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大序论文-李馨宇

毛诗大序论文-李馨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毛诗大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品序,毛诗大序,诗学流变

毛诗大序论文文献综述

李馨宇[1](2017)在《《诗品序》与《毛诗大序》的诗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诗大序》首次以诗论的方式明确了"政教中心论"在诗论中的地位,对后世尤其是唐诗的影响甚为深远。而钟嵘作为六朝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以毕生精力撰写了《诗品》,其《诗品序》更称得上是当时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在突破了"政教中心论"的同时,又开创了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体系。从几个方面来比较《诗品序》和《毛诗大序》之间的异同,并以此窥探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诗学理论之流变。(本文来源于《名家名作》期刊2017年05期)

刘若凡[2](2017)在《《毛诗大序》的诗学思想浅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诗大序》是先秦以来诗教传统的延续,奠定了中国诗歌的"诗言志"传统,高度概括了诗歌创作内容、方法、意义与社会功能,对后世的诗学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7年11期)

李春青[3](2017)在《经学文艺思想研究之问题与反思——郑伟《<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学文艺思想研究是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古文论研究的新领域。郑伟的《<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联系文化语境来理解毛诗学的意识形态话语性质,联系历代的知识接受情况写活了古代知识分子自我理解的心灵史。相关研究具有独到见解,体现出明显的方法论自觉和创新意识,对于扩展古文论研究领域、转换古文论研究理念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钱志熙[4](2012)在《论《毛诗·大序》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经典价值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诗》的大、小序,是汉儒传承的周代诗教时代的经典文本。周代诗教是礼乐的实际应用,其声歌之学中原本包含义理的部分。汉代《诗经》礼乐功能失落,《诗》学缩小为以义理为宗的经学,但其解诗系统仍传自诗教时代。《毛诗》在这方面的价值最高。《大序》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经典价值的成因,正在于其是对诗教时代诗学的传承,其理论文本是六义之学的浓缩,不仅对诗教时代的群体诗学的原则作了高度的概括,而且也奠定了后世个体诗学的基本理论。无论是在《诗经》学还是一般的诗歌理论方面,都具有后世所无法取代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任真[5](2008)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毛诗·大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文论界对《毛诗·大序》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文论研究思想的转变和进展,我们的研究经历了简单以西方近代文艺思想图解、反思并深入挖掘建立理论根基以及国际化运动的影响叁个时期。虽然西方现代学术体制对我们的研究造成了很大影响,但不少学者仍试图开始摆脱简单用西方观点解释中国古代思想的窠臼,恢复传统中国文艺思想的特质。(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汪国梁[6](2008)在《《毛诗大序》成书年代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诗大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直备受争议。上博《孔子诗论》简的面世给这个问题的澄清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孔子诗论》与《大序》说诗观点、方法的比较,可以理清两者之间学术发展的脉络,从而大致推断出《大序》的成书年代。(《大序》与《小序》的划分依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引旧说,以"风,风也"至"关雎之义也"为《大序》,其他部分为《小序》)。(本文来源于《商情(财经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任真[7](2005)在《论中国当代的《毛诗·大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深远悠久的传统,决定了我们的文论乃至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不可能完全被西方的思维模式所取代或主导。不过,由于一百多年来我们逐步引入了西方的社会运行机制和大量的哲学、科学思想,使得我们的传统方式逐渐被现代化机制所掩盖,这在我们的当代文论中尤为明显。本文认为我们的当代文论之所以还未能真正走出西方模式的影响,并非是对传统的文论话语弃置不用的结果,而是没有恢复到传统的言说方式上去。这种传统的言说方式与当代西方所提倡的普遍表达形式的科学主义是大相径庭的,它不诉诸话语形式,也不追究话语含义的准确唯一解(真理或真相),而是强调“言”的动态生成过程与个体心灵之间的关系(因人而异)、强调的是由此而产生的个体心灵的道德提升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本文并不认为一定要完全回到古代的社会环境,才能恢复这样的言说方式,恰恰相反,本文的研究所要表明的是,当代文论也正在以一定的传统方式进行着言说,只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把它们混同于了西方文论的方式而已。不过,需要提出的另一方面是:当我们逐渐习惯于西方的思维模式,把诗歌当作艺术、把艺术作品当作艺术的全部时,诗歌的个体性就会逐渐消失在普遍的文论解释当中了。这种个体创造力逐渐湮灭在普遍理性的过程,对于西方来说也许并非是致命的;但对中国的传统来说,后果则全然不同,我们的传统因此而丧失掉了它最为宝贵的东西,即以个体性为依托的普遍性和看待世界的运动视角,这两点都是西方思想所不能很好接受的,尤其是个体性,在西方一直与感性、偶然性、自发性、原始性等词汇相连,他们无法理解人如何既是个体的、现实的、与众不同的,同时又是普遍的、与他人和谐的,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所历来强调的工夫所在。