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会通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才培养,会通精神
会通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胡钟华[1](2019)在《通识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兼论中国美术学院会通精神的理念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交融,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呈现出既高度分化、精细化,又高度综合、一体化的态势。如何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培养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由于相对特殊的高度专业化教育,通识教育显得相对薄弱。如何协调发展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提高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此,中国美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会通精神",其成为办学治校的核心理念之一。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理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深化专业教育,拓展通识教育,对建设一流艺术院校、培养一流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08期)
单纯[2](2019)在《论会通于“心”的知识与伦理——作为东亚精神文明重镇的阳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特色的知识论发源于"心",而"心"的功能则不限于"思",还扩充于"性"和"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其特色是具有伦理性的知识论。具有"思想"和"伦理"双重功能的"心"发用流行为"天地良心",其"格物致知"的目的则是"修、齐、治、平"。而人"作为天地万物之心",不仅能思考"天地万物"的物理,而且能体会"天地大德曰生"的伦理,是所谓"尽性命之学"。王阳明将儒家心性学的传统发扬光大,以"致良知"为其思想"大端",揭示了儒家心性本位的知识论所独有的主体性、公平性、实践性和伦理性,映射出了中国人生气勃勃而又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本文来源于《创意城市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唐媛媛,郭海涛[3](2019)在《《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发展中,地处东亚地区的中华文明虽然经历了近现代剧烈的外力冲击和内部变革,但中华文化依然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大潮的到来,中外文明的交流更加频繁。张岂之先生着《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长春出版社2016年出版,后文统一简称为《会通精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历史演变轨迹和精神风貌。笔者在通读该书后,有些许感受,不揣冒昧,在此与朋友们分享。一、中华文明的源头与"会通"精神的历史作为一本(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9年01期)
单纯[4](2019)在《论会通于“心”的知识与伦理——作为东亚精神文明重镇的阳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特色的知识论发源于"心",而"心"的功能则不限于"思",还扩充于"性""情"和"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格物致知"和"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其特色是具有伦理性的知识论。具有"思想"和"伦理"双重功能的"心"发用流行为"天地良心",其"知行合一"的目的则是"修、齐、治、平";而人以"天地万物之心",不仅能思考"天地万物"的物理,而且能体会"天地大德曰生"的伦理,是所谓"尽性命之学"。王阳明将儒家心性学的传统发扬光大,以"致良知"为其思想"大端",揭示了儒家心性本位的知识论所独有的主体性、公平性、实践性和伦理性,映射出了中国人生气勃勃而又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本文来源于《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浩[5](2018)在《唐诗的会通精神与厚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唐诗研究专家陈贻焮先生曾说:“有唐一代诗,上承汉魏之风骨与齐梁之英华,并风骚之精神,皆从彼挹取;下开两宋之派别及明清之波澜,即和韩之坛坫亦由兹分出。文质兼备,盛莫能如,岂特我国史诗之高峰,实亦世界文化之伟观。”唐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在其“会通”(本文来源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期刊2018-11-02)
刘长明[6](2018)在《易学建构的生态文明之维——兼论易学生态文明与十九大报告精神的会通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易学本于天地之道,中达社会人际,直抵内心世界;而后由心及人,由人及天,效法天道。在易学建构逻辑视野下,易道呈圆,天人一如。可见,这种本于天而归于天的易学建构,具有天然的生态文明向度。在易学建构所彰显的生态文明维度上,乾始坤凝,刚柔兼济,阴阳大化,和谐天成。易学内蕴的叁才之道,父天母地,人为天地之子。大德曰生,大宝曰位,守位曰仁。易学关于天地之子的定位,是法天象地、生生不息的人类生存法则的理论基石。易学建构的生态文明之维,是会通易学与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内在逻辑,也是今天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要旨。(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7](2018)在《会通中印哲学精神的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思想与哲学领域的地方主义式偏狭是危险的。查尔斯·穆尔(Charles A.Moore)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曾指出,哲学只有成为全球性的,并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广泛性、综合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缔造崭新而美好的世界。长期以来,在永恒哲学(Peren(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8-09-19)
赵忠,刘程[8](2018)在《精神与情感:中国传统首饰艺术审美与文化的契合会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首饰艺术是传统人文理念的重要外化形式,它的大众文化取向存在于秦汉到民国时期这段时间内,由于种类繁多,花样新颖,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同的地域广泛流行,成为妇女阶层表现自身主体地位与形象的重要象征载体,彰显了大众化的情感追溯与口味,也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嬗变并实现服饰形式审美诉求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首饰艺术在各个时期首饰存在内涵、空间溯源、审美取向、文化回归等多个方面的论述,并结合具体的首饰图例来构筑具有中国首饰形象的时空涵容和表现中国民间风俗艺术的精神品格,探究中国传统视角下的首饰文化的精神与情感的本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纪志刚,王宏晨[9](2018)在《会通·超胜:弘扬光启精神,推进文化交流——纪念《几何原本》翻译4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607年,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与明士大夫徐光启(1562~1633)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在北京刊行。"几何之学"作为新知识、新学科、新思想,对明清以降的中国数学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波及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朝鲜等地,堪称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光辉典范。2017年11月4~5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共同举办的"纪(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振纲[10](2017)在《从叁教要旨谈中国哲学的精神会通》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精神是"通"。其实,"通"也是中国哲学"道性思维"的本质特徵。孔子的理想是"仁"通天下,庄子讲"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易·系辞传》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华严经》把生命世界的真如实相喻作"因陀罗网",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知儒、道、佛叁教圣人都主张"通",并把会通、融通、合和视作生命存在的理想状态。中国哲学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叁教哲学在这个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境界。(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会通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儒家特色的知识论发源于"心",而"心"的功能则不限于"思",还扩充于"性"和"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其特色是具有伦理性的知识论。具有"思想"和"伦理"双重功能的"心"发用流行为"天地良心",其"格物致知"的目的则是"修、齐、治、平"。而人"作为天地万物之心",不仅能思考"天地万物"的物理,而且能体会"天地大德曰生"的伦理,是所谓"尽性命之学"。王阳明将儒家心性学的传统发扬光大,以"致良知"为其思想"大端",揭示了儒家心性本位的知识论所独有的主体性、公平性、实践性和伦理性,映射出了中国人生气勃勃而又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会通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胡钟华.通识教育与艺术人才培养——兼论中国美术学院会通精神的理念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9
[2].单纯.论会通于“心”的知识与伦理——作为东亚精神文明重镇的阳明学[J].创意城市学刊.2019
[3].唐媛媛,郭海涛.《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读后[J].华夏文化.2019
[4].单纯.论会通于“心”的知识与伦理——作为东亚精神文明重镇的阳明学[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5].李浩.唐诗的会通精神与厚生意识[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
[6].刘长明.易学建构的生态文明之维——兼论易学生态文明与十九大报告精神的会通逻辑[J].周易研究.2018
[7]..会通中印哲学精神的尝试[N].中华读书报.2018
[8].赵忠,刘程.精神与情感:中国传统首饰艺术审美与文化的契合会通[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
[9].纪志刚,王宏晨.会通·超胜:弘扬光启精神,推进文化交流——纪念《几何原本》翻译4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8
[10].李振纲.从叁教要旨谈中国哲学的精神会通[J].诸子学刊.2017