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发电集团竞价上网有限次重复博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岚翔[1](2020)在《基于互利的发电和售电交易主体竞合均衡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电力工业运营体制的整个演变过程中,顺应不同历史阶段需要,统一协作机制与相互竞争机制交替出现。我国最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推进发电侧深化市场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放开了售电侧市场。多方主体参与配售电业务新形势下,原有电力市场格局正发生新变化,交易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带来各方竞争与合作(竞合)关系的复杂化。发电侧与售电侧作为新电改中市场交易的核心双方,其主体间的相互竞合正从各方位、多层面逐渐展开,对双方新市场结构下主体间竞合关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原有对电力市场的研究,很少将竞争与合作因素同时纳入研究对象进行考量,因此,电力市场的现实状况及相关理论研究上都需要探索新的分析模式。本文立足于新电改后电力市场格局,引入轻微利他偏好作为度量合作水平的连续量化指标,将电力市场发电侧与售电侧视为竞合系统,运用非合作博弈方法,量化研究双方主体在相互竞争及适度合作关系下,博弈均衡的实现及优化策略的选择问题,以期为现阶段电力市场监管及决策提供量化参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以新一轮电改重要政策为背景,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介绍了电力市场基本运营交易概况,梳理了我国电力市场发展历程,阐述了新电改的相关现状。总结了电力市场优化策略与均衡分析已有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评价。介绍了本文所运用的相关理论概念及研究现状,对涉及的博弈方法作了概述。2、新电改提出单独核算输配电价,推动了直购电成为市场主流售电业务。由于直购电价一般低于标杆电价,而直接交易电量又要在年度计划电量分配中按容量扣除,发电商可能面临“量价齐跌”的境况。本文对直购电业务中发电商为防止收益下滑,彼此在竞争中产生的互利合谋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引入轻微利他偏好表示发电商之间的适度合作,构建了发电商之间多头Cournot竞合博弈模型,建立了互利水平与均衡最优交易电量(价)的量化关系,分析了互利竞合水平变化对各均衡变量的影响,得到了平抑竞合电量波动且衡量市场竞合程度的电价补贴指数,结合案例讨论了竞合关系得以实现的优化决策域及其稳定性的判定;进一步建立发电商之间长期竞合重复博弈模型,分析发电侧长期竞合均衡的必要条件,建立了交易发电量、利他因子、贴现因子之间的量化函数关系,在案例中验证并实现了对长期竞合关系稳定性的判定及调整。3、售电侧市场化改革提出多途径培育售电主体,发电企业得以通过发售电一体化运营模式切入售电市场,实现电力全产业链经营。本文对发售电一体化发电集团内部利益博弈中发电与售电主体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考虑彼此互利条件下,构建了“一对多”模式的双方Leontief竞合博弈模型。分情境求解了双方竞合最优均衡电量(价),并将竞合博弈转化为BLPP模型,利用K-K-T条件及GA算法求解。通过案例仿真,进一步得到了双方竞合策略优化解集,发现了售电商竞合最优策略,找到了提升系统整体利润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互利竞合关系对双方各均衡变量的影响,揭示了一体化运营的发电集团超额利润的流向。4、独立售电商是售电侧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数量众多的重要主体形式。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长期交易博弈中,电力市场逐步形成“多买-多卖”的复杂群体格局。本文对双方电力购销业务中日渐频繁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研究。基于互利条件下,分别构建了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两种渠道模式下主从竞合博弈模型,求解了竞合最优均衡电量(价),通过互利水平变化对各均衡变量的影响,分析了这些影响与渠道模式选择的相关性;进一步构建双方长期竞合演化动力模型,分情境量化表示了利他因子可行域,结合案例实现了对双方竞合关系的演化稳定策略的判定,指出了影响双方演化路径及结果的内外部因素,并进一步实现了对双方竞合关系演化方向的量化调整。
程乐峰,余涛[2](2020)在《发电市场长期竞价均衡自发形成过程中的一般多策略演化博弈决策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电市场(power generation market,PGM)长期竞价均衡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演化博弈过程。为此,该文关注一般情形下的两群体多策略同质和异质性PGM竞价演化博弈。首先,对同质性PGM竞价演化博弈的相对净支付(relative net payoff,RNP)参数进行定义,并在4种博弈情形下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动态仿真。基于此,构建异质性PGM竞价演化博弈模型,并详细定义其RNP参数。然后,对该模型在有/无政府监督下的长期竞价均衡进行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该均衡仅由RNP参数决定,因而可调整这些RNP参数使市场自发形成期望的竞价演化稳定均衡。进一步,在按GENCos报价结算机制(pay as bid,PAB)和市场出清价格统一结算机制(market clearing price,MCP)两种结算机制下对异质性PGM的长期竞价均衡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动态仿真。研究表明MCP比PAB更适合引导发电商按基于边际成本的低价进行竞价。最后,进行了展望。该文模型、方法及结论具有一定普适性,旨在丰富PGM长期竞价均衡问题研究。
程乐峰[3](2019)在《电力市场多群体策略博弈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开放竞争性电力市场下日益复杂的多主体优化决策问题,博弈论逐渐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数学工具。演化博弈论作为博弈论的新兴分支,建立在“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假设基础上,更加适用于实际博弈情形。目前,演化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相关研究处于很大的空白状态。为此,本文立足于演化博弈论中的演化稳定策略、复制者动态、演化稳定均衡等核心概念,并结合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对开放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电力市场中多群体策略博弈问题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旨在拓展演化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范围,并为该领域内非完全理性利益群体复杂的动态交互行为决策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研究成果阐述如下。首先,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对多群体策略博弈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进行理论分析与动态仿真研究的方法体系。该体系中的模型、方法与所得结论均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有效性,可为本文后面章节关于电力市场多群体策略博弈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并可用于智能电网相关领域内尤其开放竞争性电力市场环境下非完全理性主体参与的多群体策略式演化博弈的长期动态交互行为决策问题的研究。其次,基于上述研究方法体系,提出了适合于分析电力市场下典型两群体和三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场景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其中,以两类发电商群体长期参与发电侧电力市场竞价为典型两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场景,以电网公司、新增供电实体和电力消费用户长期参与需求侧电力市场电价与电量交易为典型三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场景,经研究表明:上述场景存在数量不同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状态,且都是严格的Nash均衡状态;此外,通过政府对相应市场进行有效监督,将影响上述典型两群体和三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场景的支付矩阵,进而改变整个市场的渐进稳定均衡点分布,最终引导市场的博弈均衡朝着期望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处收敛。这有助于市场电价的平缓稳定、促进电网削峰填谷、提高各方收益,同时使电力市场的资源配置率得到显着提升,保证电力市场的长期健康稳定运行。然后,基于上述典型场景研究,提出了适合于分析供给侧电力市场中同质性和异质性发电市场长期竞价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的理论研究方法。