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胶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贾峰[1](2021)在《论蜂胶药用机理与功效(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上期)5蜂胶药理功能蜂胶最重要特征是其中含有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参与花生四烯酸(全顺式-5,8,11,14-二十碳四烯酸,分子式C20H32O2,属于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兴奋子宫、抑制胃酸分泌,是人体大脑和视神经发育的重要物质,具有酯化胆固醇、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度,调节血细胞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瘤等具有重要功效)代谢、蛋白质的磷酸化作用、
王倩[2](2020)在《蜂胶黄酮对小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铅是一种有毒且不可生物降解的重金属元素,因其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成为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长期与铅的接触会对神经、血液、消化等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严重的疾病。因此,铅中毒的治疗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毒性小的二巯丁二酸(DMSA)和2,3-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治疗重度铅中毒,而对于中、轻度铅中毒则建议采用天然物质进行治疗和预防,因此寻找安全且具有生理功效的天然产物或药物显得尤为重要。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强抗氧化、抗炎、增强免疫等药用功效。蜂胶是一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天然产物,因以黄酮化合物为主要有效成分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蜂胶资源,本文以蜂胶中常见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实验分析筛选抗氧化活性强的黄酮类化合物,并以其为代表探究黄酮对铅诱导小鼠肝肾组织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以及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此外,选择蜂胶为材料,研究了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诱导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NBO电荷、解离能和概念DFT等方法,探究蜂胶中常见黄酮类化合物对金属离子配位以及自由基清除的能力。结果表明,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分子中邻苯二酚结构的羟基H原子具有多的正电荷分布和较小的解离能值易于被自由基进攻和夺取。同时,三种化合物分子均具有较低的分子轨道能隙而且羟基O原子上分布有较多的负电荷,利于与金属离子(M)发生反应并形成稳定的M-O键。2.采用光谱表征、抗氧化能力测定等方法,研究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抗氧化能力以及与Pb(Ⅱ)的配位作用。结果表明,杨梅素分子的HOMO轨道在整个分子体系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利于与Pb(Ⅱ)之间发生L→M电荷转移,使其UV-Vis光谱显着红移52 nm。根据CDA分析结果可知,杨梅素分子可以向Pb(Ⅱ)的空轨道提供0.549电子,形成稳定的Pb-O键,使其红外光谱在729 cm-1处出现强的ν(Pb-O)。此外,通过FRAP、ABTS和DPPH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杨梅素具有强的铁还原能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对DPPH的清除能力高达90.11%。总而言之,杨梅素具有强的抗氧化能力和配位能力,可能成为体内除铅的有效成分,为进一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对铅暴露小鼠的保护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3.通过分析肾脏组织金属离子水平、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肾组织病理学以及肾上皮细胞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研究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杨梅素可以有效预防铅暴露肾脏组织铅含量的升高(p<0.05)以及钙铁锌水平的降低;并抑制血清中BUN和CRE含量的升高;同时,有效地降低了MDA含量,并分别提高了SOD活性和GSH含量(p<0.05);此外,杨梅素可通过抑制NF-κB途径介导的炎性反应,显着下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并预防肾小球萎缩,缓解肾小管的肿胀和充血现象。4.通过测定小鼠肝脏组织金属离子、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并对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肝上皮细胞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研究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杨梅素可以有效地预防铅暴露小鼠肝脏组织铅含量的升高(p<0.05)以及钙铁锌水平的降低。杨梅素不但有效抑制血清中ALT和AST含量的升高(p<0.05),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抑制过量MDA的生成,并提高内源抗氧化物SOD和GSH的水平(p<0.05)。此外,杨梅素可通过抑制NF-κB途径介导的炎性反应,显着下调TNF-α的高表达。小鼠染铅前给予100 mg/kg杨梅素可预防肝索紊乱、肝细胞排列混乱等损伤。5.采用16s rRNA测序法分析小鼠肠内容物的微生物群落,探究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铅暴露改变了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而杨梅素能够在属水平上有效地预防Mucispirillum和Candidatus_Arthromitus相对丰度的升高,并增加Adlercreutzia的相对丰度。因此,杨梅素能够有效地调节铅暴露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6.以蜂胶乙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利用Y迷宫实验、氧化应激等探究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诱导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同时用HPLC-DAD分析了蜂胶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蜂胶乙醇提取物中含有芦丁、杨梅素、桑色素、木犀草素、山奈酚、芹菜素、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在铅暴露条件下,蜂胶乙醇提取物的预防性干预不仅有效降低铅诱导小鼠肝肾脑组织中的铅水平(p<0.05);同时还可以显着保护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抑制铅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并且还可有效地预防肝肾脑组织的氧化损伤(p<0.05)。总之,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暴露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进一步开发蜂胶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可预防机体铅中毒的天然保健食品或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袁雯雯[3](2020)在《蜂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功效及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表明蜂胶是指蜜蜂采集树芽中的物质后,将其混入自身唾液腺等的分泌物后进一步加工成的一种固体物质,作为蜂产品的一种,它具有广谱的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保护肝脏、免疫调节以及抗病原微生物等,所以蜂胶往往被当作一种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保健品食用。