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尽管我国宪法和刑事法律均将平等作为一项原则提出,但对于刑事司法平等理论的具体内涵和相关要求却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解读。在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对平等理念的讨论如火如荼的时候,刑事司法界每每谈及平等却仍然停留在发自朴素情感对平等加以体会的阶段。然而,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却不能满足于或立足于这种朴素但不具稳定性的理解。本文致力于探寻一种能够合理有效地适用于刑事司法制度设计与实践的平等理论,并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的现存问题以及国外可资借鉴的制度元素,尝试为相关问题的刑事司法改革探索前行的方向。本文由导论、总论、分论、结论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总论和分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总论包含两章内容,考察平等理念的渊源与发展、本文使用的平等理论(机会平等)以及刑事诉讼机会平等的一般原理,主要目的是将机会平等理论导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畴。第一章“平等及相关概念”首先分析了平等的词义以及平等观念如何生成;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平等理念的历史沿革,对历代平等理论的特征分别加以归纳和剖析,结论是,机会平等在各方论战中体现出其在平等理论体系中的稳定地位和底限作用;随后,作为与此并行的另一条线索,文章通过将平等与其他价值加以比较分析,发现机会平等处于多种价值角力的平衡点,虽然冠以“平等”之名,实际却集多种价值内涵于一身,是连接平等与其他价值的过渡性范畴。据此,本文把机会平等理论作为文章论题的理论基础。本章对机会平等理论如何与刑事司法制度对接以及本文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机会平等一词作出了解说:(1)机会平等理论在宏、微观两个语境下与刑事司法制度产生对接:宏观语境下的刑事诉讼机会平等是社会正义论的必要内容,即,刑事司法制度是人类社会制度框架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刑事诉讼的机会平等影响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竞争和发展。微观语境的刑事诉讼机会平等指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个体有效行使诉讼权利、利用其中具体制度的机会平等,其语势不具有社会正义理论下的那种机会平等的宏观性,但会间接地对后者产生影响。(2)本文在形式机会平等和实质机会平等两个层面上使用机会平等的概念,前者主要体现为“无歧视”这一消极要求,后者主要体现为“齐平起跑”这一积极要求。第二章“刑事诉讼机会平等的一般原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刑事诉讼机会平等的一般原理。首先分析了影响诉讼机会平等的因素,包括个体的差异性,司法者、执法者的主观状态,以及制度的客观效果三大方面。随后剖析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制度功能可以在何种程度上满足机会平等理念的要求,结论是:社会基本结构的不同领域下分布着功能各异的制度,刑事司法制度对平等使命的完成只能是机会平等意义上的,而且其力度和效果在机会平等的两个层面上有所不同:对形式机会平等的保障是基础的、必须的,它要求刑事司法制度真正做到法律适用人人平等,不能使基于某种不相关因素而产生的歧视对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产生妨害性的影响;对实质机会平等的努力是进一步的、较为高级的要求,它是机会平等理论近年来新的发展趋向,涉及到政府如何为行使诉讼权利的能力上客观存在缺陷的诉讼参与人提供帮助和补足。在此基础上,本章分析了形式机会平等理念、实质机会平等理念分别如何作用于刑事诉讼制度设计环节和实施环节。本章的第三部分讨论了机会平等要求下的一般性制度要素,包括权力者结构的多样性、告知义务、裁量权的规制、社会资源在刑事司法制度内的再分配、社会合作组织的积极参与等五个方面。这些制度要素贯穿于刑事诉讼过程之中,而非仅仅出现于个别环节,是机会平等要求下具有普遍性的因素,因而在总论部分加以探讨。分论包含第三、四、五、六、七、八章,共六章内容。在考察国际准则以及我国刑事诉讼原则中与平等相关的内容的基础上,以机会平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和研究分析工具,选取被追诉人诉讼机会平等为具体视角,对我国刑事诉讼中某些具体制度存在的问题加以剖析,探寻成因,并提出相关建议。第三章“国际准则中的平等理念”对国际准则中有关平等理念的原则加以分类和整理,认为其所涉内容大体表现为四种形式:一般性规定(辅助性的禁止歧视条款),独立的平等权规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法律的平等保护”),针对某一分类的平等规范(性别、种族、民族、年龄、残障等少数人群体),以及司法程序中关于平等的专项规定(法庭前、拘留或监禁中、非拘禁措施下的平等)。本章对上述四种形式的平等原则作出了分析和述评。第四章“机会平等理念与我国刑事诉讼原则”探讨了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和“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两项原则与机会平等理念的关联。