首先,针对同质性发电市场,经理论研究表明:该市场最终的长期竞价演化稳定均衡将由6组定义的相对净支付参数决定,且市场总计存在64种长期竞价博弈场景。此外,在这些场景下,市场总计存在288组长期竞价演化博弈状态,其中包括82组竞价演化稳定均衡状态、85组竞价演化不稳定均衡状态和121组竞价演化临界均衡状态(仍是不稳定的)。其次,针对异质性发电市场,经定性理论研究表明:若无政府监督,该市场会自发形成9种演化稳定的竞价策略,而有政府监督情况下则最终只会在3种竞价策略处达到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状态,且该状态仅由市场的相对净支付参数决定;此外,经定量理论研究表明:当市场的总发电量需求相同且未能完全满足所有发电商群体的总发电容量之和时,“市场统一出清结算机制(即MCP结算机制)”比“按报价结算机制(即PAB结算机制)”更易于引导所有发电商群体报低价策略参与竞价上网。此时,在“市场统一出清结算机制(MCP)”下,整个电力供给侧异质性发电市场的电价波动更小,更有利于其长期健康稳定运行。继而,基于上述典型场景研究,提出了适用于分析需求侧电力市场中家庭用户群体与供电实体间长期互动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的理论研究方法。该方法中,提出了非完全理性用户群体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管理过程中与供电实体长期互动的N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模型,其优势在于:立足于用户种群有限理性和有限信息特征,充分利用演化博弈论描绘用户在电力需求侧响应管理中的群体行为的变化趋势并准确预测用户个体的群体行为,使其更加贴近于用户群体参与智能用电调配时与供电实体间的实际动态交互决策情形。针对上述模型的算例研究表明:在多个家庭用户种群与供电实体间的长期动态交互决策过程中,通过供电实体提供合理丰厚的电价激励对于引导和促进多个用户群体积极参与电网智能用电调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此时,在趋利性、趋同性以及不断的动态交互驱动下,所有用户种群将以极大比例(本文将其定义为用户参与度)在“选择参与智能用电调配”这一策略处达到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状态。这对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的提高、削峰填谷效益的提升、以及智能电网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其他因素如用户参与度初始值、舒适度效用函数形式及其关键参数设置、用户种群数量和种群规模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种群的用户参与度和相关收益的最终演化趋势,但它们相比于电价激励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较弱,几乎可忽略。最后,本文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其中,尤其针对开放竞争性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智能电网复杂演化博弈领域,以“智慧能源调度机器人”这一“信息-物理-社会系统”高度融合的高级智能电网形式为例,对复杂网络上的演化博弈理论在该领域复杂智能调度与控制策略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贺廷柱[4](2019)在《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又是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体现之一,党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需要全力改革现有的电力体制,尤其是要侧重于对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进行完善,不断推动电力交易体制改革,这也掀起了中国电力市场的新一轮改革。在《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我国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才正式结束,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开始迈入发展期,对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进行研究,这也是我国电力市场与国际电力市场体制接轨的需要。通过探讨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既有利于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售电侧,对于现行电力市场体制进行建立完善;又有利于实现用电企业、输电企业、发电企业三者多赢,还有利于对电力市场潜力进行挖掘,对于我国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作用。全文分六章,第一部分是问题提出,主要对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梳理,深入探讨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电力市场理论基础及改革历程部分。第三部分是大用户直购电的发展部分。第四部分为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的优先竞价方法,首先,设计了大用户直购电交易优先策略,其次,建立了大用户优先级确定模型,再次,分析了大用户优先级确定方法。第五部分为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的电量预报策略,为了避免出现“峰谷颠倒”的情况,引入电量基准,并且以此为出发点来建立大用户电量预报模型,进而分析大用户之间预报电量的均衡点与矛盾点;并且基于灰色模型来进行电量预测,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此策略之后,无论是大用户的购电费用,还是大用户的用电量均得到了明显地降低。第六部分为电力体制改革下多个大用户与多个发电企业的交易模式设计,进而能够让双方最终交易价格进行准确地确定,算例仿真结果表明:贝叶斯-混合策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且较为先进,能够让大用户在购电交易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期望收益与更优策略,且能够按照对方信念来提高协商能力与信念更新能力,进而能够更好地与对手进行协商,最终实现交易环节最简洁化、谈判过程时间最小化。
王朔[5](2019)在《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建立多个开放性区域电力市场,推进实施发电侧市场竞争机制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发电企业作为市场运行的主体,集电力生产与市场供应为一体。在区域电力市场竞争中,发电企业如何通过竞价策略获得最优中标电量和最优上网电价,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可持续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竞价策略的制定要同时考虑到多重制约因素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本身就是一个多重策略组合。本文从系统论方法中的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与最优化原则出发,将发电企业竞价策略分解为基于发电成本的企业上网电价策略、基于产能投资补贴的企业和政府博弈策略、基于可能性测度的企业竞协博弈策略以及基于区域市场不同阶段条件下的企业竞价博弈策略等多重策略组合。结合博弈理论、优化理论、可能性测度等数学方法分别构建了相关竞价策略模型并优化求解。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发电企业参与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上网全过程中的竞价策略问题。本文从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内涵分析入手,研究了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区域市场与电网公司的格局分布。通过对我国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区域发展现状、发电侧市场竞争格局、竞价交易模式以及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现状等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有利于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可持续运营发展的市场结构特征、交易机制特征、发电侧市场有效性特征和市场环境特征。研究了企业自身条件、竞争对手、市场环境以及电网情况等制约发电企业参在市场竞中赢利的影响因素。阐释了上网电价的形成机制与定价方式。分析了发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时的竞价行为模式。基于发电成本因素,针对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的制定,本文分别构建了经营期定价策略模型和会计成本定价策略模型。结合算例与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两种上网电价定价策略对上网电价和企业赢利的影响情况。证明了两种上网电价定价策略的适用性。同时,基于政府对发电企业产能投资补贴对发电成本的调控作用,根据发电企业与政府在提升产能投资之间的资金匹配情况,本文构建双方投资配比博弈策略模型,通过对优化问题求解得出政府和企业在提升产能上的最优投资策略。基于我国发电侧市场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本文在静态贝叶斯博弈模型基础上,引入Sigmoid函数,构建了发电企业报价与中标成功率的可能性测度模型。利用该模型的连续可微性质,对区域内各发电企业协同竞价和独立竞价进行量化的分析,分别建立区域内发电企业协同竞价策略模型和独立竞价策略模型。通过优化分析,得出企业在选择不同竞价策略时的最优策略求解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和MATLAB仿真模拟,刻画出发电企业基于其发电规模(企业最大发电功率)与选择各种竞价上网策略时,发电企业最优报价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发电企业协同竞价上网策略的优势。最后,根据区域电力市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等三个阶段发电侧市场运营规律;参与竞争的发电企业自身特点和可能性报价情况,分别构建不同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与仿真。通过研究证明,在我国区域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发电企业如果选择边际成本定价策略将造成企业利润趋近于0。提出可以采用对发电企业进行生产力约束的方法解决此问题。同时,基于生产力约束前提和市场竞争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了发电企业有限次和无限次竞价博弈中竞价策略的优化求解,验证了有限次竞价博弈的发电企业收益情况。
