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批评论文-刘剑

人文主义批评论文-刘剑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文主义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蒂,后人文主义,文化批评,文化左派

人文主义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刘剑[1](2017)在《在左右之间:理查德·罗蒂的后人文主义文化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历后现代转折、语言学转向之后,理查德·罗蒂以新实用主义思想实现了对英美与欧陆哲学的批判综合。他继承传统人文主义批评的现实关怀,但用一套完全不同的"后哲学"词汇对之进行"重新描述"。以"后哲学文化"为背景,后人文主义的文化批评提倡一种"人文主义的有限主义",一方面它是"后"学反本质主义的,正面迎对各种后现代境遇的挑战;另一方面它又是自由人文主义的,并不抛弃弥足珍贵的人文理想。在西方社会"左"与"右"的政治分野之间,罗蒂自诩的"自由左派"立场,实际上是自由主义人文立场和社会主义平等关怀的一个合题。本文通过细读分析罗蒂和杰姆逊、艾伦·布卢姆等人的理论对话和潜对话,厘清罗蒂和当代美国文化左派、新保守主义者文化批评观点的联系与分歧,从而阐明他之所以受到来自美国知识界的"左右夹击"的原因——他是一个不够"左"的左派,不够"右"的自由主义者。(本文来源于《文化与诗学》期刊2017年02期)

王璐[2](2018)在《人文主义批评的殿军》一文中研究指出纽约知识分子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纽约地区,聚集在美国当代文坛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党派评论》周围的一群文化批评家。他们秉承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坚信自由主义民主价值,坚持思想和言论自由,用批评传达文学理念、参与公共事务、引领社会思潮,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他们继承了 19世纪的人文主义批评的优良传统,关注文学的伦理向度和审美价值,他们的文化批评融合了多种批评方式:马克思主义批评、形式主义、心理分析、道德批评等等,并试图在美学、政治与道德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形式主义美学大行其道的年代赋予文学批评以社会历史的厚重感和道德责任感。他们是精英文化的拥簇者,推崇现代主义文学,致力于摆脱欧陆文明的桎梏,建构美国本土文学理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引领着美国知识分子阶层的风尚。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纽约知识分子学派的思想流变,以莱昂内尔·特里林、欧文·豪和苏珊·桑塔格叁个代表人物为例,横向比较学派内部成员间的异同,纵向梳理叁代纽约知识分子之间的传承与超越,系统的勾勒出纽约知识分子学派的发展走向和批评全貌。同时,在与同时代的“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等流派的对比中,审视他们对人文主义批评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深入揭示其批评理念与批评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3-01)

李晓明[3](2017)在《美国生态批评的生态人文主义构建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人文主义构建是当代美国生态批评的重要理论与文学批评方法探索。首先,它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进行深刻反思,辨明其工具理性与机械二元论统摄下的自然观,并指明这正是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之一。其次,它尝试构建生态人文主义语言,这是一种能深刻阐释自然的叙事性语言;它融合生态学观念、新环境伦理与后现代视角,力图在文学研究中凸显人与自然的关联。同时,它运用绿色言说阐释文本中的环境隐喻,激发人们的环境思考并形成文化影响力。其核心原则是将环境思考视为事关人类本质定义的本体论问题,认为文学研究应当具备环境责任意识,而且它将地球共同体概念引入文学研究,并在此语境中展开生态人文主义思考。(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7年02期)

苏彦新[4](2017)在《民法法典化的人文主义法学根源——兼评《那些法学家们:一种批评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近代私法的逻辑化、体系化与法典化可以说其来有据,并且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原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学院比较法学教授,自2007年转任土伦大学法学院W.R.Irby法律教授的詹姆斯·戈德利(James Gordley)2013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那些法学家:一种批评史》一书(他同时于2006年分别在牛津大学出版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还有《私法的基础》以及同Arthur von(本文来源于《政法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刘旭东,康丽云,范林锋[5](2016)在《论苏雪林文学批评的新人文主义色彩》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文批评"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与"科学批评"相对应的一种流脉,新人文批评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的具体呈现。梁实秋与苏雪林作为新人文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前者重在理论推介,后者重在批评实践。受梁实秋影响,苏雪林的文学批评有鲜明的新人文主义色彩。她坚持把作家人格与作品价值同等看待,体现出伦理与艺术的双重标准;她认为文学应表现人性,作品才会有永久性;她重视调理性对情感的中和作用,进而强调文学的规则。(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毛虹[6](2016)在《新人文主义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1919-1936)》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大陆思想文化的逐渐放开,一些被忽视甚或是误解的文化人物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梁实秋即在其列。发展到今天,学界对梁实秋的研究已取得较大推进,但在梁实秋文学批评对美国新人文主义之接受关系的考察上,仍存有可继续开拓的空间。本文即以此为基础,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依次引入“学衡”派、新月社和鲁迅为参照,尝试以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与再造为主线,用动态的视角考察和解读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力图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语境中呈现其自主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比梁实秋与“学衡”派的文学实践可以发现,二者虽师出同源,但在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上却有着相当不同的思想路径。“学衡”派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主张融通中西文化,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价值,故而他们对新人文主义的引介更多关注于中西方文化的讨论。对“学衡”派而言,新人文主义是他们仰慕追求的文化理想。而梁实秋则在新文化的基本立场上借鉴新人文主义理念,吸收其观点以构建自身批评体系,试图为新文学树立新标准。也就是说,新人文主义之于梁实秋乃是其开展文学批评的理论参照。本着为新文学确立新标准的目的,崇尚自由独立的梁实秋选择了同样标举自由的“新月”作为其批评阵地。以《新月》为平台,梁实秋展开了一系列文学批评实践,并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普遍的固定的永恒的人性”上,形成了以“人性”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梁实秋的“人性论”主张既有对新人文主义的借鉴,也有其自主的调整改造,涉及到了文艺与政治、人性与阶级性等核心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然而由于“新月”原本就是个松散自由的团体,所以梁实秋身在其中,虽被视为新月派的“理论旗手”,但实际产生的辐射力却相当有限。以“新月”为阵构建新文学标准的同时,梁实秋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阵营展开了论战。一方面,梁实秋借助新人文主义观点,以“人性论”和“天才论”对抗左翼文学的阶级论主张,并依据论战情势进行自我调整,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也具有较为鲜明的理论风格。而另一方面,新人文主义原有的关于人的平等价值和等级设定之间的理论冲突也被梁实秋进行了绝对化处理,从而更加突出地呈现在其文学批评中,成为真正限制其理论发展的内在矛盾。当然,梁实秋及其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固然有着难以回避的缺陷,但唯其如此,作为文艺批评家的梁实秋才是特殊而真实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温晶晶[7](2015)在《如何重构人文主义——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萨义德认为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充分保持全面的世俗观点,而不是追随机会主义者和中立者,他们一边攻击外国的恶魔,一边又对本国的恶魔抛送媚眼"。谈人文主义,不得不谈当今的人文学科现状。人文学科(hu-manities)在欧洲又叫"人文科学"(humansciences)。人文学科在当今"拜物欲"盛行的社会中正逐渐被"边缘化",虽然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出这种变化。大多数大学依然设有人文学科,文学院里仍旧还有人文学院,甚至一些大学的文学院中还有十多个科系,(本文来源于《出版广角》期刊2015年06期)

