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钢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顺利推进(论文文献综述)
童赟,蒋文雯[1](2021)在《亿吨钢铁航母的“合”聚变》文中提出8月10日,中国宝武举行太钢专业化整合委托管理协议签约仪式,智能运维等7个项目组进行了委托管理协议云签约,标志着太钢专业化整合步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太钢相关产业将全面纳入中国宝武“一基五元”(以钢铁制造业为基础,新材料产业、智慧服务业、资源环境业、产业园区业、产业?
代卫星[2](2021)在《单嘴精炼炉冶炼不锈钢冶金机理及工艺》文中研究说明不锈钢冶炼新技术的开发一直是不锈钢冶金工作者关注的研究课题。单嘴精炼炉,简称“单嘴炉”,是我国原创的一种钢液真空炉外精炼装置,长期的工业性批量试验已经证明了该炉型在电工钢、轴承钢等品种冶炼方面具有精炼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及设备简单等技术优势。将单嘴炉技术优势应用于不锈钢的冶炼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探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不锈钢冶炼新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单嘴精炼炉冶炼不锈钢为研究背景,围绕冶炼过程的关键冶金机理及工艺开展深入研究。通过物理和数值模拟明确了气泡长距离上浮的演变行为,解析了单嘴炉内部全钢液区域的流场结构;提出了炉型结构的最优化控制原则;证实了浸渍管偏移和双透气砖搅拌能有效提高浸渍管外围钢液的流动性,提出了偏心距和双透气砖布置的最佳控制方法。建立了真空室“钢-渣”冷态模拟装置,阐明了顶渣的流动特征及循环机理,并进一步结合25吨工业单嘴炉进行了流场和炉型设计,完成了冶炼304不锈钢的工业性试验及冶炼效果评估。建立了单嘴炉冶炼不锈钢的工艺数学模型,提出了不锈钢冶炼工艺的控制关键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钢包底部吹入的气体气泡在钢液中长距离上浮过程中会不断的长大,进入真空室后发生了加速膨胀,气泡溢出真空液面时的直径达到初始直径的12.5倍,上浮速度也相应增加至初始速度的3.5倍,有效地扩大了真空室内的气液表面活性区;长距离气泡搅拌作用下,全钢液区域的流场由8个特征区域组成,通过流场解析确认了钢包底部钢液的流动主要靠下降流冲击驱动,而浸渍管外围钢液的流动则依靠上升流的外溢流股驱动。(2)炉型参数(浸渍管内径、吹气位置及插入深度)变化会改变单嘴炉环流效率和浸渍管内外钢液的流动均匀性;以保障环流量和提高流动均匀性为钢液流场的优化目标,提出了 3个炉型参数的最优化控制方法,在25~130吨容量范围内,总结得出了炉型参数无量纲值的最佳控制范围:内径(D1/D0)为0.41~0.48,吹气位置(r/R)为0.5,插入深度(h/H)为0.135~0.17。(3)相比传统中心对称位置,将单嘴炉浸渍管正偏后可达到提高外围钢液流动强度、缩短熔池混匀时间的有益效果,并得出了浸渍管无量纲偏心距(△E/D1)的最佳控制范围0.2~0.3;在偏心单嘴炉中采用双透气砖吹氩搅拌,可大幅提高外围钢液的流动强度,相比单透气砖搅拌,浸渍管外围钢液的平均流速提高了 40%,浸渍管内外钢液的流速差百分比由54%缩小至10%以内;将双透气砖夹角控制到180°、吹氩比控制到1/7~1/5范围,可实现最佳的搅拌效果。(4)真空室“渣钢”水模型实验研究表明:真空室强烈的气泡活性区可将顶渣层撕碎成大量细小的渣滴,并将其卷入到钢液中,有效增加了钢渣接触面积;在循环钢液的作用下,大部分渣滴可在钢包与浸渍管之间循环流动,与钢液形成了长时间的浸润接触;钢渣之间这种“大面积+长时间”的流动接触特性提升了钢渣之间的反应效率。(5)以实际25吨钢包为背景对工业单嘴炉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了设计,并开展了冶炼不锈钢的工业性试验。18炉304不锈钢冶炼结果表明:依据模型设计完成的25吨偏心单嘴炉在冶炼中体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最低可将钢中碳含量脱至110ppm,还原期Cr的平均收得率为97%;破空前后钢液成分波动幅度小,主要元素的含量波动均小于5%,冶炼过程没有出现钢包渣结壳和真空喷溅现象。(6)基于建立的单嘴炉冶炼不锈钢工艺数学模型,可对冶炼过程中的钢液成分和温度进行预测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吹氧期钢液内部脱碳速率最大,平均可达到113.5ppm/min,占总速率50%以上;VCD阶段初期真空液面的表面脱碳速率占比达到70%,而后期钢液的脱碳主要依靠还原氧化铬;采用“动态真空+动态供氧”的吹氧工艺能有效提高钢液脱碳速率并减少贵金属Cr的烧损。
任芷怡[3](2021)在《国有钢铁企业重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中国宝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支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如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等不良后果。为解决这种不良后果并推动钢铁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2016年国家明确指出钢铁产业应严格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我国钢铁企业整合的政策,以推动国有钢企甚至民营钢企的改革。本文以中国宝钢的一系列并购重组为线索,研究了钢铁产业改革背景下的宝武合并及“宝马”重组。通过对宝钢集团重组动因、绩效结果的研究,不仅能看出强强联合的兼并重组道路对于目前我国钢铁产业的贡献及效果,更为后续开展强强联合的企业提供指导和借鉴。本文的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研究铺垫的部分,进行了绪论的分析,梳理了重组的定义、动因以及包括国企改革背景、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供给侧改革在内的宏观研究背景,概述了我国钢铁产业从诞生之初到目前的发展情况和现状,以及近年来钢铁行业的重组特征。接着是案例研究的部分,此部分选取了宝武合并和宝马重组两个案例,介绍了案例主体、事件的概况以及案例选择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从国家政策、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市场势力四个方面分析案例合并重组的动因,对重组后的绩效分别进行了短期财务绩效、长期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的分析;最后是根据前两个部分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建议。通过对中国宝钢系列重组案例的分析,发现宝钢系列重组后即满足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又非常贴合当前所倡导的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短期绩效上表现良好,长期绩效也得到了明显提升,随着协同效应逐步释放,非财务绩效表现也十分亮眼。由此,本文认为中国宝钢系列重组为我国其他行业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实战指导和借鉴案例。
