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流出道致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

右心室流出道致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

论文题目: 右心室流出道致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物化学

作者: 宋艳东

导师: 顾忠伟,杨新春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动作电位,非特异性阳离子流,自律性,早后除极化,折返

文献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通常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身上。大部分这种室性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射频消融右心室流出道而治愈,因此具有较好的预后。然而,引发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离子机制还不清楚。我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右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特性并探讨右心室流出道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应用常规微电极技术,我们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心肌细胞记录到三种类型的动作电位:自律性慢反应动作电位、非自律性慢反应动作电位和非自律性快反应动作电位。因此,RVOT心肌细胞表现出明显的动作电位时程(APD)的离散。同时,在RVOT心肌细胞,没有诱发因素存在的条件下,我们记录到早后除极化(EAD)和迟后除极化(DAD)。而在右心室(RV)心肌细胞只记录到典型的快反应动作电位,没有记录到EAD和DAD。 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制技术,我们首次报道了在兔的心室肌细胞存在一种电压依赖性的非特异性阳离子流(NSCC)。这种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对Na+,K+,Cs+均可通透,可被GdCl3阻断,并对细胞外液的Ca2+、Mg2+及胰岛素敏感。从灌流液中去除Ca2+、Mg2+或在灌流液中加入胰岛素均可激活NSCC,而使NSCC的内外向电流均变大。 NSCC分布于RV所有的心肌细胞,但在RVOT的某些心肌细胞,NSCC很小甚至缺如。在这类心肌细胞中,与很小的NSCC相对应的是APD很长,并可在无诱发因素存在时记录到EAD。当用激动剂激活NSCC时,动作电位的平台相缩短,EAD消失。另外,ITO在两部位的电流密度有所不同,而IKI和IK的电流密度在RVOT和RV这两个部位没有显著差异。 我们的研究首次表明,右心室流出道某些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而另一些细胞可自发产生EAD和DAD。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中,EAD可能起重要作用。而增大的APD的离散度,可以产生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1.1 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1.2 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1.3 心室流出道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的临床证据

1.4 心室流出道的发生生物学

1.4.1 心脏外形的建立

1.4.2 流出道隔的形成

1.5 心室流出道的电生理学特性

1.6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实验设计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右心室流出道细胞常规微电极法电的生理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液体配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兔右心室流出道组织标本的制备

2.1.5 兔心肌组织条的制备

2.1.6 常规微电极技术及动作电位记录

2.1.7 主要观察指标及实验参数

2.1.8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右心室流出道组织学观察

2.2.2 用常规微电极法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2.2.3 右心室流出道心肌细胞的触发活动

2.2.4 右心室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家兔心室肌单细胞的非特异性阳离子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实验药品

3.1.3 主要实验仪器、软件

3.1.4 家兔心室肌细胞的分离

3.1.5 液体配制

3.1.6 电生理记录和数据分析

3.1.7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去极化引起的外向电流

3.2.2 非特异性阳离子流的记录

3.2.2.1 台式液灌流下的非特异性阳离子流

3.2.2.2 细胞外无Na~+无K~+时,稳态电流的改变

3.2.2.3 电极内外液中以Cs~+代替 K~+,以去除外向钾电流

3.2.2.4 去除细胞外液中的Ca~(2+)和Mg~(2+)后非特异性阳离子流的改变

3.2.2.5 胰岛素(2μmol/L)的作用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离子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家兔心室肌细胞的分离

4.1.2 液体配制

4.1.3 电生理记录和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4.2.1.1 动作电位的形态和时程

4.2.1.2 快速刺激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_动作电位的频率依赖性

4.2.1.3 早后除极化、迟后除极化及第二平台反应

4.2.2 心肌细胞的复极电流

4.2.2.1 瞬时外向钾电流(I_(To))

4.2.2.2 稳态电流

4.2.2.3 非特异性阳离子流(NSCC)

4.2.2.4 内向整流钾电流(I_(k1))

4.2.2.5 延迟整流钾电流(I_K)

4.3 讨论

4.3.1 动作电位的复极离子流

4.3.1.1 瞬时外向钾电流(I_(To))

4.3.1.2 非特异性阳离子流(NSCC)

4.3.1.3 内向整流钾电流(I_(k1))

4.3.1.4 延迟整流钾电流(I_K)

4.3.2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4.3.2.1 触发的机制

4.3.2.2 折返的机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中英文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0-13

参考文献

  • [1].非接触标测系统对右心室特发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研究[D]. 俞建.南京医科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肌细胞及离子电生理变化及比索洛尔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兵.第四军医大学2001
  • [2].缺血相关性房性心律失常离子机制的动态研究[D]. 吴钢.武汉大学2004
  • [3].葛根素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细胞、分子电生理机制研究[D]. 苗维纳.成都中医药大学2000
  • [4].Heptanol和16-DSA对心脏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D]. 孙冰.复旦大学2005
  • [5].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电生理研究[D]. 徐至法.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
  • [6].激光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D]. 方丕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
  • [7].超声消融心肌治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D]. 姚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
  • [8].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诱发LQT及室性心律失常电生理学机制的系列研究[D]. 王海昌.第四军医大学1997
  • [9].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室性心律失常与射频消融的研究[D]. 陈志坚.华中科技大学2006
  • [1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D]. 刘福元.华中科技大学2006

标签:;  ;  ;  ;  ;  ;  ;  

右心室流出道致室性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