唐隆阳[6](2019)在《售电放开政策下独立售电企业合谋垄断市场的博弈模型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3月,我国重新开启电力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建立竞争性的电力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构建竞争性的电力市场主要是将竞争引入发电侧和售电侧,完善并强化对电网的监管。我国按照“三放开,一独立,三加强”的改革重点和路径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推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规范运行。售电市场放开后,电力市场将会经过一段时期的动态重构,电力产业的组织模式和运营机制发生改变。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电力市场改革过程中的有关特征,预期中国电力市场经过动态重构以后,会出现较为稳定的远期模式。在简要总结发达国家售电市场放开后电力市场交易环境和运营机制的基础上,对电力市场交易主体的角色定位和盈利模式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分析了目前我国市场上的电力价格体系及其特点,从而获得交易主体的行为方式和价格影响要素。针对售电企业在批发市场购电和在售电市场售电的双角色,构建了两阶段两模式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在售电市场上,独立售电企业之间进行博弈,在无限次重复的博弈过程中,由无名氏定理可以保证独立售电企业之间相互合谋垄断售电市场。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阶段博弈中,存在两种竞争,一种是以电量为竞争条件的Cournot博弈,一种是以电价为竞争条件的Bertrand博弈。在批发市场上,合谋的独立售电企业联合体与发电企业就批发价格进行讨价还价博弈。本文分别构建两种竞争条件下的博弈模型,并分别描述出两种博弈下售电公司和发电商的阶段支付,首先通过帕累托最优前沿构建出基本关系,再通过鲁宾斯坦讨价还价博弈求解合谋的售电企业与发电厂商的讨价还价模型。结果表明:在稳定的远期模式下,独立售电企业即使合谋垄断电力市场,通过Bertrand博弈的阶段博弈达成的垄断零售市场仍然能够降低电价。最后,以博弈模型的均衡解为基础,通过软件仿真模拟,从博弈主体自身特性的贴现因子和市场政策环境特性的常数因子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系统性运营调度、电网公司效率、燃料要素投入、需求响应和议价能力多个方面为我国售电市场的电价规制提供政策建议。
武永军,赵飞[7](2013)在《综述博弈论在发电市场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介绍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发电市场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主要讨论了博弈论的四种类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指导发电企业制定竞价上网策略方面的应用,分析了各种常用模型(Cournot模型、Bertrand模型、Stackelberg模型等)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范围。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应用博弈模型制定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成果,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智能算法相结合,产生更加符合电力市场真实环境的模型应用于发电企业的竞价研究。
宋恒力[8](2013)在《流域梯级水电站联盟策略的博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流域水电能源开发的进程,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流域梯级电站参与电力市场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流域开发公司需要根据市场规则,制定市场环境下流域梯级水电站的最优竞价策略,这也是优化流域水资源能源结构、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流域梯级水电站具有特殊的技术、经济特性,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还需要统筹协调水资源以实现社会效益,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保证水电资源的最优配置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运用联盟博弈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电力市场规则,在借鉴国内外梯级水电站参与上网侧电力市场竞争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流域梯级水电站的联盟策略、联盟形式与结盟条件等问题,为梯级电站联盟上网竞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以“同网同质同价”为目标的电价机制改革提供参考。流域梯级电站如果隶属于同一投资主体,则具备天然的联盟条件,在竞价时必然充分考虑电站间水力联系,以实现梯级总收益的最大化;而不同投资主体下的水电站,由于电站间的水资源联系和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也具备联盟的可能性。本文为了探讨流域梯级水电站联盟的存在条件和内部形成动因,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了静态的博弈模型,该模型是在详细分析了电力市场技术经济特点和交易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水电站自身特征和梯级电站之间的水力联系现实依据建立的。模型对水电成本函数、需求函数及物理约束等进行了量化,并给出了合理的假设条件,模型通过增广拉格朗日法求解,比较在单次竞价中,流域“一站一价”和“统一电价”两种结算方式对电站收益的影响,分析了电站联盟存在的外部条件。其次,在联盟的形成动因方面,论文做了理论上的探究。着重讨论联盟博弈的解概念,包括稳定集、核心和Shapley值等,这些静态的解概念不能有效解决梯级电站联盟的动态性问题。为此,论文对基于远见性的联盟博弈理论做了探讨,在最大一致集概念的基础上,针对梯级电站联盟策略的历史依赖性,以完全无覆盖路径作为描述梯级电站联盟形成过程的方法和判定稳定性的理论依据。再次,在静态模型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建立了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联盟博弈模型,以分析流域梯级电站在多次竞价中,处于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联盟形成过程。模型假设梯级电站三种潜在的联盟形式,联盟作为整体参与市场竞价,上报相同电价和联盟总发电量,中标后联盟内部充分考虑上下游电站水力联系协调发电,实现联盟总利润的最大化。在算例研究中,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分析了不同弹性需求条件下,流域梯级电站联盟形式的变化路径和最终稳定状态。最后,为了使模型更加符合电力市场实际,论文进行了不完全信息下的梯级电站联盟博弈分析。应用预测对手报价的方法解决参与者的不完全信息问题。为提高预测准确度,对灰色预测模型GM(1,1)做出修正,并用NORD-POOL电力市场的实际数据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可行性,进而能够将其应用到博弈模型中。通过算例得出,在不完全信息下,电站的利润发生变化,由此决定电站对联盟形式的偏好顺序相应变化,这将会影响梯级电站联盟的稳定性。