侯全红[4](2020)在《围绕六个维度 扎实提高设备保障能力——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管理经验浅析》文中研究指明公司概况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钢不锈)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重组不锈钢经营性资产后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太钢不锈完成对太钢(集团)钢铁主业资产的收购,拥有完整的钢铁生产技术装备及配套设施。经过多年发展,太钢不锈已成为全球不锈钢行业领军企业,与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不锈钢等产品在国际市场广受好评。
赵一涛[5](2020)在《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长期管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大中城市的高速城市化,城市水环境治理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人民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其中又以城市水体的黑臭尤为典型和显着。为解决此危害人民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务院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住建部出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后,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果。以太原市为例,2016至2019年,通过“太原市某某河/渠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太原市南沙河及“八河治理”综合治理工程、太原市七渠渠道治理工程等系列工程对全市27处黑臭水体进行了整治。但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且水体特征、黑臭成因、污染现状、影响因素等各不相同,这种黑臭水体整治的工程措施从长期来看效果不够理想,尤其是在以太原市为典型代表的北方干旱城市,若不考虑当地具体情况,治理往往事倍功半。本文主要针对北方干早城市自然河道少人工排洪渠道多、无长年水源、流量随时空变化大、纳污严重、周边发展落后等特点,以具有代表性的太原市27处黑臭水体的整治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实际工程的设计案例、现场调查评估整治效果及遗留问题等方法及参与“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专项项目——太原市排水水量水质的动态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课题组的研究,对以太原市为典型的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历史、危害、治理实践以及实现黑臭水体“长制久清”所需的长期管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臭水体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地域范围广、相关部门多、治理技术种类多,单纯依靠工程手段进行短期运动式治理,不足以彻底消除黑臭,只有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建成的水量水质动态管控平台,结合公众参与和法规建设,才能建立现代化的长期治理体系,最终实现黑臭水体的“长制久清”。研究结果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类似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希望能给广大治理黑臭水体一线的同行一些微薄的经验教训和启发。
樊猛辉,冀岗,李强,高长涛,甘晓靳[6](2020)在《烧结机提质增产与减排技术的改造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稳定太钢660 m2烧结机的生产,降低烧结系统面临的烧结矿保供压力,从烧结燃料粒度控制、烧结混合料强力混合和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研究与改进入手,结合烧结工艺的局部改造,对660 m2烧结机系统展开烧结提质增产与减排技术的攻关研究。结果表明:燃料四辊破碎系统的改造使焦粉粒度向1~3 mm理想区间靠近,烧结矿转鼓强度提高2.11%,烧结固体燃耗降低0.34 kg/t;立式强力混合机可显着促进烧结混合料制粒,烧结料中+3 mm粒级提高至80%以上;改造后的"活性炭法脱硫脱硝+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销"烧结烟气净化系统净化能力显着提升,排放尾气中粉尘、SO2和NOx的均值分别为3.54、18.87、27.05 mg/m3,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李佳[7](2020)在《PPP模式在山西省污水处理行业实施的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底,财政部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并确定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领域推行PPP模式强制应用试点工作,力争新建项目100%采用PPP模式,有序推进存量项目转型为PPP模式。