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西晋绮靡诗风为研究对象,从产生的时代和学术背景入手,注重对代表诗人及具体作品的分析,剖析了其形成原因和艺术特点,得出西晋绮靡诗风的出现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成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东晋诗歌及南朝宫体诗都对其有所继承这一结论。本文共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首先对“绮靡”一词的涵义加以分析,进而对绮靡诗风的性质特点重新界定,认为“绮靡”诗风的外层是词藻的华丽,内核则是情感的动人,是华丽藻饰的表现形式和浓重绮丽的儿女情思的结合;其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简单回顾,对现当代的研究成果略作梳理;再次,介绍本文的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一章论述西晋绮靡诗风形成的复杂原因。首先,西晋之初的特殊历史环境让社会上豪奢之风盛行,与文学的审美自觉结合,形成了一个空前注重审美的时代,反映在文学层面,则是注重语言的华丽优美。其次是魏晋以来文学地位的提升和文人逞才的风气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再次是“楚辞”和建安诗歌对西晋诗风的影响。西晋士人更多学习“楚辞”的艺术手法,而“楚辞”的艺术手法之一即是语言的绝艳绮靡;对建安诗歌,西晋诗人则继承了语言的“华丽”而摒弃了气质的“慷慨”。第二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了西晋绮靡诗风的审美特征。在内容上,绮靡诗风首要的表现是文雅含蓄,这与大量拟古诗作的产生、承制美颂的四言诗再度繁荣以及文人有意识地运用典雅清丽的物象、众多的典故修辞和繁富绵缛的语言有直接关系。其次是情感的绮丽婉转。西晋绮靡诗歌多写生死无常、离愁别绪、儿女之情,尤其是对亲人爱人的怀念让诗坛出现了一批精品。在语言形式上,绮靡诗风注重铺张扬厉,追求辞藻富赡,好用色彩艳丽的字眼,以达到音韵和谐、华美耀眼的目的。第三章论述了西晋绮靡诗风对东晋诗歌和六朝宫体诗的影响。东晋诗学观点与西晋一脉相承,除玄言诗一支之外,其他诗歌同样是丽藻繁富;好生厚生、乐生畏死的思想在东晋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精神世界的成长促使游仙诗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在现实世界的追求则催生了山水田园诗。绮靡诗歌中对女儿之思的关注在六朝时即发展为单纯地对妇女容色的审美,绮靡诗歌中注重对外表服饰刻画、好用修辞的特点也在宫体诗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陆机诗歌绮靡风格及其成因探究[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04)
- [2].风骨与绮靡:陆机的两种不同诗风及成因[J]. 中国韵文学刊 2015(04)
- [3].诗缘情而绮靡——从陆机诗看西晋洛阳文化的绮靡倾向[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4].张华与西晋文坛[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08)
- [5].寻城记[J]. 五台山 2012(07)
- [6].俊爽峭健 风华绮靡:林悌汉诗论析[J]. 世界文学评论 2011(02)
- [7].开卷有益[J]. 城色 2008(11)
- [8].清朝闺秀的锦绣绮靡[J]. 检察风云 2016(05)
- [9].宋代才子的烟花巷陌[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24)
- [10].悠悠精河[J]. 大陆桥视野 2010(02)
- [11].徐陵诗歌试论[J]. 今日南国(中旬刊) 2010(07)
- [12].缛彩雕焕,藻思抑扬——评曾毅教授著《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8(04)
- [13].西晋“绮靡”文学风格论析[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 [14].论陆机诗歌的“绮靡”风貌[J].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6)
- [15].从吴均到初唐四杰看边塞诗简变[J]. 学理论 2010(04)
- [16].从“温柔敦厚”到“发愤”、“绮靡”——对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说的再思考[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7].刘宋散文论略[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8].“缘情”而不“绮靡”——罗振亚诗歌的抒情品质[J]. 当代文坛 2019(05)
- [19].结藻清英 流韵绮靡——略论陆机诗歌的语言风格[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03)
- [20].论高启对李白的接受[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1].两晋动物赋论[J]. 求索 2010(08)
- [22].做一个穿皮鞋的人[J]. 档案春秋 2009(09)
- [23].《玉台新咏》:绮靡时代的女色审美[J]. 读者欣赏 2013(08)
- [24].遣文心以雕龙兮[J].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1(11)
- [25].略论词的女性美[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10)
- [26].侯景之乱与梁季诗风之变[J]. 求索 2009(10)
- [27].“俊逸鲍参军”——李白对鲍照的追寻[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8].浮华背后:论西晋绮靡诗风之成因[J]. 理论月刊 2008(07)
- [29].《玉台新咏》中的女性诗作及编选标准[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30].“绮”的意义域树及其作为文学理论范畴的历史生成[J]. 兰州学刊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