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地区经济差距是长期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着力解决的历史性课题。由于地区经济差距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因而我们需要探索地区经济差距发生和演变的原因和规律,评估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预测其未来的走向及演变轨迹,进而为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合理的依据。对地区经济差距问题,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但结合经济增长理论中引申出的趋同来研究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文献还不多见。论文从趋同的概念出发,分三个部分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为理论阐述,主要总结了经济增长理论中趋同的导出,并就趋同的不同定义和相应检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进而提出了本文进行中国经济增长趋同检验所依据的定义和检验方法;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着重考察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趋同和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在此基础上通过增长核算分析了地区经济差距的来源,它是整个论文的中心部分;第三部分针对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在引入趋同检验所依据的定义和检验方法的基础上,论文对1952-2004年和1978-2004年两个样本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同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两个样本期中,条件趋同在全国范围内不存在,但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无论是从全国来看,还是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四大区域各自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不但不存在条件趋同,而且表现为一种经济增长分异的过程。这表明,我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自身并不能达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所预言的稳定状态,同时,当将各区域视为一个整体时,东北、东部、中部、西部这四大区域也没有朝着新古典增长理论所预言的稳态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实际上说明,如果任凭经济按其固有路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不但难以得到有效的改观,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可能。同时,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在区域内部存在俱乐部趋同的现象,这与许多研究文献的结论相吻合。当采用区域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共同趋势的衡量指标时,1952-2004年间,中部与西部这两大区域均存在条件趋同,其它地区则表现为经济发展的趋异;1978—2004年间,除了中部外,东部、西部、东北都存在区域内部的条件趋同,这可以视为俱乐部趋同。俱乐部趋同的存在,表明各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在规模和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同时也表明,相邻的省份比相距较远的省份更有可能具有相似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从而具有相似的发展路径。在对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泰尔指数进行衡量,论文发现: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但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地区经济差距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952-2004年,中国总地区经济差距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至1978年,在这时期当中,总地区经济差距的波动性相当大,同时,总地区经济差距值在不断扩大,其中1960年的泰尔指数达到0.3273,为建国以来的最高值;第二个阶段是1978至1990年的改革开放时期,80年代初期,总地区经济差距下降趋势较为明显,由1978年的0.2990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即1990年的0.2432;第三个阶段是1990年到现在,这一时期的总地区差距又在慢慢扩大,直至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这种扩大趋势才得到遏制。西部大开发实施以后,总地区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表明政府政策的实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舒缓了地区经济差距过大给社会造成的压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国债投资和中央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的,未来要继续保持和促进西部的发展,需要政府采取更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形成促进西部经济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特别地,通过运用二阶段嵌套泰尔指数分解法,论文所用的现有数据显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是省内经济差距,而非区域间经济差距。从各类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值来看,省内收入差距泰尔指数的值最大,而且大于省间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和区域间收入差距泰尔指数值两者之和。因此,从区域间收入差距、省间收入差距及省内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度来看,省内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大,1984至2003年间的绝大多数年份中其都占到了总体收入差距贡献度的一半以上。通过增长核算,论文得出了各地区的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从物质资本、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各不相同,但在地区经济差距形成的过程中,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各地区可以依据其规模报酬的表现形式及区域经济的具体特征采取适应于区域资源禀赋的生产方式,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后,论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说明。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差距[J]. 河北企业 2019(03)
- [2].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及财税政策调控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5(06)
- [3].地区经济差距的金融分析探讨[J].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01)
- [4].浙江省地区经济差距及变化趋势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30)
- [5].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1990~2009[J]. 统计与决策 2012(16)
- [6].对外贸易与地区经济差距变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22)
- [7].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1978-2010[J]. 当代经济管理 2012(11)
- [8].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06)
- [9].创新驱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收敛还是发散?[J]. 经济科学 2016(02)
- [10].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的地带与产业来源分解[J]. 地理科学 2014(08)
- [11].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五年持续缩小[J]. 城市规划通讯 2010(05)
- [12].证券市场区域协调发展是否缩小了地区经济差距?[J].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8(05)
- [13].地区经济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分析——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9)
- [14].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08(09)
- [15].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已经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力量?[J]. 财经研究 2018(06)
- [16].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动态趋势重估——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考察[J]. 经济学(季刊) 2017(03)
- [17].地区经济差距、贸易开放度与城乡收入差距[J]. 大众投资指南 2018(10)
- [18].政策结构与人力资本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J]. 发展研究 2011(02)
- [19].中国“交通扶贫”与地区经济差距——来自1989-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 财经研究 2011(08)
- [20].破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难题——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剖析[J]. 探索与争鸣 2012(06)
- [21].IPO融资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联与机理[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0(04)
- [22].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三大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5(07)
- [23].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差距[J]. 江汉论坛 2010(10)
- [24].广西区域经济差距变化与原因研究[J]. 特区经济 2010(11)
- [25].价格信息溢出、空间市场一体化与地区经济差距[J]. 经济科学 2018(03)
- [26].金融发展、创新不平等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J]. 价值工程 2014(20)
- [27].区域经济的空间溢出是否缩小了地区差距?——来自关系数据分析范式的经验证据[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9(01)
- [28].FDI流入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J]. 生产力研究 2012(05)
- [29].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与其影响因素分析[J]. 软科学 2009(08)
- [30].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衡量和分解[J]. 商场现代化 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