山西整体发展迅速,结合各个市区经济、人口条件等情况,该省目前形势对污水处理行业PPP模式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条件。本文首先对PPP模式当前面临的背景,分析当前国内外PPP模式的理论及进展,对污水处理行业的PPP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其次根据山西省独特的自然、人口、经济情况结合污水处理行业的特点和优势,总结了山西省发展污水处理行业PPP项目的发展现状及往后发展前景;以山西省M市A污水处理厂PPP项目和N市B污水处理厂PPP项目为例,在深入了解项目概况后,分析项目的实操过程,对其项目风险、绩效进行阐述。从多个视角出发,分析PPP项目与传统项目的优势并针对污水处理行业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通过本文的论述,对PPP项目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今后污水处理行业的PPP项目起指导作用,为项目的高效率、高质量、低风险的施工和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保障和实践基础。
李昊堃[8](2020)在《太钢高碱度碱性球团矿制备及应用技术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碱性球团矿具有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量、固体燃料消耗量和返料量低于烧结矿,且其高温冶金性能优于酸性球团矿,高炉配用后有利于高炉实现低渣比、低燃料比及低污染物排放冶炼等多方面优点。国外企业生产碱性球团矿一般采用带式焙烧机工艺(使用气体燃料),但我国由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国内球团矿生产企业(特别是独立运行的球团矿生产企业)主要采用以煤为燃料的链篦机-回转窑工艺。因此,需要从冶金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必要的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试验,针对链篦机-回转窑碱性球团矿生产及高炉碱性球团矿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工作。本文结合太钢未来在自有铁矿资源利用及高炉炉料结构优化方面的发展规划,基于太钢自产铁矿粉的原料特性,围绕链篦机-回转窑法碱性球团生产和高炉碱性球团应用,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计算、实验模拟及工业试验,系统研究了碱性球团焙烧特性和还原膨胀微观机制、链篦机-回转窑法生产碱性球团的适宜热工制度、高比例碱性球团高炉炉料结构对高炉冶炼过程影响的热力学机理。为全面推广链篦机-回转窑法碱性球团生产,以及高炉碱性球团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基于分子理论建立的球团矿焙烧过程热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碱度对球团矿焙烧过程中形成复杂分子及其含量的影响。并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太钢自产铁精矿作为原料,制备了不同碱度的球团矿,应用XRD、SEM、EDS、Image-Pro Plus等研究手段,检测了不同碱度球团矿中复杂分子及其含量,验证了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分子理论建立的热力学模型,为研究球团矿的焙烧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研究手段,可以方便的预测出原料成分及焙烧温度变化对于球团矿焙烧过程的影响。利用建立的球团矿焙烧热力学模型结合必要的实验研究,系统研究了碱度对于球团矿焙烧固结机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酸性球团矿而言,其固结机理为赤铁矿晶体再结晶并形成连晶结构;对于碱性球团矿而言,其固结机理为铁酸钙、含钙硅酸盐等低熔点化合物取代Fe2O3微晶连接成为赤铁矿晶体间的粘结相,并且球团矿的碱度不同粘结相的种类不同。当球团矿碱度小于1.0时,粘结相以钙铁橄榄石为主;当球团矿碱度大于1.0时,粘结相中的复合型针状铁酸钙含量增加,铁酸钙取代钙铁橄榄石成为碱性球团的主要粘结相。在碱性球团矿固结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碱度对球团矿还原膨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碱度小于1.0的球团矿,其还原过程中产生膨胀裂纹的主要原因为,钙铁橄榄石包裹的Fe2O3颗粒与独立的Fe2O3颗粒在还原速度上存在差异,使得球团矿内部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晶体结构发生破裂;碱度大于1.0的球团矿,由于球团矿的主要固结相转变为还原速度快的铁酸钙,在还原过程中其熔点较低,形成液相收缩后形成孔洞,减小了球团内因体积膨胀产生的应力集中。因此,碱度大于1.0的碱性球团矿在高炉内还原过程的体积膨胀率显着降低。通过实验室造球、焙烧试验,链篦机-回转窑模拟(扩大)试验及现场工业试验,研究了利用太钢自产精矿粉制备碱性球团矿的适宜预热焙烧制度。研究结果表明,鼓风干燥段风温230℃;抽风干燥段风温420℃;预热Ⅱ段风温1160-1180℃;回转窑窑头温度1165-1175℃。在以上工艺条件下生产的碱性球团矿指标:TFe含量62.3%,CaO/SiO2≥1.0,抗压强度≥3500N/个球,还原膨胀率≤15%。可以满足太钢大型高炉对入炉原料使用要求。基于最小自由能原理建立的气-固相热力学计算模型,系统研究了碱性球团矿比例对高炉块状带间接还原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碱性球团矿比例的增加,炉料在高炉上部块状带的还原度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为随球团矿比例的增加,高炉炉料结构中的铁氧化物组成发生了变化,导致高炉块状带气固相还原反应的反应条件及平衡组成均发生了变化,使得综合炉料还原度下降。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建立的高炉渣铁脱硅反应硅元素分配比热力学模型。研究了渣系中各组元的成分变化及对硅分配系数的影响,并定量地计算出渣中各复杂分子及各组元对脱硅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高炉渣系中对硅元素分配比影响较大的复杂分子有CaO·SiO2、2CaO·SiO2、CaO·MgO·2SiO2三种,简单分子有CaO、MgO两种。由于碱性球团矿中的CaO含量要远高于酸性球团矿,因此,当高炉配用碱性球团矿有利于脱硅反应的进行。