费智[9](2011)在《中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引入竞争市场化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为特征的电力工业体制改革。作为区域电力市场的主体之一,发电企业最关心的是采取什么样的竞价策略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本文在总结提炼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与运营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方法,较全面和系统性的研究了不同区域市场模式和不同特征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发电企业竞价策略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与概述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历史进程与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运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市场结构、交易模式、电价形成、市场成员差异、市场环境变动等方面分析提炼了中国区域电力市场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区域电力市场的基本模式特征,包括单边交易市场、双边交易市场和多边交易市场。二是发电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价的过程中面临不完全信息结构,而其报价行为本质上符合有限理性人行为的基本特征。三是我国区域电力市场普遍存在省际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承受能力以及各省电源结构、电厂属性等。然后分别建立相适宜的演化博弈模型对这些特征因素进行建模分析。在“多卖单买”的区域单边市场模式下,考察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不完全信息以及有限理性行为特征,应用同质多群体演化博弈方法讨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与行为。给出了市场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两种市场情形下,不同类型发电企业的报价策略和状态演化特征。更进一步,同样在区域单边市场模式下,通过设计差异系数和调整系数将省际差异因素引入上述发电企业竞价演化博弈模型,并与未计及省际差异因素的模型求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省际差异因素对发电企业竞价成功概率从而竞价策略的定量影响。研究表明:若市场供不应求,则差异系数和调整系数都不能发挥作用。且容量缺口越大则发电企业群体采取报高价策略的比例增加的速度越快。若市场供大于求,由于存在差异系数和调整系数的调节作用,无论采取低价策略的发电容量小于市场竞价电量空间还是大于市场竞价空间,采取低价策略的发电企业并不一定竞价成功,采取高价策略的发电企业也并不一定竞价失败。在“多卖多买”的发电企业与电网公司双边交易的区域双边电力市场模式下,建立两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对发电企业、电网公司的竞价行为进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发电企业不仅要与其他发电企业博弈,还要与电网公司进行博弈。不对称情形下的演化博弈模型与对称模型求解有显着差异。运用基于拟生灭过程和矩阵RG-分解技术的求解方法对此类模型进行求解,并借助算例考察发电企业群体具有严格占优策略、不具有严格占优策略但具有纯策略均衡等两种情形下的演化稳定均衡。更进一步,同样在区域双边市场模式下,在上述模型引入省际差异因素并将其运用于华东区域电力市场的竞价实际进行试算分析,最后根据模型试算结果对不同省份、不同类型发电企业的竞价策略和华东区域电力市场竞价机制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双边电力市场模式下,考虑省际差异的竞价演化博弈模型不仅可以平衡不同电厂主体之间的利益,而且可以顾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电价承受能力的购电主体之间的利益,因而更适合指导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参与主体竞价实践。
王含春[10](2011)在《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研究 ——以我国电力产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能源产业,对于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以及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和基础性战略地位,世界各国一直将电力产业的价格规制作为政府经济性规制的核心内容。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电力产业正在进行以放松规制和引入竞争为主题的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化改革。在这场改革过程中,作为电力体制变迁和电力市场化模式重构的关键环节-电价规制的改革更加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有效的电价规制机制对于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促进竞争性电力市场的形成,保障社会分配的公平性,保证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以及促进企业提高效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世界电力产业规制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价规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措施,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社会平均成本为基础的成本加成定价模式。然而,从国外发达国家电价规制改革的经验来看,我国电价规制改革相当滞后,竞争性领域的价格形成缺乏市场化基础,自然垄断领域的价格规制也缺乏有效的手段,距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激励性价格规制模式的建立都具有相当大的距离。现行的电价规制机制远不能满足我国电力产业发展和电力市场化建设的需要,因此,亟需进一步改革。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择我国电力产业的价格规制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不但可以对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的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能够对其他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规制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政府规制理论以及价格规制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奠定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从最基础的政府规制以及价格规制理论出发,通过对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理论的演进历程、最新发展进行有所取舍的综述和对价格规制的内涵、目标以及模式的深入分析,为全文研究的展开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我国电价规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以确定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的现实环境。本文从严格规制时期、规制改革起步时期、基于成本的电价规制形成时期、电价规制改革调整时期以及电价规制改革深化时期等五个阶段全面回顾了我国电价规制改革的历程;从电价规制主体和电价规制客体两个方面解析了我国现行的电价规制结构,从电价水平规制和电价结构规制两个角度剖析了我国现行的电价规制模式;最后,基于上述规制现状,对我国电价规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识别。第三,总结了国外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分别提出了我国竞争性发、售电领域以及自然垄断性输、配电领域的价格规制改革路径。特别地,基于影响价格规制改革模式选择的制度性以及产业特征方面的因素分析,提出了我国输、配电价格规制应该采取的渐进式改革思路,也即在改革初期,建立回报率价格规制模式;在改革的中远期,再逐步引入具有激励性的价格规制模式。第四,对政府的主要规制对象-我国输配电企业在回报率规制模式下的有效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基于A-J效应和输配电企业的投资实践提出“有效投资”的概念;然后,基于输配电企业与规制者之间的单次合约关系以及无限次重复合约关系,分别建立了回报率规制模式下的单次非合作动态博弈模型以及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并基于两种情况下的模型,分别推导出基于博弈均衡实现企业有效投资水平需要满足的条件;最后对如何促进我国输配电企业进行有效投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五,对政府的主要规制对象-我国输配电企业在回报率规制模式下准许投资回报率水平的确定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准许投资回报率的内涵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下输配电企业各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然后,深入研究了我国输配电企业准许权益资本成本的确定。