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焦油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流烟气,羰基化合物,释放量
焦油量论文文献综述
郭淑雯,张峻松,王锴,鞠华波[1](2017)在《不同类型和焦油量的卷烟主流烟气中羰基化合物释放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卷烟消费者抽吸卷烟的相对安全性提供选择的参考,应用ISO规定的抽吸方式对不同焦油量或不同类型卷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主流烟气中的主要羰基化合物,比较其释放量的差别。结果表明:羰基化合物释放量随着焦油量的升高而升高;焦油量相同时羰基化合物释放量烤烟型卷烟大于混合型卷烟。因此,建议消费者在抽吸卷烟时尽量选择盒标焦油量低的混合型卷烟。(本文来源于《甘肃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崔倩,刘彦岭,李星亮[2](2017)在《卷烟材料与焦油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卷烟材料对焦油量及感官质量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利用均匀试验设计试验并用典型相关分析将卷烟透气度、接装纸透气度、滤嘴通风及滤嘴长度四个因素对焦油量、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接装纸透气度和滤嘴通风率与感官评吸质量有很强的负相关,与焦油量有较强的负相关,卷烟纸透气度和滤嘴长度与焦油和感官评吸质量间的负相关程度次之。(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赵俊伟,谢复炜,赵阁,康彧,刘惠民[3](2015)在《不同焦油量吸烟者吸烟行为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烟行为是吸烟者多个抽吸参数的综合描述,同时受社会因素以及卷烟特征的影响。为了解不同焦油量吸烟者的吸烟行为,本研究采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即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生物标志物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焦油量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对435名18岁及以上居民的吸烟行为进行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吸烟者抽吸的卷烟焦油量,将435名居民分为非吸烟组,低焦油组1~6mg/支,中焦油组7~8mg/支和高焦油组9~11mg/支共4个组,同时收集各组人群的尿液。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尿液中烟碱、烟草特有亚硝胺、多环芳烃、1,3-丁二烯、丙烯腈、丙烯醛、巴豆醛和苯等8种生物标志物的表达量。结果显示:1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及月收入等因素在不同焦油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婚姻状况、身高体重指数在不同焦油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抽吸支数在不同焦油组间无显着差异(P=0.572,>0.05),抽吸行为在不同焦油组间(抽吸间隔时间(P=0.443,>0.05)、吸入深度(P=0.934,>0.05)、烟蒂保留长度(P=0.854,>0.05))无显着差异。尼古丁依赖在不同焦油组间无显着差异(P=0.149,>0.05)。吸烟者抽吸卷烟的焦油量发生改变(焦油量上升或下降),吸烟支数无显着差异(P>0.05)。3随焦油量降低,吸烟者尿液中烟碱、烟草特有亚硝胺、巴豆醛、丙烯醛、1,3-丁二烯、丙烯腈、苯等生物标志物的暴露量降低(P<0.05);多环芳烃暴露量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人群的吸烟行为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及月收入等因素影响,卷烟的焦油量并不是影响吸烟者抽吸行为的主要因素,抽吸低焦油卷烟,体内危害物的暴露水平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期刊2015-12-01)
欧舟,翁毓婧[4](2015)在《卷烟焦油量检测影响因素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主流烟气检测中,卷烟焦油量检测的准确性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文章对国内卷烟焦油量检测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从检测环境、抽吸参数与物理指标叁方面列举了当前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5年24期)
冀浩[5](2015)在《双喜(典藏五叶神)标称焦油量不符合国标》一文中研究指出5款卷烟的焦油实测值均高于标称值,而以"低焦油"着称的双喜(典藏五叶神)的焦油含量超出标称值允许范围,不符合国家标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焦油都被烟草企业作为评价卷烟危害的首要指标,所以"降焦"与"减害"总是成对出现。那么"降焦"后的卷烟,焦油实测值是否真的减少了呢?为什么说低焦油卷烟降焦不减害呢?(本文来源于《消费者报道》期刊2015年03期)
