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

噪声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

一、噪声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窦莉[1](2021)在《“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评估“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相关脑病脑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2)构建脓毒症相关脑病动物实验模型,通过观察“加味益神启窍方”对炎症介质和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探究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入住江苏省中医院EICU符合脓毒症脑病诊断的患者共计40例。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治疗,在此基础上,中药组给予“加味益神启窍方”:生石膏30g、黄芪30g、黄芩10g、当归10g、石菖蒲10g、桃仁10g、白芷10g、大黄5g。浓煎至100ml,每日两次;对照组给予等量温开水鼻饲。两组治疗疗程均为5天。入院后第1个24h记作day1,比较两组全身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神经损伤生化标志物(NSE、5100β)、血清细胞因子(IL-6、IL-1B、IL-2、IL-4、IL-5、IL-8、IL-10、IL-12、IL-17、TNF-α、IFN-α、IFN-γ)、胆碱能相关指标(血清 AchE、ChAT)、T细胞亚群计数、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治疗期间进行安全性评价,记录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随访至28天,记录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病死率。(2)将3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按照分组及给药方案给药一次,除正常组外,剩余动物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观察24小时,脓毒症大鼠出现神经行为异常,神经行为学评估:神经反射评分≤6分判定模型成功。①造模成功后三组大鼠继续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按30ml/kg/24小时,每2小时一次。中药组按0.5ml/100g分三次灌胃给药(1h、3h、5h),空白组与模型组在每个时间节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②给药6h后:检测3组大鼠腹静脉血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和神经反射评分,并随机处死各组大鼠各6只,取一半脑组织匀浆上清液用于行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检测;另一半脑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致密神经元的比例及脑细胞凋亡情况。③给药12h后:检测3组剩余大鼠血清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及神经反射评分,处死所有大鼠后用取一半脑组织匀浆上清液检测NSE、S100β、TNF-α、IL-6、AchE、ChAT;另一半脑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致密神经元的比例及脑细胞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表明:①与day1比较,中药组day5的WBC、NEUT及PCT均显着下降(P<0.05),且经中药治疗,day5中药组PC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与day1相比,中药组IL-5、IL-6及IL-17均显着下降(P<0.05),TNF-α非常显着下降(P<0.01),IL-4和IL-10均显着上升(P<0.05);对照组IL-6、IL-17及TNF-α均显着下降(P<0.05);且中药干预后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day5与day1比较,NSE及S100β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中药组NSE水平呈非常显着下降(P<0.01);中药干预后,NSE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但两组S100β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与day1比较,治疗后中药组及对照组AchE含量均有非常显着下降(P<0.05),且中药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AchE含量有显着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ChA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治疗后与day1相比,两组组患者GCS评分均有显着的提高(P<0.01,P<0.05),且中药干预后GCS评分较对照组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⑤两组患者day1、day5,GCS评分对SAE患者预后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4、0.784,根据约登指数取GCS评分的最佳截断值点为day5中≦8分,敏感度77.78%,特异度68.18%,95%置信区间(0.626,0.898)。两组患者day1、day5,S100β水平对SAE患者预后评价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0.681,根据约登指数取5100β水平的最佳截断值点为day5中>0.37ug/l,敏感度为94.44%,特异度为36.36%,95%置信区间(0.514,0.819)。⑥GCS评分和NSE水平呈负相关(P<0.001);GCS评分和S100β水平呈负相关(P<0.001)。⑦与day1相比,两组患者CD4+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经中药干预后,患者CD8+水平显着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day5与day1相比,CD4+/CD8+均显着升高(P<0.05),且中药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⑧中药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有非常显着下降(P<0.01),但两组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相比,中药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明显降低(P<0.05)。(2)动物实验表明:①病理学观察,模型组6h和12h的节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干预后6h和12h,中药组核固缩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同时,中药干预6h与12h之间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TUNEL结果显示,模型组6h和12h脑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治疗后6h和12h,中药组脑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治疗6h和12h的细胞凋亡率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ELISA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脑匀浆中IL-6、TNF-α、NSE和S100β水平在6h和12h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中药干预后6小时和12小时,中药组血清和脑匀浆中IL-6、TNF-α、NSE和S100β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中药干预6h和12h的测量水平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着(P<0.05)。④IHC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6h和12h脑组织中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治疗后6h和12h脑组织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明显抑制(P<0.05)。模型脑组织在6小时和12小时的AchE和ChAT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中药干预后,中药组6h和12h脑组织中AchE和ChAT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中药干预6h和12h时AchE和ChAT蛋白的表达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脓毒症脑病是脓毒症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神经—免疫—炎症反应是导致SAE损伤的主要原因。(2)“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SAE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提高抑炎因子水平,减轻失控炎症反应介导的脑损伤。(3)“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通过调节胆碱能系统发挥抗炎作用。(4)SAE患者存在一定程度免疫抑制,“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通过降低抑制性T淋巴细胞及增加辅助性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5)“加味益神启窍方”可以改善SAE患者脑功能,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但对病死率及28天生存率无改善。(6)SAE患者血清S100β与脑功能严重程度呈负相关,通过检测血清S100β水平诊断及评估SAE具有可行性。(7)脓毒症可诱导大鼠神经炎症反应,“加味益神启窍方”可通过改善脓毒症神经炎症反应达到脑保护作用。胆碱能系统的损伤可导致脓毒症大鼠脑损伤,“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所致胆碱能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王安[2](2020)在《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放射诊疗手段的普及,人类暴露于辐射环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1 Gy的均匀或比较均匀的全身照射,即可引起急性放射损伤,这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辐射防护剂的研究一直是电离辐射相关研究的重点。然而,现有辐射防护剂存在着诸如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效果不稳定或治疗窗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普及推广。近年来,中医学界对放射损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病因学、治疗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草药以其安全、方便口服、吸收迅速、价格低廉等特点,被认为是辐射防护剂研究的新热点。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单味药或中药单体上,中药复方研究较少,难以凸显中药多系统、多靶点、整体防护的作用优势。同时,中医药防治放射损伤的理论体系尚未构建,“理法”阐释不够透彻、全面,“方药”选择亦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持,且围绕药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与中医理论间的关联性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基于上述问题,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在理论研究上将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因命名为“电离毒”,并明确了中医“脾”在电离辐射致病过程及防治方法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中医“脾”的功能定位涵盖了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及肠道,这两者均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免疫防御中发挥作用,从而保护机体。对于“脾”的这种护卫机体的功能,中医有“脾为之卫”之说,认为“脾”在疾病发生、传变、防治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生理情况下,“脾”旺则不受邪,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脾脏、肠道发挥免疫功能、护卫机体的作用不谋而合;病理情况下,“脾”伤则百病由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射线易致脾脏和肠道免疫损伤,进而引发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引发并发症的病理过程相似。