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与反驳 ——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研究

猜测与反驳 ——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始于上世纪中叶的同声传译很快就成为心理学、语言学和口译理论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以认知加工作为同声传译理论的研究核心,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多种研究途径。然而,国内外对于同声传译理论发展的演进历程鲜有研究。这种研究的缺失使我们难以认知同声传译研究的本体,继而也难以解决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研究在跨学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预测发展的趋势。本文指出国内外口译研究史多停留在历史分期、取向、范式、模式等宏观层面上,缺少在历史语境下对口译研究发展演变内部机理的细致研究。为了能深入地研究同声传译理论的发展历程,论文中选取了西方同声传译研究和认知研究的契合点作为视角,整合各家理论,以代表人物为主线,在梳理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猜想性地重建迄今尚未系统解释过的历史侧面,从史学的向度中审视同声传译研究的演进之路一探寻各种同声传译研究途径的起源、发展的内在动力,描述研究方法、主题的兴衰与嬗变,阐释历史与现在的逻辑关系,并把我国的研究与西方的理论研究进行对比,评估中西研究的差异和发展趋势。本项研究采用了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质化研究中作者以哲学家波普尔的科学知识进化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对发表于1950年至2007年间的西方同声传译理论各学派代表性著作进行研究,从具有代表性的独立个案分析中把握各种理论的核心,在猜测与反驳发展的共性中探索这些理论的时代特点和理论之间的关联。在该项研究中建立了新世纪西方同声传译理论文献语料库,用科学计量的研究方法在最新进展中探寻研究的承继关系和新的突破,以构建同声传译研究的发展路线图。为了进行中西对比研究,在论文中通过作者建立的两个子数据库(中文口译库和同传文献库)对起源于上世纪术的国内同声传译研究(1994年-2007年)从论文数量和引证文献两个维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和归纳我国同声传译研究产生的学术背景,探寻我国同声传译研究成长的语境和研究动态及以所受西方研究的具体影响。在写作方法上本文参考了史学研究的整体之法,用著作体撰写方式,遵循选材、译述、润饰、剪裁、注释、征引的写作体例。本项研究给出了同声传译理论发展路线图,阐释了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的猜测与反驳演进方式和继承、发扬的纵深推进过程和同声传译研究与认知科学的交互关系,指出了同声传译研究中的猜测与反驳并非呈现简单意义上的一次性的循环,而是一种多发的、多诱因的、积累性的、嵌套性的、扩散式的复杂排错过程,在此过程中排错机制经历了历时的发展变化,从早期的概念性、直觉性反驳演变成了现在较为系统的以实验为代表的量化和以语料库为代表的质化排错机制。认知科学的影响已经融入到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的概念底层,成为猜测与反驳的主要组成部分。两代认知科学的核心思想都曾作为同声传译研究的指导思想,从非具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转变,显示了同声传译认知研究同样经过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通过本项研究,作者发现同声传译研究与认知科学理论之间存在接口问题。两者发展的不同步性曾经一度对同声传译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本研究给出了解决接口问题的两种对策:利用语料库的方法进行质化分析和用同声传译实验范式解决单语加工中的困难问题。研究表明,在现阶段,同声传译研究者们对认知科学固有的研究方法有所扬弃,正在逐渐形成一些富有同声传译研究特色的研究方法。相对于国外的同声传译研究,国内的研究积累不足,尚未形成猜测与反驳的理论演进方式和自己的排错体系,总体研究发展趋势也欠明朗。国内的同声传译研究从数量上在口译研究中尚未占到优势,并存在较明显的研究主题缺失现象。语言组合的研究多以英-汉组合为主,所受到的西方影响主要来自于西方部分九十年代的研究成果。本项研究是对同声传译理论发展史研究的首次尝试。作者用同声传译的认知理论和实验构筑了较为全面的理论图谱,指出了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猜测与反驳的演进方式,从同声传译研究维度解决了在西方曾经颇受争议的口译研究的增长方式问题。同时,文中所采用的中西对比研究视角可能有助于我国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西方同声传译理论的现状,权衡各种研究方式的利与弊,采取有效的方法缩小中西研究缺口,此外,对我国口译研究的展望和研究课题在论文中也提出了一些预测和建议。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引言
