理解体育课程的几种视角
  • 5.1.1 理解课程的几种视角
  • 5.1.2 理解体育课程的三种视角
  • 5.2 "人与运动文化相遇"视域下的体育课程观
  • 5.2.1 体育课程:促进人与运动文化相遇的"情境"
  • 5.2.2 人:美学的主体性地位
  • 5.2.3 运动知识:以文化的方式"如其所是"地在课程中存在和呈现
  • 5.3 "相遇"之体育课程观的实践形态
  • 5.3.1 运动教育课程
  • 5.3.2 竞技教育课程
  • 5.4 "人与运动文化相遇"之体育课程观是一种课程美学观
  • 5.4.1 相遇"之体育课程观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美育观"
  • 5.4.2 "相遇"之体育课程观更是一种美学课程观
  • 5.5 "相遇"之体育课程美学观的价值
  • 5.5.1 对体育课程"工具价值观"的超越
  • 5.5.2 对体育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超越
  • 5.5.3 对体育课程"功利性情感"的超越
  • 5.5.4 相遇之美造就休闲体育的审美心态
  • 5.5.5 相遇之美成就体育教师的诗性生存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与运动文化相遇"视域下的体育课程审美化设计
  • 6.1 当前体育课程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 6.1.1 内容服务于目标,忽视运动自身的内在价值
  • 6.1.2 对运动技能学习指导的困惑
  • 6.1.3 对体育教师创造力的不适当要求
  • 6.2 "相遇"之体育课程设计是对当前课程设计的完善
  • 6.3 "相遇"之体育课程设计是一种审美化设计
  • 6.3.1 审美化设计与一般设计的区别
  • 6.3.2 "相遇"之设计方案具有功能美
  • 6.3.3 "相遇"之设计程序能够召唤师生的审美创造
  • 6.3.4 "相遇"之设计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 6.4 "相遇"之体育课程审美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 6.4.1 运动文化"如其所是"地展现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统一原则
  • 6.4.2 化客观约束为主观自由的原则
  • 6.4.3 遵循形式美的规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人与运动文化相遇"视域下的体育课程审美化实施
  • 7.1 "相遇"之体育课程实施美是一种师生共创美
  • 7.1.1 体育教师教之美:运动形态的再组织
  • 7.1.2 学生学之美:运动意义的展现与创造
  • 7.1.3 师生"对话",实现课程美
  • 7.2 当代青少年体育审美的特点
  • 7.2.1 问题的提出
  • 7.2.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7.2.3 研究结果
  • 7.2.4 青少年体育审美特点的分析
  • 7.3 "相遇"之体育课程审美化实施的基本途径
  • 7.3.1 体育教师:运动技能的美学诠释
  • 7.3.2 学生:运动技能的美学体验与遐想
  • 7.3.3 运动技能:美的唤醒符号
  • 7.4 本章小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选择了新的研究视角
  • 2.初步建立了体育课程美学研究的理论体系
  • 3.提出若干关于体育课程美的新观点
  •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美学到后美学:非美学的思如何可能[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12)
    • [3].西班牙美学经典文献的知识图谱考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2)
    • [4].中国当代休闲美学方法论研究初探[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从美学认知的角度谈学校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5)
    • [6].作为艺理基础和核心的美学[J]. 艺术学研究 2020(03)
    • [7].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中华美学几个关键术语德译研讨[J]. 美育学刊 2019(06)
    • [9].审美课堂的建构:从思维拓展和审美能力养成入手——作为通识课的美学课程设置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12)
    • [10].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10)
    • [11].大众文化时代的美学——第二十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J]. 中国文艺评论 2016(12)
    • [12].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及批判[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3].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J]. 中华建设 2017(03)
    • [14].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述评[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1)
    • [15].政治美学:历史源流与当代理路[J]. 文艺争鸣 2017(04)
    • [16].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J]. 文艺争鸣 2017(04)
    • [17].马克思与政治美学[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2)
    • [18].《乐感美学》的多重建设性向度评析[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3)
    • [19].政治美学的哲学观[J]. 求是学刊 2017(02)
    • [20].论作为生活方式的美学及其效能[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1].美学新范畴与新美学建构——兼答王建疆先生[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22].美学生命绽放的生命美学——有感于耄耋年后的美学家王世德教授[J]. 美与时代(下) 2017(02)
    • [23].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4].沉醉的神往,虔诚的守望——我对美学的热爱和探索[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5].审美生命的实践——简析福柯的生存美学[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6].论当代日本美学的结构[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7].素见美学空间:一个遇见灵魂的地方[J]. 走向世界 2017(38)
    • [28].“美学”概念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5)
    • [29].房屋建筑设计中美学色彩的运用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6(03)
    • [30].摄影美学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6(S1)

    标签:;  ;  ;  ;  

    体育课程美学探 ——人与运动文化“相遇”的视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