段晓宇[9](2020)在《钢铁企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是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组织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钢铁企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提升供应链协同水平、推进流通与生产融合、推行绿色供应链入手,开展供应链创新,实现钢铁企业供应链发展新变革,提升综合竞争力。
单建国[10](2020)在《PX钢铁公司营销战略与策略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持续扩张,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不锈钢行业作为钢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钢铁产业一样,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扩张,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PX钢铁公司作为不锈钢的专业生产企业,近年来也出现了市场占有率下降,利润下滑,库存积压的情况。经过对PX公司的现况进行调研后,发现PX钢铁公司在营销战略方面的失误是造成销售不畅、利润下降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销售渠道方面,仍沿用了十几年前流通商为主的销售模式,流通商销售比例超过60%,对流通商高度依赖。在产品种类上也没有扩充,仍以304钢种为主要品种,占比超过70%,与竞争对手同质化竞争严重。在价格模式方面也延续了十几年前的均价为主的价格模式,严重阻碍了直接用户的开发销售。此外,经过调研后发现PX钢铁公司在目标市场确定和市场定位上不清晰,这也导致了 PX钢铁公司十几年来销售方式没有创新。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结合所学习的STP理论、4P理论,运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对PX钢铁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及内部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研究,最终得出PX钢铁公司后期的营销战略为:以高端产品市场、长三角区域市场、特殊用途产品市场以及精密压延和石化行业为细分目标市场。实施“扩大差别化产品销售”、“丰富定价模式”,“优化销售渠道,扩大电商平台销售量”等三大营销策略。扩大差别化产品销售:通过开发和扩大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减少普通304钢种的同质化竞争;丰富定价模式:根据客户需要及市场变化情况,增加“期现结合”等价格模式,促进用户的开发销售;扩大电商平台销售:通过“竞价销售”等方式扩大电商平台销售量,摆脱对代理商销售的过度依赖。预期通过对PX钢铁公司营销战略及策略设计的实施,PX钢铁公司可以提升销售竞争力,提高销售价格,提升盈利水平,在日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太钢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顺利推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钢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顺利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1)亿吨钢铁航母的“合”聚变(论文提纲范文)
宝钢:多基地主工序专业化整合初亮剑 |
太钢:担起推进不锈钢产业发展的使命 |
马钢:打造中国宝武优特钢精品基地 |
重钢:混改基因助企业焕然一新 |
(2)单嘴精炼炉冶炼不锈钢冶金机理及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不锈钢冶金原理及工艺特点 |
2.1.1 不锈钢冶金原理 |
2.1.2 不锈钢冶炼工艺特点 |
2.2 不锈钢冶炼方法 |
2.2.1 AOD法与VOD法 |
2.2.2 VCR-AOD法与REDA法 |
2.3 不锈钢冶炼工艺流程 |
2.3.1 两步法冶炼流程 |
2.3.2 三步法冶炼流程 |
2.3.3 新技术冶炼流程 |
2.4 单嘴精炼炉的提出及发展 |
2.4.1 单嘴炉工作原理及功能 |
2.4.2 单嘴炉工业应用及效果 |
2.5 单嘴精炼炉钢液流动行为研究 |
2.5.1 单嘴炉混匀实验研究 |
2.5.2 单嘴炉数值模拟研究 |
2.5.3 单嘴炉环流量特性研究 |
2.6 单嘴精炼炉脱碳特性研究 |
2.6.1 进站碳、氧含量对脱碳速率的影响 |
2.6.2 真空压降制度对脱碳速率的影响 |
2.6.3 吹氩制度对脱碳速率的影响 |
2.6.4 单嘴炉脱碳模型研究 |
2.7 研究背景及内容 |
2.7.1 研究背景 |
2.7.2 研究内容 |
3 单嘴炉气泡上浮行为及流场结构解析 |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1 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 |
3.1.2 环流量及混匀时间测量方法 |
3.1.3 炉型参数模拟方案 |
3.2 模型验证 |
3.2.1 单嘴炉典型的熔池混匀规律 |
3.2.2 实测与模型预测混匀时间对比 |
3.3 结果分析及讨论 |
3.3.1 气泡上浮行为及搅拌特征 |
3.3.2 全熔池流场结构及组成特征 |
3.3.3 浸渍管内径对循环流场的影响 |
3.3.4 底部吹气位置对流场的影响 |
3.3.5 浸渍管插入深度对流场的影响 |
3.4 本章小节 |
4 偏心单嘴炉钢液流动特性及透气砖布置研究 |
4.1 研究内容与方案 |
4.2 结果分析及讨论 |
4.2.1 浸渍管偏移对循环流场的影响 |
4.2.2 水模型中双透气砖搅拌流场特征 |
4.2.3 双透气砖夹角变化对流场的影响 |
4.2.4 双透气砖与单透气砖的流场对比 |
4.2.5 双透气砖搅拌效果 |
4.3 本章小节 |
5 单嘴炉真空室顶渣流动行为研究 |
5.1 水模型研究 |
5.1.1 实验设计 |
5.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2 数值模拟研究 |