王唯唯,赵铭钦,程昌合,刘鹏飞[6](2015)在《河南烟区烤烟焦油量区域分布及其感官质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河南烟区烤烟焦油释放量的区域特征及其感官质量特征,选取河南烟区初烤烟叶作为试验材料,测定烟叶样品的焦油量并进行感官质量评价,采用常规统计、地统计学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烤烟烟叶焦油量的主要分布区间为16.0~22.0 mg/支,分布频率累计值为89.19%;豫西地区焦油量最低,豫南烟区最高,其他地区焦油量居中;不同地区间焦油量存在显着差异,总体空间变化趋势由河南西部向中南部逐渐升高。(2)焦油量较高的烤烟烟叶,其感官指标中的香气质、香气量的得分均较高;焦油量较低的烟叶,其感官指标中的余味分值相对较高。河南烟区可分为豫中南高焦油区和豫西低焦油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王唯唯,赵铭钦,周伏叶,姜慧娟,刘鹏飞[7](2014)在《河南烟区烤烟焦油量的空间分布及与化学成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河南主产烟区C3F等级烟叶样品111份,测定烟叶的焦油量,并对烟叶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检测,研究烤烟焦油量的区域特征差异及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烤烟叶焦油量的主要分布区间为16.0~22.0 mg/支,分布频率累计值为89.19%;豫西地区烟叶的焦油量最低,豫南烟区最高;对河南烤烟焦油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氯含量。(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韩航航[8](2012)在《影响卷烟焦油量的工艺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社会对"吸烟与健康"问题的讨论与宣传,烟民的吸烟的安全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卷烟企业只有合理降低卷烟焦油,才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目前,研究和使用的降焦手段有很多,而工艺技术参数对卷烟焦油量影响的报导较少。本文,笔者将从工艺技术参数的角度分析影响卷烟焦(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2年09期)
李颖[9](2012)在《香烟“降焦”为何不能“减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有3亿吸烟者,7.4亿人受到二手烟危害,每年有12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有研究表明,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几率比常人要高出6倍;其中20%—30%的肺癌患者是由于“二手烟”引起的。 “随着每天吸烟支数以及吸烟年数的增多,(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2-06-16)
张图伟[10](2012)在《关于卷烟焦油量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卷烟焦油量波动情况的分析,重点对烟支重量、烟支吸阻与焦油量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对滤棒吸阻、烟丝结构与焦油量的关系进行了试验分析。分析了各因素与焦油释放量的关系,并提出了稳定、降低焦油量需严格控制的主要工艺参数。(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2年02期)
焦油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卷烟材料对焦油量及感官质量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利用均匀试验设计试验并用典型相关分析将卷烟透气度、接装纸透气度、滤嘴通风及滤嘴长度四个因素对焦油量、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接装纸透气度和滤嘴通风率与感官评吸质量有很强的负相关,与焦油量有较强的负相关,卷烟纸透气度和滤嘴长度与焦油和感官评吸质量间的负相关程度次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焦油量论文参考文献
[1].郭淑雯,张峻松,王锴,鞠华波.不同类型和焦油量的卷烟主流烟气中羰基化合物释放量的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7
[2].崔倩,刘彦岭,李星亮.卷烟材料与焦油量及感官评吸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J].甘肃科技.2017
[3].赵俊伟,谢复炜,赵阁,康彧,刘惠民.不同焦油量吸烟者吸烟行为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C].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度优秀论文汇编.2015
[4].欧舟,翁毓婧.卷烟焦油量检测影响因素综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5].冀浩.双喜(典藏五叶神)标称焦油量不符合国标[J].消费者报道.2015
[6].王唯唯,赵铭钦,程昌合,刘鹏飞.河南烟区烤烟焦油量区域分布及其感官质量特征[J].中国烟草科学.2015
[7].王唯唯,赵铭钦,周伏叶,姜慧娟,刘鹏飞.河南烟区烤烟焦油量的空间分布及与化学成分的关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韩航航.影响卷烟焦油量的工艺参数分析[J].河南科技.2012
[9].李颖.香烟“降焦”为何不能“减害”?[N].科技日报.2012
[10].张图伟.关于卷烟焦油量稳定性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