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以奶牛粪便为主要堆肥材料,辅以添加稻壳粉、锯木屑作为堆肥水分调节剂和膨松剂,采用高温好氧堆肥方式研究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物质转化关系。利用微生物可培养方法对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是一个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共同作用并且在不同堆肥阶段由不同优势微生物群落互相演替的过程。在堆肥起始阶段细菌首先快速增长,迅速成为堆肥起始阶段的优势微生物群落;堆肥进入高温期后,细菌数量下降,放线菌、真菌数量上升,特别是放线菌数量增加比较明显;在堆肥的降温期真菌为堆肥优势微生物群落;在堆肥过程中细菌的数量在8.1×108~1.2×109 CFU g-1之间,比放线菌1.0×106~1.1×107 CFU g-1、真菌1.0×105~5.6×107 CFU g-1高出近两个数量级。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trophoresis,DGGE)法从分子微生态学角度对堆肥过程的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分子微生态学方法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在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的相似性和堆肥过程密切相关,即堆肥取样时间间隔越短的堆肥样品细菌群落相似性越高,如堆肥第一天和堆肥第四天的细菌群落的相似性最高达92%以上;而成熟堆肥阶段的细菌群落和堆肥起始阶段的细菌群落的相似性相差最大,相似性只有30%,说明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就堆肥中放线菌多样性而言,其在堆肥初期就已经有一些放线菌存在,但它们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随着堆肥进行,特别是在进入堆肥的高温期后放线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放线菌多样性丰富。放线菌群落变化与堆肥时间正相关,即堆肥时间间隔短的放线菌菌落相似性程度高。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变化和细菌群落及放线菌群落演替所不同的是堆肥过程中的细菌、放线菌群落的相似性和堆肥过程密切相关,而真菌则与堆肥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真菌群落在堆肥后期多样性丰富。利用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IRS)分析技术对堆肥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随着堆肥过程的进行,堆肥中所含的羟基、甲基和亚甲基的量逐渐降低,而甲氧基的含量增加;且羧基最终大多以羧酸盐的形式存在。甲基和亚甲基含量的降低,表明堆肥原材料的脂肪族化合物特征下降。与此同时,伴随着堆肥原材料脂肪族类化合物性质的降低,堆肥中芳香族类化合物性质则趋于相对升高。这说明堆肥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族化合物分解较快,而木质素分解相对较慢。②对不同堆肥原材料组分分解形成的物质来说,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分解后大部分生成CO2而放出;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含N化合物一部分生成CO2、NH4+和NO3-,另一部分则以酰胺态-N存在;而木质素的分解则主要生成氢醌类物质。堆肥过程中含碳素物质和含氮素物质的变化,致使堆肥过程中堆肥的碳氮比(carbon/nitrogen,C/N)发生了变化,堆肥C/N的变化可能是堆肥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m-mass spectrum,SPME-GC-MS)技术对堆肥中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堆肥中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中包含多种低分子有机酸,如乙酸、丁酸、蜡酸、辛酸、苯甲酸等,另还包括乙醛、壬醛、苧烯等。其中乙醛、乙酸、壬醛在堆肥中稳定且含量较高,可作为判断堆肥腐熟度的参考指标。对植物有促生和抗生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苯甲酸(benzoic acid)和苧烯(limonene)首次在堆肥产品中被发现,其中苯甲酸具有化感作用,苧烯对松树虫害——刺胫小蠹具有防治作用。利用SPME-GC-MS技术研究堆肥中低分子量有机物质,开辟了对堆肥中低分子量有机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和详细分类研究的新领域,对为筛选可在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积累有益低分子量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腐熟菌剂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堆肥中低分子量有机物质的分析为有机堆肥产品施入土壤后的生物学和化学行为的研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资料。利用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分析技术分析测定了有机堆肥过程中钾含量的变化,根据所测得的结果对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利用处理后的小波系数,采用偏最小二乘法预测了有机肥料中植物营养元素钾的含量,建立了小波变换与近红外光谱技术相结合用于测定以奶牛粪便为主的有机堆肥产品中钾元素的测定模型。结果表明:小波变换充分提取了近红外光谱的信息,数据压缩为原始大小的3.6%,计算量大大减少;本文利用C4小波系数对48个有机肥料样本进行建模,对42个预示集样本进行预测,预示集的误差均方根和相关系数r2分别为0.1138%和0.927,优于原始光谱直接建模的0.1672%和0.835。该方法和目前常用的测定有机肥料中植物营养元素钾含量的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和四苯硼酸钾重量法(Gravimetric method as potassium tetraphenylborate,GPT)测定结果相符,但近红外光谱法分析测定结果的重现性要优于后两者。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有机固废堆肥过程的水分平衡模型研究进展[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6)
- [2].污泥堆肥过程温度与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 广东化工 2020(16)
- [3].堆肥过程中氨基酸的产生及其对腐植酸形成的影响[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6(04)
- [4].默默分解的英雄们[J]. 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 2016(12)
- [5].固体废弃物堆肥过程中影响因素分析[J]. 城市地理 2017(10)
- [6].蛋鸡粪工业化堆肥过程中氨氧化菌群的群落演替[J]. 生物加工过程 2017(01)
- [7].蔬菜废弃物混合堆肥过程中百菌清和都尔的降解规律[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12)
- [8].堆肥过程不同分子量水溶性有机物电子转移能力的演变及影响因素[J]. 分析化学 2017(04)
- [9].畜禽粪便堆肥过程的影响因素[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03)
- [10].堆肥过程中臭气的产生和释放过程研究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 2011(11)
- [11].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与控制[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01)
- [12].堆肥过程中腐殖酸的生成演化及应用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05)
- [13].猪粪蚯蚓堆肥过程中可培养微生物对温度的响应[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3)
- [14].蚯蚓堆肥过程中蚯蚓生长性能及基料主要酶活性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11)
- [15].生物质炭对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11)
- [16].水葫芦高温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及控制技术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06)
- [17].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氨挥发及调控措施[J]. 农机化研究 2010(01)
- [18].堆肥过程的生物学途径及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J]. 四川环境 2008(05)
- [19].利用秸秆堆肥过程处理猪场废水[J]. 当代畜牧 2017(05)
- [20].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传热传质规律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6(01)
- [21].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腐殖酸及重金属形态的变化[J].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6)
- [22].高温堆肥过程中除臭保氮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01)
- [23].畜禽粪便高温堆肥过程中氨挥发的机理及控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5)
- [24].微生物菌剂对鸡粪堆肥过程中氨气排放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9(11)
- [25].菜粕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变化及腐熟度评价[J]. 磷肥与复肥 2020(01)
- [26].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及保氮措施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7)
- [27].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肥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J]. 环境科学学报 2009(02)
- [28].不同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有机氮形态的动态变化[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05)
- [29].污泥堆肥过程中主要性质及氮素转变[J]. 生态环境 2008(02)
- [30].不同菌种对中药渣堆肥过程及成分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0(03)
标签: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论文; 堆肥论文; 微生物多样性论文; 低分子量有机物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