尤泽顺,陈建平[8](2013)在《批评性语篇分析: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语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近30年来西方语言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与传统语言研究注重考察语言内在属性和规律性问题、不过多讨论人的价值和生存等做法不同,该研究引入人文主义思想,使"对人的价值和生存的关注"不仅成为其研究的理论问题,而且贯穿于其研究实践。其"人文主义"是一种包含卢梭感伤人文主义和培根科学人文主义在内的调和式人文主义,即一种以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强调的"自由""公正""平等""理性"等为基础、反对科学主义的过渡延伸及由此而导致的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人文主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语言学》期刊2013年02期)

尤泽顺,陈建平[9](2014)在《批评性语篇分析: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语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批评性语篇分析是近30年来西方语言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与传统语言研究注重考察语言内在属性和规律性问题、不过多讨论人的价值和生存等做法不同,该研究引入人文主义思想,使"对人的价值和生存的关注"不仅成为其研究的理论问题,而且贯穿于其研究实践。其"人文主义"是一种包含卢梭感伤人文主义和培根科学人文主义在内的调和式人文主义,即一种以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强调的"自由""公正""平等""理性"等为基础、反对科学主义的过渡延伸及由此而导致的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人文主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语言学2013年第2期(总第21期)》期刊2014-10-01)

郭伟[10](2014)在《解构的意义观与“寄生”式批评——从米勒与人文主义者的论争说开去》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解构批评主将希利斯·米勒与人文主义者艾布拉姆斯及韦恩·布斯之间爆发了一场精彩的笔战。审视这场举证扎实、论理严谨的笔战,可以让我们了解解构的主张与方法,借此澄清学界对解构意义观及"寄生"式批评的误解。(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人文主义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纽约知识分子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纽约地区,聚集在美国当代文坛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党派评论》周围的一群文化批评家。他们秉承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坚信自由主义民主价值,坚持思想和言论自由,用批评传达文学理念、参与公共事务、引领社会思潮,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他们继承了 19世纪的人文主义批评的优良传统,关注文学的伦理向度和审美价值,他们的文化批评融合了多种批评方式:马克思主义批评、形式主义、心理分析、道德批评等等,并试图在美学、政治与道德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形式主义美学大行其道的年代赋予文学批评以社会历史的厚重感和道德责任感。他们是精英文化的拥簇者,推崇现代主义文学,致力于摆脱欧陆文明的桎梏,建构美国本土文学理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引领着美国知识分子阶层的风尚。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纽约知识分子学派的思想流变,以莱昂内尔·特里林、欧文·豪和苏珊·桑塔格叁个代表人物为例,横向比较学派内部成员间的异同,纵向梳理叁代纽约知识分子之间的传承与超越,系统的勾勒出纽约知识分子学派的发展走向和批评全貌。同时,在与同时代的“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等流派的对比中,审视他们对人文主义批评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深入揭示其批评理念与批评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文主义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刘剑.在左右之间:理查德·罗蒂的后人文主义文化批评[J].文化与诗学.2017

[2].王璐.人文主义批评的殿军[D].厦门大学.2018

[3].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的生态人文主义构建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17

[4].苏彦新.民法法典化的人文主义法学根源——兼评《那些法学家们:一种批评史》[J].政法论坛.2017

[5].刘旭东,康丽云,范林锋.论苏雪林文学批评的新人文主义色彩[J].宜春学院学报.2016

[6].毛虹.新人文主义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1919-1936)[D].重庆大学.2016

[7].温晶晶.如何重构人文主义——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读后[J].出版广角.2015

[8].尤泽顺,陈建平.批评性语篇分析: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语言研究[J].中国社会语言学.2013

[9].尤泽顺,陈建平.批评性语篇分析: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语言研究[C].中国社会语言学2013年第2期(总第21期).2014

[10].郭伟.解构的意义观与“寄生”式批评——从米勒与人文主义者的论争说开去[J].北京社会科学.2014

标签:;  ;  ;  ;  

人文主义批评论文-刘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