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利用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活性跟踪的方法,采用柱层析(DCC)、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从传统中药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inn.)Merr.)种子中分离到14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学鉴定结构,其中5个为苦木苦味素类化合物(Quassinoids)。结合从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根皮中分离到的3个quassinoids,分别利用半叶法和叶碟法测定了其抗TMV侵染和增殖活性,对活性较高的quassinoids,测定了其抗TMV侵染和增殖的抑制中浓度(EC50),并利用半叶法测定了其抗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 Y,PVY)侵染的活性,在此基础上对quassinoids抗植物病毒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AR)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鸦胆子中分离到的5个quassinoids中,化合物1—4具有较高抗植物病毒活性,并呈现剂量-活性相关性,其抗TMV侵染EC50分别为13.7μg/mL、22.8μg/mL、30.2μg/mL和13.7μg/mL,抗TMV增殖EC50分别为2.1μg/mL、24.3μg/mL、28.4μg/mL和19.7μg/mL,且所有quassinoids表现了与抗TMV相似的抗CMV和PVY侵染活性。化合物1和2的得率较高,分别为每50 g鸦胆子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到210 mg和2.2 g。根据化合物得率及抗病毒活性,证明化合物1和2为鸦胆子中抗植物病毒主要活性成分。SAR分析表明,抗植物病毒是quassinoids的又一新的生物活性,且其D环中的甲氧桥的位置以及C-15位的酯链的改变是影响化合物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的主要因素,氢键的数量也可能会影响quassinoids的抗病毒活性。体外作用机制研究表明,quassinoids能够通过与TMV外壳蛋白(Coatprotein,CP)及核酸可逆地结合阻止其在寄主表面侵染位点的建立,但并不破坏病毒粒体结构及降解核酸;此外,quassinoids还能够影响TMV-CP体外聚合作用,干扰病毒粒体的正常装配。从感染TMV的发病烟草叶片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得到其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上,DNA序列分析表明,所得MP基因全长为807 bp,与已报告的TMV-U1株系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9a上,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4 h后蛋白表达量达到最大,超声波显示所得融合蛋白以不可溶形式存在。SDS-PAGE检测蛋白表达情况,表达产物与目的蛋白大小一致,割胶免疫注射家兔得到抗体,ELISA测定效价为25,600,western-blot检测证明运动蛋白在烟草叶片被侵染早期得到表达,且抗体特异性良好。采用real time-PCR、semi-quantative RT-PCR、indirect-ELISA和western-blot等方法在植株和细胞水平研究了以Bruceine D为代表的quassinoids抑制TMV在寄主体内增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quassinoids能够通过抑制TMV基因组RNA及亚基因组RNA(subgenomic RNA,sgRNA)的复制,阻止TMV相关蛋白如CP和MP在寄主体内的表达,从而抑制了TMV的细胞间移动和在寄主体内的长距离运输,延迟了TMV感染造成的花叶症状的产生;同时,研究还发现,quassinoids对TMV在寄主体内增殖的抑制作用随着TMV感染和施药之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表明该类化合物主要作用于病毒侵染的早期,即越早施药,抑制作用越明显。Bruceine D能够系统性地诱导烟草体内POD、PPO、PAL、SOD和β-1,3-glucanase等防御酶的活性的增强,还能够诱导烟草产生1—2条健叶和病叶对照中所没有的POD和PPO同工酶谱带,说明Bruceine D对烟草体内相关防御酶活性具有诱导作用;Bruceine D能够降低被TMV感染叶片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阻止TMV感染造成的烟草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还能够诱导烟草产生两条不同于TMV感染诱导产生的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s,PRP),对烟草具有保护作用。利用real time-PCR和indirect-ELISA技术对Bruceine D抑制CMV基因组及sgRNAs和病毒粒体在寄主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des(L.)Gaertner)体内的增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Bruceine D能够体外钝化CMV,阻止其侵染寄主,但在CMV侵染寄主后,Bruceine D不能阻止其在寄主体内的增殖。