因此,本研究首次将中医“脾为之卫”理论引入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中,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补充、完善放射损伤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自拟益气解毒中药复方,利用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总结照射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探究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和机制,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目的:在理论上明确“脾为之卫”的源流与内涵,并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学病机,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验研究中,首先总结电离辐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特点,然后探究益气解毒方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最后,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预防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理论研究:(1)查阅、分析古代文献记载,阐述“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2)分析急性放射损伤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各阶段病机;(3)根据分析得出的中医病机,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证急性放射损伤各阶段的防治方法,为益气解毒方的组方提供依据。实验研究:(1)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14、21 d观察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特点,为中药防护效应研究提供基础。(2)预防性给药10 d,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3、7天,观察益气解毒方对脾脏及肠道免疫的防护效应。(3)根据中药的防护特点,围绕“铁死亡”这一近些年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讨益气解毒方防护急性放射损伤的潜在药理学机制。结果:理论研究:(1)“脾为之卫”理论肇起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诠释与补充,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其内涵包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长养肌肉,抵御外邪;脾为五脏六腑之源,灌溉四傍,脏安难伤;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化生卫气,防御外邪。(2)通过分析急性放射损伤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我们从“脾失之卫”角度对其阶段病机进行论述。我们认为: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病之初,其中医病机为“毒邪致病,伤于脾卫”;在疾病发展、变化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失之卫,百病由生”;在疾病转归、预后阶段,中医病机为“脾卫渐复,抗邪外出”。(3)我们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出“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基本防治原则,并根据损伤不同阶段的侧重,提出分阶段的防治方法。我们认为,在损伤发生之前,以“未病先防,补脾实卫”为原则;感病之后以“既病防变,益气解毒”为原则;恢复阶段以“瘥后防复,益气扶正”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益气解毒方进行了组方分析,我们认为该方,配伍精当,用药以补脾、益气、实卫为主,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辅,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之功,符合照射前“未病先防,重补脾实卫”的治疗原则。且复方中多味药物为药食两用之品,药性平和,作为预防性给药不会造成机体阴阳偏颇。实验研究:(1)①根据急性放射损伤的定义,以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本研究采用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成功复制急性放射损伤小鼠模型。②从整体情况及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规律来看,对Balb/c小鼠行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照后1d即可观察到显着损伤,其中整体情况及脾脏免疫在照后3d损伤最为严重,照后7 d出现好转,肠道免疫在照后1 d损伤最为严重,3 d可观察到好转。提示照后7 d之内为损伤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期,亦是观察防护效果的重要时期,故下一步将选取照后1、3、7d进行中药的防护效应研究。③上述小鼠照射后整体情况与脾脏、肠道免疫的变化特点表明,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存在“脾失之卫”这一病理表现,且“脾卫”功能的损伤及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病情变化,为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提供了科学支持。(2)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引发的整体及脾脏、肠道免疫损伤有一定的防护效应,具体表现为:促进整体情况的恢复;抑制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的减少,促进免疫细胞数量恢复,改善脾脏、肠道组织结构;改善照后脾脏及肠道免疫细胞亚群分布,调控照后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进而促进机体免疫平衡的恢复;减轻电离辐射引发的脾脏、肠道氧化损伤。(3)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后氧化应激水平、抑制铁过载、调控LPCAT3/LOX途径,来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复方中的一些药物或其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氧化、调控铁代谢、防辐射作用,这些成分或成为益气解毒方抑制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潜在物质学基础。结论:理论研究表明,“脾失之卫”为急性放射损伤的重要病机,益气解毒方以“补脾实卫,益气解毒”为治则组方,符合其基本病机。动物实验表明2.0 Gy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可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具有一定防护效果,为从“脾失之卫”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以及“补脾实卫,益气解毒”的防治方法,提供现代科学依据。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益气解毒方可能通过抑制照后细胞铁死亡,进而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程润[3](2019)在《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治疗作用及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个累及小关节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慢性、对称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基本病理特征以滑膜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和关节腔异常狭窄,最终致使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功能受到破坏。其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早期诊断和早期有效的治疗可预防关节损伤,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在临床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细胞免疫治疗的兴起,大量研究者将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巨噬细胞是构成机体先天免疫应答的重要部分,可表达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受体和其他表面抗原,还分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蛋白酶和其他介质,通过招募其它免疫细胞、提呈抗原、促进自身免疫反应等,在RA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根据其激活途径通常分为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和选择性活化的巨噬细胞(M2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的特征在于增加杀微生物活性并产生促炎介质,促进CD4+淋巴细胞的Th1反应,但是M2巨噬细胞具有分泌抗炎细胞因子效应,M2巨噬细胞在抑制Th1免疫反应和增强组织重塑中起重要作用。MSCs作为骨髓来源的非造血祖细胞,其来源丰富广泛,体外环境中容易培养,具备自我分化和低免疫原性,不涉及伦理道德相关的条件限制等诸多优点。MSCs可通过与巨噬细胞直接接触或分泌可溶性因子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已经在多种炎症相关疾病中研究和报道过,并具有一定的的治疗作用。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是否有治疗作用以及其对大鼠巨噬细胞相关免疫功能的影响尚未清楚。目的:研究hUC-MSCs静脉注射给药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hUC-MSCs影响大鼠巨噬细胞功能的初步机制。方法:应用完全弗氏佐剂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adjuvant arthritis,AA),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hUC-MSCs(2×106,5×106cells/ml,尾静脉注射)组、益赛普组(2.8mg/kg,皮下注射),另取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造模后每周记录大鼠体重、足爪容积、进行全身评分和关节炎指数评分、计算关节肿胀数;d21开始给药,给药2周后处死动物,称量胸腺、脾脏重量,计算相应指数,HE染色法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和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AA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IL-10、IL-17的水平;CCK-8法检测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中性红检测大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和巨噬细胞相关亚群百分比。分离AA大鼠炎症高峰期腹腔巨噬细胞,体外与不同数量的hUC-MSCs共培养48小时后检测巨噬细胞极化情况、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及共培养上清中TNF-α、IL-1β、IL-6和IL-10水平。结果:1.hUC-MSCs对AA大鼠体重的变化和关节炎指标的影响在AA大鼠注射CFA后d21给予hUC-MSCs(2×106,5×106cells/ml)组、益赛普(2.8mg/kg)治疗2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hUC-MSCs和益赛普治疗组大鼠的足爪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全身系统性评分和关节肿胀数明显下降,体重明显增加。2.hUC-MSCs对AA大鼠踝关节病理的影响踝关节病理学检查发现,AA模型大鼠的关节结构破坏明显,滑膜细胞增生显着,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同时还有新生血管和血管翳的形成;hUC-MSCs和益赛普治疗组的踝关节病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hUC-MSCs对AA大鼠脾脏病理的影响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模型组AA大鼠脾脏生发中心数量增多,淋巴细胞严重浸润,白髓与红髓之间界限模糊。与模型组相比较,hUC-MSCs和益赛普治疗组动物脾脏组织的生发中心数量减少、淋巴细胞浸润减轻,评分显着降低。4.hUC-MSCs对AA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模型组大鼠的脾脏和胸腺器官的体积比正常大鼠显着肿大,两种器官的指数相应升高;hUC-MSCs组、益赛普组大鼠的脾脏和胸腺指数明显降低。5.hUC-MSCs对AA大鼠胸腺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A大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强,hUC-MSCs和益赛普治疗组大鼠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不同程度受到抑制。6.hUC-MSCs对AA大鼠脾脏CD4+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淋巴细胞比例显示,与正常组大鼠比较,AA模型组大鼠脾脏总T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3+CD4+)、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γδT细胞(CD3+TCR+)和未致敏T细胞(CD4+CD62L+)百分比明显增加;双阴性T细胞(CD3+CD4-CD8-)和记忆T细胞(CD4+CD44+)百分比降低。