5.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5.2.2 模拟结果及讨论 |
5.3 顶渣行为对富铬渣还原的影响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单嘴炉冶炼不锈钢炉型设计及工业化应用 |
6.1 冶炼不锈钢用单嘴炉工业炉型设计 |
6.1.1 炉型设计原则 |
6.1.2 25吨单嘴炉炉型尺寸设计 |
6.1.3 耐材设计及其它配套装置 |
6.2 单嘴炉处理不锈钢工艺冶炼效果 |
6.2.1 不锈钢冶炼工艺 |
6.2.2 脱碳效果 |
6.2.3 Cr氧化及收得率 |
6.2.4 冶炼成分均匀性 |
6.2.5 脱氮效果 |
6.2.6 耐材侵蚀及喷溅情况 |
6.3 本章小节 |
7 单嘴炉冶炼不锈钢工艺模型研究 |
7.1 不锈钢冶炼工艺模型建立 |
7.1.1 钢液真空脱碳模型 |
7.1.2 合金氧化及温度变化模型 |
7.2 模型参数选取与计算 |
7.3 数学模型模拟流程 |
7.4 模型验证及冶金工艺讨论 |
7.4.1 模型验证 |
7.4.2 冶炼工艺讨论 |
7.5 不锈钢冶炼关键工艺 |
7.6 本章小节 |
8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第7章数学模型公式符号清单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国有钢铁企业重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中国宝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组内涵 |
1.2.2 重组动因 |
1.2.3 重组绩效影响因素 |
1.2.4 重组绩效与评价方法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和改革背景 |
2.1 重组的定义 |
2.2 重组动因理论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规模效应理论 |
2.2.3 市场势力理论 |
2.3 供给侧改革背景 |
3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及重组特征 |
3.1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历程 |
3.1.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7 年) |
3.1.2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年) |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 年) |
3.1.4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2015 年) |
3.1.5 供给侧改革时期(2016 年至今) |
3.2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特点 |
3.2.1 产量与需求不对等 |
3.2.2 产业集中度低 |
3.2.3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品结构失衡 |
3.2.4 出口盈利能力不足 |
3.3 中国钢铁企业重组概况 |
3.3.1 中小企业之间的重组 |
3.3.2 大型企业主导的对中小企业的重组 |
3.3.3 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 |
4 中国宝钢重组案例概况与动因 |
4.1 案例主体介绍 |
4.1.1 宝钢集团和宝钢股份 |
4.1.2 武钢集团和武钢股份 |
4.1.3 中国宝武集团 |
4.1.4 马钢集团和马钢股份 |
4.1.5 案例选择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
4.2 重组事件及方式概述 |
4.2.1 宝武合并重组 |
4.2.2 宝马联合重组 |
4.2.3 重组方式选择的原因分析 |
4.3 中国宝钢系列合并重组动因分析 |
4.3.1 贴合政府政策,推进强强联合 |
4.3.2 释放协同效应,增加公司效益 |
4.3.3 发挥规模效应,降低公司成本 |
4.3.4 提高市场势力,提升市场份额 |
5 中国宝钢系列重组绩效分析 |
5.1 基于市场法的短期绩效分析 |
5.1.1 宝武合并重组 |
5.1.2 宝马联合重组 |
5.2 基于财务指标的长期绩效分析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5.2.3 盈利能力分析 |
5.2.4 成长能力分析 |
5.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分析 |
5.3.1 契合国家战略 |
5.3.2 协同效应释放、规模效应显现 |
5.3.3 市场势力扩大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宝钢系列重组即满足自我发展又契合国家战略 |
6.1.2 重组后短期绩效良好,长期绩效提升 |
6.1.3 非财务绩效表现良好,协同效益逐步显现 |
6.2 研究建议 |
6.2.1 落实供给侧改革,政府支持必不可少 |
6.2.2 国有钢铁企业责无旁贷,重组势在必行 |
6.2.3 强强联合有利于推动我国钢铁产业更好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2005~2020 年我国钢铁行业重组事件统计 |
附录2:2016~2020 推动钢铁产业重组的政策统计 |
附录3:重组的形式 |
附录4:混合所有制改革历年政策统计 |
附录5:事件研究法详细步骤 |
致谢 |
(4)围绕六个维度 扎实提高设备保障能力——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管理经验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公司概况 |
荣誉称号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创新装备管理思路,提高设备维护水平 |
自主研发,开发高质量新品 |
(5)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长期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黑臭水体的研究现状 |
1.2.1 黑臭水体治理基本路线及原则 |
1.2.2 国内对黑臭水体治理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外对黑臭水体治理的研究现状 |
