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内蒙古中西部农牧区生态恢复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森林经理学
作者: 张明铁
导师: 孟宪宇
关键词: 内蒙古中西部,农牧区,生态空间占用,生态恢复空间,可持续发展
文献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工程的启动,生态恢复建设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内蒙古中西部是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实施的重点地区之一,既是中国林业六大工程都涵盖的地区,也是“三北”四期工程和“全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涉及的范围。依托于生态恢复建设工程,这些地区相应地也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系统工程。因此生态工程的建设规模不仅取决于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同时也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而生态工程又对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战略有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在内蒙古中西部农牧交错的生态脆弱区如何进行生态恢复空间的诊断与确定,即怎样的生态恢复规模较为合理,既能保证生态建设的成果正常发挥功能,又不引发区域内人地间的矛盾,从而使生态恢复成就能保得住,不流于形式,又能保证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对土地的需求。 本论文从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研究一个区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为目标,根据当地农牧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以及目前的自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进步程度,探讨了内蒙古中西部农牧区生态恢复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对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应考虑的制约因子及生态恢复规模在不同条件支持下的可调控性进行研究。 采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依据气候因子对内蒙古中西部的37个旗县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五个类区。在不同的气候类区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三个旗县(卓资县、伊金霍洛旗和额济纳旗)作为案例,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案例当地影响生态恢复主要的气候因素的主导因子、经济因素的主导因子和社会因素的主导因子,以及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在各案例地区影响生态的气候主导因子、经济主导因子和社会主导因子不完全相同,而三个因素综合作用不能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出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对不同主导因子采取的对策。 通过生态空间占用(Ecological footprint)分析,判别目前人口状况下,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目前生态环境具有的承载力。三个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内蒙古中西部存在着生态空间占用由盈余向赤字转变,进行生态恢复势在必行。但在目前当地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农、林、牧业人口压力),可进行生态恢复的空间皆为负值,反映了目前所进行的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生态空间占用只考虑了具有产出价值的空间,而对无产出价值的空间未能考虑,应用于存在大面积沙漠和戈壁的内蒙古中西部不尽合理(在生态空间占用中无法反映其生态功能),所以单用生态空间占用反映不了生态恢复空间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在修正生态空间占用的前提下,提出了生态恢复空间的概念,并对其进行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性研究现状
1.3 生态恢复空间及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提出
1.3.1 关于生态恢复空间
1.3.2 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概况
2.1 中国及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
2.2 中国及内蒙古生态环境恢复可持续现状
2.3 内蒙古中西部农牧区概况
2.4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1.1 自然生态指标调查方法
3.1.2 经济指标调查方法
3.1.3 社会指标调查方法
3.2 分析方法
3.2.1 生态问题与生态受损
3.2.2 生态空间占用
3.2.3 生态承载力
3.2.4 生态恢复空间
3.2.5 可持续发展模式
3.3 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 生态问题和受损原因诊断
4.1 案例的选择
4.2 气象因子主成分诊断
4.2.1 卓资县气象因子分析
4.2.2 伊金霍洛旗气象因子分析
4.2.3 额济纳旗气象因子分析
4.3 经济因子主成分诊断
4.3.1 卓资县经济因子分析
4.3.2 伊金霍洛旗经济因子分析
4.3.3 额济纳旗经济因子分析
4.4 社会因子主成分诊断
4.4.1 卓资县社会因子分析
4.4.2 伊金霍洛旗社会因子分析
4.4.3 额济纳旗社会因子分析
4.5 气象、经济和社会综合因子主成分诊断
4.5.1 卓资县综合因子分析
4.5.2 伊金霍洛旗综合因子分析
4.5.3 额济纳旗综合因子分析
5 生态空间占用现状分析
5.1 卓资县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5.2 伊金霍洛旗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5.3 额济纳旗生态空间占用研究
5.4 小结
6 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评价
6.1 农牧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赋值标准及评价方法
6.2 卓资县生态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6.3 伊金霍洛旗生态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6.4 额济纳旗生态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7. 生态恢复空间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规划
7.1 影响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要素各因子权重的确定
7.2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生态恢复空间计算模型
7.3 内蒙古中西部(案例)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规划
7.4 结果与分析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图
发布时间: 2007-01-10
参考文献
- [1].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素清.山西大学2004
- [2].两湖平原湿地系统稳定性评价与生态恢复设计[D]. 任宪友.华东师范大学2004
- [3].房干生态恢复区地上植被和地下微生物研究[D]. 宗美娟.山东大学2006
- [4].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演变特征及模拟研究[D]. 赵护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 [5].北京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质量评价研究[D]. 李江锋.北京林业大学2010
- [6].基于青海半干旱地区公路生态恢复集成技术研究[D]. 梁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 [7].公路建设对生态影响及植被恢复评价技术研究[D]. 徐广彬.吉林大学2011
- [8].长汀生态恢复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估[D]. 刘强.福建师范大学2011
- [9].沟渠对扎龙湿地退化的影响及生态恢复设计研究[D]. 佟守正.东北师范大学2012
- [10].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D]. 杨馥.湖南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北京西山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研究:自然恢复的过程、特征与机制[D]. 宋百敏.山东大学2008
- [2].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素清.山西大学2004
- [3].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演变及调控[D]. 许明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 [4].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黑河下游生态恢复研究[D]. 李云玲.河海大学2005
- [5].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自然保护区途径[D]. 彭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
- [6].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D]. 张绪良.中国海洋大学2006
- [7].浑善达克沙地稀树疏林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生物量、生产力与生态恢复途径[D]. 李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
- [8].广西大青山退化森林植被特征及生态恢复研究[D]. 康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9].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及景观重建[D]. 祝遵崚.南京林业大学2007
- [10].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生态恢复中植被与土壤质量演变关系[D]. 蒋金平.兰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