与模型大鼠相比,hUC-MSCs和益赛普治疗组大鼠双阴性T细胞(CD3+CD4-CD8-)、未致敏T细胞(CD4+CD62L+)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总T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3+CD4+)、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γδT细胞(CD3+TCR+)、记忆T细胞(CD4+CD44+)亚群的比例显着下降。7.hUC-MSCs对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亚群百分比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巨噬细胞结果显示,模型大鼠M2型巨噬细胞(CD11b+CD163+)和M1型巨噬细胞(CD11b+CD86+)均有显着性差异变化;与模型组相比,hUC-MSCs和益赛普治疗组M2型巨噬细胞(CD11b+CD163+)百分比显着升高;但是M1型巨噬细胞(CD11b+CD86+)的百分比明显下降。8.hUC-MSCs对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显示,模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明显增强;与模型组AA大鼠相比,hUC-MSCs和益赛普治疗组大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均可不同程度受到抑制。9.hUC-MSCs对AA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IL-10和IL-17水平的影响ELISA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和IL-17均显着升高,血清中IL-10水平显着降低,hUC-MSCs和益赛普治疗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和IL-17水平降低,血清IL-10的水平升高。10.hUC-MSCs的形态与鉴定细胞形态呈现长梭状,细胞呈现旋涡状分布排列生长。流式细胞术鉴定显示:hUC-MSCs表面的阳性标记分子CD73、CD90、CD1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9.54%、99.78%、97.21%;而细胞表面的阴性标记分子CD14、CD34、CD45、HLA-D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2%、0.07%、0.01%、0.02%。11.hUC-MSCs体外对大鼠巨噬细胞形态以及极化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AA大鼠巨噬细胞形态多异,细胞形态呈现出伪足并呈树枝状、棒状为特点;与hUC-MSCs共培养48小时后,棒状、星状以及树枝状形态的巨噬细胞形态数量显着减少,大部分细胞呈现圆形,M2型巨噬细胞(CD11b+CD163+)百分比下降,M1型巨噬细胞(CD11b+CD86+)百分比增加;经hUC-MSCs与巨噬细胞按比例(1:1、1:5、1:10、1:50)共培养后,M2型巨噬细胞百分比增加,M1型巨噬细胞的百分比降低,其巨噬细胞百分比随hUC-MSCs的比例变化而变化,M2/M1之比随共培养hUC-MSCs数量增加而增加。12.hUC-MSCs体外对大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的影响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显示,与正常大鼠巨噬细胞比较,AA模型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hUC-MSCs与模型组巨噬细胞按比例(1:1、1:5、1:10、1:50)共培养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受到抑制,其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效应随hUC-MSCs的数量比例增加而增加。13.hUC-MSCs体外对大鼠巨噬细胞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ELISA法测定共培养上清中TNF-α,IL-1β,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大鼠细胞上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显着降低;hUC-MSCs与巨噬细胞按比例(1:1,1:5,1:10,1:50)共培养,共培养上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降低,而共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显着升高。结论:1.尾静脉注射hUC-MSCs可以改善AA大鼠关节损伤,降低关节和脾脏病理评分,抑制AA大鼠T、B淋巴细胞增殖,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细胞因子水平,对AA大鼠具有治疗作用;2.hUC-MSCs体内外可抑制AA大鼠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TNF-α、IL-1β和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

辛田田[4](2018)在《芒果苷对SHR 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寒热药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高血压是一种多种因素综合的慢性疾病,其发病过程中伴随低度炎症性反应。以经典高血压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为研究载体,采用传统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评价方法,从血流动力学、行为学、宏观表征、微观理化和细胞学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芒果苷的药效;通过观察SHR外周血和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6、IL-10、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芒果苷对高血压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以及细胞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为芒果苷抗高血压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根据细胞学的方法,辨别芒果苷的寒热药性有进一步的认识。方法:将40只健康的10周龄SHR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苯那普利组(10 mg·kg-1·d-1)、芒果苷低剂量组(25 mg·kg-1·d-1)、芒果苷中剂量组(50 mg·kg-1·d-1)、芒果苷高剂量组(100 mg·kg-1·d-1),每组8只;另设8只同龄的Wistar Kyoto大鼠(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天给药10 ml/kg连续灌胃,灌胃给药8周后停药,取材前禁食不禁水12h。1. 应用无创尾动脉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压。每两周测一次血压;并且每周称量一次大鼠的体质量;2.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苯那普利,芒果苷低、中、高剂量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影响。按照裂红法处理大鼠SHR和WKY的外周血,提取T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使用FCS express软件获取并分析数据,测定样本中的总T淋巴细胞(CD3+)、T辅助淋巴细胞(CD3+CD4+)、T抑制淋巴细胞(CD3+CD8+)以及CD4+/CD8+的比值;3.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苯那普利,芒果苷低、中、高剂量对肾组织T淋巴细胞的影响。通过研磨法处理大鼠肾脏组织,并提取T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测定样本中的总T淋巴细胞(CD3+)、T辅助淋巴细胞(CD3+CD4+)、T抑制淋巴细胞(CD3+CD8+)以及CD4+/CD8+的比值;4. 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的水平含量。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其OD值;5.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肾匀浆、IFN-γ的水平含量。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其OD值;6.每天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排便情况;7.应用MTT法检测芒果苷的寒热药性:观察各组大鼠含药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增殖作用的影响,设3个给药组(芒果苷低剂量组、芒果苷中剂量组、芒果苷高剂量组),一个空白对照组(高糖DMEM完全培养基)每组8个复孔。给药后,检测OD值。结果:1.大鼠体重的变化:空白组体重增加迅速,苯那普利组增加缓慢且幅度最小;2.各组大鼠血压的变化:灌胃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苯那普利组、芒果苷低、中、高剂量组收缩压(SB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苯那普利、芒果苷低、中剂量组外周血CD4+T/CD8+T比值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芒果苷高剂量组外周血CD4+T/CD8+T比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苯那普利组、芒果苷中剂量组肾脏的CD4+T/CD8+T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芒果苷低、高剂量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LISA检测发现:与模型组比较,苯那普利组、芒果苷低、中剂量组的血清炎症因子IL-6水平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芒果苷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血清炎症因子IL-10水平均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芒果苷中剂量组和芒果苷高剂量组的血清炎症因子TNF-α水平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苯那普利组、芒果苷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肾脏中炎症因子IL-4水平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苯那普利组、芒果苷中、高剂量组的肾脏中炎症因子IFN-γ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芒果苷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对行为学的影响:与给药前比较,苯那普利组、芒果苷低、中、高剂量组给药6周后SHR易激程度趋于稳定;6. 对宏观表征的影响:空白组大鼠出现小便清长、大便质地稀软、喜聚集、易静的症状;模型组大鼠出现易怒易躁、小便深黄、大便干硬的症状;苯那普利组、芒果苷低、中、高剂量组诸症随给药时间,小便渐清、大便渐软;7. MTT检测发现:芒果苷对HUVEC细胞的生长增殖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大抑制作用越强。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高血压发生伴随着炎症反应,促炎因子释放增多,因此,芒果苷抑制T淋巴细胞参与的高血压炎症反应,调控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可以减轻血压升高的症状及靶器官损伤。芒果苷在中药寒热药性里归属于性寒凉的范围。