说明quassinoids对正单链RNA(Positive single strand RNA,+ssRNA)植物病毒的体外抑制侵染和体内抑制增殖可能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明确三萜类化合物对植物病毒的抑制作用,在200μg/mL的供试浓度下对67种植物源三萜及三萜皂甙类化合物的抗TMV增殖活性进行了筛选,并根据其化学结构进行了SAR分析,同时对活性较高的10个化合物进行了EC50测定。结果表明,大多数供试化合物表现了一定的抗病毒活性,该类化合物的活性不仅决定于其主体结构也受取代基团的影响,对于熊果酸型化合物来讲,C-20和C-28位形成的内酯,C-3位的阿拉伯糖,以及C-28位的葡萄糖对活性都产生巨大影响;而对于齐敦果酸型化合物来讲,C-19位的α-羟基,C-3位的木糖以及C-28位的葡萄糖也是影响活性的主要因素。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烟草花叶病毒(TMV)研究概况1.1.1 TMV粒体及基因组结构与功能1.1.1.1 TMV基因组及其编码的126kD、183kD和54kD蛋白2 sgRNA及其编码的MP'>1.1.1.2 TMV Ⅰ2sgRNA及其编码的MP1.1.1.3 TMV-CP sgRNA及其编码的CP1.1.2 TMV的侵染生物学1.1.2.1 TMV的侵染和复制1.1.2.2 TMV病毒粒体的自我组装1.2 黄瓜花叶病毒(CMV)研究概况1.2.1 CMV的分类1.2.2 CMV粒体及基因组结构特点1.2.3 CMV各基因组及亚基因组的特点及所编码的蛋白1.2.4 CMV的侵染循环1.3 抗TMV植物源小分子活性成分的研究概况1.3.1 生物碱类物质1.3.2 黄酮类物质1.3.3 精油类物质1.3.4 其他小分子活性物质1.4 鸦胆子主要成分1.4.1 苦木苦味素类化合物(Quassinoids)1.4.2 酸类成分1.4.3 生物碱1.4.4 酚性成分1.5 Quassinoids及其生物活性1.5.1 抗病毒活性1.5.2 抗肿瘤活性1.5.3 抗疟活性1.5.4 其他生物活性1.6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1.7 抗病毒活性成分抗烟草花叶病毒作用机理研究概况1.7.1 抑制病毒侵染1.7.1.1 与病毒粒子结合影响侵染位点的建立1.7.1.2 破坏病毒粒子的完整性1.7.1.3 在寄主表面形成保护层1.7.2 抑制病毒增殖1.7.2.1 阻止病毒核酸与寄主核糖体结合1.7.2.2 影响病毒相关蛋白和核酸的合成以及病毒的装配1.7.3 诱导寄主抗病性1.7.4 作用于传毒介体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2 鸦胆子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抗病毒活性测定及构效关系分析2.1 材料和方法2.1.1 实验材料2.1.1.1 实验仪器2.1.1.2 药品及溶剂2.1.1.3 供试寄主、供试毒源及抗体2.1.2 试验方法2.1.2.1 TMV的分离纯化2.1.2.2 提纯病毒的电镜观察及浓度计算2.1.2.3 TMV抗血清的制备2.1.2.4 TMV抗血清效价测定2.1.2.5 抗体适宜工作浓度测定2.1.2.6 化合物抗病毒侵染活性测定2.1.2.7 化合物抗病毒增殖活性测定50)的计算'>2.1.2.8 化合物抗TMV抑制中浓度(EC50)的计算2.1.2.9 鸦胆子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2.2 实验结果2.2.1 提纯病毒的电镜观察2.2.2 提纯病毒的浓度2.2.3 抗血清的效价2.2.4 抗体的适宜工作浓度2.2.5 TMV浓度曲线2.2.6 鸦胆子中quassinoids的结构鉴定2.2.6.1 化合物12.2.6.2 化合物22.2.6.3 化合物32.2.6.4 化合物42.2.6.5 化合物52.2.7 臭椿中三种quassinoids结构2.2.7.1 化合物62.2.7.2 化合物72.2.7.3 化合物82.2.8 其他化合物2.2.9 Quassinoids抗TMV活性及抑制中浓度2.2.10 化合物1—8抗CMV和PVY侵染活性2.2.11 Quassinoids抗植物病毒SAR分析2.2.12 化合物9—17抗TMV活性2.3 讨论3 TMV-MP的表达及特异性抗体制备3.1 材料和方法3.1.1 TMV病毒及试剂3.1.2 主要实验仪器3.1.3 试验动物3.1.4 菌株和质粒3.1.5 PCR引物合成3.1.6 病叶总RNA提取及RT-PCR反应3.1.6.1 病叶总RNA的提取3.1.6.2 cDNA合成3.1.6.3 PCR扩增3.1.6.4 PCR扩增产物1%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回收3.1.7 大肠杆菌克隆载体的构建3.1.7.1 PCR扩增产物与pMD18-T克隆载体的连接3.1.7.