但一直以来我国对于蜂胶基础性的研究仍然相对欠缺,蜂胶中重要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至今仍未完全阐述清楚。我们实验室前期发现,蜂胶对多种肿瘤细胞(肺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肝癌及神经胶质瘤等)均具有显着的抑制功效,但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本课题主要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蜂胶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功效和机制,首先通过蜂胶中11种不同的单体和八段组分分别作用于HepG2细胞,确定了蜂胶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明确了蜂胶抗肿瘤的功效成分;进而本实验基于PI3K/AKT/m TOR和Hippo/YAP信号通路,多靶点、多通路详细研究蜂胶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南阳蜂胶中含量最多的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具有一定的DPPH、ABTS清除能力。中国蜂胶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2)EECP通过抑制HepG2细胞迁移及增殖,促进线粒体介导及细胞周期调控的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本研究也发现EECP通过激活CHOP-caspase12,促进细胞凋亡。3)EECP对HepG2细胞的抑增殖机制通过激活ERK/P38 MAPK信号通路以及抑制Hippo-YAP/PI3K-AKT信号通路之间的环路的参与发挥作用。本实验首次详细地探讨蜂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功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为蜂胶抗肿瘤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填补了目前在该领域研究中的空白,促进了蜂胶在保健行业和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
贺敬文[4](2019)在《蜂胶成分分析及其对巨噬细胞相关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巨噬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屏障,在杀菌,吞噬病原体,修复组织损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巨噬细胞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当机体受到损伤时,巨噬细胞就会大量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TNF-α,IL-1β等炎症因子,引发或放大炎症反应,从而促进机体清除病原体。一般情况下,病原体被清除之后,炎症反应便会及时消失,但若是炎症反应过于激烈,或者外界刺激持续存在,便会引起持续的炎症反应甚至机体损伤和慢性病,如结肠炎,糖尿病等。作为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肠道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时刻暴露于包括各种食物、微生物在内的环境因子。肠道中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确保了对数百万种肠道细菌的最佳防御能力,同时保护了宿主免受炎症相关组织的损害,这对于维持微生物群表面的粘膜稳态以及不断更新的上皮细胞是至关重要的。若是肠道的稳态被破坏就会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就是典型的肠道炎症损伤,IBD患者体内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产物,蜂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和多酚类物质,这些物质被证实具有多种健康功能,如抗癌,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等。本文主要拟就蜂胶成分进行分析,并依据其成分特点,以IBD为模型,进一步探究蜂胶对炎症性肠病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是否与靶向巨噬细胞有关。为了证实上述猜想,我们首先通过化学法测定了蜂胶中的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并通过UPLC对蜂胶中的部分黄酮类物质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发现蜂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和多酚类物质,其中以白杨素及咖啡酸苯乙酯丰度最高,也提示蜂胶很可能具有抗炎活性。于是我们将3%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发的小鼠结肠炎模型进行体内实验。将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Control),DSS对照组和0.01%蜂胶(PE)组,空白组给予正常饮水机饮食,DSS组和蜂胶组分别给予正常饲料和添加0.01%蜂胶提取物的饲料。经过一周的饮食干预,我们发现DSS组小鼠出现了半数死亡的现象,结肠完整性也遭到了破坏,出现了明显的巨噬细胞浸润的现象;而蜂胶处理后,这些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蜂胶对结肠炎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继而,我们探究蜂胶抑制巨噬细胞来抑制炎症的机制。从小鼠结肠标本我们发现蜂胶处理后小鼠肠道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并且炎症因子例如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我们进一步利用炎症因子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体外炎症模型,通过RT-PCR检测证实蜂胶可以显着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通过WB检测了发现,蜂胶处理后炎症因子刺激所致的巨噬细胞p65,p38和ERK的磷酸化明显受到抑制。综上,蜂胶处理可以通过抑制p65,p38和ERK相关炎症通路发生磷酸化而抑制巨噬细胞炎性活化,进而抑制炎症反应。
郑宇斐,蒋侠森,陈曦,张翠平,胡福良[5](2019)在《2018年国内外蜂胶的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对2018年国内外蜂胶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对公开发表的212篇中英文文献及2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地域分布、刊物分布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述,并重点介绍了蜂胶的药理活性、化学成分与蜂胶的质量控制、蜂胶的安全性,以及在农业畜牧业等方面应用的研究新进展,同时也介绍了2018年国内外蜂胶相关专利的公开情况。
郑宇斐,蒋侠森,陈曦,张翠平,胡福良[6](2019)在《2018年国内外蜂胶研究概况》文中认为本文对2018年国内外蜂胶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对公开发表的212篇中英文文献及2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地域分布、刊物分布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述,并重点介绍了蜂胶的药理活性、化学成分与蜂胶的质量控制、蜂胶的安全性,以及在农业畜牧业等方面应用的研究新进展,同时也介绍了2018年国内外蜂胶相关专利的公开情况。