通过对权益资本成本各种计算方法的分析和比较,并基于国外输配电企业权益资本成本测算实践以及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提出适用于我国资本市场电力产业上市公司的准许权益资本成本计算方法-剩余收益折现模型法;分别基于净资产收益率评价标准和剩余收益折现模型对我国输配电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进行测算。特别是通过选取我国电力产业3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首次采用“三阶段”剩余收益折现模型对我国电力产业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了测算;最后,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法估算出了回报率规制模式下我国输配电企业的准许投资回报率水平。第六,对我国输配电企业价格规制的远期改革模式-激励性价格规制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首先,在对激励性规制产生的现实环境以及激励性价格规制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全信息条件下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抽租和效率的权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基于此提出不同价格规制模式的成本补偿规则、激励强度及其选择建议;然后,分别将公共资金的高成本、低效的成本审计制度以及较高的规制收买风险等引入激励性价格规制模型中,剖析了我国上述转轨经济特征对激励性价格规制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我国输配电企业激励性价格规制的渐进式改革之路以及相应的价格规制改革模式。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改革应该采取的相关配套措施。本文含有图17幅,表34个,参考文献116篇。
二、两发电集团竞价上网有限次重复博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发电集团竞价上网有限次重复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利的发电和售电交易主体竞合均衡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电力市场相关概况 |
1.2.1 电力市场运行模式 |
1.2.2 电力市场交易类型 |
1.2.3 电力市场发电侧定价机制 |
1.2.4 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状况 |
1.3 电力市场优化策略与均衡分析方法现状 |
1.3.1 非博弈论研究方法 |
1.3.2 基于博弈论研究方法 |
1.3.3 相关研究评价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合作竞争理论 |
2.1.1 竞合内涵与特征 |
2.1.2 竞合研究现状 |
2.2 利他理论 |
2.2.1 利他与合作 |
2.2.2 轻微利他均衡 |
2.2.3 利他研究现状 |
2.3 博弈论相关方法 |
2.3.1 重复博弈 |
2.3.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2.3.3 演化博弈 |
第3章 直购电交易模式下发电商竞合决策模型与优化策略分析 |
3.1 问题与假设 |
3.1.1 相关问题 |
3.1.2 基本假设 |
3.2 直购电模式发电商互利竞合模型 |
3.2.1 Cournot互利竞合模型 |
3.2.2 互利竞合模型均衡变量分析 |
3.3 直购电模式发电商互利重复博弈模型 |
3.3.1 互利竞合重复博弈模型 |
3.3.2 互利竞合重复博弈分析 |
3.4 案例与仿真 |
3.4.1 互利竞合模型仿真分析 |
3.4.2 利他重复博弈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售电一体化发电集团各主体竞合决策模型与最优策略研究 |
4.1 问题与假设 |
4.1.1 相关问题 |
4.1.2 基本假设 |
4.2 发售电一体化运营各主体互利竞合模型 |
4.2.1 Leontief互利竞合模型 |
4.2.2 互利竞合模型情境分析 |
4.3 基于BLPP的互利竞合模型求解 |
4.3.1 互利竞合模型的BLPP转化 |
4.3.2 BLPP模型的GA求解 |
4.4 案例与仿真 |
4.4.1 模型生成求解 |
4.4.2 仿真分析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竞合动力模型及演化策略分析 |
5.1 问题与假设 |
5.1.1 相关问题 |
5.1.2 基本假设 |
5.2 双边市场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互利竞合均衡 |
5.2.1 发电商单渠道售电互利竞合模型 |
5.2.2 发电商双渠道售电互利竞合模型 |
5.3 双边市场独立售电商与发电商互利竞合演化博弈 |
5.3.1 发售电系统互利竞合演化模型 |
5.3.2 发售电系统互利竞合演化策略稳定性 |
5.3.3 发售电系统互利竞合演化影响因素 |
5.4 案例与仿真 |
5.4.1 双方互利竞合系统演化动态仿真 |
5.4.2 演化博弈策略影响因素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及建议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相关建议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和论文情况 |
1、科研工作 |
2、发表论文 |
(3)电力市场多群体策略博弈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博弈论及演化博弈论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1.2.2 博弈论及演化博弈论在开放电力市场中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一般情形下的多群体演化博弈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
2.1 演化博弈论基本架构与核心概念 |
2.1.1 演化博弈论基本架构 |
2.1.2 对称与非对称 |
2.1.3 复制者动态 |
2.1.4 演化稳定策略 |
2.1.5 演化稳定均衡及渐进稳定均衡点 |
2.1.6 基于Lyapunov方法的演化稳定性判据 |
2.2 两群体策略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与动态仿真方法研究 |
2.2.1 2P2S-SEG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理论分析 |
2.2.2 2P2S-AEG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理论分析 |
2.2.3 h2P3S-SEG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理论分析 |
2.2.4 两群体策略演化博弈理论研究总结 |
2.3 三群体策略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与动态仿真方法研究 |
2.3.1 3P2S-SEG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理论分析 |
2.3.2 3P2S-AEG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理论分析 |
2.3.3 3P3S-AEG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理论分析 |
2.3.4 三群体策略演化博弈理论研究总结 |
2.4 一般情形下的多群体或多策略演化博弈建模方法研究 |
2.4.1 一般情形下的N群体两策略非对称演化博弈建模方法 |
2.4.2 一般情形下的三群体N策略非对称演化博弈建模方法 |
2.5 一般情形下的多群体策略演化博弈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力市场多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典型场景研究 |
3.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3.2 电力市场两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典型场景研究 |
3.2.1 策略定义 |
3.2.2 复制者动态模型 |
3.2.3 长期演化稳定均衡定性研究 |
3.2.4 长期演化稳定均衡定量研究 |
3.3 电力市场三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典型场景研究 |
3.3.1 策略定义 |
3.3.2 复制者动态模型 |
3.3.3 系统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理论分析 |
3.3.4 电网企业群体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特性分析 |
3.3.5 三方非对称演化博弈均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6 三方非对称演化博弈的Nash均衡分解方法 |
3.4 电力市场三群体非对称演化博弈典型场景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
3.4.1 理论分析 |
3.4.2 动态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给侧电力市场长期竞价演化稳定均衡研究 |
4.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4.2 同质性发电市场长期竞价演化稳定均衡研究 |
4.2.1 模型建立 |
4.2.2 相对净支付参数定义 |
4.2.3 长期竞价演化稳定均衡理论分析 |
4.3 异质性发电市场长期竞价演化稳定均衡定性研究 |
4.3.1 模型建立 |
4.3.2 相对净支付参数定义 |
4.3.3 长期竞价演化稳定均衡理论分析 |
4.4 异质性发电市场长期竞价演化稳定均衡定量研究 |
4.4.1 PAB结算机制下的长期竞价演化稳定均衡定量研究 |