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3.1.7.3 连接产物或重组质粒转化3.1.7.4 质粒提取3.1.7.5 重组克隆质粒的双酶切鉴定3.1.7.6 重组克隆质粒的PCR鉴定3.1.8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3.1.9 序列测定与分析3.1.10 融合蛋白的表达3.1.11 表达产物的可溶性分析3.1.12 融合蛋白抗血清的制备3.1.13 抗血清效价及被感染烟草叶片内的TMV-MP检测3.2 结果与分析3.2.1 TMV-MP基因的PCR扩增结果3.2.2 TMV-MP基因克隆载体的酶切鉴定3.2.3 TMV-MP表达载体的构建3.2.4 TMV-MP融合蛋白的表达3.2.4.1 融合蛋白的分子量预测3.2.4.2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3.2.4.3 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分析3.2.5 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3.2.6 抗血清效价及被感染烟草叶片内的TMV-MP检测3.3 讨论4 Quassinoids体外抗TMV侵染机理4.1 材料与方法4.1.1 供试寄主、供试毒源及供试植物4.1.2 Quassinoids对TMV粒子的直接作用4.1.3 透析处理对quassinoids化合物抗TMV活性的影响4.1.4 TMV粒体与quassinoids结合的紫外检测4.1.5 TMV外壳蛋白的提纯4.1.6 对TMV-CP体外聚合作用的影响4.1.7 TMV-RNA的制备及检测4.1.8 Quassinoids对TMV-RNA的作用4.2 结果4.2.1 Quassinoids对TMV粒体结构的影响4.2.2 透析处理后两种提取物的抗病毒作用4.2.3 Quassinoids与TMV结合情况的紫外扫描4.2.4 Quassinoids对TMV-CP体外聚合作用的影响4.2.5 Quassinoids对TMV-RNA的作用4.3 讨论5 Bruceine D抗TMV增殖机理5.1 材料与方法5.1.1 供试寄主、供试毒源及供试植物5.1.2 供试仪器和试剂5.1.3 Bruceine D对TMV核酸复制影响的real time-PCR检测5.1.3.1 BruceineD对TMV基因组及亚基因组复制的影响5.1.3.2 引物的合成5.1.3.3 RNA的反转录及PCR反应5.1.3.4 目的基因及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5.1.3.5 处理及未处理样品中目的基因的相对定量5.1.3.6 Bruceine D处理后不同时间段对TMV基因组复制的影响5.1.3.7 Bruceine D对TMV基因组RNA在寄主体内移动的影响5.1.4 半定量PCR检测Bruceine D对TMV基因组RNA复制的影响5.1.4.1 处理及检测5.1.4.2 半定量RT-PCR引物合成5.1.4.3 半定量RT-PCR条件的优化5.1.5 Bruceine D对TMV-CP合成的影响5.1.6 Bruceine D对TMV在寄主植株中移动及症状表现的影响5.1.7 Bruceine D对接种后不同时间段TMV-CP表达情况的影响5.1.8 接种病毒不同时间后Bruceine D对TMV-CP的抑制作用5.1.9 Bruceine D对TMV-MP合成的影响5.1.10 BruceineD在细胞水平对TMV增殖的影响326愈伤组织的制备'>5.1.10.1 普通烟K326愈伤组织的制备5.1.10.2 悬浮细胞的制备5.1.10.3 TMV接种烟草悬浮细胞5.2 结果与分析5.2.1 Bruceine D处理48 h对TMV基因组及亚基因组复制的影响5.2.1.1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电泳分析5.2.1.2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融解曲线分析5.2.1.3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PCR扩增曲线5.2.1.4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5.2.1.5 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的原始定量结果5.2.1.6 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的相对定量结果5.2.2 Bruceine D在接种后不同时间对TMV基因组RNA复制的影响5.2.2.1 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real time-PCR扩增曲线5.2.2.2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5.2.2.3 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的原始定量结果5.2.2.4 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的相对定量结果5.2.3 Bruceine D对TMV-RNA在寄主体内移动的影响5.2.3.1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PCR扩增曲线5.2.3.2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5.2.3.3 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的原始定量结果5.2.3.4 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的相对定量结果5.2.4 接种不同时间段Bruceine D对TMV基因组RNA复制的影响5.2.4.1 半定量RT-PCR条件的优化5.2.4.2 接种不同时间Bruceine D处理对TMV基因组复制的影响5.2.5 Bruceine D对TMV-CP增殖的影响5.2.6 Bruceine D对TMV在寄主植株中移动及症状表现的影响5.2.7 Bruceine D对接种后不同时间段TMV增殖情况的影响5.2.8 接种TMV不同时间后处理对TMV增殖的影响5.2.9 Bruceine D对TMV-MP表达的影响5.2.10 Bruceine D在细胞水平对TMV增殖的抑制情况5.2.10.1 TMV侵染及Bruceine D处理对悬浮细胞的影响5.2.10.2 Bruceine D处理后不同时间段对TMV在细胞内增殖影响5.3 讨论5.3.1 real time-PCR检测Bruceine D对TMV基因组RNA复制的影响5.3.2 半定量PCR检测Bruceine D对TMV基因组RNA复制的影响5.3.3 Bruceine D在寄主体内抗TMV增殖的作用机制6 Bruceine D对烟草抗TMV的诱导抗性及免疫作用6.1 材料与方法6.1.1 实验材料6.1.2 Bruceine D对烟草相关防御酶活性的测定6.1.2.1 酶液提取6.1.2.2 POD活性测定6.1.2.3 PPO活性测定6.1.2.4 PAL活性测定6.1.2.5 SOD活性测定6.1.2.6 β-1,3-葡聚糖酶的测定6.1.3 Bruceine D对寄主叶绿素、丙二醛及POD、PPO同工酶的影响6.1.3.1 处理和取样6.1.