胡肖利[7](2018)在《归芪参草功能酵素的制备与抗自由基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当归、黄芪、党参、甘草为原料,添加多种酶发酵制备中草药功能酵素。对酶的种类、添加量及配比进行研究。以蛋白酶活力、总黄酮含量、总糖含量为检测指标,确定最佳发酵工艺,并加入红参、橄榄苦苷和蜂胶对其复配工艺进行研究;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功能酵素复配前后对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脂质过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利用高相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功能酵素中的部分有效活性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按原料重量的百分比称取比例为1:3:1纤维素酶、淀粉酶和糖化酶,并在37℃温度和60r/min振荡速度下发酵48h为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酶活力1.7288u/m L,总黄酮0.1140mg/m L,总糖2.7833mg/m L。归芪参草功能酵素复配后酶活力2.3810u/m L,总黄酮0.2069mg/m L,总糖3.6200mg/m L。复配后较复配前归芪参草功能酵素的酶活力增加了0.6250u/m L,总黄酮含量提高了两倍,总糖含量提高0.8400mg/m L。2、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功能酵素复配前后对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脂质过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功能酵素复配品提高了对四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降低了对其最低清除浓度。功能酵素复配品对超氧自由基和脂质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最佳,DPPH、羟基自由基次之。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性定量分析参草功能酵素中阿魏酸、z-藁本内酯、黄芪甲苷、党参炔苷、甘草苷、橄榄苦苷和人参皂苷Re多种有效活性物质成分。归芪参草功能酵素中活性物质含量:甘草苷>z-藁本内酯>阿魏酸>党参炔苷>黄芪甲苷>橄榄苦苷>人参皂苷Re。
张乃珣[8](2017)在《黑木耳多糖和红松多酚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协同防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离辐射分为人工辐射和自然辐射,辐射会引起体内产生一系列的活性氧簇(ROS),进而破坏一系列生物大分子诸如蛋白质、核酸和脂质;随后由于水被电离产生自由基,进而不断攻击机体产生损伤,尤其免疫器官使机体更易受到外来损伤,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可见辐射会引起机体氧化应激,因此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与抗氧化和提高免疫作用是息息相关的。研究发现黑木耳多糖和红松多酚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提高免疫活性,能够在机体内发挥抗辐射作用。本文以黑木耳多糖和红松多酚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外抗氧化研究筛选,得到最优AAP-3和PKP-2并进行表征和组成分析;采用Chou-Talalay理论评价AAP-3和PKP-2联合使用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系统研究AAP-3和PKP-2协同使用对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的防护作用。先后采用酸碱度不同的溶剂和浓度不同的乙醇得到12个黑木耳多糖片段,D101大孔树脂洗脱得到4个红松多酚洗脱组分,采用羟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清除、总还原力、对脂质过氧化抑制实验,筛选得到活性最强的AAP-3和PKP-2,选择其为后续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得到AAP-3由核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以0.1:1:1:3:0.7:0.1组成。采用多酚、黄酮、原花青素含量测定,红外光谱和高效液相(HPLC)分析得到PKP-2主要由双氢槲皮素组成。采用Chou-Talalay理论,根据LD50将AAP-3和PKP-2进行3:1配比,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AAP-3和PKP-2在羟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清除、总还原力、对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上联合指数(CI)均小于1,表现为协同抗氧化作用,且剂量减少指数(DRI)大部分都大于1,说明AAP-3和PKP-2协同减少单一物质用量。通过在体内建立辐射诱导小鼠氧化应激,研究AAP-3和PKP-2协同使用(AP)的辐射防护,结果显示AP能提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小鼠的肝脏、心脏和脾脏指数,减小脑指数,在ConA和LPS的协助下增强脾淋巴细胞向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转化,增强小鼠单核细胞吞噬活性,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辐射组差异显着(P<0.05),表明AP能对辐射诱导小鼠免疫系统的损伤进行防护;AP能降低小鼠血清和各器官中MDA含量,升高VC、VE、GSH、CoQl0等抗氧化物质水平,升高SOD、GSH-Px、CAT等抗氧化酶类的活性,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辐射组差异显着(P<0.05),表明AP能对辐射诱导的氧化防御系统损伤进行防护;AP能降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骨髓染色体畸变率,升高骨髓DN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辐射组差异显着(P<0.05),表明AP能对辐射诱导的遗传毒性进行防护。通过在体内建立辐射诱导小鼠氧化应激后,研究AP的辐射修复,结果显示AP能提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小鼠的肝脏、胸腺、心脏和脾脏指数,在ConA和LPS的协助下增强脾淋巴细胞向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转化,增强小鼠单核细胞吞噬活性,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辐射组差异显着(P<0.05),表明AP能一定程度的修复辐射后小鼠免疫系统的损伤;AP能的降低小鼠血清和各器官中MDA含量,升高Vc、VE、GSH、CoQ10等抗氧化物质水平,升高血清和肝脏、脾脏中SOD、血清中GSH-Px、CAT等抗氧化酶类的活性,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辐射组差异显着(P<0.05),表明AP能一定程度的修复辐射后小鼠氧化防御系统的损伤;AP能降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骨髓染色体畸变率,升高骨髓DNA含量,减小脾细胞DNA彗星尾长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辐射组差异显着(P<0.05),表明AP能一定程度的修复辐射后小鼠的遗传毒性。通过在体内建立辐射诱导小鼠氧化应激后产生子代,研究AP的子代辐射防护,结果显示AP能促使辐射后小鼠产生子代,升高亲代生育率,平衡子代小鼠性别比例,升高子代小鼠体重,表明AP能对辐射诱导子代小鼠表征损伤进行防护;AP能升高子代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小鼠的肝脏、胸腺、心脏和脾脏指数,在ConA和LPS的协助下增强脾淋巴细胞向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转化,增强子代小鼠单核细胞吞噬活性,表明AP能对辐射诱导子代小鼠免疫系统的损伤进行防护;AP能降低子代小鼠血清和各器官中MDA含量,升高VC、VE、GSH、CoQ10等抗氧化物质水平,升高血清和肝脏、脾脏中SOD、血清中GSH-Px、CAT等抗氧化酶类的活性,表明AP能对辐射诱导子代小鼠氧化防御系统的损伤进行防护;AP能降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骨髓染色体畸变率、骨髓DNA含量,减小脾细胞DNA彗星尾长度,减少G0/G1期脾细胞数量,表明AP能对辐射诱导子代小鼠遗传毒性进行防护。本课题研究发现AP可以结合AAP-3和PKP-2的优点,协同从调节免疫系统损伤、氧化防御系统损伤和遗传毒性等多个方面对电离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进行防护和修复。本研究揭示了 AAP-3和PKP-2对辐射诱导的氧化应激的协同防护途径,对继续开发一种天然复合辐射防护剂有现实意义。