为了看清楚我国当代文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了传统的观念,又是以何种方式坚持的,本文选取了中国文论史上较有代表性的《毛诗·大序》,以当代文论对之的阐述作为研究对象,参照西方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分析方法,力图分辨出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我们的文论与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以至造成了我们当代文论的独特现状。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分别中西概念的混用情况,本文以西方美学的两个侧面为线索(即作为感性学的美学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考察我们的文论中所引用的西方理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不同于西方思想的出发点。为此,在每一部分的开端,都对西方美学的相应观念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本文开端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当代文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本文借鉴话语分析方法的必要性。在对西方话语分析方法的借鉴中,我选取了阿尔都塞的“问题式”和福柯的话语分析,但在研究中国当代问题时,这两种方法毕竟还不能够全部照搬,必须有所取舍。也许在我舍掉了二人最关心的社会政治、社会公正的意识形态分析之后,话语分析会显得不那么像话语分析,但对言说方式的关注而不是对言说内容的关注,应该还是属于话语分析的范围。不过由此引起的问题是:既然不用去比较古代社会与当代社会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差异,那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恢复到古代的言说方式,以及以何种方式在当代重新恢复中国的传统模式,则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围。在第一部分,“作为感性学的美学”中,我选取了《毛诗·大序》的叁个相关问题式(即围绕叁个范畴所展开的讨论):“情”、“志”和“兴”,分叁章分别从一般的文论史、美学史,以及单篇论文、专着中的相关论述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章主要讨论西方美学作为感性学产生时,实际上是采用了理性的方式来研究感性,是希望将资本主义的个体主体从封建的抽象道德中解放出来,所以,在西方美学中对感性的强调和期待,都是与主体自由相关的,但这个资本式的扩张主体(自由意志)却不同于我们传统的“谦卑”个体,前者为了获取世界而借助了理性,因而架空了自己的根基,成为理性之下空洞的感性,也脱离了具体的个体存在。而中国传统则不是用理性方式来解决个体的普遍性问题的,它是以个体直接体悟群体、体悟世界的普遍性等道德修养为途径的。而诗歌正是这些途径中的一种。在第叁章“情”当中,问题主要集中在《毛诗·大序》中所提到的“情”是否是感性的情。是否是抒情诗歌理论在汉代的觉醒?这个抒情的特征又是什么,是否是一种普遍的群体之情?然而问题正在于,感性的情在西方人看来,并非直接是普遍的,而是必须要经过理性改造的,这也是美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对情感与思想的同时强调,甚至在哲学中、文论中出现的“情本体”的说法,都反映出传统思维模式在当代的作用;不过,因为没有自觉到这种普遍性并非存在于普遍的表达形式(即以语言的方式呈现),所以我们的文论仍然以“价值理性”等概念方式加以界定,从而混同于西方的普遍理性。在第四章对“志”的讨论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即我们的文论在对“志”的思想性、理性特征的强调时,也同样强调了“志”当中的情感特征,这在西方人看来也许是含混不清的,但也正好说明了我们对普遍的追求并不是建立在理性意志、理想(及其表达)之上,而是以个体生存现实为基础的。由此,对于当代文论中用西方现代的诠释学来讨论“志”,做出了相应的分辨,即我们传统的“言志”追求的不是表达的普遍形式,而是对个体而言的“适当”,更多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衡量的个人体悟、道德提升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行为,但当代文论却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仅仅剩下了意义的还原。在第五章“兴”中,这种掩盖更加深入,由于受到西方人类学等影响,我们传统中独特的“兴”思维,要么被降格为单纯的艺术修辞手法,并且无法达至西方隐喻的宗教哲学背景所提供的深刻性;要么被当成原始思维,成为历史的遗迹。不过我们仍可以看到传统的潜流:在对“兴”的讨论中,许多学者一直坚持“兴”作为修辞手法,与其所兴起的社会、政治、人生等普遍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其实,“兴”不过又是我国传统中个体存在与普遍内容直接相连接的方式之一。第六章是一个总结。在第二部分“作为意识形态的美学”中,第七章先以康德、席勒、马克思、尼采为例,讨论了西方美学本身不可避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即对理想的言说,以及以人的意志对世界的改造,在当代又主要演变为审美教育和审美批判两种形式。而这些正是我们当代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借鉴之处,并以此来批评《毛诗·大序》中所表现出的汉代意识形态。所以,在第八、九、十章中,分别讨论了当代文论认为《毛诗·大序》中所提到的几个与意识形态相关问题:“风”、“美刺与正变”和“礼义”。在第八章中,对于“风”中所涉及的“上以风化下”的诗教问题,本文认为《大序》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恰好是对诗歌实践运用的一个社会性的侧面,是诗歌成为具有生命力的诗歌而非文本性的艺术品的一个必要途径。而当代文论对此虽是承认了诗教,但也有学者将诗教从孔子儒学中割裂出来,看作汉儒的发明,加以批评。在第九章关于“下以风刺上”的“美刺与正变”的讨论中,我们的文论大多把它与诗歌艺术的批判作用联系起来,本文认为,问题在于它并不同于西方意义下的审美批判,它既不是主体感性冲动的表达形式,也不是主体的理性、理念的建构,而是直接发自批评者个体的、“断章取义”式的评判,这个评判尽管在形式上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任意性和偶然性,但却是以个体觉悟融入社会群体(人伦)、自然世界为前提的,因而在内容上仍然具有普遍性。在第十章的“礼义”中,指出了“礼义”并非像大多数文论指出的那样,是对个体感性的压抑,而是在汉代,儒家对个体情感进行引导的必要途径。而所谓的“礼”和“义”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规则,它们也是与人情直接相关的。最后,第十一章是一个总结,也是我所期待的,如果我们不用意识形态来看待审美,不用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之上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也许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也能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5-03-15)