  • 1.2 问题的由来
  • 1.2.1 国外口译研究史现状与不足
  • 1.2.2 国内口译研究史现状与不足
  • 1.3 研究的总体介绍
  • 1.3.1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1.3.2 理论简介
  • 1.3.3 本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同声传译理论认知研究的早期发展:猜测与反驳
  • 2.1 引言
  • 2.2 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的认知科学基础
  • 2.2.1 认知研究的发端
  • 2.2.2 大脑—认知的物质基础
  • 2.2.3 认知科学的研究途径
  • 2.3 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认知问题—早期的认识
  • 2.3.1 关于描述的研究
  • 2.3.2 认知过程的分解
  • 2.3.3 整体性研究
  • 2.3.4 讨论:早期认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2.4 释意理论的提出—懵懂中的认知研究
  • 2.4.1 脱离语言外壳与意义的假说
  • 2.4.2 脱离语言外壳与口译的中介性
  • 2.4.3 应用中的验证
  • 2.4.4 讨论:语言与意义的三元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 2.5 猜测与反驳:同声传译认知研究的首轮碰撞
  • 2.5.1 隔离后的缄默—1977年北约研讨会
  • 2.5.2 沉默后的爆发—1986年特里亚斯特大会
  • 2.5.3 从非科学到科学:同声传译研究的演进
  • 2.6 结语
  • 第三章: 同声传译认知理论问题的再认识:同声传译与认知研究主题的契合与方法的借用
  • 3.1 引言
  • 3.2 反驳之一: 来自神经科学的过程探索
  • 3.2.1 神经生理研究途径的提出
  • 3.2.2 大脑偏侧化在同声传译中的表征
  • 3.2.3 神经生理实验方法
  • 3.2.4 偏侧化研究引起的教学方法的论证与改进
  • 3.2.5 讨论:对前人的质疑与科学实验方法的借用
  • 3.3 反驳之二:吉尔的模型
  • 3.3.1 对巴黎学派和巴瑞克等研究的反驳
  • 3.3.2 认知加工(程序的连续性)的顺序性
  • 3.3.3 认知加工的资源有限性
  • 3.3.3.1 同声传译的非自动性加工—努力模型
  • 3.3.3.2 走钢丝假说
  • 3.3.4 错误分析的差异性
  • 3.3.5 在教学中的应用
  • 3.3.6 讨论:开启口译研究的学科性
  • 3.3.6.1 反驳中的扬弃
  • 3.3.6.2 口译研究方法主体的回归
  • 3.3.6.3 笔译研究的启示
  • 3.3.6.4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萌芽
  • 3.4 分解过程研究之猜测
  • 3.4.1 听辨理解
  • 3.4.2 工作记忆
  • 3.4.2.1 语音保持
  • 3.4.2.2 语义保持
  • 3.4.3 讨论:分解过程研究方法的借用与成果启示
  • 3.5 同声传译与认知科学研究主题的契合与方法的借用
  • 3.5.1 目的之差异与主题的契合
  • 3.5.2 方法的蜕变与依赖
  • 3.6 结语
  • 第四章 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的新发展:具身认知的冲击
  • 4.1 引言
  • 4.2 多学科认知理论的集粹:认知语用研究
  • 4.2.1 质疑同声传译静态研究,开启动态研究
  • 4.2.2 同声传译认知的中间表征
  • 4.2.3 同声传译的关联性:译员的累积性推理与再明示
  • 4.2.4 同声传译模型
  • 4.2.5 研究冲突的调解—语言与认知共同发展之路
  • 4.2.6 动力系统—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
  • 4.3 心理学对同声传译研究的充实
  • 4.3.1 同声传译认知加工复杂性的根源
  • 4.3.2 同声传译加工中译员的应对能力
  • 4.3.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的调整
  • 4.4 认知语用与双语研究—新研究方法的互补
  • 4.5 跨学科研究问题展望
  • 4.6 结语
  • 第五章 同声传译研究的趋同性和发展路线图
  • 5.1 引言
  • 5.2 西方同声传译研究的趋同性—科学计量研究
  • 5.2.1 研究范畴
  • 5.2.2 语料分析
  • 5.2.3 讨论:现阶段西方同声传译研究的动向
  • 5.3 西方同声传译认知研究的发展路线图
  • 5.3.1 猜测与反驳—同声传译发展的推动力