1.2.4 黑臭水体治理现状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特点 |
2.1 北方干旱城市市内水体的特点 |
2.1.1 本文对北方干旱城市的定义及其特点 |
2.1.2 北方干旱城市市内水体的特点 |
2.2 城市黑臭水体的现象与危害 |
2.2.1 城市水体的黑臭现象 |
2.2.2 黑臭水体的现状危害 |
2.2.3 黑臭水体的水质分级标准 |
2.3 黑臭水体的历史与北方干旱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 |
2.3.1 国外黑臭水体的历史情况 |
2.3.2 国内其他地区黑臭水体的历史情况 |
2.3.3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历史情况及其历史遗留问题 |
2.4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特点 |
2.4.1 水体黑臭的理论机理 |
2.4.2 水体黑臭的污染来源 |
2.4.3 水体黑臭的环境条件原因 |
2.4.4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成因特点 |
2.5 黑臭水体的评价方法 |
2.5.1 单项限值法 |
2.5.2 黑臭指数法 |
2.5.3 模型计算法 |
2.5.4 综合评价法 |
第3章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 |
3.1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 |
3.1.1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体系 |
3.1.2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理念及特点 |
3.2 控源截污技术 |
3.2.1 控源截污技术发展现状 |
3.2.2 控源截污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
3.3 内源治理技术 |
3.3.1 内源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
3.3.2 内源治理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
3.4 生态修复技术 |
3.4.1 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现状 |
3.4.2 生态修复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
3.5 其他治理技术 |
3.5.1 其他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
3.5.2 其他治理技术在北方干旱城市的应用特点 |
第4章 实例分析——以太原市为例 |
4.1 太原市黑臭水体改造的背景情况 |
4.1.1 自然条件 |
4.1.2 社会现状 |
4.1.3 经济现状 |
4.2 太原市水体概况及其黑臭现状 |
4.2.1 汾河太原段概况 |
4.2.2 太原市市区其他河渠概况 |
4.2.3 太原市水体的黑臭现状 |
4.3 太原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程概况 |
4.3.1 太原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程总体思路 |
4.3.2 太原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工程设计方案 |
4.3.3 太原市七渠(河)渠道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
4.3.4 治理后水体运行效果评价 |
4.4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设计特点 |
4.5 治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探讨 |
4.5.1 修正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判别标准的问题 |
4.5.2 是否应区别对待自然河道与人工渠道的问题 |
4.5.3 黑臭水体不能教条绿化的问题 |
第5章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的长期管控的思考 |
5.1 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 实现黑臭水体“长制久清”的动态管控探索 |
5.2.1 长效保持阶段的现代化管控措施 |
5.2.2 排水水量和水质的动态管控技术 |
5.3 加强黑臭水体治理的公众参与 |
5.3.1 黑臭水体政府一元治理的现状 |
5.3.2 黑臭水体公众参与治理的困难 |
5.3.3 黑臭水体公众参与治理的实施建议 |
5.4 完善黑臭水体配套法律法规 |
5.4.1 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配套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
5.4.2 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配套法律法规的可行性 |
5.4.3 黑臭水体治理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烧结机提质增产与减排技术的改造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燃料粒度控制改造 |
2 强力混合技术的应用 |
3 环保设施超低排放技术改造 |
4 烧结工艺局部改造 |
5 结 论 |
(7)PPP模式在山西省污水处理行业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PPP模式概念 |
1.1.1 通用定义 |
1.1.2 国内定义 |
1.2 PPP模式的分类 |
1.3 PPP模式特点 |
1.3.1 伙伴关系 |
1.3.2 利益共享 |
1.3.3 风险共担 |
1.3.4 项目周期长、投资风险小 |
1.4 PPP模式发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6 研究背景、目标及内容 |
1.6.1 研究背景 |
1.6.2 研究目标 |
1.6.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山西省污水处理行业及PPP项目分析 |
2.1 山西省经济及人口情况 |
2.1.1 山西省地市经济、人口情况 |
2.1.2 山西省各地区经济、人口情况 |