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6.1.3.3 MDA含量测定6.1.3.4 对PPO、POD两种同工酶的电泳分析6.1.4 Bruceine D对寄主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6.1.4.1 处理和取样6.1.4.2 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6.1.4.3 Bruceine D对寄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6.1.5 Bruceine D对烟草PR蛋白的诱导6.1.5.1 处理和取样6.1.5.2 PR蛋白的提取及电泳6.2 结果与分析6.2.1 Bruceine D对烟草体内防御酶的影响6.2.1.1 POD活性的变化6.2.1.2 PPO活性的变化6.2.1.3 PAL活性的变化6.2.1.4 SOD活性的变化6.2.1.5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6.2.2 Bruceine D对烟草叶绿素、MDA及PPO、POD同工酶的影响6.2.2.1 对叶绿素的影响6.2.2.2 对MDA含量的影响6.2.2.3 对PPO、POD同工酶的影响6.2.3 Bruceine D对寄主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6.2.3.1 可溶性糖标准曲线的绘制6.2.3.2 对寄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6.2.3.3 可溶性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6.2.3.4 对寄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6.2.4 Bruceine D对烟草PR蛋白的诱导6.3 讨论6.3.1 Bruceine D系统性诱导寄主防御酶活性的提高6.3.2 Bruceine D能够保护寄主叶绿体6.3.3 Bruceine D能够诱导烟草产生新的同工酶6.3.4 Bruceine D减轻TMV感染造成的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的降低6.3.5 Bruceine D能诱导烟草产生新的病程相关蛋白7 Bruceine D对CMV在寄主体内增殖的作用7.1 材料与方法7.1.1 供试寄主、供试毒源及供试植物7.1.2 供试仪器和试剂7.1.3 Bruceine D对CMV核酸复制影响的real time-PCR检测7.1.3.1 Bruceine D对CMV基因组及亚基因组复制的影响7.1.3.2 引物的合成7.1.3.3 RNA的反转录反应7.1.3.4 目的基因及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7.1.3.5 处理及未处理样品中目的基因的相对定量7.1.4 Bruceine D对CMV病毒粒体在寄主体内增殖的影响7.2 结果与分析7.2.1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融解曲线分析7.2.2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PCR扩增曲线7.2.3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7.2.4 目的基因与管家基因的原始定量结果7.2.5 Bruceine D对CMV病毒粒体在寄主体内增殖的影响7.3 讨论8 三萜及三萜皂甙类化合物抗TMV活性及构效关系8.1 材料和方法8.1.1 供试寄主、供试毒源及供试植物8.1.2 三萜类及三萜皂甙类供试化合物8.1.3 三萜及三萜皂甙类化合物抗TMV增殖活性测定8.2 结果与分析8.2.1 67个三萜及三萜皂甙类化合物抗TMV增殖活性8.2.2 活性化合物的抑制中浓度8.3 讨论9 总结与讨论9.1 抗植物病毒是quassinoids的一种新的生物活性9.2 TMV-MP的原核表达及特异性抗体制备9.3 明确了quassinoids体外和体内的抗TMV机制9.4 Quassinoids特异性抑制TMV在寄主体内的增殖9.5 Quassinoids能够诱导寄主抗病性并具有保护作用9.6 进行了quassinoids抗TMV的SAR分析9.7 进行了三萜类化合物抗TMV的SAR分析参考文献附录1 缩略语及含义附录2 攻博期间发表及投稿的论文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植物源活性成分论文; 苦木苦味素论文; 烟草花叶病毒论文; 黄瓜花叶病毒论文; 抗病毒机理论文; 三萜及三萜皂甙论文; 构效关系论文;
鸦胆子(Brucea javanica)活性物质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机理及构效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