4.4.2 MCP结算机制下的长期竞价演化稳定均衡定量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需求侧电力市场长期互动演化稳定均衡研究 |
5.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5.2 用户与供电实体长期互动的nPAEG模型 |
5.2.1 种群总体收益模型 |
5.2.2 系统复制者动态方程 |
5.2.3 nPAEG模型的迭代收敛算法 |
5.3 算例研究 |
5.3.1 电价激励对市场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的影响 |
5.3.2 用户种群数量对市场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的影响 |
5.3.3 舒适度效用函数形式对市场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的影响 |
5.3.4 种群规模和用户参与度初始值对市场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的影响 |
5.3.5 舒适度效用函数参数设置对市场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的影响 |
5.3.6 算例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6.2.1 本文主要工作的下一步研究方向展望 |
6.2.2 演化博弈论在智能电网领域复杂策略研究中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架构 |
第2章 电力市场理论基础及改革历程 |
2.1 电力市场的基本理论 |
2.1.1 电力市场的概念 |
2.1.2 电力市场的要素 |
2.1.3 电力交易的分类 |
2.2 电力市场的交易模式 |
2.2.1 垄断经营模式 |
2.2.2 发电竞争(买电型)模式 |
2.2.3 批发竞争模式(输电网开放) |
2.2.4 零售竞争模式 |
2.3 国外电力市场体制改革历程 |
2.3.1 美国电力市场改革历程 |
2.3.2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历程 |
2.3.3 北欧电力市场改革历程 |
2.3.4 澳大利亚电力市场改革历程 |
2.4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 |
2.4.1 我国电力市场概况 |
2.4.2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四阶段 |
第3章 大用户直购电的发展 |
3.1 大用户直购电的概念 |
3.1.1 大用户直购电 |
3.1.2 大用户直购电运营模式 |
3.2 我国大用户直购电演变历程 |
3.2.1 探索阶段 |
3.2.2 试点阶段 |
3.2.3 发展阶段 |
3.3 我国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的特点 |
3.3.1 交易范围 |
3.3.2 交易方式 |
3.3.3 市场准入 |
3.3.4 交易电量空间 |
3.3.5 价格机制 |
第4章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的竞价方法 |
4.1 大用户直购电的常见策略 |
4.2 大用户优先级确定模型建立 |
4.2.1 第一价格暗标投标 |
4.2.2 不完全信息模型竞标的成功概率 |
4.2.3 考虑非真实行为的策略模型建立 |
4.3 大用户优先级讨论 |
第5章 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的电量预报策略 |
5.1 大用户购电交易电量策略 |
5.2 大用户电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
5.3 基于灰色模型的电量预测分析 |
5.4 算例仿真及讨论 |
第6章 电力体制改革下多个大用户与多个发电企业的交易模式设计 |
6.1 双边交易的讨价还价策略分析 |
6.2 谈价还价策略设计 |
6.3 贝叶斯-混合策略设计 |
6.3.1 混合博弈策略 |
6.3.2 混合策略交易下的双边期望支付函数 |
6.3.3 混合策略交易下的双边交易策略流程设计 |
6.4 算例仿真结果及讨论 |
6.4.1 第一组数据 |
6.4.2 第二组数据 |
6.4.3 第三组数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域电力市场研究 |
1.2.2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研究 |
1.2.3 发电企业竞价模型研究 |
1.2.4 上网电价理论研究 |
1.2.5 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2章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展格局及其运营机制特征 |
2.1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内涵与格局构成 |
2.1.1 区域电力市场的内涵 |
2.1.2 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合理性 |
2.1.3 区域电力市场的格局构成 |
2.2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与发展情况 |
2.2.1 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主体 |
2.2.2 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 |
2.2.3 区域电力市场的发展情况 |
2.3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侧竞价模式与发展情况 |
2.3.1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争格局 |
2.3.2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模式 |
2.3.3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上网情况 |
2.4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机制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策略影响因素和竞争行为模式 |
3.1 影响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的因素 |
3.1.1 发电企业自身因素 |
3.1.2 市场相关因素 |
3.1.3 竞争对手相关因素 |
3.1.4 电网相关因素 |
3.2 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形成分析 |
3.2.1 电价形成机制 |
3.2.2 上网电价的内涵 |
3.2.3 上网电价的定价方式 |
3.3 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的竞争行为模式分析 |
3.3.1 分散竞价行为模式 |
3.3.2 合作竞价行为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策略模型 |
4.1 基于发电成本的企业上网电价策略模型 |
4.1.1 经营期定价策略模型构建 |
4.1.2 会计成本定价策略模型构建 |
4.2 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策略模型算例分析 |
4.2.1 经营期定价策略模型算例分析 |
4.2.2 会计成本定价策略模型算例分析 |
4.2.3 敏感性分析 |
4.3 发电企业和政府的产能投资博弈策略模型 |
4.3.1 产能投资博弈策略模型构建 |
4.3.2 产能投资博弈策略模型优化 |
4.3.3 产能投资博弈最优策略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可能性测度的发电企业竞协博弈策略模型 |
5.1 区域发电侧市场运营情况假设 |
5.1.1 市场条件假设 |
5.1.2 发电企业成本函数假设 |
5.1.3 计算假设 |
5.2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博弈模型 |
5.2.1 发电企业报价与中标的可能性测度模型 |
5.2.2 发电企业协同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5.2.3 发电企业独立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5.3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模型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电力市场不同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博弈策略模型 |
6.1 区域完全垄断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1.1 区域完全垄断电力市场条件假设 |
6.1.2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模型构建分析 |
6.2 区域寡头垄断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2.1 发电企业短期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2.2 发电企业多次重复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3 区域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3.1 区域完全竞争电力市场条件假设 |
6.3.2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模型构建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售电放开政策下独立售电企业合谋垄断市场的博弈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力市场改革研究现状 |