郑秀丽[5](2013)在《基于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探讨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肠病”(溃疡性结肠炎)两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动物模型,选取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同步观察肺与大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传导变化,探索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烟熏法复制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分别在模型第20天、模型第50天和模型第70天三个时间点采取标本进行肺肠同步动态观察。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相结合的方法诱导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别在模型第8天、第29天和第50天三个时间点采取标本进行肺肠同步动态观察。培养检测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细菌总数、厌氧细菌总数、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Western-Blot法检测肺组织和结肠组织匀浆中的MEK、p-MEK、ERK1/2、p-ERK1/2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肺组织和结肠组织匀浆中的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结果:1.呼吸道和肠道菌群:肺病大鼠各个时间点的肺病模型大鼠在肺部和肠道都分别出现菌群种类和数量不同程度的变化,模型第20天时,需氧菌总数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显着下降,呼吸道与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中度相关(0.5≤r≤0.8);模型第50天呼吸道与肠道的厌氧菌总数中度相关;模型第70天呼吸道与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和肠球菌中度相关。肠病大鼠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同时,呼吸道菌群也出现部分菌群一定程度的相关变化。模型第8天时,需氧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厌氧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增多而在呼吸道减少。模型第29天时,需氧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减少,厌氧总数和肠杆菌在肠道减少而在呼吸道增多:模型第50天时,呼吸道和肠道的需氧菌总数、厌氧菌总数和葡萄球菌在呼吸道和肠道同步增多。2. MEK/ERK信号通路:肺病大鼠在模型第20天组、模型第50天组和模型第70天肺组织的p-ERK1/2含量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肺组织的MEK/p-MEK、 ERK/p-ERK蛋白变化均比结肠组织的相应蛋白变化明显,肺与结肠的MEK/p-MEK和ERK/p-ERK蛋白变化具有较为一致的趋势。肠病大鼠在模型第8天结肠组织的ERK1/2和p-ERK1/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第29天p-MEK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第8天比较,模型第29天ERK1/2和p-ERK1/2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模型第50天p-MEK、ERK1/2和p-ERK1/2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肺组织仅在模型第29天与模型组第8天比较,肺组织的p-MEK含量显着升高(P<0.05)。结肠组织与肺组织的MEK/ERK呈现同步变化规律,或同步增多,或同步减少,或在肠增多而在肺减少,或在肠减少而在肺增多。3. 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肺病大鼠在肺病模型第70天,肺组织TNF-α受体和IL-1β受体含量显着减少(P<0.05),而结肠组织的TNF-α受体和IL-1β受体含量显着增加(P<0.05或P<0.01)。在模型第50天肺和结肠组织c-Fos含量均显着减少(P<0.05)。肠病大鼠在模型第8天结肠组织的TNF-α受体含量显着减少而肺组织的TNF-α受体含量显着增加(P<0.05);在模型第8天和第29天结肠组织IL-1β受体含量显着增加而肺组织的IL-1β受体含量显着减少(P<0.05):在模型第29天和模型第50天结肠组织c-Fos含量显着增加而肺组织的c-Fos含量显着减少(P<0.01)。结论:1.肺病大鼠可出现肠道菌群的改变,在“肺病及肠”病理传变过程中,其呼吸道微生态系统和肠道的微生态系统出现的失调,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相关性,肺与大肠在微生态方面的相互影响可能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内涵之一。2.肠病大鼠可出现呼吸道菌群的改变,在“肠病及肺”病理传变过程中,肠病大鼠呼吸道和肠道的部分菌群出现同步规律性变化。或同步增多,或同步减少。这说明微生态菌群的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和表现形式之一。3.肺病大鼠的肺组织在MEK/ERK通路上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p-ERK1/2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在MEK/ERK通路上变化较为明显的指标,提示MEK/ERK通路可能是“肺病及肠”的生物学基础之一。4.肠病大鼠的肺组织和结肠组织的MEK/p-MEK和ERK/p-ERK蛋白变化具有较为一致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肺肠之间的同步变化。提示MEK/ERK通路可能是“肠病及肺”的生物学基础之一。5.肺病大鼠可出现肺肠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的同步动态变化,或在肺肠同步减少,或在肺减少而在肠增多。提示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可能是“肺病及肠”的部分物质基础。6.肠病大鼠可出现肺肠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含量的同步动态变化,或在肺肠同步减少,或在肠减少而在肺增多,或在肠增多而在肺减少。提示TNF-α受体、IL-1β受体和c-Fos可能是“肠病及肺”的部分物质基础。

胡崇伟[6](2011)在《去甲肾上腺素与铝免疫毒性的关系》文中认为在体实验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将60只体重为110g~120g的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饮水染铝,三氯化铝(AlCl3)水溶液的浓度分别为0(对照组,C组)、64.18mg/kg(低剂量组,L组)、128.36mg/kg(中剂量组,M组)、256.72mg/kg(高剂量组,H组),连续染铝120d,复制亚慢性铝中毒大鼠模型,通过对染铝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及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含量,脾脏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脾脏淋巴细胞膜上β2-AR密度及β2-AR mRNA表达水平的观测,探讨染铝对大鼠免疫状态和NE水平的影响,找出NE水平与染铝大鼠免疫状态的关系;体外实验以培养1月龄的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W-C组)、1/20 IC50(低剂量组,W-L组)、1/10 IC50(中剂量组,W-M组)、1/5 IC50(高剂量组,W-H组)的AlCl3,通过对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确定1/10 IC50铝浓度可致淋巴细胞免疫抑制。以添加此染铝浓度的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0(对照组,N-C组)、10-10(低剂量组,N-L组)、10-9(中剂量组,N-M组)、10-8(高剂量组,N-H组)mol/L的NE,通过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脾脏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脾脏淋巴细胞膜上β2-AR密度及β2-AR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NE对铝免疫毒性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如下:体内实验结果表明:1.亚慢性铝中毒大鼠血清和脾脏中铝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C组;T、B淋巴细胞增殖率,CD3+、CD4+、CD8+ T淋巴细胞表达率和CD4+/CD8+的比值以及脾脏组织中IL-2和TNF-α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低于C组,说明铝可致大鼠免疫功能抑制。2.亚慢性铝中毒大鼠血清中NE含量、脾脏淋巴细胞膜上的β2-AR密度及β2-AR mRNA表达水平和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C组,说明铝能增加外周NE水平,并激活β2-AR-cAMP途径,直接抑制大鼠免疫功能。3.亚慢性铝中毒大鼠下丘脑中NE含量显着低于C组,血清中CRH、ACTH和Cort含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C组,说明铝能抑制突触前膜对NE的再摄入,提高细胞外NE水平,进而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间接抑制免疫功能。4.亚慢性铝中毒大鼠血清中NE水平与T、B淋巴细胞增值率,脾脏组织中IL-2和TNF-α含量,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率以及CD4+/CD8+的比值均呈显着负相关,说明NE与铝的免疫毒性密切相关,外周高水平NE可加重铝引发的免疫抑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应用MTT比色法测得染铝24h后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52mmol/L,95%可信区间为4.76mmol/L~6.38mmol/L。2.随染铝剂量的增加,大鼠T、B淋巴细胞增殖率,CD3+、CD4+、CD8+ T淋巴细胞表达率和CD4+/CD8+的比值以及淋巴细胞分泌IL-2和TNF-α含量均逐渐降低,W-M组、W-H组显着或极显着低于W-C组,W-L组与W-C组比较差异不显着,说明铝能抑制淋巴细胞功能,且因为W-M组能引起显着的免疫抑制,故选择W-M组作为后续实验的研究对象。3.随染铝剂量的增加,大鼠脾脏淋巴细胞膜上的β2-AR密度及β2-AR mRNA表达水平和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高于W-C组,且W-M组、W-H组均极显着高于W-C组,同时伴随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说明β2-AR-cAMP途径是铝免疫毒性的机制之一。4.随NE浓度的增加,淋巴细胞细胞内cAMP含量显着高于N-C组,大鼠T淋巴细胞增殖率,CD3+、CD4+、CD8+ T淋巴细胞表达率和CD4+/CD8+的比值以及淋巴细胞分泌IL-2和TNF-α含量均显着或显着低于N-C组,B淋巴细胞增值率与N-C组比较无显着变化,说明NE可通过β2-AR-cAMP途径加重铝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但对B淋巴细胞没有显着影响。

张洪玉,宋锦苹,熊江辉,王红晖,曲丽娜,杨芬,李莹辉[7](2010)在《尾吊、噪声及其复合因素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尾吊、噪声以及两种因素复合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30°尾吊21 d、噪声2h及尾吊(21 d)+噪声(2 h)复合处理后,测定大鼠体重、胸腺重、脾重、白细胞及其分类,流式细胞术、Griess法分别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吊组与尾吊+噪声复合应激组大鼠体重显着下降(P<0.01),外周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及其百分比显着增加(P<0.01),而淋巴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P<0.05),尾吊+噪声复合应激组大鼠T淋巴细胞数和Th亚群数增加(P<0.05),Th/Tc比显着升高(P<0.01),各处理组大鼠血清NO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尾吊明显影响大鼠体重、外周血免疫细胞含量和分布以及血清NO含量,噪声对尾吊大鼠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有协同效应。

黄立锋[8](2008)在《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实验一:(1)采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明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变化及其与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功能的关系。(2)通过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阐明HMGB1对Treg分化成熟的受体作用机制。(3)探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HMGB1介导的Treg对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调节作用。(4)探讨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后HMGB1介导的Treg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调节途径。(5)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动物免疫功能及脏器损害的可能保护效应。实验二:(1)对临床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动态监测,明确严重烧伤后病人外周血HMGB1、Treg分化成熟以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探讨HMGB1、Treg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在患者烧伤后发生脓毒症及不良预后中所起的作用及临床意义。(2)探讨严重烧伤后HMGB1、Treg及T淋巴细胞免疫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动物模型,即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浸于沸水中造成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伤后延迟6小时抗休克复苏,在伤后6小时从腹腔给予林格液(40 ml/kg)抗休克治疗,此外在烫伤后12、24、36、48小时分别给予4 ml/次林格液腹腔内注射。实验分组:136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n=8):麻醉后活杀;(2)假烫伤组(n=32);(3)烫伤组(n=32);(4)EP治疗组(n=32):EP加入林格液中随补液给药(EP为28 mM);(5)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抗体(1 mg/ml)治疗组(n=32):烫伤后6、24小时从阴茎背静脉给予RAGE抗体(1 mg/kg)治疗。以上后4组实验动物再分为4个亚组,分别于烫伤后1、3、5、7天处死动物,无菌留取血和脾脏标本。分离血清,-20℃贮存。脾脏一部分无菌、无酶液氮冻存,另一部分用于提取Treg、DC和T淋巴细胞。