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黄场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王广、黄场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王广、黄场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作者: 王立军

导师: 赵彦超,彭义成

关键词: 低渗透,江汉油田,地质模式,开发模式,高效,稳产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低渗透油气藏在油田开发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低渗透性油气藏具有储层性质差,单井产量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稳产困难等特点。从油藏开发生产特征看,主要表现为:油井生产自然产能低,地层压力下降快,一次采收率低;注水井吸水能力差,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困难,注水后油井见效差,见水后油井产量不仅不上升,反而下降;并同时存在注水油井含水上升,停住地层能量不足的矛盾。国内外关于低渗透性油藏的研究远远落后于中高渗透油藏。王广、黄场油田为江汉油田近几年启动完善的主力拿油单元,其储层属非均质性较强的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的难度较大。尤其是近几年以来,由于含水上升和地层能量不足,井区老井自然递减幅度较大,稳产困难。王广区块总体开发形势是产油量下降,综合含水上升,动液面稳中有降。黄场油田总体上看产油量上升,含水下降,动液面回升,但落实到具体开发单元和井组,其开发中的矛盾则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实现两区块的持续稳产,提高采收率是我们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次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立项开展的。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国内外有关低渗透油藏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王广、黄场两油田生产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和研究思路,即重点从研究裂缝着手,研究其地质模式,响应地质模式建立配套的开发模式。通过对其储层裂缝,注入水水线推进规律进行研究,寻找剩余油分布区域,进行措施挖潜;通过注采井网及注入方式的调整,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并采用合理的工艺配套措施,达到油田高产稳产的目的。第二章重点研究王广、黄场两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包括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裂缝分布规律及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油藏油井见水见效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指出储层裂缝发育方向与王场背斜走向及邻近断层走向相关,王广天然裂缝与邻近的车档断层走向相一致,人工裂缝与背斜轴线方向大概一致。黄场油田天然裂缝与断层走向一致,人工裂缝与东区—黄场向斜轴线一致。裂缝对油田开发影响表现在:影响油田初期产量的高低,对注水开发具有双重影响,对压裂措施影响很大。第三章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注采井网的科学合理部署,提高低渗透油藏水驱效率和有效注水,低渗透油藏措施挖潜,低渗透油藏配套采油工艺技术等。在井网的研究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如经验公式,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注采井网进行部署和优选。在有效注水方式上,采用高压注水,超高压注水,周期(间歇)注水和交叉脉冲注水,同时指出,应立足于早期注水,垂直裂缝注水,在压裂改造上,要处理好利用裂缝与控制裂缝的关系。通过对增产措施的研究得出,压裂改造能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特别是通过对加砂量和砂比的提高,增产效果更加明显,在选井选层方面,充分考虑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并采取深抽配套技术相结合。在采油配套工艺技术的研究方面有深抽配套、解盐防砂管柱、以及注氮等三次采油技术。第四章主要阐述研究成

论文目录: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低渗透油藏研究的现状及课题的提出

1.1 国内外低渗透性油藏研究的现状

1.2 王广、黄场油田开发现状及课题的提出

1.2.1 王广、黄场油田开发现状

1.2.2 油田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

1.2.3 低渗透性油藏开发都具有其共同的主要矛盾

第二章 油田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

2.1 沉积相特征

2.1.1 王场油田王广油区沉积相特征

2.1.2 黄场油区沉积相特征

2.2 王广、黄场油田储层基本特征

2.2.1 王广油区油藏地质特征

2.2.2 黄场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2.3 裂缝分布规律的研究

2.3.1 岩芯裂缝识别

2.3.2 无源微地震监测裂缝

2.3.3 油藏动态法进行储层裂缝分析

2.3.4 裂缝对油田开发与调整的影响

2.4 油藏油水分布规律的研究

2.4.1 王广区块油井见水见效特征

2.4.2 黄场油田见水见效特征

第三章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3.1 注采井网的合理调整部署

3.1.1 注采井网的研究

3.1.2 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井网优选

3.2.3 注采井网完善研究

3.2 提高低渗透油藏水驱效率和有效注水

3.2.1 注水方法

3.2.2 注水水质的要求

3.2.3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提高注水开发效果技术对策探讨

3.3 低渗透油藏措施挖潜的研究

3.4 低渗透油藏配套采油工艺技术的研究

第四章 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

4.1 王广区高效开发的实施

4.1.1 井网密度科学合理,储量与产量同步增长

4.1.2 整体措施改造和深抽配套工艺是实现区块高效开发必要的技术手段

4.1.3 早期注水,强化注水是区块稳产的重要手段

4.1.4 合理的注采比,适时的注水方式确保了油井的见效和持续稳产

4.2 黄场油田实现储量产量同步增长及持续稳产

4.2.1 加强地质认识和研究,实现储量的重大突破

4.2.2 加强注采配套与注采调整成效显著

4.2.3 深抽、大型压裂等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应用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7-01-12

参考文献

  • [1].东辛油田营11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方式研究及应用[D]. 贾祥军.中国石油大学2010
  • [2].外围低渗透油藏开发前期试井分析技术研究[D]. 李瑞琪.大庆石油学院2009
  • [3].长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及其应用[D]. 李朝松.西安石油大学2014
  • [4].浅层低压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对策[D]. 李成政.西安石油大学2015
  • [5].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拟研究[D]. 周文武.西南石油大学2018
  • [6].大庆外围低渗透油藏缝网压裂技术研究与在茂13区块的应用[D]. 于晓雪.东北石油大学2018
  • [7].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研究[D]. 刘哲.东北石油大学2018
  • [8].史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活性水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李向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 [9].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 孙健.西安石油大学2016
  • [10].改制后江汉油田分公司经营机制重构[D]. 胡德高.大连理工大学2001

相关论文

  • [1].低渗透油田不稳定注水方案研究[D]. 刘业文.中国石油大学2007
  • [2].低渗透油藏合理井网密度研究[D]. 敖科.西南石油大学2006
  • [3].低渗透储层井网优化调整技术研究[D]. 何贤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4].低渗透油田产量变化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D]. 刘国静.大庆石油学院2007
  • [5].特低渗透储层渗流机理研究[D]. 张爱东.西北大学2007
  • [6].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机理研究[D]. 董大鹏.成都理工大学2007
  • [7].大庆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技术研究[D]. 穆剑东.西南石油学院2005
  • [8].低渗透油藏早期调控方法研究及应用[D]. 孟继刚.西南石油学院2005
  • [9].低渗透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D]. 罗银富.西南石油学院2005
  • [10].低渗透油层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D]. 高明.大庆石油学院2006

标签:;  ;  ;  ;  ;  ;  

王广、黄场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