张楠楠[9](2014)在《不同产地蜂胶调节糖代谢作用的比较性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不同产地蜂胶的主要化学成分,比较其调节糖尿病大鼠体内糖代谢的作用,并检测其脂质代谢、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等指标,探讨其降血糖可能的机制。方法1.不同产地蜂胶的成分检测选择山东、北京、河南、江苏、杭州、巴西、新疆7种蜂胶。测定方法分别为:多酚,采用Folin-Ciocalteus法;黄酮,采用铝离子显色法;维生素C,采用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氨基酸,采用柱后茚三酮法;肉桂酸,采用柱分配层析法;阿替匹林C,采用HPLC法;多糖,采用分光光度法;维生素B1、B2,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维生素E、对香豆素,采用液相色谱法;钙、铁、锌,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硒,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2.动物实验(1)巴西绿蜂胶对正常大鼠血糖及糖耐量的影响。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灌胃植物油或0.17g/kg体重的巴西绿蜂胶。观察基本情况,干预0、15、30天,试剂盒测定血糖和糖耐量.(2)巴西绿蜂胶对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的剂量效应分析。健康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按血糖水平随机分为4组,分别灌胃植物油或0.08g/kg、0.17g/kg、0.33g/kg体重的巴西绿蜂胶,观察基本情况,干预0、15、30天,试剂盒检测血糖和糖耐量,选择最佳剂量用于后续的试验。(3)四种蜂胶降糖作用比较。健康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模型,按血糖水平随机分为5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植物油,实验组灌胃相应的蜂胶,干预0、15、30 天试剂盒测血糖和糖耐量,结束时,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含量、血清脂质水平、ATP含量、乳酸脱氢酶(Laetate dehydrogenase,LDH)、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ATP酶活性、谷胱廿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采用试剂盒测定;总抗氧化力,采用FRAP法;丙:醛(Malonaldehyde.MDA),采用TBA比色法;脂联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葡萄糖转运子(Glucose transporter,GLUT)4 mRNA 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初步分析作用机制。结果1.不同产地蜂胶其成分差异很大。经过比较,活性成分含量较为丰富的是北京蜂胶、新疆蜂胶、山东蜂胶和巴西绿蜂胶,可以用于后续的比较研究。2.0.17 g/kg的剂量对正常大鼠的血糖、糖耐量均无影响。3.0.08 g/kg的巴西蜂胶能降低1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4.(1)四种蜂胶均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但是蜂胶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糖尿病大鼠的总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游离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NEFA)水平高于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于正常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蜂胶组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有一定的缓解.(3)模型组大鼠肝脏和肌肉中LDH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北京蜂胶和巴西绿蜂胶组的LDH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模型大鼠SDH活性以及肌肉中ATP酶的活性显着下降(P<0.05),山东蜂胶、新疆蜂胶能很好的改善肝脏和肌肉中SDH的活性,提高肝脏中ATP酶的活力(P<0.05);(4)糖尿病大鼠存在严重的氧化应激,四种蜂胶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症状,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力。(5)巴西绿蜂胶能够上调肌肉中PPARγ、GLUT4和脂肪中脂联素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6)糖尿病大鼠的胰腺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巴西绿蜂胶、北京蜂胶和山东蜂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其损伤。结论不同产地蜂胶中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很大;蜂胶对正常大鼠血糖没有显着影响;四种蜂胶均能调节糖尿病大鼠体内的糖脂代谢,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能力、调节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以及增加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有关。
李雅晶[10](2011)在《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化学组成及生物学活性》文中研究表明蜂胶是由蜜蜂采集树脂并混入蜂蜡、花粉及自身腺体分泌物所得到的一种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蜂胶成分复杂,包含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等生物学活性组分。目前对蜂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较少。由于蜂胶生物学活性的发挥被认为是蜂胶中多种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蜂胶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可为蜂胶生物学活性的全面评价及蜂胶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常温有机溶剂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及微波辅助提取法对蜂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采用均匀实验设计及正交设计优化了超声辅助提取及微波辅助提取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工艺参数;采用GC-MS对微波辅助法提取所得的中国蜂胶和巴西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与比较;采用抑菌圈法及最小抑菌浓度法对中国蜂胶和巴西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测定实验及H202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溶血试验评价了中国蜂胶和巴西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利用束缚所致的小鼠氧化应激评价了蜂胶挥发性成分对机体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利用动物实验评价了蜂胶挥发性成分对类焦虑样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超声辅助提取及微波辅助提取较适于蜂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挥发性成分提取得率较高、性状较好。2、优化的超声辅助提取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工艺参数:提取温度59℃、料液比1:15、提取时间62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中国蜂胶和巴西蜂胶中的挥发性成分提取率分别为8.70%和8.75%。