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临床检验诊断学
作者: 杨佳荟
导师: 沈茜
关键词: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因子,抗抗体,流式细胞术,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
文献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共刺激分子是一类参与免疫反应的辅助性分子,主要存在于T、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1ls,APC)等表面。共刺激分子与其受体结合所产生的共刺激信号对T细胞活化、Th细胞分化、T细胞依赖型抗体的产生及效应性细胞因子分泌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始T细胞的活化需要B7-CD28(CTLA4)和CD40-CD154的共刺激信号,但是效应T细胞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赖这些共刺激途径。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属B7/CD28超家族成员,优势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研究已证实:ICOS仅在T细胞活化后快速诱导表达,且优先表达于Th2型细胞;效应T细胞的功能发挥必需ICOS的共刺激,ICOS可以促进活化T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为IL-10的超强刺激剂),调节Th1/Th2细胞的极化、增强依赖T细胞的B细胞功能、促进生发中心的形成等。阻断ICOS共刺激信号,IL-10、IFN-γ、CC和CXC趋化因子等表达减少、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受损,记忆T细胞的凋亡增加。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SLE患者及小鼠动物模型中均发现多种免疫学功能的异常,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三方面:一、产生致病性的自身抗体;二、T、B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缺陷;三、自身抗体及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目前研究认为:T细胞功能缺陷是SLE整个免疫系统紊乱的核心。在疾病早期,SLE患者体内存在一群可以自发分泌IFN-α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该细胞分泌的IFN-α可以促使SLE患者的单核细胞分化为DC,有效地捕获SLE患者血循环中的凋亡细胞及核小体并将自身抗原递呈给CD4 T细胞,该过程打破了T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启动了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在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以及细胞黏附分子等的辅助下,naive自身反应性B细胞前体进一步被记忆型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同时经历了抗体类型的转换和抗体亲和力的成熟最终导致高滴度IgG自身抗体的产生。此外,SLE患者体内T、B细胞相互作用时通过共刺激分子产生的抗凋亡信号,促使自身反应性B细胞大量增殖并产生高滴
论文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COS表达水平与疾病的关系
研究对象和实验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COS共刺激通路对SLE患者T、B细胞免疫调控的体外研究
研究对象和实验耗材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ICOS共刺激信号传导途径中MAPK家族信号分子的活性变化
研究对象和实验耗材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综述:ICOS及其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与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汉族人系统性红斑狼疮HLA区域精细定位研究[D]. 孙景英.安徽医科大学2018
- [2].低氧诱导因子1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进展中的作用研究[D]. 赵薇.安徽医科大学2018
- [3].阻断B7/CD28信号通路对非人灵长类食蟹猴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的免疫干预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 王婧.苏州大学2017
- [4].神经精神狼疮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李萌.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 [5].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炎因子和调节因子关系初探[D]. 姚媛.青岛大学2016
- [6].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中T细胞数量异常的易感基因定位[D]. 祁赞梅.中国医科大学2004
- [7].胸腺及T细胞分化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研究[D]. 刘波.吉林大学2005
- [8].系统性红斑狼疮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及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D]. 陈志营.吉林大学2005
- [9].B细胞活化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联性的研究[D]. 周琳.第二军医大学2005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基因谱的构建和聚类分析[D]. 邓永键.第三军医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和热休克蛋白90 mRNA表达及神经肽的研究[D]. 李久宏.中国医科大学2003
- [2].核小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表位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D]. 郝进.第三军医大学2003
- [3].SAP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及意义[D]. 吴瑾.复旦大学2003
- [4].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中T细胞数量异常的易感基因定位[D]. 祁赞梅.中国医科大学2004
- [5].胸腺及T细胞分化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研究[D]. 刘波.吉林大学2005
- [6].系统性红斑狼疮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及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D]. 陈志营.吉林大学2005
- [7].B细胞活化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联性的研究[D]. 周琳.第二军医大学2005
- [8].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和CD8~+T细胞表达基因谱的构建和聚类分析[D]. 邓永键.第三军医大学2004
- [9].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凋亡及其相关性研究[D]. 弓娟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
- [10].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 王少敏.吉林大学2008
标签:可诱导共刺激分子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论文; 细胞因子论文; 抗抗体论文; 流式细胞术论文; 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