张天飞,何雪林[8](2000)在《从《古今和歌集序》与《毛诗大序》、《诗品序》看中日诗学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今和歌集序》受到《毛诗大序》、《诗品序》的直接影响 ,但《古今和歌集序》绝非雷同之作 ,中日诗学的差异在于 :一个重儒家教化与怨刺 ,另一个重悯物崇情。(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4期)

汪春泓[9](1999)在《关于《毛诗大序》的重新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毛诗大序》和《礼记·乐记》及《荀子·乐论》 ,《毛诗大序》与《礼记·乐记》相近 ,更多体现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而《荀子·乐论》则代表了国家主义集权思想的抬头 ,以往因为《毛诗大序》与《荀子·乐论》颇有文字重出者 ,谈论《毛诗大序》为代表的汉代《诗》教 ,经常是在《荀》儒 ,即战国末期儒家思想背景下 ,批评其限制情性的消极影响 ,对于其语辞的理解也就有所误读 ,现返回孔孟早期儒家之源头 ,《毛诗大序》人文主义的伟大意蕴 ,才得以拨云见日的重新发现(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9年06期)

刘斯翰,何天杰[10](1993)在《《毛诗·大序》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关于《毛诗》的学说一一正变说西汉儒家传《诗》原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齐、鲁、韩叁家诗在东汉灭亡之后陆续失传(《韩诗外传》流传至今者, 据考证实非原书之旧,且“无关于诗义”故不论),只有《毛诗》完整地保存下来。《毛诗》作为一家之学,它的理论主张集中反映在其“故、训、传,序”中。《大序》因为最富于论理色彩,(本文来源于《1993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1993-08-01)

毛诗大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毛诗大序》是先秦以来诗教传统的延续,奠定了中国诗歌的"诗言志"传统,高度概括了诗歌创作内容、方法、意义与社会功能,对后世的诗学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诗大序论文参考文献

[1].李馨宇.《诗品序》与《毛诗大序》的诗学比较[J].名家名作.2017

[2].刘若凡.《毛诗大序》的诗学思想浅说[J].青春岁月.2017

[3].李春青.经学文艺思想研究之问题与反思——郑伟《<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读后[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4].钱志熙.论《毛诗·大序》在诗歌理论方面的经典价值及其成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5].任真.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毛诗·大序》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

[6].汪国梁.《毛诗大序》成书年代考[J].商情(财经研究).2008

[7].任真.论中国当代的《毛诗·大序》研究[D].四川大学.2005

[8].张天飞,何雪林.从《古今和歌集序》与《毛诗大序》、《诗品序》看中日诗学差异[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9].汪春泓.关于《毛诗大序》的重新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10].刘斯翰,何天杰.《毛诗·大序》析论[C].1993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

标签:;  ;  ;  

毛诗大序论文-李馨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