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横断损伤模型论文-孙德日,胡慧媛,朱悦

半横断损伤模型论文-孙德日,胡慧媛,朱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横断损伤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改良

半横断损伤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孙德日,胡慧媛,朱悦[1](2017)在《改良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损伤更小、存活率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方法将20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常规脊髓半横断模型组和改良脊髓半横断模型组,分别采用常规和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1 d、3 d、1周和2周通过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学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结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脊髓后正中线定位以及二次手术显露脊髓的成功率等主要参数,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改良脊髓半横断模型组较常规脊髓半横断模型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BBB运动功能学评分更优,术中脊髓后正中线定位更准确,二次手术显露脊髓的成功率更高。在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模型基础上,成功建立了脊髓瘢痕组织移植模型,成功率可达70%以上。结论改良的脊髓半横断模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运动功能学评分、术中脊髓后正中线定位及二次手术显露脊髓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更适用于脊髓损伤研究,尤其是非急性期脊髓损伤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2](2016)在《撤稿声明:分区式脊髓导管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大鼠》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赵锡武,刘鑫,于大鹏,荣辉,于兴胜,杨长生,刘通,赵廷宝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年第20第卷1期(出版时间:2016-01-01)发表的题为"分区式脊髓导管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大鼠"的文章,经编辑部多方核实,确认文章中图片与作者高银峰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分区式组织工程脊髓导管辅加NT-3修复大鼠T8完全横断损(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24期)

赵锡武,刘鑫,于大鹏,荣辉,于兴胜[3](2016)在《分区式脊髓导管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大鼠》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脊髓损伤致残率高,治疗上仅限于早期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和后期功能锻炼等手段,运动功能稍有改善,但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目的:探讨分区式脊髓导管和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对大鼠T8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修复效果。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Ⅰ组为T8脊髓全横断切除5 mm,不做其他处理;Ⅱ组为造模后将分区式脊髓导管植入形成的缺损内;Ⅲ组为造模后将分区式脊髓导管植入形成的缺损内,同时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Ⅳ组为造模后将分区式脊髓导管植入形成的缺损内,同时植入聚乙醇酸纤维;Ⅴ组为造模后将分区式脊髓导管植入形成的缺损内,同时植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聚乙醇酸纤维。结果与结论:(1)术后2周和12周Ⅲ组和Ⅴ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和Ⅳ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术后12周Ⅴ组损伤平面以下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明显少于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免疫组化显示Ⅲ组和Ⅴ组在导管中间能找到染色阳性的再生神经纤维并生长有序,无明显缠绕成团的现象。(4)透射电镜显示桥接各组都有一定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5)结果表明分区式壳聚糖脊髓导管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植入可以较好的连接脊髓损伤缺损,恢复一部分电生理特性,加快轴突再生,恢复运动功能,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康鑫,吴卓,夏亚一[4](2015)在《大鼠T_(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的制备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制备大鼠T10脊髓半横断动物模型,模拟脊髓损伤,研究其病理生理变化,为研究急性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12只。脊髓损伤组咬除棘突及相应椎板,横向半切断T10脊髓,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分别于术后1、3、5、7、14、21、28 d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同时于术后7、14、21、28 d分别检测其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记录N1和P1波潜伏期,进而评估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BBB运动功能评分较低,在术后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制作过程简单,易于复制,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15年05期)

王永为,孔祥玉[5](2012)在《脊髓横断损伤大鼠模型脊髓5-HT2AR表达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脊髓横断损伤大鼠模型脊髓5-HT2A受体(5-HT2AR)表达的变化。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叁组: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手术组建立大鼠脊髓L5节段完全横断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去除椎板,保留硬脊膜的完整性;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大鼠术后饲养30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L5节段以下脊髓前角和外侧索5-HT2AR免疫反应的密度。结果:手术组大鼠脊髓前角和外侧索5-HT2AR免疫反应的密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髓前角和外侧索5-HT2AR表达的上调可能是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后肢体痉挛状态和反射亢进的潜在机制。(本文来源于《承德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赵雪燕,石萍,孙煜浩,蓝宁[6](2012)在《大鼠完全脊髓横断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和标准化一个骶髓上完全脊髓横断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的大鼠模型。方法:在16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脊髓T9—T11处进行椎板切除,造成完全脊髓横断。采用术后每天手动按摩膀胱排尿的尿量变化和脊髓损伤大鼠与健康大鼠的两组膀胱内压图比较来进行评价。6只鼠作为健康对照。结果:通过术后护理降低并发症。术后每天进行按摩排尿,尿量不断上升,1周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对健康大鼠和脊髓损伤大鼠的膀胱以相同灌注速度持续灌注生理盐水,正常大鼠的膀胱呈现稳定的周期性排尿收缩活动,而脊髓损伤大鼠在膀胱内压持续升高后产生重复性强烈的排尿收缩。结论:在脊髓休克期结束之后的脊髓恢复期内,所有脊髓损伤模型的大鼠膀胱都呈现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症状。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的模型,此模型简单经济,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下膀胱功能障碍的电刺激调节和康复提供了有价值的大鼠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刘苏,沈光宇,吕广明[7](2011)在《皮质脊髓束半横断损伤模型大鼠皮质脊髓束的超微结构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有关皮质脊髓束受损后损伤附近及远处超微结构的整体变化的报道甚少。目的:观察大鼠皮质脊髓束半横断损伤后皮质脊髓束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性切割SD大鼠延髓左侧锥体,建立皮质脊髓束半横断损伤模型,于造模后4,14,28d取受损皮质脊髓束,制备电镜标本。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受损皮质脊髓束髓鞘和轴索发生肿胀,形态不规则。随着时间的延长,溃变进行性加重,受损皮质脊髓束主要表现为髓鞘破坏、溶解及轴索脱髓鞘病变、胞浆浓缩、细胞器增多及空泡样变性。脊髓颈、胸、腰段受损皮质脊髓束的溃变比损伤部位严重。(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11年50期)

