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及可持续发展模式

咸阳市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及可持续发展模式

论文摘要

咸阳市是西安都市圈的副级核心城市,西咸一体化、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相继出台,更加突出了咸阳市的发展水平对关中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的战略意义。研究表明,咸阳市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前8年气温较高,2000-2007年的平均气温比60年代约高1.12℃。研究区域气候变化适应度,针对其负反馈效应,及时调整或提出对策,才能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实地调查、统计年鉴、部门统计资料和区域发展规划等数据和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等方法,确定气候适应度评价体系和指标,计算各子系统及其指标权重,构造各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各子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定义评价等级论语,判断气候变化适应度强弱。(1)选取经济系统、农业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区域气候适应度的评价子系统,将咸阳市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指标分为由目标层、准则层、约束层和指标层构成的四级层次体系。通过YAAHP5.0软件,运用AHP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判断权重值。在一级综合评价的子系统中,农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所占的权重相对较大,分别是0.3564和0.264,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所占的权重相对较小,分别为0.2272和0.264。(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对气候变化适应的综合隶属度并判断适应度。结果表明,咸阳市1998-2007年综合隶属度呈逐年增加趋势,适应度处于由“较弱”向“一般”过渡的状态,区域整体及各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都处于低水平状态。(3)咸阳市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10年间呈增长趋势,适应度由“弱”到“强”,表明经济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小,发展迅速,但发展效益较低;农业系统的隶属度呈下降趋势,适应度由“弱”到“一般”,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发展水平持续降低,但发展效益有所提高;社会系统平稳快速发展,适应度由“较弱”到“较强”,人口与发展现状指标的隶属度呈微弱增加趋势,反映10年间社会内部稳定,总体在发展进步;资源环境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隶属度呈波动发展趋势,适应度由“弱”到“一般”,反映了资源环境系统受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大,稳定程度差。(4)基于各区县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差异,运用相关生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在咸阳市北部黄土沟壑区实施生态-资源-小城镇发展模式,其发展措施主要包括坡地实施林果工程,陡地实施“生态购买”,高产地发展优质高产农业,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同时积极开发境内煤油气资源,延长产业链,建设以采掘、加工、制造为主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大力发展小城镇,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在南部的渭北台原区、渭河阶地区实施都市圈发展模式,打造乾县、礼泉县食品加工产业带,泾阳县城郊农副产品供给-休闲度假产业带,三原县劳动密集型工业带,武功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平市制造业聚集带,咸阳市都市圈副级城市商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地貌单元分区
  • 2.2 咸阳市近47年气候变化特征
  • 2.2.1 气候的时间序列变化
  • 2.2.2 气候的区域差异
  • 2.2.3 小结
  • 第3章 咸阳市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方法
  •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1.2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 3.2 咸阳市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3.2 指标权重的计算步骤
  • 3.3.3 指标权重的求解及构造判断矩阵
  • 3.3.4 小结
  • 第4章 咸阳市气候变化适应度综合评价
  • 4.1 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方案
  • 4.1.1 气候变化适应度的涵义及评价方法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2 综合评价模型求解
  • 4.2.1 评语等级论域
  • 4.2.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4.2.3 模糊综合评价求解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咸阳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 5.1 可持续发展模式设计背景
  • 5.1.1 区域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差异
  • 5.1.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5.2 黄土沟壑区生态-资源-小城镇发展模式
  • 5.2.1 黄土沟壑区实施生态-资源-小城镇发展模式可行性和必要性
  • 5.2.2 黄土沟壑区生态-资源-小城镇发展模式
  • 5.3 渭北台原区、渭河阶地区都市圈发展模式
  • 5.3.1 渭北台原区、渭河阶地区区位优势和现状
  • 5.3.2 都市圈发展模式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主要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 资源环境与发展 2008(01)
    • [2].各地发改委将设应对气候变化处[J]. 石油和化工节能 2010(01)
    • [3].两部委明确七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主要行动[J]. 吉林勘察设计 2016(02)
    • [4].国外气候变化教育进展及其启示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06)
    • [5].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决定未来中国的公众健康水平[J]. 科学通报 2020(01)
    • [6].气候变化的困境和突围之道[J]. 能源 2019(12)
    • [7].《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发布[J]. 污染防治技术 2019(06)
    • [8].2019年“一带一路”国家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官员研修班圆满结业[J].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4)
    • [9].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J]. 防灾博览 2019(06)
    • [10].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与水资源的影响[J]. 中国高新科技 2019(23)
    • [11].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中) 2019(12)
    • [12].《应对气候变化法》体系化研究的转向与路径[J]. 特区经济 2020(01)
    • [13].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的思考与建议[J]. 环境保护 2019(23)
    • [14].阿里斯顿:气候变化挑战迫在眉睫,人人都应行动起来[J]. 供热制冷 2019(12)
    • [15].创新气候投融资助力开创应对气候变化新局面[J]. 环境保护 2019(24)
    • [16].“后巴黎”时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方向[J]. 科学通报 2020(05)
    • [17].第26章 社会科学、天气和气候变化[J]. 气象科技进展 2019(S1)
    • [18].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2019[J]. 世界环境 2020(01)
    • [19].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J]. 世界环境 2020(01)
    • [20].论气候变化中国的立法应对[J]. 世界环境 2020(01)
    • [21].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财政支农政策研究[J]. 人民论坛 2020(03)
    • [22].促研发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J]. 汽车零部件 2020(01)
    • [23].气候变化威胁儿童健康[J]. 科学新闻 2020(01)
    • [24].应对气候变化:任务更艰巨[J].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Z1)
    • [25].达能加速投资,提升包装等多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J]. 中国包装 2020(03)
    • [26].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名城 2020(03)
    • [27].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健康?[J].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05)
    • [28].适应气候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 阅江学刊 2020(02)
    • [29].气候变化诉讼比较研究——基于两起“弃风弃光”环境公益诉讼案展开的分析[J]. 法律适用 2020(08)
    • [30].欧央行气候变化应对[J]. 中国金融 2020(09)

    标签:;  ;  ;  ;  

    咸阳市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及可持续发展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