Treg、DC的分离纯化采用MiniMACS免疫磁性分离系统进行。利用B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易粘附于尼龙纤维表面的特性,分离T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表面受体,MTT法检测脾T淋巴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细胞孵育上清及组织匀浆液的细胞因子和T淋巴细胞活化的核因子(NF)-kB。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水平。2.对106例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对所采集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实验分组:(1)按烧伤总面积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组41例(烧伤总面积30%~49%),Ⅱ组34例(烧伤总面积50%~69%),Ⅲ组31例(烧伤总面积70%~99%);(2)根据烧伤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将患者进一步分为脓毒症组(59例)与非脓毒症组(47例);(3)根据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17例)与存活组(42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25位健康献血员)。分别于烧伤后1、3、7、14、21天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T淋巴细胞,采用MiniMACS免疫磁性分离系统对外周血Treg进行分离纯化,同时分离血清,-20℃贮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MTT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ELISA检测血清HMGB1及细胞孵育上清的细胞因子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实验一:(1)烫伤延迟复苏导致动物脾脏HMGB1基因、蛋白表达和血清HMGB1水平在伤后1~7天显着升高,脾组织中HMGB1含量第1天达峰值,血清HMGB1水平于第3天达峰值。EP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HMGB1基因、蛋白表达和血清HMGB1水平1~7天均明显降低。RAGE抗体干预对烫伤动物脾脏和血清HMGB1无明显影响。(2)严重烫伤后脾脏Treg表面分子CTLA-4的表达1~5天明显增强,表面标记物Foxp3的表达1~7天明显增高,与假烫伤动物比较差异显着,表明严重烫伤可促使Treg成熟。EP及RAGE抗体干预组动物脾脏Treg表面CTLA-4和Foxp3的表达明显降低,与烫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EP处理和RAGE抗体干预可抑制Treg成熟。(3)严重烫伤后1~7天动物脾脏Treg表面RAGE的表达明显增强。EP干预后脾脏Treg表面RAGE的表达于1~7天显着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假烫伤组。RAGE抗体干预后Treg表面RAGE表达1~7天显着降低。(4)烫伤延迟复苏后动物脾脏IL-10 mRNA表达以及Treg孵育液中IL-10含量明显增高。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IL-10 mRNA表达和Treg孵育液中IL-10含量在伤后1~7天明显降低。(5)严重烫伤后1~7天脾脏DC表面CD80的表达与假烫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D86表达明显增强,MHCⅡ的表达仅在伤后第1天明显增高,DC摄取葡聚糖的能力与假烫伤组比较1~7天明显减低,表明DC向成熟发展,但表型表达不完全。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脏DC表面CD80、MHCⅡ的表达1~7天均明显升高,CD86的表达仍保持较高,DC摄取葡聚糖的能力在1~7天仍较低,表明DC成熟,表型表达趋于正常。(6)烫伤延迟复苏后1~7天脾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受抑制,IL-2mRNA表达1、3天无改变,5、7天明显降低,分泌IL-2的量1~7天显着下降,IL-2RαmRNA、IL-2Rα蛋白表达1~5天明显降低。EP或RAGE抗体干预能明显减轻1~7天烫伤对脾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并且IL-2 mRNA表达、IL-2的分泌和IL-2RαmRNA、IL-2Rα表达明显上升。(7)严重烫伤后动物脾T淋巴细胞分泌IL-4的量比假烫伤组明显增加,而分泌IFN-γ的量显着降低,提示严重烫伤后T淋巴细胞向Th2漂移。用EP或RAGE抗体干预后,烫伤动物脾T淋巴细胞分泌IL-4的量明显下降,分泌IFN-γ水平则明显升高,提示EP或RAGE抗体干预可使烫伤后T淋巴细胞向Th1漂移。(8)烫伤组与假烫伤组比较,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NF-kB活性伤后1~7天明显降低。应用EP或RAGE抗体干预均可明显提高1~7天烫伤动物脾T淋巴细胞NF-kB活性。(9)烫伤组与假烫伤组比较,大鼠血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心肌激酶(CK-MB)伤后1~7天明显升高,血中肌酐(Cr)、尿素氮(BUN)1~5天明显升高。EP或RAGE抗体干预可明显降低烫伤后动物血清ALT、AST、Cr、BUN及CK-MB含量。(10)脾组织中HMGB1含量与Treg表面CTLA-4、Foxp3、RAGE、IL-10的表达呈正相关。脾组织中HMGB1含量与脾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表面IL-2Rα表达、孵育上清中IL-2、IFN-γ含量、NF-kB活性呈负相关,与血清sIL-2R含量、孵育上清中IL-4含量呈正相关。血清HMGB1含量与血清生化指标ALT、AST、Cr、BUN及CK-MB水平均呈正相关。实验二:(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不同烧伤面积组T淋巴细胞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均明显升高,Ⅰ组与Ⅲ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均明显升高,脓毒症组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在伤后7~21天显着高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HMGB1基因表达及血浆HMGB1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存活组。(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Treg表面分子CTLA-4及标记物FOXP3表达均明显增强,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点CTLA-4及FOXP3表达均明显升高,脓毒症组CTLA-4及FOXP3表达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CTLA-4及FOXP3表达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存活组。(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不同烧伤面积组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均显着升高,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均明显升高,脓毒症组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Treg IL-10基因/蛋白表达及TGF-β1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于存活组。(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Ⅰ组与Ⅲ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伤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脓毒症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低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活性及I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低于存活组。(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烧伤患者各烧伤面积组T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明显升高,而分泌IFN-γ水平显着降低;与Ⅰ组比较,Ⅲ组IL-4分泌水平明显升高,而IFN-γ分泌水平显着降低;严重烧伤患者伤后各时间点T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明显升高,而分泌IFN-γ水平显着降低;脓毒症组T淋巴细胞分泌IL-4/IFN-γ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低于非脓毒症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T淋巴细胞分泌IL-4/IFN-γ水平在伤后3~21天显着高/低于存活组。(6)血浆HMGB1含量与Treg及T淋巴细胞各实验组相关免疫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Treg各实验组免疫指标(部分或全部)与T淋巴细胞分泌IL-4水平呈正相关,与T淋巴细胞增值反应活性、IL-2及IFN-γ分泌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实验一:(1)HMGB1在严重烫伤后具有升高较晚、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征。HMGB1可能参与了烫伤后脓毒症所致多器官损害的发病过程。(2)HMGB1的持续升高可刺激Treg向成熟发展,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低下,并向Th2漂移,免疫功能抑制。(3)烫伤后大量的HMGB1可能主要通过受体RAGE介导Treg表型表达、Treg功能成熟。(4)HMGB1介导的Treg功能成熟可影响烫伤后DC细胞向成熟发育,但其表型表达异常,功能出现障碍。(5)HMGB1介导的Treg功能成熟还可通过下调T淋巴细胞NF-kB活性而减少了IL-2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进而影响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和免疫功能。(6)EP可能主要通过抑制HMGB1的合成释放,改善烫伤延迟复苏动物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保护动物的主要脏器功能。实验二:(1)HMGB1在严重烧伤后具有增高较晚、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征,其含量与烧伤严重程度、并发脓毒症及患者预后相关,HMGB1参与了严重烧伤后机体免疫紊乱、发生脓毒症并致患者死亡的病理过程。(2)严重烧伤后Treg功能向成熟发展,使其免疫抑制功能充分发挥,从而可能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其表面分子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在不同烧伤面积、是否并发脓毒症及是否存活等不同组间存在显着差异,Treg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参与了严重烧伤后机体免疫失衡、诱发脓毒症甚至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的病理过程。(3)严重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并引起T淋巴细胞向Th2漂移。烧伤程度越重、脓毒症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越高,机体免疫抑制状态也越明显。(4)HMGB1含量与Treg及T淋巴细胞相关免疫指标均无明显相关,而Treg免疫指标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指标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说明Treg可能对严重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并出现Th1向Th2极化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曾云贵[9](2007)在《有氧运动对脾脏免疫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脾脏自主神经调节环路为研究主线,分别从高级中枢、低级中枢和脏器3个层面研究有氧运动对脾脏自主神经系统内各种神经递质的影响,并结合脾脏免疫功能的变化,分析免疫和自主神经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长期参加有氧运动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的自主神经机制。方法:以健康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中等强度游泳组(简称运动组)和安静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运动组游泳训练8周(6次/周,1~2h/次,每2周单次游泳时间递增0.5h)。应用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和生化比色法分别分析血液、神经组织和脾脏组织中的儿茶酚胺和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应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神经组织中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以脾脏系数、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血液T淋巴细胞亚型等指标反映脾脏的免疫机能。