1.2.2 售电侧市场化研究现状 |
1.2.3 博弈论在售电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2 讨价还价博弈理论评述 |
2.1 古典讨价还价理论 |
2.1.1 埃齐沃斯讨价还价理论 |
2.1.2 泽森讨价还价理论 |
2.2 纳什公理型讨价还价模型 |
2.3 鲁宾斯坦轮流出价讨价还价模型 |
2.4 穆素拓展型讨价还价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售电市场放开后的博弈环境 |
3.1 电力市场的产业特征 |
3.2 售电市场放开的竞争环境 |
3.3 电力市场的价格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4 独立售电企业合谋垄断市场博弈模型构建 |
4.1 售电市场的博弈行为 |
4.2 售电企业垄断市场博弈模型的构建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模型设计 |
4.3 售电企业垄断市场电价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独立售电企业合谋垄断市场博弈模拟分析 |
5.1 Cournot电量博弈模拟分析 |
5.1.1 贴现因子影响模拟分析 |
5.1.2 常数因子影响模拟分析 |
5.2 Bertrand电价博弈模拟分析 |
5.2.1 贴现因子影响模拟分析 |
5.2.2 常数因子影响模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综述博弈论在发电市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
2 博弈论在发电企业制定竞价策略方面的应用 |
2.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在发电竞价中的应用 |
2.1.1 Cournot模型在发电竞价中的应用 |
2.1.2 Bertrand模型在发电竞价中的应用 |
2.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发电竞价中的应用 |
2.3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在发电竞价中的应用 |
2.4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在发电竞价中的应用 |
3 博弈论在发电市场其他领域的应用 |
4 结束语 |
(8)流域梯级水电站联盟策略的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流域梯级水电站竞价博弈模型的构建 |
2.1 引言 |
2.2 电力市场特征与运行机制 |
2.3 流域梯级电站基本参数描述 |
2.4 流域梯级电站静态博弈模型 |
2.5 模型求解算法 |
2.6 算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联盟博弈理论与建模研究 |
3.1 引言 |
3.2 战略联盟的博弈模型 |
3.3 联盟博弈的解概念 |
3.4 联盟稳定性及动态联盟博弈 |
3.5 本章小结 |
4 流域梯级水电站完全信息动态联盟博弈模型 |
4.1 引言 |
4.2 梯级水电站战略联盟的形式 |
4.3 流域电站动态联盟的稳定性判定 |
4.4 完全信息动态联盟博弈模型 |
4.5 算例分析与模型求解 |
4.6 本章小结 |
5 流域梯级水电站不完全信息联盟博弈模型 |
5.1 引言 |
5.2 电力市场竞价博弈的不完全信息建模方法 |
5.3 电价预测模型 |
5.4 流域梯级水电站联盟策略决策流程 |
5.5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附录 2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关系 |
附录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中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与区域电力市场机制 |
1.1.2 发电企业在区域电力市场中竞价的需要 |
1.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电力市场理论 |
1.2.2 竞标拍卖理论 |
1.2.3 博弈论 |
1.2.4 拍卖理论、电力市场理论与博弈论的结合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研究现状与趋势 |
2.1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基于成本策略的竞价模型 |
2.1.2 基于最优化方法的竞价模型 |
2.1.3 基于博弈论的竞价模型 |
2.1.4 模型比较与评价 |
2.2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的研究趋势分析 |
2.2.1 博弈假定的放松与演化博弈的引入 |
2.2.2 具体电力市场特征的考察与相应竞价模型的设计 |
第3章 中国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机制特征研究 |
3.1 电力产业重组和我国电力市场的形成 |
3.2 区域性电力市场格局 |
3.2.1 区域电力市场概念辨析 |
3.2.2 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目标及基本形式 |
3.2.3 区域电力市场定位的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
3.3 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运营现状与特征分析 |
3.3.1 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与推进 |
3.3.2 主要区域市场现状 |
3.3.3 区域电力市场的特征分析 |
3.4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争格局与市场结构分析 |
3.5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特点分析 |
3.5.1 区域电力市场基本交易机制 |
3.5.2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特点分析 |
第4章 区域单边市场发电企业竞价演化博弈模型 |
4.1 基于演化博弈的单边交易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模型 |
4.2 算例分析 |
4.2.1 基础数据与基本假定 |
4.2.2 演化稳定均衡求解与分析 |
4.2.3 演化过程模拟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4.3.1 主要结论 |
4.3.2 本章模型的局限性 |
第5章 考虑省际差异的单边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模型 |
5.1 模型构建的现实前提 |
5.2 省际差异因素的引入及其模型化 |
5.2.1 考虑省际差异的竞价机制简介 |
5.2.2 考虑省际差异的竞价机制实现 |
5.2.3 基本评价与相关讨论 |
5.3 计及省际差异的发电企业竞价演化博弈模型 |
5.3.1 基本假设 |
5.3.2 竞价成功概率函数 |
5.3.3 计及省际差异的竞价演化博弈模型 |
5.3.4 模型分析 |
5.3.5 演化过程模拟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双边市场发电企业竞价演化博弈模型 |
6.1 双边交易区域电力市场特征及在我国的发展 |
6.2 区域双边电力市场竞价演化博弈模型 |
6.3 模型求解 |
6.4 数值算例与模型分析 |
6.4.1 情形1:演化博弈的阶段博弈中存在严格占优策略 |
6.4.2 情形2:演化博弈的阶段博弈具有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区域双边市场竞价演化博弈模型在华东电力市场的应用 |
7.1 华东区域电力市场概况 |
7.1.1 华东地区区域经济差异与竞争主体差异情况 |
7.1.2 华东区域电网与电力市场建设情况 |
7.2 省际差异因素的引入与竞价规则的调整 |
7.3 基本假设与基础数据 |
7.3.1 市场假设 |
7.3.2 成本函数假设 |
7.3.3 计算参数 |
7.4 模型求解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7.5.1 对发电企业竞价策略选择的启示 |
7.5.2 对区域电力市场竞价模式选择与设计的启示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8.1.1 关于我国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机制与现状特征的研究结论 |
8.1.2 关于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的研究结论 |
8.1.3 关于对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竞价模式与机制设计的研究结论 |
8.2 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构造非对称两群体演化博弈的拟生灭过程 |
附录B 矩阵的RG-分解与模型求解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10)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研究 ——以我国电力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附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范围界定 |
1.2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 本章小结 |
2 政府规制理论基础 |