其中,关于前一原则,本章分析了其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程序法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机会平等理念与“适用法律一律平等”、“程序法定”、“正当程序”、“法律的平等保护”等四项原则的关系;关于后一原则,本章在对该原则本身加以分析评介的基础上,对其作出了超越,将视点聚焦于诉讼交流能力,进而探讨获得翻译权利与机会平等的关系,并对相关制度加以论述。第五章“被追诉人诉讼机会平等与未决羁押替代措施”分析了未决羁押替代措施与机会平等的关系,认为可能影响机会平等的制度因素包括适用替代措施的标准和适用替代措施的方法;并针对我国财产保金额以及外地人取保难等实践问题,考察和借鉴国外的制度要素,进而为我国的相关制度改革提出建议。第六章“被追诉人诉讼机会平等与辩护援助”分析了辩护援助与机会平等的关系,认为可能影响机会平等的制度因素包括提供援助的可裁量性、制度执行者的恣意、辩护人-被追诉人关系、援助人介入案件的时间、援助者的办案能力等;并针对我国一般贫困者获援率低、援助机构恣意、援助者群体结构构成与办案能力上的缺陷、援助人与受援人关系上的疏远等问题,考察和借鉴国外的制度要素,进而为我国的相关制度改革提出建议。第七章“被追诉人诉讼机会平等与证据知悉”从相同诉讼角色下不同个体诉讼机会平等的角度(而非控辩平等的角度),分析了证据知悉与机会平等的关系,认为可能影响机会平等的制度因素包括证据知悉程序启动方式、辩方知悉范围、证据知悉与开庭审理的时间间隔等;并针对我国实践中的问题,考察和借鉴国外的制度要素,进而提出改革建议。第八章“被追诉人诉讼机会平等与刑事和解”分析了刑事和解与机会平等的关系,认为可能影响机会平等的制度因素包括经济赔偿在刑事和解方式体系中的位置、经济赔偿的可替代性、帮助经济困难的加害人在使用和解制度时与他人齐平起跑的辅助性制度等;并针对我国实践中的问题,考察和借鉴国外的制度要素,进而为未来的制度建设提出建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机会平等与贫困 精准扶贫的关系探析[J]. 理论与当代 2018(05)
- [2].公民机会平等保障中的政府职责[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33)
- [3].论机会平等[J]. 南风窗 2012(13)
- [4].机会平等保障中的政府责任分析[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06)
- [5].用制度保障公民机会平等[J]. 人民论坛 2019(01)
- [6].论就业机会平等的法律保护[J]. 知识经济 2011(02)
- [7].“机会平等”鸿沟与共同体的瓦解——评帕特南《我们的孩子》[J]. 中国政治学 2018(01)
- [8].精英式机会平等与分配式机会平等: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分析[J]. 江苏高教 2015(04)
- [9].寻找股市的机会平等[J]. 理财 2010(12)
- [10].罗尔斯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初探[J]. 学理论 2014(06)
- [11].机会平等是社会和谐最大公约数[J]. 商周刊 2011(26)
- [12].现阶段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辩证关系[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6(04)
- [13].包容性增长与社会救助城乡二元特征的一体化——基于机会平等的视角[J]. 求索 2012(12)
- [14].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包容性发展:基于机会平等的视角[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05)
- [15].有效合作学习的四点做法[J]. 山东教育 2010(Z4)
- [16].包容性增长的内涵阐释、思想基础及构成要素[J]. 商业时代 2012(29)
- [17].机会平等拓展向度辨略[J]. 滁州学院学报 2010(01)
- [18].共享出彩:机会平等的政治伦理[J]. 淮海文汇 2013(02)
- [19].实践机会平等理念 推进社会公正进展[J]. 科学社会主义 2008(04)
- [20].理解机会平等需注意三个问题[J]. 人大建设 2009(07)
- [21].大学生就业机会平等探析[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22].差异机会平等——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价值取向[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3].论市场与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上的功能与条件[J]. 江汉论坛 2019(02)
- [24].逐步实现机会平等,推进社会公正和谐[J]. 理论学刊 2008(07)
- [25].中国好声音的启示[J]. 报林 2012(09)
- [26].机会平等的哲学向度——兼议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J]. 前沿 2009(10)
- [27].论差异机会平等[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2)
- [28].浅议当代公民机会平等的实现——基于政府责任定位的分析[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9].中国梦呼唤机会平等[J]. 党史博采(理论) 2013(07)
- [30].从权利均衡到机会均衡[J]. 长白学刊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