3、优化的微波辅助提取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工艺参数:微波处理温度为35℃,微波处理15min,料液比为1:10,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得到中国蜂胶和巴西蜂胶中的挥发性成分提取率分别为9.73%和11.26%。4、鉴定出巴西蜂胶挥发性组分5D个,主要是倍半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长叶稀、桉叶醇、愈创木醇等。中国蜂胶挥发性组分47个,主要是芳香酸及萜类衍生物,肉桂酸、桉叶醇等。两地蜂胶挥发性成分中含有21个具有定香、抑菌、驱虫活性的共有组分。5、中国蜂胶和巴西蜂胶中的挥发性成分具有抑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酵母茵及霉菌抑菌活性强,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抑菌活性较弱;中国蜂胶和巴西蜂胶中的挥发性成分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178.3和309.5μg/ml; ORAC值分别为0.82和0.88μMTrolox eq/g;对H2O2诱导的兔红细胞氧化溶血具有保护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0.871和0.879 mg/ml.6、蜂胶中挥发性成分可显着降低束缚应激小鼠血清中MDA含量,提高SOD活性;显着提高肝组织中SOD和CAT的活性,增加肝组织中GSH的含量,降低肝组织中MDA和NO含量,降低XOD活性。7、蜂胶中挥发性成分可显着增加束缚应激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开臂次数及进入开臂时间百分比,降低防卫性探头及防卫性伸展比例,且对自主活动次数无影响;显着降低束缚应激小鼠血清ACTH和CORT水平并能显着降低脑组织中MDA含量,提高脑组织中SOD活性及GSH含量。总之,蜂胶挥发性成分是蜂胶生物学活性组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来源蜂胶挥发性成分化学组成不同;蜂胶挥发性成分具有抑菌及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对机体氧化应激具有改善作用;对焦虑症亦有一定改善作用。作为蜂胶一种新的产品形式,蜂胶挥发性成分值得研究与开发。
二、蜂胶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蜂胶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论蜂胶药用机理与功效(二)(论文提纲范文)
5蜂胶药理功能 |
5.1血管的清道夫 |
5.2天然广谱抗生素 |
5.3抗氧化衰老 |
5.4抗疲劳作用 |
5.5提高机体免疫力 |
5.6促进组织修复 |
5.7保肝利胆功效 |
5.8抗菌镇痛抗溃疡 |
5.9美容护肤功效 |
(2)蜂胶黄酮对小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铅的来源 |
1.2 铅的吸收及分布 |
1.3 铅的毒性 |
1.3.1 神经系统 |
1.3.2 肾脏组织 |
1.3.3 肝脏组织 |
1.3.4 造血系统 |
1.3.5 肠道微生物系统 |
1.3.6 生殖系统 |
1.3.7 其他组织/系统 |
1.4 铅暴露对机体的毒性机制 |
1.4.1 氧化应激机制 |
1.4.2 炎症机制 |
1.5 铅中毒机体的治疗及研究现状 |
1.6 黄酮类化合物 |
1.6.1 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
1.6.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7 蜂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 |
1.7.1 蜂胶的来源和组成 |
1.7.2 蜂胶的生物活性 |
1.8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8.1 选题依据 |
1.8.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蜂胶黄酮抗氧化和配位能力的理论研究 |
2.1 实验方法 |
2.1.1 理论背景 |
2.1.2 计算方法 |
2.2 结果 |
2.2.1 蜂胶黄酮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
2.2.2 蜂胶黄酮配位能力的研究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抗氧化能力及其铅配合物光谱特性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对溶液中Pb(Ⅱ)的清除能力 |
3.2.2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及其铅配合物的光谱特性 |
3.2.3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理论分析 |
3.2.4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抗氧化能力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金属离子的影响 |
4.2.2 杨梅素对铅诱导的小鼠肾毒性血清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
4.2.3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中MTs水平的作用 |
4.2.4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中内源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
4.2.5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中炎症的影响 |
4.2.6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金属离子的影响 |
5.2.2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毒性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
5.2.3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s)水平的作用 |
5.2.4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中内源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
5.2.5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中炎症的影响 |
5.2.6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 |
6.1 实验方法 |
6.1.1 动物实验设计 |
6.1.2 16s rRNA测序分析 |
6.2 结果 |
6.2.1 OUT分析 |
6.2.2 Alpha多样性分析 |
6.2.3 分类学组成分析 |
6.2.4 Beta多样性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暴露小鼠氧化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
7.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7.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7.1.2 实验方法 |
7.2 结果 |
7.2.1 蜂胶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7.2.2 小鼠行为学分析 |
7.2.3 小鼠组织脏器系数的分析 |
7.2.4 血液及组织中Pb含量 |
7.2.5 血液及组织中金属离子水平 |
7.2.6 血液及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3)蜂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功效及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蜂胶 |
1.2 肝细胞与肝癌 |
1.3 蜂胶治疗肝癌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试剂配方 |
2.5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EECP中化学成分及其总黄酮、总酚酸、抗氧化能力测定 |