张秀英,薛辉,孙皎,陈东[8](2011)在《肌基膜管植入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的血管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肌基膜管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血管生成情况,为在脊髓损伤中应用肌基膜管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冻融法将大鼠骨骼肌制备成肌基膜管,将其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中,分别于术后3、5、7、14和28 d取材,利用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各个时间点支架中血管生成情况,比较不同时间点(3、5、7、14和28 d)血管生成数量。结果:肌基膜管在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区后,血管由脊髓和肌基膜管交界处长入肌基膜管内部,最终在肌基膜管内部形成血管网。新生血管面积比5 d组高于3 d组(P<0.05),7 d组高于5 d组(P<0.01),14 d组高于7 d组(P<0.01),28 d组高于14 d组(P<0.05或P<0.01)。结论:肌基膜管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中具有良好的血管化作用,有望成为修复脊髓损伤理想的组织工程材料。(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郑小影,赵淑敏,孔祥玉,马泉,陈萌[9](2011)在《大鼠脊髓T3全横断损伤模型的术后护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全横断是脊髓损伤修复研究最常用的模型之一,人们多采用较低位脊髓全横断,如T7-11或L1-5。本实验制备脊髓高位即脊髓T3全横断模型,损伤更严重且术后死亡率更高。因此术后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本实验参考陈秉耀等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常规护理:术后分笼喂养,室温(22~25)℃,湿度55%~65%,定期通风;勤换垫料,保持笼内清洁干燥;每日3次人工排尿;术后3 d按大鼠体重予以牛奶灌胃,将饲料饮水置于大鼠可及范围;严密观察、记录动物精神状态、饮食、排尿排便、有无肢体水肿压伤、有无泌尿系统的分泌物等情况。防止尿滁留:根据观察,大鼠排尿反射的完全恢复需2~4周时间,挤压膀胱被动排尿是解除尿滁留最简便易行的手段。挤尿时以手指触摸找到充盈的膀胱,按住膀胱底,自上而下按摩挤压,使尿排出。挤压膀胱排尿后,及时清理会阴或包皮,使其保持干燥,挤压时一定要耐心轻柔,如挤出困难,可用温水适当刺激膀胱区及外生殖器。预防感染:常见的感染有泌尿系感染和肢体压伤导致的局部感染。为预防感染,术后1周内肌注头孢噻肟纳注射剂0、2 g/kg,2次/天;停药后如发现感染迹象,及时恢复给药,直至伤愈。预防后肢水肿:将大鼠尾部悬吊,高度以双后肢不受压为标准。为使大鼠得到充分休息,每日应解除悬吊2次,每次2~3 h。经过摸索和学习,总结出了一套有效提高成活率的护理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期刊2011-08-08)

谢亮,沈忆新,范志海[10](2010)在《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发生率的不断增加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在SCI的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神经科学的特殊性,对于人类SCI的治疗研究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半横断损伤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者赵锡武,刘鑫,于大鹏,荣辉,于兴胜,杨长生,刘通,赵廷宝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年第20第卷1期(出版时间:2016-01-01)发表的题为"分区式脊髓导管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大鼠"的文章,经编辑部多方核实,确认文章中图片与作者高银峰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分区式组织工程脊髓导管辅加NT-3修复大鼠T8完全横断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横断损伤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孙德日,胡慧媛,朱悦.改良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

[2]..撤稿声明:分区式脊髓导管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大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3].赵锡武,刘鑫,于大鹏,荣辉,于兴胜.分区式脊髓导管联合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大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4].康鑫,吴卓,夏亚一.大鼠T_(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的制备及评价[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

[5].王永为,孔祥玉.脊髓横断损伤大鼠模型脊髓5-HT2AR表达的变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

[6].赵雪燕,石萍,孙煜浩,蓝宁.大鼠完全脊髓横断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

[7].刘苏,沈光宇,吕广明.皮质脊髓束半横断损伤模型大鼠皮质脊髓束的超微结构改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8].张秀英,薛辉,孙皎,陈东.肌基膜管植入对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的血管化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9].郑小影,赵淑敏,孔祥玉,马泉,陈萌.大鼠脊髓T3全横断损伤模型的术后护理措施[C].中国解剖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2011

[10].谢亮,沈忆新,范志海.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问题[J].脊柱外科杂志.2010

标签:;  ;  ;  

半横断损伤模型论文-孙德日,胡慧媛,朱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