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菌构建及其诱导合成条件

茶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菌构建及其诱导合成条件

论文摘要

茶氨酸(Theanine)不仅是茶叶中的特征氨基酸,而且是茶汤特殊风味和鲜爽味的主要成分,是评价高级绿茶的重要标志。同时,大量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茶氨酸具有促进大脑功能和神经的生长、抗肿瘤、降压安神等功效。居于以上特点,其制备研究在目前的茶学研究中逐渐成为一个热点。由于从茶叶中提取高纯度的茶氨酸,成本较高;化学合成茶氨酸工艺较复杂;组织培养合成茶氨酸产量低。开展茶氨酸的生物合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将生物技术运用到天然产物制备技术中,开展了工程菌构建方面工作。本论文通过基因克隆技术构建了工程菌,优化了工程菌催化合成茶氨酸的条件,从而达到提高茶氨酸产量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培养好的Escherichia coli DH5α(E.coli DH5α)菌液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将扩增出的γ-谷氨酰转肽酶基因片断和载体pUC19,相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UC19-GGT,将重组质粒pUC19-GGT转化至E.coli DH5α中,构建工程菌。工程菌株经0.1 mM IPTG在32℃诱导后,经酶活性检测,工程菌株每克湿菌体的酶活达到0.236 U/mL左右,约是出发菌株E.coli DH5α的2.6倍。工程菌经32℃培养6 h左右,然后再加IPTG至0.1mM于32℃诱导表达4 h收集菌体。1mL反应体系(含0.35ML-谷氨酰胺、2.0 M盐酸乙胺、70 mg/mL菌体、pH 9.5)于30℃培养4h,茶氨酸的最大生成量为0.475g/L左右。2、以培养好的荧光假单胞的菌液为模板进行PCR反应,将扩增出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片断和载体pET32a,相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GS,将重组质粒pET-GS转化至E.coli BL21中,构建工程菌。工程菌株经0.1 mM IPTG在28℃诱导后,经酶活性检测,工程菌株湿菌体的酶活达到41.70 U/mgprot左右,约是出发菌株E.coli BL21的126.5倍。3、本实验优化了工程菌pET-GS催化合成茶氨酸的反应条件,工程菌经32℃培养6 h左右,然后再加IPTG至0.1mM于28℃诱导表达4h收集菌体。1 mL反应体系(L-谷氨酸钠0.2 M,盐酸乙胺1.2 M,咪唑100 mM,MnCl25 mM,ATP 30 mM,菌体100 mg/mL,pH 9.5),200 rpm,于30℃培养14 h,茶氨酸的最大生成量为6.2 g/L左右。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茶氨酸
  • 1.1.1 茶氨酸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1.2 茶氨酸的制备
  • 1.1.3 茶氨酸分析测定及提取纯化
  • 1.1.4 茶氨酸的发展前景
  • 1.2 γ-谷氨酰转肽酶
  • 1.2.1 γ-谷氨酰转肽酶的分布
  • 1.2.2 γ-谷氨酰转肽酶的制备
  • 1.2.3 γ-谷氨酰转肽酶的催化反应
  • 1.2.4 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的测定
  • 1.2.5 γ-谷氨酰转肽酶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1.3 谷氨酰胺合成酶
  • 1.3.1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分布
  • 1.3.2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反应
  • 1.3.3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应用价值
  • 第二章 实验设计方案
  • 2.1 实验目的
  • 2.2 实验主要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2.3.1 γ-谷氨酰转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2.3.2 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2.3.3 工程菌pET-GS催化合成茶氨酸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三章 大肠杆菌DH5A中的谷氨酰转肽酶基因的克隆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方法
  • 3.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2 以菌液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 3.2.3 PCR产物的回收
  • 3.2.4 目的片段和载体双酶切并进行产物回收及纯化
  • 3.2.5 连接反应
  • 3.2.6 DH5a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3.2.7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3.2.8 碱法小批量抽提质粒DNA[46]
  • 3.2.9 核酸电泳
  • 3.2.10 重组质粒pUG-GGT的双酶切验证
  • 3.2.11 基因序列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谷氨酰转肽酶基因的PCR扩增
  • 3.3.2 重组质粒pUC19-GGT的构建
  • 3.3.3 重组质粒pUC19-GGT双酶切验证
  • 3.3.4 序列测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Γ-谷氨酰转肽酶的诱导表达研究
  • 4.1 材料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工程菌生长曲线制作方法
  • 4.2.2 不同诱导温度优化
  • 4.2.3 不同养菌温度优化
  • 4.2.4 不同诱导剂浓度优化
  • 4.2.5 酶活检测
  • 4.2.6 茶氨酸合成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工程菌生长曲线的制作
  • 4.3.2 诱导温度优化结果
  • 4.3.3 养菌温度优化结果
  • 4.3.4 诱导剂浓度优化结果
  • 4.3.5 酶活测定
  • 4.3.6 茶氨酸合成测定
  • 4.4 小结
  • 第五章 荧光假单胞菌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克隆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实验方法
  • 5.2.1 溶菌酶法抽提基因组
  • 5.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5.2.3 以菌液为摸板进行PCR扩增及产物回收
  • 5.2.4 目的片断和载体双酶切
  • 5.2.5 连接反应