通过组间比较,探讨长期参加有氧运动对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61~70岁身体基本健康的老年妇女按照有无有氧锻炼习惯划分为有氧运动组和习惯久坐组,比较各组的血常规、血中抗体和补体水平、血液T淋巴细胞亚型、血液儿茶酚胺和乙酰胆碱酯酶、以及心率变异性(HRV)等指标,分析长期有氧运动对脾脏免疫机能和脾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探讨有氧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自主神经机制提供进一步的实验证据。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运动组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高,血液CD4+比例、CD4+/CD8+上升,提示脾脏介导的免疫功能提高。运动组大鼠下丘脑结节部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下降,抑制性氨基酸含量上升,儿茶酚胺含量下降,脊髓中间外侧柱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下降、兴奋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下降、儿茶酚胺含量降低,脾组织内NE含量降低,提示有氧运动组大鼠的脾脏交感神经调节通路的兴奋性受到抑制。与习惯久坐的老年妇女相比,有氧锻炼组老年妇女具有较低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和较高的CD4+/CD8+比值。有氧锻炼组老年妇女的心率整体变异程度增大,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的均衡性向迷走神经方向倾斜,并且机体免疫功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存在紧密的相关性。结论:长期参加有氧运动可增强脾脏的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长期有氧运动应激作用下,脾脏交感神经调节通路的兴奋性受到抑制有关,这种抑制作用在脾脏自主神经调节环路的中枢和外周均可以发生,并且涉及氨基酸能神经、儿茶酚胺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

陈忠民[10](2007)在《S-波段高功率微波照射对大鼠损伤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意义:随着微波在军事、通讯、商业、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健康危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对S-波段高功率微波(S-HPM)照射大鼠的损伤效应进行观察,为高功率微波卫生防护标准与措施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用频率2.856GHz的微波源,对大鼠进行不同脉宽和不同剂量的照射,分别在照射后不同时间,测定大鼠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抗氧化功能、以及反映心、肝、肾和代谢功能的血液生化指标。实验结果:1、脉宽100ns的5mW/cm2 S-HPM照射对大鼠外周血细胞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有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细胞数在照射后24h出现一过性增高;肝、肾功能的部分指标出现轻微异常,睾丸酮含量下降,精子总数在照射后24h减少,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下降,而相同照射剂量条件下,500ns和2000ns脉宽的HPM对大鼠无明显不良影响或影响轻微。2、不同功率密度的S-HPM(脉宽100ns)照射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降低,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机体氧化还原状态发生变化,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反应心肝肾功能的指标出现异常,并检测到淋巴细胞DNA单链断裂和血液网织红细胞微核率增高。结论:1、5mW/cm2不宜作为HPM的防护阈值。2、S-HPM可导致大鼠机体免疫-内分泌-抗氧化等系统的功能紊乱。

二、噪声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噪声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1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概念
    1.2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诊断
        1.2.1 临床评估量表
        1.2.2 影像及超声技术
        1.2.3 神经电生理技术
        1.2.4 生物标志物
    1.3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1.3.1 炎症介质过度激活和细胞凋亡
        1.3.2 氨基酸、神经递质的改变及大脑信号传递异常
        1.3.3 脑灌注异常及脑微循环障碍
        1.3.4 线粒体功能障碍
        1.3.5 血脑屏障损伤
    1.4 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CAP)
        1.4.1 CAP概述
        1.4.2 CAP在SAE中的作用机制
    1.5 中医对脓毒症相关脑病的理论认知
        1.5.1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六经辨证
        1.5.2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卫气营血辨证
        1.5.3 脓毒症相关脑病与三焦辨证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进展
        1.6.1 脓毒症的治疗进展
        1.6.2 脓毒症相关脑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脑病患者脑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选择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全身炎症指标
        3.3 神经损伤生化标志物
        3.4 细胞因子指标
        3.5 胆碱能指标
        3.6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
        3.7 意识状况评价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预后相关指标
        3.10 安全性相关指标
    4 讨论
        4.1 概述
        4.2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4.3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4.4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4.5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6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SAE患者预后的影响
第三部分 “加味益神启窍方”改善脓毒症脑病大鼠脑功能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中药
        2.4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模型制作
        3.2 实验步骤
        3.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4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脓毒症脑损伤的影响
        4.2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4.3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IL-6、TNF-α、NSE和S100β的影响
        4.4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大鼠脑组织IL-6和TNF-α蛋白的影响
        4.5 “加味益神启窍方”对大鼠脑组织AchE和ChAT蛋白的影响
    5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CAM-ICU谵妄评估
附录二 GSC评分
附录三 危重病人APACHE Ⅱ评分表
附录四 SOFA评分
附录五 中英文缩略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急性放射损伤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铁死亡与放射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1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2 “脾为之卫”理论的源流与内涵
        3 “脾为之卫”理论与现代医学“免疫功能”的联系
        4 结语
    第二节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1 “脾失之卫”的含义
        2 从“脾失之卫”探讨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
        3 结语
    第三节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及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1 从“补脾实卫,益气解毒”论治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
        2 益气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3 结语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引言
    第一节 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对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的损伤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效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益气解毒方对2.0 Gy ~(60)Coγ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的防护机制研究
        实验(一) 2.0 Gy ~(60)Coγ射线致小鼠脾脏及肠道免疫损伤与铁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二) 益气解毒方通过减轻照射后细胞铁死亡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治疗作用及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和细胞
    2.2 化学试剂和耗材
    2.3 仪器与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大鼠模型的建立
    3.2 模型指标评判
        3.2.1 AA 大鼠炎症指标评判~[60]
        3.2.2 踝关节、脾脏等组织学检查~[61]
    3.3 脾脏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3.4 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s对 AA大鼠脾脏中T淋巴细胞比例的影响
    3.5 CCK-8 法检测h UC-MSCs对 AA大鼠脾脏中T/B淋巴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
    3.6 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1/M2 表型
    3.7 中性红法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3.8 ELISA法检测AA大鼠血清中IL-1β,IL-6,IL-10,IL-17 和TNF-α的水平
    3.9 HE染色检测关节和脾脏
    3.10 hUC-MSCs的培养、扩增传代及鉴定
    3.11 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
    3.12 hUC-MSCs与腹腔巨噬细胞共培养
    3.13 共培养后的M1/M2 型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
    3.14 共培养后的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检测
    3.15 共培养后上清中IL-1β、IL-6、IL-10和TNF-α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3.16 统计分析
4.结果
    4.1 hUC-MSCs静脉注射对AA大鼠体重和关节炎指标的影响
    4.2 hUC-MSCs静脉注射对AA大鼠踝关节病理的影响
    4.3 hUC-MSCs对 AA大鼠脾脏病理的影响
    4.4 hUC-MSCs对AA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影响
    4.5 hUC-MSCs静脉注射对AA大鼠胸腺T淋巴细胞和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4.6 hUC-MSCs对 AA大鼠脾脏CD4+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
    4.7 hUC-MSCs对 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亚群百分比的影响