2.2 山西省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问题 |
2.3 污水处理行业特点及目前需求、城镇污水处理厂信息统计 |
2.3.1 污水处理行业特点 |
2.3.2 山西省城镇污水处理行业需求 |
2.3.3 山西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信息统计 |
2.4 山西省各行业PPP项目统计及债务情况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3 以M市A污水处理厂为例 |
3.3.1 项目历程 |
3.3.2 项目简介 |
3.3.3 项目特许经营权及特许经营期 |
3.3.4 项目回报机制 |
3.3.5 项目融资 |
3.3.6 项目实施情况 |
3.3.7 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风险 |
3.4 以N市B污水处理厂为例 |
3.4.1 项目介绍 |
3.4.2 项目特许经营权及特许经营期 |
3.4.3 项目回报机制 |
3.4.4 项目融资 |
3.4.5 项目实施情况 |
3.4.6 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风险 |
3.5 项目风险防控 |
3.5.1 项目获取阶段的风险 |
3.5.2 项目建设阶段的风险 |
3.5.3 项目运营阶段的风险 |
3.5.4 项目移交阶段的风险 |
3.6 绩效评价 |
3.6.1 项目建设阶段绩效评价 |
3.6.2 项目运营阶段绩效评价 |
3.7 总结---PPP模式对比传统模式的优势分析 |
3.7.1 项目角度出发 |
3.7.2 政府角度出发 |
3.7.3 社会资本方角度出发 |
3.7.4 城镇角度出发 |
第4章 结论及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PPP项目统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太钢高碱度碱性球团矿制备及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球团矿生产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1 球团矿的特点 |
2.1.2 国外球团矿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 |
2.1.3 国内球团矿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 |
2.1.4 铁矿球团工艺未来的发展趋势 |
2.2 球团矿的生产工艺及特点 |
2.2.1 球团矿竖炉生产工艺 |
2.2.2 球团矿链篦机-回转窑生产工艺 |
2.2.3 球团矿带式焙烧机生产工艺 |
2.3 球团矿的种类及特点 |
2.3.1 酸性球团矿 |
2.3.2 碱性球团矿 |
2.4 球团矿还原过程膨胀现象的研究现状 |
2.4.1 球团矿还原过程膨胀机理 |
2.4.2 碱金属、氟对球团还原膨胀性的影响 |
2.4.3 脉石组分对球团还原膨胀性的影响 |
2.4.4 含镁添加剂对球团还原膨胀性的影响 |
2.4.5 焙烧温度对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
2.4.6 还原气氛对球团还原膨胀的影响 |
2.4.7 内配碳对双层球团还原膨胀率的影响 |
2.5 国内外高炉炉炉料结构中球团矿使用情况 |
2.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3 碱性球团制备原料基础性能研究 |
3.1 铁精矿基础性能研究 |
3.2 膨润土基础性能研究 |
3.3 石灰石粉基础性能研究 |
3.4 小结 |
4 碱性球团焙烧固结机理及还原膨胀行为研究 |
4.1 球团矿焙烧过程热力学模型建立 |
4.2 不同碱度球团矿的模型计算结果及固结机理分析 |
4.3 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4.3.1 不同碱度球团矿试验的制备研究 |
4.3.2 不同碱度球团矿XRD衍射法分析 |
4.3.3 不同碱度球团矿显微结构分析 |
4.3.4 不同碱度球团矿微观结构图像分析 |
4.4 不同碱度球团矿的还原过程体积膨胀机理研究 |
4.4.1 不同碱度球团还原过程的体积膨胀性能实验结果 |
4.4.2 不同碱度球团矿还原后的物相组成分析 |
4.4.3 不同碱度球团矿还原后的显微结构分析 |
4.4.4 不同碱度球团矿还原膨胀机理分析 |
4.5 小结 |
5 链篦机-回转窑法碱性球团制备技术研究 |
5.1 碱性球团矿生球制备试验 |
5.2 碱性球团生球干燥特性研究 |
5.2.1 不同碱度下的生球爆裂温度 |
5.2.2 不同碱度下的生球干燥速率 |
5.3 碱性球团预热焙烧制度研究 |
5.3.1 预热制度 |
5.3.2 焙烧制度 |
5.4 链箅机-回转窑工艺生产碱性球团矿合理工艺参数研究 |
5.4.1 碱性球团矿合理链篦机干燥预热工艺参数研究 |
5.4.2 碱性球团矿合理回转窑焙烧工艺参数研究 |
5.4.3 不同碱度球团矿对比试验研究 |
5.5 小结 |
6 太钢碱性球团矿工业生产试验研究 |
6.1 第一次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生产碱性球团矿工业试验研究 |
6.1.1 工业试验条件 |
6.1.2 工业试验过程 |
6.1.3 工业试验结果及讨论 |
6.2 球团强度对还原膨胀的影响 |
6.2.1 不同抗压强度碱性球团矿的外观 |
6.2.2 不同抗压强度碱性球团矿的显微结构分析 |
6.2.3 不同抗压强度球团还原膨胀机理分析 |
6.3 球团粒度对还原膨胀的影响 |
6.3.1 不同粒度碱性球团矿的外观 |
6.3.2 不同粒度碱性球团矿的显微结构分析 |
6.3.3 不同粒度碱性球团矿还原膨胀机理分析 |
6.4 第二次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生产碱性球团矿工业试验研究 |
6.4.1 控制碱性球团矿还原膨胀率的措施 |
6.4.2 工业试验条件 |
6.4.3 工业试验结果及讨论 |
6.5 小结 |
7 碱性球团矿在太钢特大型高炉炉料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
7.1 碱性球团矿对高炉块状带间接还原过程的影响研究 |
7.1.1 高炉块状带气固相还原反应热力学模型建立 |
7.1.2 模型可靠性评价及计算结果讨论分析 |
7.2 碱性球团矿对高炉炉料熔滴性能的影响研究 |
7.2.1 炉料熔滴性能实验方案及原料条件 |
7.2.2 炉料熔滴性能实验结果及讨论 |
7.2.3 基于炉料熔滴试样的渣铁分离行为研究 |
7.3 碱性球团矿对高炉炉缸渣铁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 |