3.2 蜂胶中11 种单体和八段组分对Hep G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 EECP对 Hep G2 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蜂胶成分分析及其对巨噬细胞相关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蜂胶研究概况 |
1.1.1 蜂胶简介 |
1.1.2 蜂胶生物活性 |
1.2 巨噬细胞与炎症 |
1.3 立题依据及背景 |
第二章 蜂胶成分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蜂胶成分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蜂胶中黄酮成分及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蜂胶提取物对结肠炎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实验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培养 |
3.2.2 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 |
3.2.3 健康检测 |
3.2.4 肠黏膜屏障完整性检测 |
3.2.5 病理学检测 |
3.2.6 RT-PCR |
3.2.7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蜂胶改善小鼠结肠损伤 |
3.3.2 蜂胶抑制巨噬细胞活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蜂胶提取物对巨噬细胞炎症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单核巨噬细胞(THP-1)的培养 |
4.2.2 MTT法检测蜂胶提取物对细胞的毒性 |
4.2.3 建立细胞炎症模型 |
4.2.4 RT-PCR |
4.2.5 Western-Blot |
4.3 实验结果 |
4.3.1 细胞毒性 |
4.3.2 蜂胶降低THP-1 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
4.3.3 蜂胶抑制MAPK和 NF-κB通路的磷酸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5)2018年国内外蜂胶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论文分布情况 |
1.1 研究领域 |
1.2 地域分布 |
1.3 刊物分布 |
2 蜂胶活性研究新进展 |
2.1 抗氧化活性与抗炎活性 |
2.2 免疫调节活性 |
2.3 抗肿瘤活性 |
2.4 胃肠炎治疗与预防 |
2.5 抗微生物、寄生虫活性 |
2.6 血糖调节及抗糖尿病活性 |
2.7 其他作用 |
3 蜂胶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3.1 蜂胶化学成分研究新进展 |
3.2 蜂胶中重金属和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
3.3 蜂胶提取加工工艺研究新进展 |
4 蜂胶的应用研究 |
4.1 蜂胶在医疗上的应用 |
4.2 蜂胶在畜禽养殖上的应用 |
4.3 蜂胶在植物保护上的应用 |
4.4 蜂胶在食品上的应用 |
4.5 蜂胶在口腔健康上的应用 |
5 蜂胶专利公布情况 |
(7)归芪参草功能酵素的制备与抗自由基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天然功能酵素简介 |
1.2 天然功能酵素的功效与用途 |
1.2.1 平衡机体 |
1.2.2 消炎抗菌 |
1.2.3 美容养颜 |
1.2.4 解酒 |
1.2.5 对细胞免疫的调控作用 |
1.3 功能酵素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功能酵素的化学组成与性质 |
1.4.1 功能酵素中原材料的功效与作用 |
1.4.2 功能酵素中功能化合物性质与功效 |
1.4.2.1 阿魏酸 |
1.4.2.2 藁本内酯 |
1.4.2.3 黄芪甲苷 |
1.4.2.4 党参炔苷 |
1.4.2.5 甘草苷 |
1.4.2.6 多糖类 |
1.5 酵素的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功能酵素发酵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功能酵素发酵的基本原理 |
2.3.2 发酵制备功能酵素的工艺流程图 |
2.3.3 实验方法与过程 |
2.3.4 功能酵素的分析方法 |
2.3.4.1 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Folin酚法测定蛋白酶活力 |
2.3.4.2 黄酮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 |
2.3.4.3 总糖测定方法—苯酚-硫酸法 |
2.4 功能酵素最佳发酵工艺条件选择与验证试验 |
2.4.1 功能酵素发酵方式的选择 |
2.4.2 功能酵素发酵过程的料液比选择 |
2.4.3 单一酶发酵对功能酵素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2.4.4 两种复合酶发酵对功能酵素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2.4.5 三种复合酶发酵对功能酵素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2.5 功能酵素复配工艺的研究 |
2.5.1 功能酵素复配的工艺流程图 |
2.5.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2.5.3 功能酵素复配品的性能指标评价 |
2.6 结论 |
第3章 功能酵素复配前后抗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 实验准备 |
3.3.1 缓冲溶液的配制 |
3.3.2 自由基的配制 |
3.3.2.1 羟基自由基的配制 |
3.3.2.2 超氧自由基的配制 |
3.3.2.3 脂质过氧自由基的配制 |
3.3.2.4 DPPH自由基的配制 |
3.3.3 电极的预处理 |
3.3.4 待测样品 |
3.4 实验方法 |
3.4.1 功能酵素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3.4.2 功能酵素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3.4.3 功能酵素对脂质过氧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3.4.4 功能酵素对DPPH过氧自由基的清除实验 |
3.4.5 功能酵素与自由基作用机理 |
3.5 归芪参草功能酵素电化学测定条件的筛选 |
3.5.1 缓冲溶液体系的确定 |
3.5.2 缓冲溶液pH值的确定 |
3.5.3 扫描速率的确定 |
3.5.4 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稳定性实验 |
3.5.5 峰电流与功能酵素浓度关系曲线的建立 |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1 功能酵素复配前后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6.2 功能酵素复配前后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6.3 功能酵素复配前后抗脂质过氧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
3.6.4 功能酵素复配前后抗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
3.7 结论 |
第4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量归芪参草功能酵素的主要成分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4.3.2 流动相比例的选择 |
4.3.3 重现性试验 |
4.3.4 稳定性试验 |
4.3.5 回收率试验 |
4.4 实验结果 |
4.4.1 功能酵素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 |
4.4.1.1 溶液的配制 |
4.4.1.2 阿魏酸测定的色谱条件 |
4.4.1.3 阿魏酸高效液相色谱图 |
4.4.1.4 根据单点法计算功能酵素中阿魏酸的含量 |
4.4.2 功能酵素中Z-藁本内酯含量的测定 |
4.4.2.1 溶液的配制 |
4.4.2.2 Z-藁本内酯测定的色谱条件 |
4.4.2.3 Z-藁本内酯高效液相色谱图 |
4.4.2.4 根据单点法计算功能酵素中Z-藁本内酯的含量 |
4.4.3 功能酵素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测定 |
4.4.3.1 溶液的配制 |
4.4.3.2 黄芪甲苷测定的色谱条件 |
4.4.3.3 黄芪甲苷高效液相色谱图 |
4.4.3.4 根据单点法计算功能酵素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
4.4.4 功能酵素中党参炔苷含量的测定 |