    4.8 hUC-MSCs对 AA大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4.9 hUC-MSCs对 AA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IL-10和IL-17水平的影响
    4.10 hUC-MSCs的形态与鉴定
    4.11 hUC-MSCs体外对大鼠巨噬细胞形态以及极化情况的影响
    4.12 hUC-MSCs对大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影响
    4.13 hUC-MSCs体外对大鼠巨噬细胞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5.讨论
    5.1 尾静脉注射h UC-MSCs对 AA大鼠具有治疗作用
    5.2 尾静脉注射h UC-MSCs可调节AA大鼠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5.3 hUC-MSCs调节大鼠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功能
6.结论
7.创新性与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芒果苷对SHR 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寒热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1 西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解析
    2 对芒果苷的认识
    3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认知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对 T 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材
        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药效学实验方法
        2.4 样品制备
        2.5 指标观察及检测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重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3.2 ELISA检测血清IL-6、IL-10、TNF-α含量
        3.3 ELISA检测肾脏IL-4、IFN-γ含量
        3.4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
        3.5 肾脏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
        4 讨论
        4.1 IL-4与高血压之间的联系
        4.2 IL-6与高血压之间的联系
        4.3 IL-10与高血压之间的联系
        4.4 IFN-γ与高血压之间的联系
        4.5 TNF-ɑ与高血压之间的联系
        4.6 T淋巴细胞亚群与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
    实验二 芒果苷寒热药性的初步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细胞株
        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宏观表征
        2.2 细胞培养
        2.3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
        2.4 含药血清的制备
        2.5 实验分组及各组混合血清培养液的制备:
        2.6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芒果苷对大鼠宏观表征的影响
        3.2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3.3 芒果苷寒热药性评价结果
        4 讨论
结论
研究创新之处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芒果苷抗炎药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5)基于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探讨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前言
上篇 文献研究
    摘要
    1. 关于肺肠之间相互传变的基础探讨
        1.1 气在肺肠相互传变中的作用
        1.2 津液在肺肠相互传变中的作用
        1.3 气与津液在肺肠传变中的协同作用
    2. 关于肺肠之间相互传变的临床研究
        2.1 “肺病及肠”的临床研究
        2.2 “肠病及肺”的临床研究
    3 肺与大肠之间传变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3.1 组织发生学基础
        3.2 生理学基础
        3.3 粘膜免疫基础
        3.4 内分泌物质基础
    4. 关于肺肠之间传变的动物实验研究
        4.1 “肺病及肠”的实验研究
        4.2 “肠病及肺”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下篇: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肺病及肠”的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实验研究
        实验一:“肺病及肠”动物模型的肺肠微生态同步动态研究
        摘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
        2.3 标本采集与制备
        2.4 标本培养与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呼吸道菌群检测结果
        3.2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3.3 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
        3.4 各时间点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变化曲线
        3.5 呼吸道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正常菌群及其功能
        4.2 微生态平衡与失衡
        4.3 呼吸系统疾病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
        4.4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参考文献
        实验二:“肺病及肠”动物模型的MEK/ERK信号通路研究
        摘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2.3 Western Blot检测所需常规试剂配制
        2.4 Western Blot检测主要实验步骤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肺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3.2 结肠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3.3 肺组织与结肠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关性
        4 讨论
        4.1 MAPK/ERK通路与炎症
        4.2 ERK1/2信号通路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4.3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参考文献
        实验三:“肺病及肠”动物模型MEK/ERK信号通路的上下游相关物质研究
        摘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2.3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TNF-α受体检测结果
        3.2 IL-1β受体检测结果
        3.3 c-Fos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慢性支气管炎与TNF-α、IL-1的关系
        4.2 关于TNF受体和IL-1β受体
        4.3 MEK/ERK与c-Fos
        4.4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肠病及肺”的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实验研究
        实验四:“肠病及肺”动物模型的肺肠微生态同步动态研究
        摘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
        2.3 标本采集与制备
        2.4 标本培养与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3.2 各组大鼠呼吸道菌群检测结果
        3.3 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
        3.4 各时间点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变化曲线
        3.5 肠道与呼吸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4.2 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及肺
        4.3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参考文献
        实验五:“肠病及肺”动物模型的MEK/ERK信号通路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2.3 Western Blot检测所需常规试剂配制
        2.4 Western Blot检测主要实验步骤 #]09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结肠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3.2 肺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对含量
        3.3 结肠组织与肺组织的MEK/p-MEK、ERK/p-ERK蛋白相关性
        4 讨论
        4.1 MAPK/ERK通路与溃疡性结肠炎
        4.2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参考文献
        实验六:“肠病及肺”动物模型MEK/ERK信号通路的上下游相关物质研究
        摘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2.3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TNF-α受体检测结果
        3.2 IL-1β受体检测结果
        3.3 c-Fos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溃疡性结肠炎与TNF-α、IL-1的关系
        4.2 溃疡性结肠炎与c-fos
        4.3 对本研究结果的探讨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去甲肾上腺素与铝免疫毒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铝的理化性质及使用
    1.2 铝进入生物体的主要途径
        1.2.1 饮水
        1.2.2 食物
        1.2.3 食品添加剂
        1.2.4 炊具
        1.2.5 药品
        1.2.6 空气
    1.3 铝在机体内的代谢
    1.4 铝的免疫毒性
        1.4.1 铝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1.4.2 铝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1.4.3 铝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1.4.4 铝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1.5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控
        1.5.1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1.5.2 HPA 轴、SAM 轴与免疫
        1.5.3 NE 与免疫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仪器与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液体的配制
    2.2 染铝对大鼠免疫功能、NE 水平及HPA 轴介质的影响
        2.2.1 亚慢性铝中毒大鼠模型的建立
        2.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3 检测项目与方法
    2.3 铝对体外培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影响
        2.3.1 淋巴细胞的提取
        2.3.2 大鼠脾脏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及IC_(50) 的测定
        2.3.3 脾脏淋巴细胞培养和样品的处理
        2.3.4 检测项目与方法
    2.4 NE 对染铝体外培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
        2.4.1 脾脏淋巴细胞的培养以及样品的处理
        2.4.2 检测项目与方法
    2.5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染铝对大鼠免疫功能、NE 水平及HPA 轴影响的检测结果
        3.1.1 血清、脑组织和脾脏中铝含量的检测结果
