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篇博士论文以“乔治·H·米德的自我理论研究”为题,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论述,这六个部分分别是引言、第一、二、三、四章和一个结论引言部分概略介绍了本博士论文的选题缘由以及米德学说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等内容。首先说明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西方学界自从笛卡尔以来,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之间的争论都是以主体和客体分立为前提的。经验论的所谓的经验都是一些原子式的、孤立的、和人的行为本身没有联系的,这样的前提在米德看来是靠不住的。唯理论哲学也提出关于自我的理论。然而,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没有说明自我的来源和发展问题,他们都把自我的存在看作是不言自明的。除哲学领域外,心理学界也有非常多样的关于自我的理论。西方学界关于自我的学说如此异彩纷呈,不仅仅是因为纯粹的理论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自我理论是关乎人类生活本身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纵观西方学界关于自我的理论,可以说米德的学说具有十分独特的理论价值,米德认为自我是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以姿态的会话、进而以语言为媒介的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理论克服了其它许多理论难以克服的矛盾、困难和不足之处,因而,研究米德的自我理论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其次,还介绍了米德理论研究的状况。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对米德的研究较为充分,出版了一大批相关的研究性著作。而在国内,相关的研究还很不足。第一章介绍了米德的学术之路,这一章较为简略。首先略述米德的学术之路,因为米德的思想来源较为复杂,并且在其生活的时代,学科之间的划分还不像今天这样条分缕析,那时一个学者不像现在是很不容易被归为哪一类。米德到底是哲学家、人类学家还是心理学家,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好回答的。所以要厘清其思想脉络,搞清其学术之路该不是一种无用的工作,这样才能把握其理论的来源,探其渊薮。另外还介绍了西方自笛卡尔以来对米的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有关自我的学说,不过仅仅梳理了几个对米德影响较大而又典型的有关自我的理论,其它的一些则放入到相应的章节中分别阐述。第二章主要目的是澄清几个在米德学术中十分重要的、但却在米德理论中十分模糊并且容易导致读者误解的、而米德自己又没有阐述清楚的概念,即刺激和反应的功能性同一、扮演他人的角色等。第三章系统地介绍了米德的心灵理论,因为自我的本质是个体能够把自己对象化,把自己看作自己的对象,从共同体的观点看待自己的一种心理现象。很显然,个体如果没有心灵是不可能把自己当作自己的对象的,米德关于心灵的理论是其自我理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四章分析了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自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首先阐明米德自我概念的含义,其次分析了米德自我的内在结构和发展阶段。自我包括两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内在方面即主我和客我。主我是自我的主动的、能动的方面,而客我则是自我的相对稳定和保守的方面,是组织化的共同体他人的态度,是主我作用和反应的对象。自我有两个发展阶段:游戏阶段和竞赛阶段。在游戏阶段,个体依次扮演社会行为中所涉及的他人的角色,在这个阶段儿童的人格还不成熟。在竞赛阶段,儿童同时扮演所有社会行为中的他人的角色,以共同体组织化的态度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这个阶段儿童才能够发展出完善成熟的自我,获得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人格。结论部分概略评价米德的自我理论及其得失,以及对当代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