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

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

论文摘要

朱熹的《诗经》学思想实质上是关于《诗经》的解释学。在中国《诗经》学思想史上,汉、唐《诗经》学是重章句训诂的解释学。到了宋代,《诗经》学解释表现为由汉、唐重章句训诂向重义理阐发的转型。朱熹的《诗经》解释学在坚持宋学方向的同时又不废汉学,故他的《诗经》学思想,是多维的《诗经》解释学。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朱熹《诗经》解释学的形成”。朱熹的《诗经》解释学,是宋以来疑经惑古思潮下的《诗经》解释学,又是他自己文学、理学、史学等学术要素构成下的《诗经》学。朱熹的《诗经》解释学大致经历了一个有由主《毛序》到黜《毛序》的过程,直到晚年,他还在音韵、章句训诂和义理等层面继续深化其《诗经》解释学。第二章“对《毛序》的批判”。朱熹的《诗经》学,是一个黜《毛序》说的《诗经》解释学体系。但朱熹废黜的是《毛序》的解经体系和解经方法,而不是《序》对单个诗篇的具体理解。实际上,朱熹对《毛序》的具体内容弃者过半从者近半,两种情况大致相当。第三章“朱熹《诗经》解释法”。首先,朱熹就“诗”解《诗》,将《诗经》还原为它的文学类型——诗歌的本来面目。其次,朱熹解释《诗经》能够打破今、古文经学的界限,兼取宋代解释《诗经》流派如“本义派”的欧阳修、苏辙,“尊《序》派”的吕祖谦,“义理派”的程子等人的“善说”来解《诗》。最后,朱熹采用兼重“小学”和“义理”,即章句训诂和义理解释结合的方法来解释《诗经》。总之,朱熹《诗经》解释法,是集大成的《诗经》学解释法。第四章“朱熹《诗经》解释新诠”。朱熹在解释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对《诗经》学的某些说法作了新的诠释并提出了一些新说。“思无邪”说是读《诗》者读诗后所获得的思想纯正的效果。“性情”说认为《诗经》在本质上是抒情性作品。“感发”之“兴”说基于“思无邪”说和“性情”说,认为“兴”是“情”达于“思无邪”的途径。关于“六义”说,朱熹持“三经三纬”观,认为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类型。“赓和诗”说和“叶韵”说是朱熹《诗经》解释的创新之说:“赓和诗”说的内容是《诗经》中的某些篇序相属的诗歌,是相互应答之诗;关于“叶韵说”,朱熹从《诗经》诗篇音韵的自然天成观点出发,结合他人成果及方言,在《诗经》韵读上首先使用了“叶韵”法。第五章“《二南》学”。朱熹《诗经》解释学的《二南》学,突出表现在理学维和文学维上。关于理学维,他将《二南》之篇的内容和周文王的“大学”践履结合起来,它们是周文王正意、诚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现和效果。关于文学维,《二南》诗篇作为《风》诗,也是创作主体为下层群众的里巷歌谣,只不过是主干抒发“中和”情感的里巷歌谣而已。第六章“《风》诗学”。十五《国风》有十五种不同的风格,这些风格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性民情、在上者好倡等因素影响形成的。《风》诗中尤其变《风》中有不“止乎礼义”的诗篇,其中“淫奔之诗”就是代表。此外,朱熹的《风》诗学,还体现了他理学思想的某些方面,如“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经与权思想和“士伦理思想”等。第七章“《雅》诗学”。总体上,《雅》诗是朝廷的乐歌,朱熹同时又接受《雅》之大小、正变之分。正小《雅》是王公大人创作的上下通用的“燕乐”,正大《雅》是圣人作的会朝之乐,变小《雅》中有“陈善闲邪”、“劳者歌其事”、“正《雅》脱简”之篇。第八章“《颂》诗学”。《颂》诗是宗庙的乐歌,内蕴着治国安邦的大道理.朱熹从中解读出了作为优秀的领袖人物应具备的德性,具体有周文王的“文德”、周武王的“武德”、后稷的“农德”和周成王的“成德”等。