        3.1.2 血清和下丘脑中NE 含量的检测结果
        3.1.3 血清中CRH、ACTH 和Cort 含量的检测结果
        3.1.4 大鼠脾脏T、B 淋巴细胞增殖的检测结果
        3.1.5 大鼠脾脏IL-2 和TNF-α含量的检测结果
        3.1.6 大鼠脾脏T 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
        3.1.7 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内cAMP 含量的检测结果
        3.1.8 大鼠脾脏淋巴细胞β_2-AR 密度和β_2-AR mRNA 表达的检测结果
    3.2 NE 水平与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
        3.2.1 血清中NE 含量与淋巴细胞增值率相关性分析
        3.2.2 血清中NE 含量与T 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分析
        3.2.3 血清中NE 含量与脾脏组织中IL-2 和TNF-α相关性分析
    3.3 铝对体外培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影响的检测结果
        3.3.1 脾脏淋巴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_(50))的检测结果
        3.3.2 脾脏T、B 淋巴细胞增殖率的检测结果
        3.3.3 脾脏T 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
        3.3.4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 和TNF-α含量的检测结果
        3.3.5 淋巴细胞内cAMP 含量的检测结果
        3.3.6 淋巴细胞β_2-AR 密度和β_2-AR mRNA 表达的检测结果
    3.4 NE 对染铝体外培养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功能调控的检测结果
        3.4.1 脾脏T、B 淋巴细胞增殖率的检测结果
        3.4.2 脾脏T 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
        3.4.3 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 和TNF-α含量的检测结果
        3.4.4 脾脏淋巴细胞内cAMP 含量的检测结果
        3.4.5 脾脏淋巴细胞β_2-AR 密度和β_2-AR mRNA 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染铝剂型、途径、剂量的选择及亚慢性铝中毒模型的建立
    4.2 染铝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4.2.1 铝致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的IC_(50)
        4.2.2 铝对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4.2.3 铝对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3 染铝对大鼠NE 水平的影响
    4.4 NE 与染铝大鼠免疫的关系
        4.4.1 NE 通过激活HPA 轴发挥铝免疫毒性作用
        4.4.2 染铝大鼠血清中NE 水平与脾脏淋巴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4.5 染铝对淋巴细胞β_2-AR 水平和cAMP 含量的影响
    4.6 NE 对染铝体外培养大鼠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4.6.1 NE 对培养淋巴细胞β_2-AR 水平和cAMP 含量的影响
        4.6.2 NE 对染铝体外培养大鼠T 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6.3 NE 对染铝体外培养大鼠T 脾脏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6.4 NE 对染铝体外培养大鼠B 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6.5 NE 对染铝体外培养脾脏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实验一 HMGB1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严重烧伤患者外周血HMGB1含量与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有氧运动对脾脏免疫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总体设计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概述
        2.1.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整合调控中枢
        2.1.2 下丘脑—垂体—靶腺—免疫轴
        2.1.3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2.2 脾脏的自主神经支配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2.2.1 自主神经调节脾脏免疫功能的传导通路
        2.2.2 自主神经在脾脏免疫调控中作用
    2.3 体育运动对(脾脏)免疫机能的影响
        2.3.1 运动对脾脏系数的影响
        2.3.2 运动对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
        2.3.3 运动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2.3.4 运动对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
    2.4 运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2.4.1 运动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4.2.运动对血液内单胺类和胆碱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2.4.3 运动对脾脏自主神经调节通路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2.5 小结
3 实验研究
    3.1 有氧运动对大鼠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
        3.1.1 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3.1.1.1 实验对象
        3.1.1.2 实验方法
        3.1.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1.4 统计分析
        3.1.2 结果
        3.1.2.1 运动对大鼠脾脏系数的影响
        3.1.2.2 运动对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1.2.3 运动对大鼠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3.1.3 讨论
        3.1.3.1 运动对大鼠脾脏系数的影响
        3.1.3.2 运动对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1.3.3 运动对大鼠血液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
        3.1.4 结论
    3.2 有氧运动对大鼠脾脏自主神经调节通路中儿茶酚胺类、氨基酸类和胆碱类递质的影响
        3.2.1.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3.2.1.1 实验对象
        3.2.1.2 实验方法
        3.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1.4 统计学方法
        3.2.2 结果
        3.2.2.1 运动对大鼠脾脏自主神经中枢内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2.2 运动对大鼠脾脏自主神经中枢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2.3 运动对大鼠脾脏内儿茶酚胺类和胆碱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2.4 运动对血浆儿茶酚胺类和胆碱类物质的影响
        3.2.3 讨论
        3.2.3.1 运动对脾脏自主神经中枢内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3.2 运动对脾脏自主神经中枢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3.3 运动对脾脏内儿茶酚胺类和胆碱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3.2.3.4 运动对血浆儿茶酚胺类和胆碱类物质的影响
        3.2.4 结论
    3.3 有氧运动对老年人免疫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3.3.1 实验对象与方法
        3.3.1.1 实验对象及分组
        3.3.1.2 实验方法
        3.3.1.3 统计分析
        3.3.2 结果
        3.3.2.1 有氧运动对血常规的影响
        3.3.2.2 有氧运动对血浆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
        3.3.2.3 有氧运动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和比例的影响
        3.3.2.5 有氧运动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3.3.2.6 免疫功能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讨论
        3.3.3.1 有氧运动对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3.3.3.2 有氧运动对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3.3.3.3 免疫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
        3.3.4 结论
    3.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S-波段高功率微波照射对大鼠损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5mW/cm~2 S-HPM照射对大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S-HPM照射对大鼠的损伤特点与规律
    第一节 S-HPM照射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S-HPM照射对大鼠抗氧化功能和DNA断裂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S-HPM照射对大鼠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S-HPM照射对大鼠心肝肾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
    2 发表文章(全文)
    3 英文缩略词表
    4 图表清单
致谢

四、噪声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益神启窍方”治疗脓毒症相关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窦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脾为之卫”探讨益气解毒方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防护研究[D]. 王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治疗作用及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D]. 程润.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4]芒果苷对SHR 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及其寒热药性的研究[D]. 辛田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 [5]基于肺肠微生态和MEK/ERK信号通路探讨肺与大肠病理传变的生物学基础[D]. 郑秀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6]去甲肾上腺素与铝免疫毒性的关系[D]. 胡崇伟.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2)
  • [7]尾吊、噪声及其复合因素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张洪玉,宋锦苹,熊江辉,王红晖,曲丽娜,杨芬,李莹辉.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0(01)
  • [8]烧伤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黄立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
  • [9]有氧运动对脾脏免疫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D]. 曾云贵. 北京体育大学, 2007(10)
  • [10]S-波段高功率微波照射对大鼠损伤效应研究[D]. 陈忠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标签:;  ;  ;  ;  ;  

噪声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