  • 5.2.6 BL2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5.2.7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5.2.8 重组质粒pET-GS的双酶切验证
  • 5.2.9 重组质粒pET-GS的PCR验证
  • 5.2.10 基因序列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荧光假单胞菌基因组的抽提
  • 5.3.2 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的PCR扩增
  • 5.3.3 重组质粒pET-GS的构建
  • 5.3.4 重组质粒pET-GS的双酶切验证
  • 5.3.5 基因序列测定
  • 5.4 小结
  • 第六章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诱导表达研究
  • 6.1 材料和试剂
  • 6.2 实验方法
  • 6.2.1 工程菌生长曲线制作方法
  • 6.2.2 表达产物SDS-PAGE分析
  • 6.2.3 GS试剂盒测定GS转移酶活性
  • 6.2.4 不同诱导剂浓度优化
  • 6.2.5 不同养菌温度优化
  • 6.2.6 不同诱导温度优化
  • 6.2.7 酶活性检测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工程菌生长曲线制作
  • 6.3.2 表达产物SDS-PAGE分析结果
  • 6.3.3 不同诱导剂浓度优化结果
  • 6.3.4 不同养菌温度优化实验结果
  • 6.3.5 不同诱导温度优化实验结果
  • 6.3.6 酶活性检测
  • 6.4 小结
  • 第七章 工程菌催化合成茶氨酸反应条件的优化
  • 7.1 材料和试剂
  • 7.2 实验方法
  • 7.2.1 茶氨酸合成测定
  • 7.2.2 pH对茶氨酸合成的影响
  • 7.2.3 ATP浓度对茶氨酸合成的影响
  • 7.2.4 缓冲液对茶氨酸合成的影响
  • 7.2.5 底物浓度对茶氨酸合成的影响
  • 7.2.6 反应时间对茶氨酸合成的影响
  • 7.2.7 对照实验
  • 7.3 实验结果
  • 7.3.1 pH对茶氨酸合成的影响
  • 7.3.2 ATP浓度对合成茶氨酸的影响
  • 7.3.3 咪唑作为缓冲液的确定
  • 7.3.4 底物浓度对合成茶氨酸的影响
  • 7.3.5 反应时间对合成茶氨酸的影响
  • 7.4 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L-茶氨酸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 2019(12)
    • [2].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生产L-茶氨酸[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2)
    • [3].利用重组枯草芽孢杆菌产Bacillus pumilus来源的γ-谷氨酰转肽酶及其在L-茶氨酸合成中的应用[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9(10)
    • [4].外电场下L-茶氨酸分子的结构特征与光谱性质[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20(01)
    • [5].绿茶末中L-茶氨酸的离子交换树脂纯化研究[J]. 农产品加工 2020(07)
    • [6].酶催化合成L-茶氨酸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17(23)
    • [7].茶氨酸代谢及其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与应用[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12)
    • [8].茶氨酸呈味特征及应用前景[J]. 蚕桑茶叶通讯 2017(06)
    • [9].L-茶氨酸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8(04)
    • [10].茶氨酸保健作用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18(02)
    • [11].铁观音中茶氨酸的提取研究[J]. 绿色科技 2018(16)
    • [12].L-茶氨酸改善热应激引起的小鼠组织损伤和氧化逆境[J]. 茶叶科学 2017(01)
    • [13].L–茶氨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机理的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14].茶氨酸健康功效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17)
    • [15].L-茶氨酸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免疫应激小鼠肠道的保护作用研究[J]. 茶叶科学 2016(05)
    • [16].乙肝患者适合喝什么茶[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7(03)
    • [17].茶氨酸的生理活性及开发利用[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 [18].安康紫阳富硒茶中茶多酚、茶氨酸分级提取及含量测定[J]. 陕西农业科学 2019(02)
    • [19].L-茶氨酸防治脑疾病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9(02)
    • [20].L-茶氨酸对过氧化氢诱导山羊瘤胃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J]. 动物营养学报 2018(08)
    • [21].重组大肠杆菌高效催化合成L-茶氨酸[J]. 化学工程 2016(10)
    • [22].针形绿名茶加工过程中茶氨酸含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2)
    • [23].茶氨酸[J]. 普洱 2018(03)
    • [24].L-茶氨酸对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J]. 营养学报 2014(05)
    • [25].离子交换树脂分离茶多酚残液中茶氨酸的工艺研究[J].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26].L-茶氨酸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养猪 2013(04)
    • [27].重组菌细胞转化法制备茶氨酸的研究[J]. 食品工业 2012(02)
    • [28].L-茶氨酸在动物体内的免疫调节及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杂志 2012(21)
    • [29].L-茶氨酸的性能及合成研究[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1(03)
    • [30].茶氨酸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 2009(01)

    标签:;  ;  ;  ;  ;  

    茶氨酸生物合成:基因工程菌构建及其诱导合成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