7.3.1 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的硅分配比预报模型建立 |
7.3.2 硅分配比预报模型可靠性评价 |
7.3.3 硅分配比预报模型计算结果与讨论 |
7.4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炉块状带气固相还原反应热力学模型计算原始数据 |
附录B 硅分配比预报模型可靠性验证计算原始数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钢铁企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太钢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践探索 |
1.1 缔结钢铁战略联盟,提升供应链协同水平 |
1.2 精准对接下游需求,推进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 |
1.3 立足内部发展要求,全力打造绿色发展升级版 |
1.4 展望未来发展需求,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和供应链智慧物流 |
2 太钢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取得的成效 |
2.1“公转铁”战略项目推进迅速 |
2.2 促进流通与生产融合 |
2.3 城市钢厂绿色发展成效显着 |
2.4 智能供应链项目进展顺利 |
3 结语 |
(10)PX钢铁公司营销战略与策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STP营销理论 |
2.1.2 4P营销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PX钢铁公司外部及内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科技环境 |
3.2 行业环境 |
3.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同行竞争 |
3.3 内部环境 |
3.3.1 基本情况 |
3.3.2 技术研发 |
3.3.3 组织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X钢铁公司营销状况及SWOT分析 |
4.1 营销状况 |
4.1.1 主要产品 |
4.1.2 价格模式 |
4.1.3 销售渠道 |
4.1.4 产品促销 |
4.1.5 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
4.2 PX钢铁公司SWOT分析 |
4.2.1 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 |
4.2.2 公司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 |
4.2.3 SWOT相关性分析及应对战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PX钢铁公司营销战略STP分析 |
5.1 市场细分 |
5.1.1 按需求层次细分 |
5.1.2 按客户所处区域细分 |
5.1.3 按用途特殊性细分 |
5.1.4 按销售渠道细分 |
5.1.5 按客户行业细分 |
5.2 目标市场选择 |
5.3 市场定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PX钢铁公司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
6.1 产品策略 |
6.1.1 产品整体结构优化 |
6.1.2 完善产品质量体系认证 |
6.1.3 提升品牌策略 |
6.2 价格策略 |
6.2.1 随行就市定价策略 |
6.2.2 产品差别定价策略 |
6.2.3 目标收益定价策略 |
6.2.4 边际成本定价策略 |
6.2.5 逆向定价策略 |
6.2.6 期现结合定价策略 |
6.3 渠道策略 |
6.3.1 减少流通销售量 |
6.3.2 扩大用户和出口销售量 |
6.3.3 扩大电商平台销售量 |
6.4 促销策略 |
6.4.1 通过提供融资促进销售 |
6.4.2 通过提供技术和培训促进销售 |
6.4.3 通过返利促进销售 |
6.4.4 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促进销售 |
6.4.5 通过赞助大型活动促进销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保障措施 |
7.1 组织机构保障 |
7.2 技术保障 |
7.3 资金保障 |
7.4 人员培训保障 |
7.5 制度保障 |
7.6 本章小节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太钢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顺利推进(论文参考文献)
- [1]亿吨钢铁航母的“合”聚变[N]. 童赟,蒋文雯. 中国冶金报, 2021
- [2]单嘴精炼炉冶炼不锈钢冶金机理及工艺[D]. 代卫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国有钢铁企业重组动因及绩效分析 ——以中国宝钢为例[D]. 任芷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围绕六个维度 扎实提高设备保障能力——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管理经验浅析[J]. 侯全红. 中国设备工程, 2020(22)
- [5]北方干旱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长期管控研究[D]. 赵一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6]烧结机提质增产与减排技术的改造与应用[J]. 樊猛辉,冀岗,李强,高长涛,甘晓靳. 烧结球团, 2020(05)
- [7]PPP模式在山西省污水处理行业实施的研究[D]. 李佳.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8]太钢高碱度碱性球团矿制备及应用技术基础研究[D]. 李昊堃. 北京科技大学, 2020(11)
- [9]钢铁企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初探[J]. 段晓宇. 山西冶金, 2020(03)
- [10]PX钢铁公司营销战略与策略设计研究[D]. 单建国. 山东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