2.1 公共利益规制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2.2 利益集团规制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
2.3 激励性规制理论-规制理论的新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3 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理论及文献综述 |
3.1 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的内涵 |
3.2 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的目标 |
3.3 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规制模式 |
3.4 我国对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的研究 |
3.4.1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研究的文献回顾 |
3.4.2 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研究的文献回顾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现状及问题识别 |
4.1 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的历程 |
4.1.1 计划经济下的严格规制时期(1949-1979年) |
4.1.2 电价规制改革起步时期(1980-1984年) |
4.1.3 基于成本的电价规制形成时期(1985-1995年) |
4.1.4 电价规制改革调整时期(1996-2001年) |
4.1.5 电价规制改革深化时期(2002年至今) |
4.2 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结构与模式的现状分析 |
4.2.1 我国现行的电价体系 |
4.2.2 我国电力产业的价格规制结构 |
4.2.3 我国电力产业的价格规制模式 |
4.3 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的问题识别 |
4.3.1 发、售电领域的价格形成缺乏市场化基础 |
4.3.2 现行规制定价模式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
4.3.3 利润基数的形成缺乏合理的衡量标准 |
4.3.4 利润率的确定缺乏科学的计算方法 |
4.3.5 缺乏对企业提高效率和改善经营绩效的激励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电价规制改革经验及我国电价规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
5.1 国外发达国家电价规制改革的经验借鉴 |
5.1.1 英国的电价规制及其改革 |
5.1.2 美国的电价规制及其改革 |
5.1.3 日本的电价规制及其改革 |
5.1.4 国外发达国家电价规制改革的经验借鉴 |
5.2 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
5.2.1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发、售电领域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 |
5.2.2 逐步实现输、配电领域的激励性价格规制改革 |
5.2.3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回报率规制模式下我国输配电企业的有效投资问题研究 |
6.1 A-J效应及分析 |
6.2 输配电企业的投资实践和“有效投资”概念 |
6.2.1 输配电企业的投资实践 |
6.2.2 “有效投资”的概念 |
6.3 回报率规制模式下我国输配电企业投资的单次博弈分析 |
6.3.1 单次博弈基本模型构建 |
6.3.2 单次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
6.3.3 结论及建议 |
6.4 回报率规制模式下我国输配电企业投资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分析 |
6.4.1 无限次重复博弈基本模型构建 |
6.4.2 无约束条件下输配电企业投资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分析 |
6.4.3 有约束条件下输配电企业投资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分析 |
6.4.4 结论及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输配电企业准许投资回报率水平的研究和测算 |
7.1 准许投资回报率的内涵分析及计算方法 |
7.2 我国输配电企业的准许资产负债率分析 |
7.3 我国输配电企业的准许债务资本成本分析 |
7.4 我国输配电企业准许权益资本成本分析和计算方法的选择 |
7.4.1 我国输配电企业准许权益资本成本分析 |
7.4.2 权益资本成本计算方法的分析和比较 |
7.4.3 国外输配电企业常用权益资本成本计算方法的分析和启示 |
7.4.4 我国输配电企业准许权益资本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
7.5 我国输配电企业准许投资回报率水平的测算 |
7.5.1 准许资产负债率的测算 |
7.5.2 准许债务资本成本的测算 |
7.5.3 准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算 |
7.5.4 我国输配电企业准许投资回报率水平的测算 |
7.5.5 小结 |
7.6 本章小结 |
8 我国输配电企业的激励性价格规制改革研究 |
8.1 价格规制中的不对称信息和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
8.1.1 价格规制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 |
8.1.2 价格规制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
8.2 激励性价格规制-抽租和效率的基本权衡 |
8.2.1 激励性价格规制的基本模型 |
8.2.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抽租和效率问题 |
8.2.3 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抽租和效率的权衡 |
8.2.4 不同规制模式的成本补偿规则、激励强度及其选择分析 |
8.3 我国的转轨经济特征及其对激励性价格规制的影响分析 |
8.3.1 公共资金的高成本及其对激励性规制的影响分析 |
8.3.2 低效的成本审计制度对激励性规制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
8.3.3 存在规制收买条件下的激励性规制及相应策略 |
8.4 我国输配电企业激励性价格规制的渐进式改革之路 |
8.4.1 激励性规制改革初期我国输配电企业价格规制模式选择 |
8.4.2 激励性规制改革中远期我国输配电企业价格规制模式选择 |
8.5 本章小结 |
9 我国电力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
9.1 推进电力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 |
9.2 推进电力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9.3 调整财税政策,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财税制度改革 |
9.4 梳理煤电关系,进一步解决“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 |
9.5 制定科学的成本核算规则,建立和完善成本监督约束机制 |
9.6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力法律法规体系 |
9.7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10.1 基本观点与研究结论 |
10.2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两发电集团竞价上网有限次重复博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利的发电和售电交易主体竞合均衡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 蒋岚翔. 贵州大学, 2020(01)
- [2]发电市场长期竞价均衡自发形成过程中的一般多策略演化博弈决策行为研究[J]. 程乐峰,余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0(21)
- [3]电力市场多群体策略博弈的长期演化稳定均衡理论研究[D]. 程乐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研究[D]. 贺廷柱. 广西大学, 2019(06)
- [5]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研究[D]. 王朔.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6]售电放开政策下独立售电企业合谋垄断市场的博弈模型研究[D]. 唐隆阳. 重庆大学, 2019(01)
- [7]综述博弈论在发电市场中的应用[J]. 武永军,赵飞. 农村电气化, 2013(S1)
- [8]流域梯级水电站联盟策略的博弈研究[D]. 宋恒力.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2)
- [9]中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研究[D]. 费智. 江苏大学, 2011(12)
- [10]自然垄断产业价格规制改革研究 ——以我国电力产业为例[D]. 王含春. 北京交通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