4.4.4.1 溶液的配制 |
4.4.4.2 党参炔苷测定的色谱条件 |
4.4.4.3 党参炔苷高效液相色谱图 |
4.4.4.4 根据单点法计算功能酵素中党参炔苷的含量 |
4.4.5 功能酵素中甘草苷含量的测定 |
4.4.5.1 溶液的配制 |
4.4.5.2 甘草苷测定的色谱条件 |
4.4.5.3 甘草苷高效液相色谱图 |
4.4.5.4 根据单点法计算功能酵素中甘草苷的含量 |
4.4.6 功能酵素中橄榄苦苷含量的测定 |
4.4.6.1 溶液的配制 |
4.4.6.2 橄榄苦苷测定的色谱条件 |
4.4.6.3 橄榄苦苷高效液相色谱图 |
4.4.6.4 根据单点法计算功能酵素中橄榄苦苷的含量 |
4.4.7 功能酵素中人参皂苷RE含量的测定 |
4.4.7.1 溶液的配制 |
4.4.7.2 人参皂苷RE测定的色谱条件 |
4.4.7.3 人参皂苷RE高效液相色谱图 |
4.4.7.4 根据单点法计算功能酵素中人参皂苷RE的含量 |
4.5 实验讨论与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黑木耳多糖和红松多酚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协同防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 |
1.2 食用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1 多糖的单糖组成和基本结构 |
1.2.2 食用菌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
1.3 植物多酚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多酚的种类与分布 |
1.3.2 植物多酚的生物学活性 |
1.4 电离辐射的损伤 |
1.5 黑木耳多糖的研究进展 |
1.6 松多酚的研究进展 |
1.7 协同防护作用 |
1.7.1 抗氧化系统 |
1.7.2 氧化应激协同防护作用 |
1.7.3 Chou-Talalay联合用药理论 |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8.1 研究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1.9 论文特色与可能创新点 |
2 黑木耳分级多糖和红松多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分析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黑木耳多糖体外抗氧化能力比较 |
2.2.2 AAP-3的结构表征分析 |
2.2.3 红松多酚体外抗氧化能力比较 |
2.2.4 PKP-2的组成分析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3 AAP-3和PKP-2协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数据处理软件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AAP-3和PKP-2联合使用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
3.2.2 AAP-3和PKP-2联合使用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3.2.3 AAP-3和PKP-2联合使用总还原力 |
3.2.4 AAP-3和PKP-2联合使用对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4 AP对辐射诱导小鼠氧化应激的协同防护作用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AP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4.2.2 AP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
4.2.3 AP对小鼠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4.2.4 AP对小鼠遗传毒性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5 AP对辐射诱导小鼠氧化应激的协同修复作用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辐射后AP对小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5.2.2 辐射后AP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
5.2.3 辐射后AP对小鼠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5.2.4 辐射后AP对小鼠遗传毒性的影响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6 AP对辐射诱导小鼠子代氧化应激的协同防护作用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1 AP对辐射诱导小鼠表征指标的变化 |
6.2.2 AP对辐射诱导小鼠子代免疫系统的变化 |
6.2.3 AP对辐射诱导小鼠子代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6.2.4 AP对辐射诱导小鼠子代遗传毒性的变化 |
6.3 小结与讨论 |
6.3.1 讨论 |
6.3.2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不同产地蜂胶调节糖代谢作用的比较性研究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一章 不同产地蜂胶有效成分的测定 |
1.1 材料与方法方法 |
1.1.1 材料 |
1.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2 结果 |
1.2.1 多酚的含量 |
1.2.2 黄酮的含量 |
1.2.3 维生素的含量 |
1.2.4 氨基酸的含量 |
1.2.5 肉桂酸的含量 |
1.2.6 阿替匹林C的含量 |
1.2.7 多糖和对香豆素的含量 |
1.2.8 钙铁锌硒的含量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动物实验部分 |
第一部分 巴西绿蜂胶对正常大鼠血糖及糖耐量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1.3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体重及摄食量 |
1.2.2 空腹血糖 |
1.2.3 糖耐量 |
1.3 结论 |
第二部分 巴西绿蜂胶对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的剂量效应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检测指标与方法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体重及摄食量 |
2.2.2 空腹血糖 |
2.2.3 糖耐量 |
2.2.4 糖化血红蛋白 |
2.2.5 糖化血清蛋白 |
2.3 结论 |
第三部分 不同产地蜂胶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和抗氧化功能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1.3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和尿量 |
3.2.2 空腹血糖、糖耐量 |
2.2.3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 |
3.2.4 血清脂质 |
3.2.5 肝脏、肌肉ATP |
3.2.6 相关酶活性 |
3.2.7 氧化、抗氧化功能 |
2.2.8 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 |
3.2.9 肌肉中PPARγ和GLUT4 mRNA表达 |
3.2.10 蜂胶对胰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蜂胶的降糖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化学组成及生物学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文献综述部分 |
第一章 蜂胶中的生物学活性组分及药理临床应用 |
1 蜂胶的植物来源 |
2 蜂胶中的生物学活性组分 |
2.1 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2.2 蜂胶中的萜类化合物 |
2.3 蜂胶中的酚酸类化合物 |
3 蜂胶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
3.1 蜂胶的化学预防作用及应用 |
3.2 蜂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3 蜂胶对内分泌及免疫调节的影响 |