论文目录

  • 致谢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2 朱熹《诗经》解释学的形成
  • 2.1 文化背景
  • 2.1.1 儒学重建的社会文化背景
  • 2.1.2 疑经惑古的学术思潮
  • 2.1.3 疑经惑古思潮下的《诗经》解释
  • 2.1.4 朱熹时代的《诗经》解释思潮
  • 2.1.5 朱熹自己的学术构成背景
  • 2.1.6 朱熹《诗经》解释学历程
  • 2.2 主《序》、疑《序》和黜《序》──从《诗集解》到《诗集传》
  • 2.2.1 《诗集解》中的《二南》学
  • 2.2.2 《诗集解》中的“淫奔之诗”思想
  • 2.2.3 《诗集解》中的《雅》诗学
  • 2.3 从《诗传遗说》看深化期的朱熹《诗经》解释学
  • 2.3.1 深化期的《诗经》章句训诂
  • 2.3.2 深化期的《诗经》义理学
  • 3 对《毛序》的批判
  • 3.1 批《毛序》概述
  • 3.1.1 《大序》有不满人意处
  • 3.1.2 《小序》全不可信
  • 3.2 导致《小序》谬戾的作者认识论上的原因
  • 3.2.1 不明文质
  • 3.2.2 不通于理
  • 3.3 导致《小序》谬戾的作者方法论上的原因
  • 3.3.1 强就美刺
  • 3.3.2 傅会书史和依托名谥
  • 3.3.3 随文生义
  • 3.4 朱熹《诗序辨说》从弃《小序》考
  • 3.4.1 从《序》之篇
  • 3.4.2 弃《序》之篇
  • 4 朱熹《诗经》解释法
  • 4.1 就“诗”解《诗》
  • 4.1.1 “涵泳”以解《诗》
  • 4.1.2 就“诗”解《诗》的新成就
  • 4.2 集众“善说”以解《诗》
  • 4.2.1 破今、古文经界
  • 4.2.2 兼取当代“善说”
  • 4.3 音韵、章句训诂与义理结合以解《诗》
  • 4.3.1 汉、唐《诗经》学的“小学”工夫
  • 4.3.2 宋人解《诗》的“义理”化倾向
  • 4.3.3 朱熹《诗经》解释的章句训诂和义理结合法
  • 5 朱熹《诗经》解释学新诠
  • 5.1 “兴善惩逸”的“思无邪”说
  • 5.1.1 “思无邪”──性情正
  • 5.1.2 “思无邪”与“诚”
  • 5.2 “情性”说
  • 5.3 感发之“兴”说
  • 5.3.1 “兴”与“思无邪”
  • 5.3.2 “兴”与“涵泳”
  • 5.4 “六义”说
  • 5.4.1 三经三纬
  • 5.4.2 《风》《雅》《颂》
  • 5.4.3 赋比兴
  • 5.5 “赓和诗”说
  • 5.6 “雅、郑”、“邪、正”之辨
  • 5.7 “叶韵”说
  • 6 《二南》学
  • 6.1 《二南》学术
  • 6.1.1 文王的“大学”践履
  • 6.1.2 《二南》正《风》说
  • 6.2 《关雎》解释学
  • 6.2.1 《关雎》诗旨
  • 6.2.2 《关雎》讨论之其他
  • 7 《风》诗学
  • 7.1 地域风格论
  • 7.1.1 各别的地域风格
  • 7.1.2 影响因素
  • 7.2 创作主体──以变《风》为例
  • 7.2.1 宫廷王族诗人
  • 7.2.2 朝臣大夫
  • 7.2.3 贤者君子
  • 7.2.4 平民诗人
  • 7.3 变《风》有不“止乎礼义”者──以“淫奔之诗”说为例
  • 7.3.1 《卫》诗“淫奔之诗”说
  • 7.3.2 《卫》外的“淫奔之诗”
  • 7.3.3 “淫奔之诗”说的问题讨论
  • 7.4 《风》诗理学解释学
  • 7.4.1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经与权
  • 7.4.2 士伦理学
  • 8 《雅》诗学
  • 8.1 《雅》诗学大纲
  • 8.1.1 历史上的《雅》诗学
  • 8.1.2 “大小”、“正变”说
  • 8.2 正《雅》学
  • 8.2.1 正小《雅》
  • 8.2.2 正大《雅》
  • 8.3 变《雅》学
  • 8.3.1 变小《雅》
  • 8.3.2 变大《雅》
  • 9 《颂》诗学
  • 9.1 宗庙祭祀的乐歌
  • 9.2 《颂》诗伦理学
  • 9.2.1 文王的“文德”
  • 9.2.2 后稷的“农德”
  • 9.2.3 周武王、商高宗的“武德”
  • 9.2.4 成王的“成德”
  • 10 结论
  • 附录
  • 一、征引文献目录
  • 二、参考文献目录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诗经》的音乐体制及音乐特征浅析[J]. 戏剧之家 2019(36)
    • [2].《诗经》战争诗探析[J]. 新西部 2019(36)
    • [3].《诗经》中“何”的辨读——《诗经》释辞之三[J]. 名作欣赏 2020(02)
    • [4].《诗经》中“将”的辨读——《诗经》释辞之五[J]. 名作欣赏 2020(02)
    • [5].《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J]. 汉字文化 2019(23)
    • [6].每个人都是一部《诗经》——参加三届笔会有感[J]. 人民司法 2019(18)
    • [7].简论《诗经》的当代价值[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8].安大简《诗经》“侯六”续考[J]. 北方论丛 2020(01)
    • [9].《诗经》里的郑文化[J].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20(01)
    • [10].《诗经》里的器物[J]. 新阅读 2020(03)
    • [11].出土文献与《诗经》口头和书写性质问题的争议[J]. 文史哲 2020(02)
    • [12].态浓意远淑且真——《诗经》英译本中女子形象的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13].清代“《诗经》赋”创作初探[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0(02)
    • [14].安大简《诗经》专字丛考[J]. 汉字汉语研究 2020(01)
    • [15].汉译英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以汪榕培英译的《诗经》为例[J]. 汉字文化 2020(04)
    • [16].习近平引用《诗经》考论[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7].王阳明的《诗经》观及其学术价值[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8].《诗经》中的植物与药用植物[J]. 中国现代中药 2020(04)
    • [19].《诗经》“中+名词”结构浅析[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0].《诗经》中的祭祀文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18)
    • [21].《诗经》群文阅读的结构化阐释[J]. 中学语文教学 2020(03)
    • [22].倾听的译者与《诗经》翻译中的声音再现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02)
    • [23].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本的审美再现[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3)
    • [24].《诗经》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分析[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25].情感调节、空间置换与物态化:《诗经》翻译研究[J]. 外语研究 2020(03)
    • [26].《诗经》英译的类型研究[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03)
    • [27].论《诗经》词语的生命力[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0(04)
    • [28].论《诗经》翻译中的变异[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9].《诗经》中女性美学探析[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01)
    • [30].诗的名称和《诗经》的创作[J]. 古典文学知识 2019(03)

    标签:;  ;  ;  ;  

    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