  • 5.3.2 排错机制的演变
  • 5.3.3 同声传译认知研究发展路线图
  • 5.3.4 猜测与反驳过程中的问题
  • 5.4 同声传译研究在中国
  • 5.4.1 研究范畴
  • 5.4.1.1 语料库
  • 5.4.1.2 研究命题
  • 5.4.2 语料分析
  • 5.4.2.1 分析方法
  • 5.4.2.2 研究结果
  • 5.4.3 讨论:我国口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5.5 结语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总结
  • 6.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 6.3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中作者人名中外文对照表
  • 附录二 文中术语汉英对照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试论同声传译中的省略[J].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06)
    • [2].论同声传译中语义信息的策略性省略[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3].英汉同声传译中的顺译策略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6(17)
    • [4].同声传译教学中的心理学策略及方法[J].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1)
    • [5].同声传译人员所应具备的个人素质[J]. 电子制作 2015(02)
    • [6].同声传译实验室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5(02)
    • [7].人工智能——婴儿哭声的“同声传译”(英文)[J]. 疯狂英语(读写版) 2019(12)
    • [8].同声传译竞拍是怎样的体验——南山雅苑首拍落槌[J]. 中华奇石 2020(06)
    • [9].寄回老家的同声传译器[J]. 读友 2016(21)
    • [10].小议电视同声传译的质量评估及其标准——以奥巴马上海科技馆演讲的电视口译为例[J]. 跨语言文化研究 2016(02)
    • [11].我就想给爸妈打个电话[J]. 青少年日记 2016(11)
    • [12].留欧美女毛泡泡:中国首位“图像同传师”[J]. 作文 2016(12)
    • [13].口译者与历史的缔造[J]. 翻译界 2017(01)
    • [14].基于塔天娜教学同声传译案例探析“三词一译”同传技巧[J]. 青春岁月 2017(11)
    • [15].诠释学翻译理论对同声传译思维策略的点滴借鉴[J]. 北方文学 2017(06)
    • [16].来信[J]. 世界博览 2017(06)
    • [17].同传过程中信息漏失的原因及对策[J]. 明日风尚 2017(17)
    • [18].贵州老干部“同声传译”省党代会开幕式[J]. 晚晴 2017(05)
    • [19].减译和删译在同传中的应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高端论坛同传案例研究[J]. 考试周刊 2017(79)
    • [20].论汉英同声传译中简化策略的应用[J]. 山西青年 2017(21)
    • [21].无缝英译汉[J]. 当代工人 2017(17)
    • [22].汉英会议同声传译中的预测策略研究[J]. 长江丛刊 2017(35)
    • [23].浅析“顺句驱动”原则在同声传译中的广泛应用[J]. 青年文学家 2016(09)
    • [24].谈俄汉同声传译及其入门技巧训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11)
    • [25].同声传译中的信息缺失及应对策略[J]. 吉林教育 2012(05)
    • [26].英汉同声传译中的顺句驱动及运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03)
    • [27].同声传译的故事[J].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2008(Z2)
    • [28].借同声传译 窥人类认知——《巴别塔揭秘:同声传译与认知、智力和感知》述评[J]. 东方翻译 2009(02)
    • [29].中医学术会议汉英同声传译的信息流失与应对策略[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02)
    • [30].影子跟读练习在“广外模式”同声传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03)

    标签:;  ;  ;  ;  ;  ;  

    猜测与反驳 ——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