3.4 蜂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蜂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 |
1 蜂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研究 |
1.1 水蒸气蒸馏提取 |
1.2 有机溶剂提取 |
1.3 超临界CO_2萃取 |
1.4 其它提取方法 |
2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与鉴定研究 |
2.1 水蒸气蒸馏法所得蜂胶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
2.2 溶剂提取法所得蜂胶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
2.3 超临界萃取法所得蜂胶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
2.4 其它提取方法所得蜂胶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
3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生物活性与应用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主要内容 |
实验研究部分 |
第四章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工艺 |
引言 |
第一节 蜂胶挥发性成分的不同提取工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材料预处理 |
1.4 水蒸气蒸馏提取 |
1.5 常温有机溶剂提取 |
1.6 超声波辅助提取 |
1.7 微波辅助提取 |
1.8 提取率的计算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蒸气蒸馏法对蜂胶挥发性成分提取率的影响 |
2.2 常温有机溶剂提取法对蜂胶挥发性成分提取率的影响 |
2.3 超声波及微波辅助提取对蜂胶挥发性成分提取率的影响 |
第二节 均匀设计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蜂胶中的挥发性成分 |
1 实验材料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制备 |
2.2 蜂胶挥发性成分提取率的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超声波辅助提取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工艺优化 |
3.2 验证实验 |
第三节 正交设计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蜂胶中挥发性成分 |
1 实验材料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蜂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
2.2 提取工艺设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实验 |
3.2 正交试验 |
3.3 验证实验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巴西蜂胶与中国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与比较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抑菌与抗氧化活性 |
引言 |
第一节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抑菌活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及用具 |
1.3 供试菌种 |
1.4 抑菌活性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蜂胶挥发性成分及乙醇提取物对受试微生物抑菌圈的影响 |
2.2 蜂胶挥发性成分及乙醇提取物对受试微生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
3 讨论 |
第二节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及用具 |
1.3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蜂胶挥发性成分及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
2.2 蜂胶挥发性成分及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指数 |
2.3 蜂胶挥发性成分及乙醇提取物对H_2O_2诱导的兔红细胞氧化溶血的影响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蜂胶挥发性成分对束缚应激小鼠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善作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对束缚小鼠血液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
2.2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对束缚应激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
2.3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对束缚应激小鼠肝脏氧化防御体系的影响 |
2.4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对束缚应激小鼠肝脏氧化损伤的影响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蜂胶中挥发性成分对束缚应激小鼠类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作用途径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蜂胶挥发性成分对束缚应激小鼠自主活动实验的影响 |
2.2 蜂胶挥发性成分对束缚应激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的影响 |
2.3 蜂胶挥发性成分对束缚应激小鼠HPA轴基础水平的影响 |
2.4 蜂胶挥发性成分对束缚应激小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标志物的影响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总结 |
2 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录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 |
致谢 |
四、蜂胶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蜂胶药用机理与功效(二)[J]. 贾峰. 蜜蜂杂志, 2021(01)
- [2]蜂胶黄酮对小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倩. 西北大学, 2020(01)
- [3]蜂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功效及作用机理[D]. 袁雯雯. 聊城大学, 2020
- [4]蜂胶成分分析及其对巨噬细胞相关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D]. 贺敬文. 天津商业大学, 2019(12)
- [5]2018年国内外蜂胶的研究概况[J]. 郑宇斐,蒋侠森,陈曦,张翠平,胡福良. 蜜蜂杂志, 2019(04)
- [6]2018年国内外蜂胶研究概况[A]. 郑宇斐,蒋侠森,陈曦,张翠平,胡福良. 2019中国蜂业博览会暨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2019
- [7]归芪参草功能酵素的制备与抗自由基活性的研究[D]. 胡肖利.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8]黑木耳多糖和红松多酚对辐射诱导氧化应激协同防护作用[D]. 张乃珣.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9]不同产地蜂胶调节糖代谢作用的比较性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张楠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4)
- [10]蜂胶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化学组成及生物学活性[D]. 李雅晶. 浙江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