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酞菁类(Pc)和苝酰亚胺类(PDI)有机小分子半导体具有优良的光热稳定性,其分别作为空穴和电子传导材料,在现代有机光电功能器件的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制约其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刚性分子结构导致的难溶解性;低成本且简单易控的成膜方法的欠缺;体系中光物理过程研究的不成熟性。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主要研究了如下内容:(1)合成了电子给体-受体(D-A)结构的三苯胺(TPA)类空穴传导材料,4,7-二(4-三苯胺基)-2,1,3-苯并噻二唑(TBT),研究了其与三氟乙酸(TFA)的质子化反应,并提出了质子化-电沉积法(PED)的TBT薄膜制备方法,探讨了成膜机理。制得的薄膜由直径可控(20200 nm)的纳米球紧密排列组成。与旋涂法得到的TBT薄膜相比,PED法制备的薄膜不仅具有较高的结晶度,而且还具有相对较窄的带隙,表明该法可以得到良好空穴传导性质的TPA类结晶薄膜。(2)在-0.4 -3.0 V的低电压范围内和低的TFA相对含量条件下,利用PED法制备得到了形貌可控的纳米线、纳米棒及微米带结构的CuPc薄膜。发现在70℃的沉积温度下CuPc能够形成规整的超长纳米线,进而研究了这种超长纳米线的形成过程。(3)利用质子化-共电沉积(PCD)的方法制备了TBT:CuPc的本体异质结薄膜。在此共电沉积的过程中,TBT与CuPc影响了彼此的结晶行为。复合薄膜形貌受组分相对含量及沉积时间控制。从TBT的相对摩尔百分含量(TBT%)为70%的TBT:CuPc混合溶液中沉积得到的复合薄膜具有纳米线与纳米球的双连续互穿网络结构。根据薄膜的吸收和发射光谱以及分子能级的匹配性,推测在TBT/CuPc异质结界面能够发生分子间能量和光诱导电荷转移,后者可由从TBT%=50%和70%的TBT:CuPc混合溶液中得到的复合薄膜存在强的表面光电压(SPV)增强效应得到证明。(4)研究了N,N’-二(4-甲氧基苄基)-3,4,9,10-苝四羧酸酰亚胺(PDI-32)和N,N’-二(4-乙氧基苯基)-3,4,9,10-苝四羧酸酰亚胺(PDI-123)这两种PDI衍生物与水合肼(HZH)的还原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阴离子自由基-电沉积法(AED)和阴离子自由基-共电沉积法(ACD)制备得到了两种PDI的单一和共混复合薄膜。AED薄膜形貌及分子聚集态受DMF溶液中PDI溶解程度大小影响,而此溶解程度除了与HZH加入量有关外,还受体系存放时间的影响。另外,薄膜的SPV性质表明,PDI-123的纳米颗粒薄膜由于其纳米粒子的表面态及表面O2吸收作用,使得其较PDI-32的纳米带/棒薄膜具有更强的光电压响应。PDI-32:PDI-123复合薄膜在600700 nm和330425 nm的吸收带均呈现出光电压增强效应,前者归因于PDI-123纳米粒子的表面态和表面吸附作用使与之相邻的PDI-32分子中的光生激子解离效率提高,而后者为这种表面态和表面吸附与分子间的光诱导电荷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5)基于对TBT和CuPc的PED,及PDI的AED薄膜制备方法的研究,采用逐层电沉积法制备了p/n型的双层异质结薄膜: TBT/PDI-32, TBT/PDI-123, CuPc/PDI-32,CuPc/PDI-123,TBT:CuPc/PDI-32和CuPc/PDI-32:PDI-123。此类双层膜中呈现的SPV增强效应说明在异质结界面存在分子间的光诱导电荷转移作用。且此电荷转移作用对不同类型的光生激子的解离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导致双层膜之间的SPV增强效应具有互补性。另外,对于含有本体复合结构的双层膜,既存在单一双层膜中的界面效应,又存在其本体复合体系中的光电压增强效应。本论文不仅为TPA、Pc及PDI类有机小分提供了操作简单、可控性强的单一和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而且利用SPV技术对此类光电功能薄膜中的不同类型光生激子的解离机制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为这类小分子半导体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海藻酸钠复合薄膜的结构性质分析[J].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3)
- [2].聚酰亚胺/二硼化钛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胶体与聚合物 2020(01)
- [3].锂离子电池硅-铝复合薄膜负极材料的研究[J]. 电源技术 2020(08)
- [4].中科院二硫化钼/类金刚石碳复合薄膜研究获系列进展[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7(11)
- [5].聚乙二醇改性聚乳酸/乙酰柠檬酸三丁酯复合薄膜的结构及性能[J]. 中国塑料 2018(07)
- [6].笼型倍半硅氧烷/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合成及性能[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6(04)
- [7].滑石粉对聚酰亚胺/二氧化锆复合薄膜的影响[J]. 山东化工 2017(13)
- [8].聚乙烯醇/淀粉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塑料科技 2016(08)
- [9].二氧化钛/氧化锌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表征[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4(S1)
- [10].聚酰亚胺/凹凸棒土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1].高导电纳米银/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塑料工业 2013(12)
- [12].无铅多铁性复合薄膜材料的研究[J]. 材料导报 2013(23)
- [13].高导热氮化硼/芳纶沉析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0(03)
- [14].二氧化钒复合薄膜太赫兹透射率模拟[J].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20(05)
- [15].尼龙1111/聚偏氟乙烯复合薄膜的压电及铁电性能[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8)
- [16].吹膜法一次性成型定向交叉复合薄膜技术[J]. 塑料包装 2017(06)
- [17].施加偏压对采用等离子体辅助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硬质合金上沉积金刚石/碳化硅/硅化钴复合薄膜的影响[J]. 集成技术 2017(01)
- [18].聚酰亚胺/酞菁铜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 塑料工业 2017(06)
- [19].四苯基卟啉锌-单壁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制备与光电特性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10)
- [20].受生物启发的三元柔性粘土片/聚乙烯醇/硅酸钙纳米纤维复合薄膜的组装及协同增强力学性能研究(英文)[J].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2017(10)
- [21].真空蒸发制备的镁/铝复合薄膜及其抗氧化能力[J]. 电镀与涂饰 2016(04)
- [22].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抗紫外线性能[J]. 包装工程 2016(21)
- [23].复合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实验研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24)
- [24].化学还原法制备聚酰亚胺/银复合薄膜[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3(06)
- [25].碳化钛/聚酰亚胺高介电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化学与黏合 2012(03)
- [26].聚酰亚胺/聚全氟乙丙烯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J]. 中国胶粘剂 2012(11)
- [27].磁控共溅射制备锆-硅-氮复合薄膜的显微组织与性能[J]. 机械工程材料 2008(09)
- [28].磁控溅射沉积抗氧化、长寿命二硫化钼基复合薄膜[J]. 摩擦学学报 2016(06)
- [29].碳纳米管/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化学工程师 2017(07)
- [30].多巴胺/银/聚氨酯导电复合薄膜的制备[J].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16(05)
标签:有机半导体论文; 酞菁论文; 苝酰亚胺论文; 三苯胺论文; 电沉积论文; 异质结论文; 电荷转移论文; 表面光电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